国培项目手册电子版:(2014)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手册(打印稿)

更新时间:2023-11-06 14:0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4 国培(2014)——示范性远程培训 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 项目手册 山东省教师教育网 二〇一四年八月

目 录 (按ctrl单击标题直接定位)

? 教育部文件 .................................... 3

教育部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 全面提升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 ..................... 3

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 ............................... 5 关于印发《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实施指南》的通知 ........................................... 8

? 项目实施方案概要 ............................. 11 ? 项目职责任务与考核评价办法 ................... 21

一、管理者工作职责 ............................................................................................................. 21 二、国培项目课程团队专家工作职责 ................................................................................. 22 三、指导教师工作任务与评价标准 ..................................................................................... 24 四、研修组长工作任务与评价标准 ..................................................................................... 26 五、 学员学习要求与考核评价标准 ................................................................................... 28

? 选课指南 ..................................... 29

一、第一阶段:学校选择套餐 ............................................................................................. 29

套餐(一)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环节优化 ......................................................................... 30 套餐(二)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 30 二、第二阶段:教师选择专题 ............................................................................................. 30 套餐(一)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环节优化 ......................................................................... 30 套餐(二)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 35 研修任务设计 ......................................................................................................................... 39

? 混合式课例研究 ............................... 39

一、什么是混合式课例研究? ............................................................................................. 39 二、混合式课例研究流程 ..................................................................................................... 40 三、混合式课例研究评价参照标准 ..................................................................................... 42

国培(2014)——示范性远程培训: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 2 / 43

国培(2014)——示范性远程培训: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

项目手册

山东省教师教育网

教育部文件

教育部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

全面提升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

教师?2013?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根据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对教师实行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要求,近年来中央和地方不断加大培训力度,教师培训工作取得明显进展,但也存在着针对性不强、内容泛化、方式单一、质量监控薄弱等突出问题。为主动适应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现实需求,着力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现就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培训质量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增强培训针对性,确保按需施训。

中小学教师培训要以实施好基础教育新课程为主要内容,以满足教师专业发展个性化需求为工作目标,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各地要将上述要求贯穿于培训规划、项目设计、组织实施、质量监控全过程。根据新任教师岗前培训、在职教师提高培训和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等教师发展不同阶段的实际需求,开展针对性培训。实行教师培训需求调研分析制度,建立与中小学校共同确定培训项目的新机制。

二、改进培训内容,贴近一线教师教育教学实际。

各地要将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技能作为培训的主要内容,以典型教学案例为载体,创设真实课堂教学环境,紧密结合学校教育教学一线实际,开展主题鲜明的技能培训。实践性课程应不少于教师培训课程的50%。要将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师德教育和信息技术作为通识课程,列入培训必修模块。遵循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国家制订教师培训课程标准,建立资源共享平台,促进资源共建共享。各地要加强优质课程资源建设,重点建设典型案例和网络课程资源,积极开发微课程。

三、转变培训方式,提升教师参训实效。

国培(2014)——示范性远程培训: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 3 / 43

各地要针对教师学习特点,强化基于教学现场、走进真实课堂的培训环节。通过现场诊断和案例教学解决实际问题,采取跟岗培训和情境体验改进教学行为,利用行动研究和反思实践提升教育经验,确保培训实效。改革传统讲授方式,强化学员互动参与,增强培训吸引力、感染力。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大力推动臵换脱产研修,将院校集中培训、优质中小学“影子教师”实践和师范生(城镇教师)顶岗实习支教相结合,为农村学校培养骨干教师。要采取多种培训方式,加大体育、音乐、美术等师资紧缺学科专兼职教师和民族地区双语教师的培训力度。

四、强化培训自主性,激发教师参训动力。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探索建立教师自主选学机制,建设“菜单式、自主性、开放式”的选学服务平台,为教师创造自主选择培训内容、时间、途径和机构的机会,满足教师个性化需求。建立培训学分认证制度,学时学分合理转化。建立教师培训学分银行,实现教师非学历培训与学历教育学分互认。将培训学分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教师考核和职务(职称)聘任的必备条件,激发教师参训积极性。

五、营造网络学习环境,推动教师终身学习。

各地要积极推进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建设,推动教师网上和网下研修结合、虚拟学习和教学实践结合的混合学习;开展区域间教师网上协同研修,促进教师同行交流;培养网络研修骨干队伍,打造教师学习共同体,实现教师培训常态化。要推动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推进高等学校、培训机构与中小学结对帮扶,引进优质培训资源,建立校本研修良性运行机制。丰富研修主题,通过集体备课、观课磨课、课题研究等方式,促进教研与培训有机结合,切实发挥校本研修的基础作用。鼓励各地建设教师培训创新实验区,推动培训模式综合改革。

六、加强培训者队伍建设,增强为教师提供优质培训的能力。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统筹建设培训专家库,并实行动态调整,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优秀培训者队伍。要注重遴选一线优秀教师作为兼职培训者,将其承担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或认定的培训任务计入教学工作量,并建立工作绩效考核机制。高等学校兼职培训者要积极把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内容和中小学一线教师培训需求。专职培训者要切实深入中小学校开展研究与实践,原则上每年不少于2个月。国家建立培训专家库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各地培训者的信息共享和培训成效评估。培训者团队主要从培训专家库中遴选,一线优秀教师所占比例不少于50%。各地要为专兼职培训者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国培计划和省培计划加大专兼职培训者培训力度,专职培训者每年研修不少于100学时。

七、建设培训公共服务平台,为教师提供多样化服务。

培训机构要将为教师提供多样化优质服务作为培训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灵活、开放、专业的培训公共服务平台。师范院校要大力推进内部教师教育资源整合,建立与中小学合作机制,促进培养、培训、研究、服务一体化,

国培(2014)——示范性远程培训: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 4 / 43

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各地要依托现有资源,加快推进县级教师培训机构与教研、科研和电教等部门的整合,建设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发挥其在全员培训的规划设计、组织实施和服务指导等方面的功能。

八、规范培训管理,为教师获得高质量培训提供有力保障。

国家建设全国教师培训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对国家级培训和各地培训的动态监测。各地要充分利用信息化管理平台,登记教师参训学时学分,加强学员选派管理,建立培训项目招投标机制,对培训经费使用等进行全程监控,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教师培训食宿安排要厉行节约,不得安排与培训无关的参观考察活动。培训机构要建立学员培训档案制度,及时将学员培训情况反馈所属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

国家制订培训质量标准,定期开展培训质量评估,发布年度监测报告。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采取专家评估、网络匿名评估和第三方评估等方式,监测培训质量,公布评估结果,并作为培训资质认定、项目承办、经费奖补的重要依据。培训机构要做好培训绩效评价,跟踪教师参训后实践应用效果,不断改进培训工作。

国家将教师培训作为对各地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省级教育督导部门要加强对市县教师培训的专项督导,定期公布检查结果。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教师培训列入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和校长考评的指标体系。各地要将落实培训经费作为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确保培训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中小学按照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5%安排培训经费,保障经费投入。

教育部 2013年5月6日

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

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

教师[2013]1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教师必备专业能力。近年来,各地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教师信息技 术相关培训,取得积极成效,但也存在着项目分散、标准不全、模式单一、学用脱

国培(2014)——示范性远程培训: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 5 / 43

节等突出问题。为贯彻落实国家教育信息化总体要求,充分发挥“三通两平台”效 益,全面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决定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以下简称提升工程)。现就提升工程的实施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升工程的总体目标和任务

建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体系,完善顶层设计;整合相关项目和资源,采取符合信息技术特点的新模式,到2017年底完成全国1000多 万中小学(含幼儿园)教师新一轮提升培训,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以评促学,激发教师持 续学习动力;建立教师主动应用机制,推动每个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取得新突破。

二、建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体系

围绕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促进教师转变教育教学方式的现实需求,吸收借鉴国内外信息技术应用经验和最新成果,研究制订教师信息技术应 用能力标准、培训课程标准和能力测评指南等,建立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体系,有效引领广大教师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规范指导各地建设资源、实施培训、开展 测评、推动应用等环节的工作。

三、按照教师需求实施全员培训

各地要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纳入教师和校长培训必修学时(学分),原则上每五年不少于50学时。试行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开展信息技术应用 能力培训学分认定,推动学分应用,激发教师参训动力。教育部整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相关培训项目,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英特尔未来教育”、“微软携手助 学”、“乐高技术教育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中国移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等项目与各地教师培训的融合,通过提供课程资源、培训骨干培训者和共建 培训平台等方式,扩大优质资源辐射范围。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本地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新一轮全员提升培训。利用信息管理系统,整合本地区项目和资源,建设教师选学服务平 台,推动各地按照教师需求实施全员培训。完善专项培训体系,做好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相关培训的有机衔接,重点加强中小学校长、专兼职培训者 和教研员等骨干队伍以及农村教师的培训。地市及区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通过专项培训和专题教研,组织开展区域性教师全员培训。健全中小学校本研修管理制度, 确保研修质量。中小学校要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作为校本研修的重要内容,将教研与培训有机结合,重点通过现场诊断和观课磨课等方式,帮助教师解决实际问 题,促进学用结合。

四、推行符合信息技术特点的培训新模式

各地要根据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学习特点,有效利用网络研修社区,推行网络研修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强化情境体验环节,确保实践成 效,

国培(2014)——示范性远程培训: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 6 / 43

使教师边学习、边实践、边应用、边提升;建立学习效果即时监测机制,确保培训质量。坚持底部攻坚,积极推动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建立以校为本 的常态化培训机制。推行移动学习,为教师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进行便捷有效学习提供有力支持。加强薄弱环节,采取“送教下乡”和“送培上门”等方式,为不具备网络条件的农村教师提供针对性培训。

五、遴选一线教师满意的培训资源

教育部依托现有资源,建设资源共建共享服务平台,汇聚各地培训课程资源和培训服务信息,建立优质资源遴选机制,推动资源交易与交换。对通用 性强的优质资源进行加工升级,启动教师培训MOOC(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建设工作,利用合作项目引进和开发优质资源,建立优质课程资源库。各地要重点建 设典型案例资源,支持中小学与高校及教师培训机构合作,加工生成性资源,开发微课程资源,满足教师个性化学习需求。充分利用已有平台汇聚本地资源,与国家 平台实现互联互通。

六、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本地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员测评,主要采取教师网上自测方式,通过案例开展情境测评,以评促学、以评促用。 根据能力测评指南,开发适合本地实际的测评工具,建立网络测评系统,为教师提供便捷有效的测评服务。各地要根据测评数据及时调整提升工程实施计划,确保全 体教师应用能力得到提升。培训机构要根据测评数据制定完善培训方案,确保按需施训。中小学校要分析测评数据,找准短板,有针对性地开展校本研修。教师要根 据测评结果,明确自身不足,查漏补缺,合理选学。

七、推动教师主动应用信息技术

各地要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资格认定、资格定期注册、职务(职称)评聘和考核奖励等的必备条件,列入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和校长考 评的指标体系。中小学校要将信息技术应用成效纳入教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促进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主动应用信息技术。各地要通过示范课评选、教学技能比赛和优 秀课例征集等活动,发掘推广应用成果,形成良好应用氛围。通过建立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实验区、示范性网络研修社区和示范校等举措,推动信息技术应用综合创 新。

八、加强组织保障确保提升工程取得实效

统筹安排各项工作。各省要开展专项调研,分析现状和问题,摸清教师需求,明确工作重点和思路,做好整体设计,制订提升工程主要实施工作的时 间表和路线图,形成规划方案,2013年底前报送教育部。2014年起,分年度组织教师全员培训工作,原则上每年培训人数不少于本地区中小学教师总数的 20%。完善管理制度,出台配套政策,开发测评工具,尽快建立教师主动应用的机制。

加强组织领导。教育部负责提升工程实施的统筹管理和监督评估等工作。

国培(2014)——示范性远程培训: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 7 / 43

成立执行办公室(设在华东师范大学),负责组织管理的具体工作。成立专 家委员会,负责研究、指导和评审等工作。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本省提升工程实施的组织管理。成立领导小组,整合相关部门力量,确定专门机构负责组织管理具 体工作。采取招投标机制,遴选具备资质的院校(机构)承担培训任务。建立信息管理平台,实施精细化管理。地市及区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本地提升工程的组织 管理。制定管理办法,落实相关政策。整合教师培训、教研、电教和科研等部门的力量,加强对中小学校的指导,做好全员培训。中小学校长是本校提升工程实施的 第一责任人,要完善制度、健全机制、整合资源,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落实保障经费。各省要安排专项经费,支持管理平台建设、专项培训、资源开发和能力测评等工作。中西部省份要在“国培计划”专项经费中切块用 于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地市及区县要安排专项经费,支持本地教师全员培训。中小学校要在学校公用经费中安排资金,为本校教师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 创造良好条件。

做好监管评估。教育部审核各省规划方案,通过信息管理平台对各地工作进行动态监测,定期通报监测结果。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采取专家评估、网 络评估和第三方评估等方式,做好提升工程实施的监管评估工作。地市及区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重点加强中小学校推动信息技术应用工作的监管评估。

教育部 2013年10月25日

关于印发《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实施指南》的通知

教师司函〔2014〕2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单位:

为促进教师培训改革,指导各地在“国培计划”、“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和区域性教师培训工作中开展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我司研究制定了《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实施指南》,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 2014年3月26日

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实施指南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 全面提升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教师?2013?6号)和《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

国培(2014)——示范性远程培训: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 8 / 43

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教师?2013?13号)要求,指导各地开展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深化教师培训模式改革,进一步提升培训质量,特制定本实施指南。

一、目标任务

依托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实施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创新教师网络研修模式,建立校本研修常态化运行机制,夯实以校为本的教师全员培训基础,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二、重点工作

(一)遴选项目区县与学校

各省遴选教师培训工作基础好、信息技术条件具备的区县进行试点。区县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整体实施或推荐学校参与的方式,开展项目实施工作。

(二)分级建立培训者队伍

1. 区县遴选本地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师培训机构管理者、学科骨干培训者或教研员、校长等建立县级培训者队伍。培训机构采取集中培训方式,对县级培训者进行专项培训,重点提升项目组织与指导能力。

2. 学校遴选教研组长或骨干教师,建立校级培训者队伍。区县采取集中培训方式,对校级培训者进行专项培训,重点提升基于网络的校本研修指导能力。

3. 区县要加强对两级培训者队伍的管理与考评,实行动态调整,激发培训者工作积极性。

(三)开展基于网络的校本研修

1. 培训机构建立“个人空间-教师工作坊-研修社区”一体化网络研修体系,为各地开展校本研修提供线上与线下的专业支持与服务。

2. 项目区县将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纳入县级培训规划,制定整体推进方案。组织县级培训者有效利用“教师工作坊”对校本研修活动进行指导与监管。定期组织跨校现场交流活动,展示成果,分享经验,不断提升研修质量与水平。

3. 项目校在培训机构专家团队和县级培训者的指导下,由校级培训者依托网络研修社区,组织全体教师开展网络研修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常态化校本研修活动。

三、研修内容 (一)内容设计

1. 培训者培训。培训机构要根据培训者的不同角色,设计针对性的培训课程,重在提升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师培训机构管理者区域性教师培训的规划与组织管理能力,学科骨干培训者或教研员“教师工作坊”主持能力、线下跨校研修活动的设计与组织能力、研修资源的整合加工能力,校长校本研修的规划设计能力、基于网络的校本研修管理与评价能力,学校教研组长或骨干教师校本研修

国培(2014)——示范性远程培训: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 9 / 43

活动设计、实施与评价能力以及资源整合加工能力。

2. 网络研修。培训机构要以任务驱动为主线,根据各地需求,确定研修主题,分阶段设计系列课程模块,每个模块应包括学习目标、专题内容、典型案例、线上与线下研修活动和成果要求等,将必修与选修相结合,明确线上与线下研修的学时任务。

3. 区域研修。区县要制定本地项目实施方案,重点设计区域研修活动。县级学科培训者要在培训机构指导下,设计跨校的线上与线下研修活动,发挥“教师工作坊”作用,组建跨校学习共同体,引领本学科教师开展研修。

4. 校本研修。项目校要结合培训机构和区县制定的研修计划,做好校本研修规划,制定学科组和个人研修计划。要结合本校实际,有效整合培训机构和区县提供的课程,设计系列校本研修活动,为开展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研修活动奠定基础。

(二)资源提供

1. 培训机构须预设丰富适用的课程资源,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必修课程应围绕研修主题,聚焦共性需求,解决重难点问题。部分必修课程应参照MOOCs方式建设,进行碎片化加工,原则上每段课程不超过15分钟,以即时问题测评和作业互评监控学员学习过程,本类资源原则上不少于线上学时的四分之一。选修课程应聚焦课堂教学前沿问题、核心问题和焦点问题,有效整合典型案例,本类资源原则上不少于线上学时的2倍。

2. 区县要会同培训机构建立本地课程资源库,汇聚校本研修中生成的优质资源,重点建设典型课例和微课程。县级学科培训者要重点做好各校生成性资源的审核和推优工作,利用“教师工作坊”,组织本学科教师进行学习,原则上每个“教师工作坊”推送资源不少于20件。鼓励县级学科培训者在培训机构的支持下,围绕本地优质资源开发,设计行动研究课题,开展跨校协作研修活动。

3. 学校须整合校本研修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包括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微课程等,建立校本资源库。要将代表性研修成果推荐至区县资源库。区县教育行政部门会同培训机构制定学校推荐资源的数量与质量要求,建立优质资源激励机制。

四、网络研修社区功能

网络研修社区要为每个参训学员开通“个人空间”,为每个专家和县级培训者建立“教师工作坊”,建立“学校社区”和“区域社区”。

1. “个人空间”应具备自主选学、课程学习、计划制定、日志发布、进度反馈、互动交流、资源分享、行为记录和工具提供等基本功能。

2. “教师工作坊”应具备成员管理、计划发布、资源推送、活动组织、监测评价、行为记录与信息反馈等功能,要提供资源建设、研讨交流、调查统计等协同研修工具。要确保“教师工作坊”之间互联互通,有效支持跨工作坊研修,

国培(2014)——示范性远程培训: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 10 / 43

目标课例研究目标 定位和研课例研究问题 究问题 问题归因分析 基本环节 计划 填写本次磨课的预期研究结果,只须对期望实现的教学行为策略改进做准确简明的描述。 填写实现研究目标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只须填写有待改进的教学行为。 对问题及原因的剖析:陈述这个教学问题的实际存在状况,对问题产生原因汇集本组老师的看法。 活动选择(在选定的活动后面列上参加人员即可) 制定提交计划 必选 提交教学内容 计划:问题研讨 设计提交教案 必选 浏览教案 评论教案 协同修改教案 备课研讨会(提 交记录) 备课:问题研讨 发布修改教案 观课准备会(提 交记录) 提交观课表 观课:问题研讨 提交上课实录必选 (视频或文本) 可选活动 发布观课报告 必选 备课 磨课流程和活动选择 上课 评课 阅读评论观课报 告 课后评议会(提 交会议记录) 评课:问题研讨 实践反思后的备课(提交调整后必选 的教案) 评论调整后的教 案 反思 国培(2014)——示范性远程培训: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 41 / 43

撰写发表反思心 得 填表说明:

1、“课例研究目标”栏要指向教学行为改进,聚焦在通过本课例研究期望达到的行为改进目标上。

2、“课例研究问题”栏要指向本次磨课有待改进的教学行为。

3、磨课流程分为基本环节和可选活动,每个基本环节都应有一项必选活动安排本组老师参加,其它活动可依据研究的需要由研修组自行选择。选定的活动均应安排老师参加,不选的活动不安排教师参加即可。教师活动参与安排要考虑到教师的不同特点和任务量的均衡。

三、混合式课例研究评价参照标准

(一)网上课例研究内容标准

1.课例研究所有流程和所选活动全部完成。

2.课例研究所有发帖、回帖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符合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 3.研修组全体教师全过程参与。 (二)课例研究(基本式)的质量标准

评价项目 合格评价参照项 评分 教学课题、目标任务、研讨问题、环节安排等要素完整,环节分工5 磨课计划 设臵合理 全组教师都明确所承担的任务 5 必选备课活动均有教案 5 备课 备课有研讨,研讨有记录 5 研讨 全组教师对教案有点评或修改 5 有上课实录(视频或文本) 5 上课 观课 课前有观课准备会记录,有明确的观课分工,所有老师都有观课任务。 本组人人参加评课并发言,提交了评课会记录 课后评议 提交了各个维度的观课报告 上课老师有课后反思 问题追踪 对研究问题有归因分析,备课、5 5 5 5 5 评优加分参照项 ◎优秀课例研究要在合格磨课案例中产生(得60分)。 ◎优秀课例研究的加分条件: ?教学全程指向学生学习生成,即学生学习生成在备课中有预设、上课能实现、观课有检验、评课有分析、再次备课有改进。 ?本组教师群体参与程度、参与水平和同伴互助效果。 ?本课例经研修组打磨后有明显改进。 ?课例研究能通过各环节的问题研讨一以贯之的追踪研究问题。 以上每条10分,共加40分,优秀课例研究满分为100分。使用时,可分好、一般、较差三等分 国培(2014)——示范性远程培训: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 42 / 43

总结 合计

观课、评课均指向研究问题 总结反思文章不少于3篇 别给分,作为课例研究评优加分5 项,供评优参考。各学科可根据学科特点制定详细的学科评优标60 准,设臵分项指标,设定具体分值。 国培(2014)——示范性远程培训: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 43 / 43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gp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