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高效课堂理论与实践》有感

更新时间:2023-08-24 17:2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读李炳亭的《高效课堂理论与实践——我们的教育学》有感

赫山实验学校 刘国珍

接触高效课堂一年半了。虽然,学校领导时常为我们相关的培训、指导,但因为传统教育教学思想在我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平常接触到的相关理论比较零,对高效课堂的理解比较浅显,还掺入了很多个人的片面理解,一直难以转型。 寒假里,我细细拜读了李老师的《高效课堂理论与实践》。我发现李老师的话语虽然锋利,对传统教育的抨击不留余地,但对高效课堂的课改理论阐述得确实很到位,也很形象,很好理解,指导性很强,让我对高效课堂的课改理念有了一个清晰的了解。

首先,我明白了高效课堂的理论支撑是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论、罗杰斯的自我理论和卢梭的自然教育及杜威的儿童中心,即新的教学理念“人”学。意思是教育必须“从儿童出发”,尊重儿童的天性、权益、成长规律,对儿童(包括儿童的身体)负责。当前课改不是改方法,而是改观念,变“惟教”为“惟学”,变“惟师”为“惟生”,明白学生是最宝贵的教学资源。高效课堂是要让学生乐学、会学、学会,并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生命的快乐,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及健全人格,分数成了高效课堂的附属品。

最让我感兴趣的是书中所提到的四个“新”概念:新学校、新教师、新学生、新课堂。四个“新”让我看到了课改的新面貌。

李老师把课堂比喻成一个教育的生态环境,好学校是一方池塘。如果你在地里挖一方池塘,很快就会有水鸟、两栖动物及各种鱼,还有常见的水生植物。意思就是要要平等、和谐地包容、接纳、尊重每一位学生,对每一个生命负责。学校的工作重点是构建三个组织——学校、班级、小组,三个组织的主核是学生,学校的一切发生都是围绕学生而存在的。

“新教师”由“二传”变成了“一传”,让学生与知识直接对话。“新教师”应该扮演四个者:一是教育专业者;二是学校生态的建构者;三是学习和生长的开发者;四是信念的传播者。 教师80%的作用是点燃、唤醒、激励学生,20%是掌握课堂教学流程。教学的全部艺术是“利用学生”,即如何调动、点燃、激励学生的学,并通过发展学生来成就自己。教育要回到“人本”、“学本”、“生本”,“新教师”应具有新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

“新的好学生”不再定义为成绩优秀、循规蹈矩、遵守纪律、老实听话,而是身心健康、敢于担当、具有适应社会的知识和能力。“新学生”代表着“新人类”,他们“族群”和数量的多少决定着未来世界的性质和品质。

“新课堂”不再是“知识课堂”、“能力课堂”,而是“智慧课堂”。好课必须具备六大共性:学生的课;动静结合的课;注重展示的课;遵循流程要求的课;师生相生的课;注重情感的课。大凡好课普遍具有这样的流程共性:自学(独学、对学、群学)——展示——反馈。评价好课的关键是:看状态、看参与、看流程、看效果、看师德。

“四新”的关键在于“新教师”、核心在于“新课堂”,有了“新教师”才能有“新课堂”;有了“新课堂”才能有“新学校”;有了“新学校”才能培养出“新学生”。

说到课改,当然离不开课改的四步路:理念变观念、观念变方法、方法变文化、文化变信仰。李老师对学校文化、班级文化、课堂文化的阐述,让我对课堂组织、班级管理、学校管理有了更深的认识。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syli.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