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 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11课廉颇蔺相如列传同步训练含解析

更新时间:2024-01-20 06:5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11课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缪贤(miào) .

燕王(yàn) 砧板(zhēn) 傲倨(jù) ...

B.睥睨(nì) 弄臣(lòng) 斋戒(zhāi) 佯狂(yáng) ....C.汤镬(huò) 渑池(miǎn) 盆缶(fǒu) 怒叱(chì) ....D.披靡(mǐ) 避匿(nì) 鄙贱(bēi) ...

刎颈(wěn) .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使人遗赵王书 遗:送给 .B.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拜:拜访 .C.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独:唯独 .D.求人可使报秦者 报:报复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

A.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B.璧有瑕,请指示王 ....C.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D.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4.下列句中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因宾客至蔺相如门前谢罪 不如因而厚遇之 ..B.今君乃亡赵走燕 乃使其从者衣褐 ..C.徒慕君之高义也 徒以吾两人在也 ..D.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 赵强而燕弱 ..5. 下列语句从句式角度看,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 ②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③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④设九宾于廷 ⑤会于西河外渑池 ⑥而君幸于赵王 ⑦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⑧以勇气闻于诸侯 ⑨何以知之 ⑩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A.①/②⑦/③⑥⑩/④⑤⑧/⑨ B.①②⑦/③⑥⑩/④⑤⑧/⑨ C.①②⑦/③⑩/④⑤⑥⑧/⑨ D.①/②⑦/③⑩/④⑤⑥⑧/⑨ 6.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昨天,故宫博物院失窃案审理完毕,犯罪嫌疑人石柏魁获刑13年,博物院方面表示,警方璧还的四件失窃文物,受损的那一件正在修复中,不久,它们将与观众见面。 ..

B.据媒体报道,在安南特使的斡旋之下,叙利亚总统巴沙尔有意与反对派唱一出将相和,可是,...这个消息,目前还未得到叙利亚政府的论实。

C.荀子说的“人定胜天”,其内涵并不是说人能战胜自然,而是说人能认识并运用自然规律;

1

如果人偏要跟自然较劲,两虎相斗中,失败的肯定是人。 ....

D.中国独立研制的弹道导弹“东风21D”,无论是运行轨迹的多变性,还是攻击目标的准确性,以及攻击的烈度,在当前可说是无出其右者,因而被人们称为航母杀手。 ....

7.蔺相如能建功立业,除了他超出一般人的“忠”“勇”之外,口才杰出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请以“现代社会”“交谈”“口才”“事业成功”为关键词写一段文字,表达自己对口才重要性的认识。(12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1题。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譬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王日,舍相如广成传舍。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删节) 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美人:妃嫔 ..B.负其强,以空言求璧 负:仰仗 .C.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 倨:傲慢 .D.大王必欲急臣 急:急切 .9.对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2

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 ..②王问:“何以知之?”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③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故燕王欲结于君 ..④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 城入赵而璧留秦 ..A.①②③④都相同 B.①②③④都不同 C.①②③相同,④不同 D.①②④不同,③相同

10.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蔺相如“机智果断”的一组是( ) ①璧有瑕,请指示王 ②怒发上冲冠 ③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④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⑤臣请就汤镬 ⑥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 A.①②③ B. ①③④⑥ C.①⑤⑥ D.③④⑤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蔺相如善于审时度势。秦王向赵国讨要和氏璧,赵王不知所措时,蔺相如分析了当时的形式,认为应该把和氏璧给秦国,于是自己带和氏璧出使秦国。

B.蔺相如有必胜的信心。蔺相如在答应赵王出使秦国时向赵王保证:秦国把城池给赵国就把和氏璧留在秦国,否则完好无损的把和氏璧带回赵国。

C.蔺相如临机应变。当蔺相如发现秦王无意给赵国城池时,他说和氏璧有瑕疵,得到和氏璧后威胁秦王,秦王无奈把和氏璧给蔺相如。

D.蔺相如不辱使命。蔺相如出使秦国,和秦王巧妙周旋,最终不辱使命,没有让秦王得逞,让和氏璧完好的回到赵国。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外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16题。

解琬,魏州元城人也。少应幽素举,拜新政尉,累转成都丞。因奏事称旨,超迁监察御史,丁忧离职。则天以琬识练边事,起复旧官,令往西域安抚夷虏,抗疏固辞。则天嘉之,下敕曰:..

“解琬孝性淳至哀情恳切固辞权夺之荣乞就终忧之典足可以激扬风俗敦奖名教宜遂雅怀允其所请仍令服阕后赴上。”

圣历初,复迁侍御史,充使安抚乌质勒及十姓部落,咸得其便宜,蕃人大悦,以功擢拜御..

史中丞,兼北庭都护、持节西域安抚使。琬素与郭元振同官相善,遂为宗楚客所毁,由是左迁

3

沧州刺史。为政务存大体,甚得人和。景龙中,迁右台御史大夫,兼持节朔方行军大总管。琬前后在军二十余载,务农习战,多所利益,边境安之。

景云二年,复为朔方军大总管。琬分遣随军要籍官河阳丞张冠宗、肥乡令韦景骏、普安令于处忠等校料三城兵募,于是减十万人,奏罢之。寻授右武卫大将军,兼检校晋州刺史,赐爵济南县男。以年老乞骸骨,拜表讫,不待报而去。优诏加金紫光禄大夫,听其意,其禄准品全...给。寻降玺书劳之曰:“卿器局坚正,才识高远,公忠彰其立身,贞固足以干事。类张骞之出使,同魏绛之和戎。职绾文武,功申方面,勤于王家,是为国老。顷者,顾斯侧景,愿言勇退,深惜马援之能,未遂祁奚之请。然章疏频上,雅怀难夺。今知脱屣归闲,拂衣高谢,固可以激励颓俗,仪刑庶僚。永言终始,良可嘉尚。宜善摄养,以介期颐。”

未几,吐蕃寇边,复召拜左散骑常侍,令与吐蕃分定地界,兼处置十姓降户。琬言吐蕃必潜怀叛计,奏请预支兵十万于秦、渭等州严加防遏。其年冬,吐蕃果入寇,竟为支兵所击走之。俄又表请致仕,不许,迁太子宾客。开元五年,出为同州刺史。明年卒,年八十余。 ..

(节选自《旧唐书?解琬传》,有删改)

13.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解琬孝性淳至哀/情恳切固/辞权夺之荣乞/就终忧之典/足可以激扬风俗/敦奖名教/宜遂雅怀/允其所请/仍令服阕后赴上

B.解琬孝性淳至/哀情恳切/固辞权夺之荣/乞就终忧之典/足可以激扬风俗/敦奖名教/宜遂雅怀/允其所请/仍令服阕后赴上

C.解琬孝性淳至哀/情恳切固/辞权夺之荣/乞就终忧之典/足可以激扬风俗/敦奖名教/宜遂雅怀/允其所请/仍令服阕后赴上

D.解琬孝性淳至/哀情恳切/固辞权夺之荣乞/就终忧之典/足可以激扬风俗敦奖/名教宜遂/雅怀允其所请/仍令服阕后赴上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丁忧”即“遭逢居丧”之意,是古代的一种礼制,多指官员为父母居丧守制。 B.“圣历”是年号,“帝王年号纪年法”是我国古代的一种重要的纪年方法。 C.“致仕”是“致仕官”的简称。“致”是“到任”的意思,“致仕”指官员上任。 D.“乞骸骨”是古代官吏自请退职的一种委婉说法,意谓“使骸骨得归葬故乡”。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解琬善于治边,功劳显著。他受命处理边境事务,积极发展农业生产,习练军备,让边境地区保持了安宁的局面。

B.解琬屡受重用,多次请辞。他屡次受到皇帝的重用,也多次上疏皇帝请求退休,但他的请求一直都没有得到允许。

C.解琬尊重客观,实事求是。他办事不主观臆断,曾经命令多位部下实地调研地方的募兵实况,然后才上奏裁军。

D.解琬精于预测,善于谋划。面对吐蕃入侵、分界的现状,他大胆预测这背后藏着巨大阴谋,上书请求要严加防范。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及教材必修四文言文单元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

(1)琬素与郭元振同官相善,遂为宗楚客所毁,由是左迁沧州刺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第11课 廉颇蔺相如列传

答案与解析

一、语言文字运用

1.C【解析】A项,“燕”应读“yān”;B项,“弄”应读“nòng”;D项,“鄙”应读“bǐ”。 2.A【解析】B项,任命或授予官职;C项,难道;D项,答复、回复。

3.D【解析】A项,古义,“侍从”;今义,方位名词。B项,古义,“指给??看”,今义:上对下的说明。C项,古义:条约 ,今义:限制使不超出范围。 D项,古义:得到惩处,今义:冒犯。

4.C【解析】A项,都为介词,分别为“通过”和“趁机”; B项,都是副词,分别为“竟”和“于是、就”。C项,都是副词,“只不过”;D项,都是连词,分别表假设“如果”和表并列。 5.A【解析】①定语后置句;②⑦判断句;③⑥⑩被动句;④⑤⑧介词结构后置句;⑨宾语前置句。 6.D【解析】A项,璧还:完善无损地退还或归还原物。此处不合语境。B项,将相和:是指内部矛盾得到解决,不能用于敌对方。此处用错对象。C项,两虎相斗:指力量相当且十分强大的双方进行争斗,不能用于人与自然之间。此处用错对象。

7.现代社会,人际交往日益频繁,交际范围不断扩大。交谈,成了人与人之间沟通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并成为衡量现代人基本素质的重要依据和标准。小到个人对话交流,大到商务谈判乃至国家民族形象的塑造,无不体现出口才的作用及其意义。可以断言,口才是现代人事业成功的必备条件之一。

【解析】这是一道扩写题,扩写的内容要用上“现代社会”“交谈”“口才”“事业成功”这4个词语,要表达自己对口才重要性的认识。比较适合用议论抒情来表达。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1题。 答案

8.D【解析】急:逼迫。

9.B【解析】①代词,这/助词,的;②介词,凭借/介词,用;③介词,表被动/介词,介出动作的对象;④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

10.B【解析】①③④⑤都是表现蔺相如的机智果断,②是表现蔺相如的气愤,⑤表现蔺相如的英勇无畏。

11.A【解析】“秦王向赵国讨要和氏璧”错误, 原文为“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 12.(1)秦国贪婪 ,依仗它强大,想用空话来求和氏璧,补偿给赵国的城 恐怕得不到 。(2)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贝,赵王敬畏大王,不敢不献出来。 三、课外拓展阅读

6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16题。 答案

13.B【解析】解答此题,可以先整体阅读文段,弄懂其大意,然后结合“孝性淳至”“哀情恳切”“固辞权夺之荣”“乞就终忧之典”等对文的特征,以及“足可以”“仍”等标志性词语即可断出。

14.C【解析】致仕”不是“致仕官”的简称,也并非“官员上任”,应是“古代官员辞职归家”。 15.B【解析】“他的请求一直都没有得到允许”有误。根据原文“允其所请”“仍令服阕后赴上”“优诏加金紫光禄大夫,听其意”等语句,说明皇帝曾经应允过解琬的请辞。

16.?解琬一直与郭元振在同一官署任职,关系友善,于是被宗楚客诽谤,因此被贬为沧州刺史。?我们离开父母兄弟等亲人来侍奉您的原因,只不过是因为仰慕您的高尚品德。(3)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有几十家,安危不可预料。你还打算为谁守节呢? 参考译文:

解琬,魏州元城人。年轻时考中幽素科,授任新政尉,几次改任成都丞。因奏事符合皇帝旨意,破格升任监察御史,为父母守丧而离职。武则天因解琬熟悉边境事务,守丧期未满而让他任原职,令他前往西域安抚夷虏,解琬直言上疏坚决辞谢。武则天赞扬他,下诏说:“解琬淳朴孝顺,哀痛之情恳切,坚决辞谢暂时剥夺亲情的荣宠,乞请遵守服丧期满的礼法。足以激扬风俗,敦促推重礼法,应顺应他的高尚情怀,允许他的请求,并令他服丧结束后赴任。”

圣历初年,解琬又升任侍御史,充任使臣安抚乌质勒及十姓部落,大家都感到便利合宜,蕃人十分高兴,解琬因功升任御史中丞兼北庭都护、持节西域安抚使。解琬一直与郭元振在同一官署任职,关系友善,于是被宗楚客诽谤,因此被贬为沧州刺史。解琬治理政务能识大体,深得人心。景龙年间,解琬升任右台御史大夫兼持节朔方行军大总管。解琬前后在军中二十多年,务农习战,获益很多,边境十分安宁。

景云二年,解琬再任朔方军大总管。解琬分派随军要籍官河阳丞张冠宗、肥乡令韦景骏、普安令于处忠等核查三城募兵情况,于是裁减十万人,上奏停止募兵。不久授任解琬右武卫大将军兼检校晋州刺史,赐爵济南县男。他因年老请求退休,上表奏以后,不等答复便离官而去。皇帝下诏加授金紫光禄大夫,尊重他的意愿,俸禄按照原品级全部发给。接着颁降玺书慰劳他说:“卿器度刚正,才识高远,秉公忠诚显示立身,固守正道足以成事。好比张骞的出使,如同魏绛的和戎。职兼文武,功显各方,效命朝廷,堪称国老。近来顾及年老,情愿隐退,深为怜惜马援的才能,未能顺从祁奚的请求。然而章疏频频进上,高尚情怀难以夺改。如今得知卿已脱屣还乡,拂衣高谢,一定可以激励颓败的风俗,为民众官吏树立楷模。卿能始终如一,实可赞美。应当好好养生,以助长寿。”

不久,吐蕃入侵边疆,又召入解琬授任左散骑常侍,命令与吐蕃划定地界,并安置十姓降

7

户。解琬说吐蕃必定暗藏叛乱阴谋,上奏请求事先发(派)兵十万到秦、渭等州严加防备遏制。这年冬天,吐蕃果然入侵,最终被事先调发的军队击退。不久解琬又上表请求退休,皇上不允许,迁任太子宾客。开元五年,出任同州刺史。次年去世,终年八十余岁。

8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sb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