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小学中年级学生习作兴趣的教学思考

更新时间:2024-01-20 06:4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激发小学中年级学生习作兴趣的教学思考

姓名:于 桂 燕

单位:第四实验小学 时间:2013-10-02

内容提要:

小学中年级,是学生从口头语言转而发展书面语言的一个关键环节,是发展词汇、句式、构段能力的最佳时期。多年来,应试作文教学形成的弊端,致使不少中年级学生感受不到习作的乐趣,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障碍。在课程改革中,我从小学生畏惧作文的心理障碍入手,汲取语文课标的新理念,探究激发中年级学生习作兴趣的教学策略 。激发情趣,让学生写得快乐;突出需要,让学生写有欲望;注重引导,让学生写得自如。

关键词: 习作兴趣 对策探究 正文:

小学中年级,习作教学开始起步,这是小学生从口头语言转而发展书面语言的一个关键环节。多年来,应试作文的思想致使中年级教师对习作要求过高、过死;习作题材有的偏离学生的需要;习作指导生硬、呆板;缺乏对兴趣的培养;读写脱节;评价单一等等。这些做法,致使不少学生对习作产生畏惧,习作不是内心倾诉的需要,而是为老师、家长而作文。其结果,消磨了他们对习作的兴趣,并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一是畏惧、抵触心理;二是应付、过关心理;三是依赖、杜撰心理等。

课程改革呼唤习作教学的改革。《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等理念,为我习作教学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一、激发情趣,让学生写得快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的事硬要学生感触与抒发,习作就变成了痛苦的事了。为了摆脱这一无形的束缚,我想方设法在激发情

趣上下功夫,让学生有的写,并对练笔有兴趣,有欲望。 1、在情境中写有兴趣

孩子的内心是丰富的,我努力创设多彩的习作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真实的教学情境中观察、体验,形成一种跃跃欲试的心态,做到写有兴趣,写有真情。

比如,由于学校要建食堂要占用小花园,我设计了让学生跟学校小花园告别、并想象设计新花园的作文内容,学生非常投入,把现实与想象融合起来,不仅倾诉了对小花园的感激与留恋,还积极为花园的建设出谋划策。在他们的笔下,小花园不仅有各种好玩的游戏器械,有音乐喷泉和空中走廊,还有电动小汽车来回穿行??孩子的情感世界极其丰富,这真实情境的诱发,激发出强烈的习作兴趣。 爱玩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我通过创设“猜一猜”“贴鼻子”等游戏活动,让学生忘我地投入到游戏的情景之中,并通过“此刻,教室里什么样?”“大家都是怎样做的?”“你心里是怎样的状态?”等提问,引导学生边观察边用准确的语言进行叙述。这不留痕迹地有心指导就让游戏与语言训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生全心投入,写有兴趣。 2、在想象中写有童趣

让学生思维在想象中发散,让语言创作富有情趣,这是我习作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一步。我注意把想象的内容放在活生生的现实中去,不放任自流,还要悉心指导。让学生在“需”中求“真”,在“真”中抒“情”,让习作赋予孩子真实与情趣,“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让想象与语言同构共生。 例如,我带着学生玩“多变的圆”,让他们给圆任意加一笔,再用生动的语言让图形动起来,活起来,有生命。这一练习,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波澜,他们运用独特的语言描述着想象的情境:“下雪了,同学

们在操场上堆雪人。你瞧,它圆圆的小脑袋,大大的圆肚皮,正冲着我们笑呢!??”“这就是中国足球队踢进的关键一球,它使中国队出线了??”

每一次的想象习作,都让学生充满了极大的兴趣,也使运用语言的练习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学生的习作能力也在童趣盎然的练笔中悄然形成。 3、在整合中写有情趣

我把习作放在一个更大的学习环境中,与各学科教学进行整合,既保持了本学科的专务,又让各学科丰富的学习内容为孩子提供充实的习作资源。

比如,我和学生一起听科学老师讲蚕的一生。我则利用语文课讲怎样细心观察蚕的活动,怎样把观察的趣事记叙清楚,与他人分享养蚕的快乐等。

学科整合使习作变得饶有情趣。刘洋同学笔下的蚕宝宝还怕羞呢!“在教室,许多同学都被蚕宝宝的紫颜色所吸引,议论纷纷,争着看它。这时,蚕宝宝身子弯得像拐杖,像死了一样,任凭我怎么拨弄,就是一动也不动。可是当我出了教室下楼的时候,蚕宝宝立刻就把上半身挺直了,还摇来晃去的,好像在跟我打招呼呢!哈哈,原来蚕宝宝也像小孩一样,见到生人还怕羞呢!” 二 、让学生写有欲望

学生怕习作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没有写的愿望,是为完成作业而动笔,因而被动习作。于是,我从激发习作的动机入手,随时捕捉学生需要交流表达的内容,让学生产生习作的冲动,为生活需要而动笔。 1、在观察中写有热情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孩子的生活是色彩斑斓的,只是他们大多因

为缺少观察的习惯,才感觉作文没的可写。因此,让学生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就成了我指导学生作文起步阶段的重要落点。我启发孩子用语言文字如实描绘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及所想,让他们体验到“习作就是用笔写话”,从而让习作变得简单起来。

通过多种方式的观察引导,一个个富有情趣的场景就从学生的笔下流淌出来:小鱼也有智慧;铅笔橡皮也闹别扭;搬新家独睡,再也不用“欣赏”爸爸的呼噜交响曲了??观察让学生写有热情,写有欲望。

2、在需要中写有真情

我通过创设泡豆芽的情境,教给学生写日记的方法,让孩子感悟到生活处处是素材,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写日记,就让他们感觉到习作并不难,就是用真情记录自己生活中的多彩瞬间,逐渐形成主动写日记的好习惯。

3、在交流中写有激情

习作是生活的本身与需要。我积极为学生搭建交流、对话的平台,让作文能够“动”起来,帮助学生树立为交流而习作的意识,让孩子产生“我想说”“我要写”的激情与冲动。

比如,三八妇女节之前,我设计让学生给妈妈写信的作文内容。在指导写信的方法之后,我又教他们怎样寄出自己的信件。孩子们异常兴奋,信放进邮箱后就急切地询问什么时间妈妈能看到信,个个盼望早点接到妈妈的回信。

没多久,一封封的回信就送到了学生的手中。我发现,孩子们阅读回信的神情是凝重的,有的眼里还浸满了泪花。这情景让我激动不已。通过信件的交流、心灵的对话,孩子与妈妈之间的情感更加深厚了。

为了给孩子提供交流的空间,我还引导学生编写“谢意卡”、“道歉卡”、“贺年卡”、“感恩卡”、“好书推荐卡”等。这心与心的交流与沟通,让学生逐步学会了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仅是在写作文,还在学习如何做人。

三、注重引导,让学生写得自如

“教是为了不教”,要想让中年级学生乐写、会写,并把习作的兴趣持久地坚持下去,就必须让学生感受到习作的成功与自信。为此,我注重读写结合,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布局谋篇及语言表达技能,帮助他们顺利地把要讲的内容写清楚,写明白,并能写得自如。 1、在文本学习中“导”写法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技巧。”(叶圣陶)我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重点引导学生学习总分段式、顺承段式、因果段式等构段方法,给他们习作以有效的借鉴。

比如,学习《秋天的雨》一课,我先让孩子说说自己眼中的秋天是怎样的。接着,引领学生了解全文的写作思路。随后,把重点落在感悟第二段内容上。通过提问“作者是怎样向我们介绍秋天的雨带来了五彩缤纷的画面的?”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是运用总分结构及比喻的描写方式,把秋雨带来的色彩美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而感悟到课文中语言表达的魅力。

作文是一种技能,技能的形成靠训练。随着学生不断尝试用课文中学到的写作方法进行习作时,他们的写段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快速提高起来。

2、在课外阅读中“导”积累

作文的真谛即是在厚实的积累下迸发灵动的火花,写出与众不同

的文字。对此,平时的积累就显得非常重要。每天晚上我都要求学生课外阅读、摘记的好句段。“故事会”、“好书推荐”等各种活动,激发了孩子主动阅读的热情。丰富的积累让阅读与习作达到了互相促进。

3、在评价中“导”自信

为了让所有的学生都能通过评价感受成功,产生自信,我评价习作的目的、内容、角度和方式都发生了变化,用“几把尺子”衡量学生,成绩的评判因人而异,不仅横向比,更要个体纵向比,重在鼓励、引导,不管怎样水平的学生,自己跟自己比有进步,就能得到好成绩。 我还采用师生评价、生生评价、家长及社会评价等多元评价方法,“导”出学生修改的方向,“导”出不同层面学生的自信与成功,从而促进全班学生习作水平的整体发展。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sb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