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 廉颇蔺相如列传

更新时间:2023-11-27 07:3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廉颇蔺相如列传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司马迁的生平和他的著作《史记》。

2、积累文中的文言知识,诵读课文以培养文言文语感。 3、体会课文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4、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讲授法 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常用词,继续培养文言文语感。

2、在学习小说技巧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其特征,借鉴写法。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司马迁的《史记》才会出现那么多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磨难英雄形象。比如荆轲、毛遂、晁错……而蔺相如则是这些人物中的突出典型。蔺相如在虎狼成群、险象横生的环境中,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国家利益为先,凭自己的勇气和智慧,赢得了国家的尊严。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史记》中著名篇章——《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简介作者司马迁

司马迁是我国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生前历尽艰辛,发愤著书《史记》(又名《太史公书》)。

司马迁家学渊源,父亲司马谈为太史令,学识广博。父亲死后三年,司马迁继承其业,在“金匾石室”(国家藏书处)阅读、整理历史资料;此外他还广泛游览,实地考察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为他创作《史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皇帝,下迄汉武帝太初四年共约3000年的历史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等五种体裁。

《史记》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作品有很高的写作技巧,人物形象鲜明,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三、背景简介

合纵连横:战国时弱国联合进攻强国,称为合纵,随从强国去进攻其他弱国,称为连横。战国后期,合纵指齐、楚、燕、赵、魏、韩等国联合抗秦;连衡是指这些国家中的某些国跟着秦国进攻其他国家。

公元前3-4世纪,是我国历史上的战国后期。七雄并峙,战火频繁。七国之中秦最强大,它采取“远交近攻”的政策,各个击破,力图吞并六国。赵是北方实力较强的国家,秦一时难以吞并,便用讹诈的手段掠夺它的土地和财物。赵依仗廉、蔺二人军事上严密戒备,外交上不卑不亢,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保障了国家的安全。本文着重记叙了二人团结合作,与强秦抗争的故事。

四、学生听读理解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课文结构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简介廉蔺其人。这部分是先交待廉蔺两人身份,为后文写廉颇恃功鄙视蔺相如导致将相交恶——和欢做铺垫。 第二部分(第3-13自然段):完璧归赵。这部分通过“完璧归赵”之事,描写相如在特定的

形势下和环境中的言行,表现出他杰出的才能和胆识。 第三部分(第14-16自然段):渑池会。这部分通过写“渑池会”之事(相如第二件事),描写相如在特定的形势下和环境中的言行,表现他智勇无畏忠诚爱国的英雄精神。 第四部分(第17-21自然段):将相和。这部分写相如面对羞辱而明大义境界高尚而将相和,也赞美廉颇知过勇改。

五、研习课文1—13自然段

1、学生对照注释看课文,将注音、部分疑难词语的注释写到原文中。 2、师生共同疏通,明确重点词语。

3、讨论后,使翻译文中的句子,讨论后解决。

4、品读“完璧归赵”的故事,分析蔺相如如何“使不辱于诸侯”。 A、蔺相如出使前初显胆识:“宁许以负秦曲”。 B、蔺相如从哪些地方看出秦王“无意偿城”?

秦国不合礼数有三:章台不是接见外臣的场所;美人不是礼待外臣的人员;“左右皆呼万岁”,左右侍从的狂喜不是尊重外臣的礼节。

C、蔺相如发现秦王“无意偿城”后怎么办? 设计智取:璧有瑕,请指示王。 说理斗争: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誓死捍卫: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D、秦王“以诈佯为予赵城”后,蔺相如又如何对策? 首先,使出缓兵之计,要秦王斋戒,设九宾礼; 其次,私下派人把璧送回赵国。

E、归璧于赵后,蔺相如又如何对秦王交代的? ①义责秦王朝历来言而无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干脆说明璧已经归赵:“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②以“秦强而赵弱”的事实,说明只要“坚明约束”,“赵立奉璧来”。 ③表示自己知道有罪:“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 ④提出希望:“唯大王与群臣熟计议之”,暗示秦王杀使者不是好办法。 F、出使结果如何?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两国僵持,进入对立状态。 G、概括:写“完璧归赵”,着重表现蔺相如的大智大勇。 表现方法:①直接描写(如写蔺相如的语言、动作、神态等);

②间接描写(以秦王的声威、秦廷环境气氛来反衬蔺相如的镇定自如,智勇双全及非凡的外交斗争艺术。

5、学生大声诵读这一部分 六、布置作业:

1、整理这一部分的文言知识,预习后面的内容。 2、熟读课文,并完成相关的练习。

第二课时

一、研习14—16自然段

1、学生对照注释,试翻译。

2、师生共同疏通,落实文句翻译。 3、研读、讨论“渑池之会”。

①秦军在打胜仗的情况下为什么主动与赵求和?

在军事上取得胜利的情况下,试图在外交上以势压倒对方,逼迫对方投降,免去或减少

动用武力的代价。

②秦王怎样侮辱赵王?从哪些字可以看出来?蔺相如是怎样针锋相对的?

“秦王饮酒酣”中的一个“酣”字写出秦王的趾高气扬、盛气凌人的神态;“令赵王鼓瑟”中的“令”写出秦王自命高赵王一等,且要写进史册。

蔺相如:首先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其次“前进缶,因跪请秦王”,“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再次“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③秦王一计未成,又提出“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的无理要求,蔺相如如何对策?

蔺相如针锋相对,以攻为守,提出同样要求:“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咸阳是秦的都城,其价值在赵十五城之上。 ④“渑池之会”的结果如何?

一是“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二是“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二、研习17—21自然段 1、学生朗读,翻译。 2、品读讨论:

①廉颇蔺相如之间的矛盾起因是什么?廉颇的心理状态有何变化?是由哪些语言体现出来的?

②蔺相如是怎样处理这一矛盾的?从而显示出蔺相如怎样的性格特征?他们的和好的共同思想基础是什么?

③作者写蔺相如舍人的谏言用意是什么? ④怎样看待廉颇的形象?你喜欢他吗? 3、诵读,增强语感,接受古文言的熏陶。 三、布置作业:

1、继续整理课文的文言知识,预习后面的内容。 2、熟读并背诵课文的重要语段。

第三课时

一、学生当堂讨论《史记》和文中的人物形象、性格及文中的矛盾冲突,并归纳成语言文字。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我国第一部传记文学。汉以前的历史散文主要是写历史事件。《史记》则以记述人物为主,通过描写人物去体现历史事件。这是由历史散文进到传记文学的一个重大发展。《廉颇蔺相如列传》为其七十列传之一,它成功地刻画了蔺相如和廉颇两个历史人物。这篇传记,不仅有较高的史学价值,而且在人物刻画上也有较高的文学成就。

本文通过三则故事,都有利于表现蔺相如智勇兼备,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例如他章台斗秦王,能看出秦王无意偿赵城,复取璧,以璧击柱胁迫秦王,这些是智;他直斥秦王,欲以死相搏,这些是勇。由于他的智,采取了勇斗之法;因为他的勇,使他的智得以胜利。再如在渑池会上,叫秦王击缶是智勇的表现,“前进缶”是智的行动。如果不“前”,则不能构成与秦王相距“五步之内”的条件,那么“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的勇武便没有威胁作用,“张目叱之”也收不到“左右皆靡”的效果。作者所选用的材料,较好地表现了智与勇互为表里,互为因果,互为作用。

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鲜明突出。作者写人物活动,将其置身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之中,从而水涨船高,使人物形象如雕似镂,须眉毕现。写“完璧归赵”故事时,先写蔺相如入秦前的情况,作为这个故事的引起。这部分写了“三难”:“秦王求璧”,给赵王设一难题;无人可使,为赵王第二难题;相如如何完成使命,为第三难题。面临秦王求璧,赵君臣都感到“予”或“勿予”都不行,处于“两难”之地;才有“求人”报秦之议,缪贤荐才之举,赵王召见之事,相如入秦之行。虎狼之秦国势强盛,今以十五城请

易赵王璧,诚意少诈骗多。这构成赵王面临的难题,实为蔺相如安设了一大障碍。矛盾尖锐,愈能显示蔺相如化“两难”为“两全”的智与勇。写蔺相如入秦后的斗争,也是矛盾步步激化,终于在蔺相如的智勇兼行下,使之转化。

写“渑池之会”与“廉蔺交欢”也同样是在尖锐激烈的矛盾中。渑池之会是在危险的局势下进行的。秦伐赵“拔石城”,复攻赵,“杀二万人”,约赵王“相会”。这明明是恃强凌弱,不怀好意。渑池会上,一主一宾,一众一寡,一有预谋一为被动,蔺相如却在剑拔弩张的局势下夺得了胜利。“廉蔺交欢”,矛盾的引起,在于廉颇的争名位;矛盾的展开,是由于廉颇见相如“必辱之”;矛盾的激化,是相如的舍人皆请辞去。矛盾的解决,首先是蔺相如退让避辱,委曲求全,继而是他“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表白。在这一组矛盾中,展示了蔺相如性格的另一侧面。

《史记》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影响是巨大的,而且是多方面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对后世影响较大的篇章之一,以“将相和”为题材的戏曲、小说颇多。今天我们研究这篇文章,除了从历史和思想方面获得启示,而且学习其人物刻画的方法,也有助于传记文学以及小说的创作。

二、教师板书,学生探讨下列问题: ①廉蔺产生矛盾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简相如出身低微,开始只是“赵宦者令缪贤舍人”,而现在却“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补充:秦汉以前位次以右为尊。)廉蔺地位的变化是产生矛盾的客观原因。但主观原因却是因为廉颇不能正确对待自己,也不能正确对待相如。“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翻译这几句)

②廉颇扬言见到相如“必辱之”。相如是如何对待的?

明确:相如有意退让,“不肯与会”,“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即使见到廉颇,相如也“引车避匿”。(“引”,退、牵拉。)从这里可以看到相如的大度与气量。 ③廉颇听到相如的话后如何表现?

明确:“肉袒负荆”,登门谢罪:“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比较两个“之”的用法;前一个“之”,助词,相当于“的”;后一个“之”,代词,代“我”。) ④由此看出廉颇具有何种品质? 明确:知错能改,坦白直率。

⑤“廉蔺交欢”的思想基础是什么? 明确:爱国,爱赵国,仇恨秦国。( 弄清“刎颈之交”这个成语) 三、课文小结

本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将相和欢”的故事,赞扬了蔺相如智勇双全、宽厚待人和顾全大局的风格,也赞美了廉颇“负荆请罪”的优秀品质。

本文选择典型事件刻画人物,以写蔺相如为主,写廉颇为宾,选材详略得当,并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文中有两类矛盾,一类是赵国与秦国的矛盾,这一对矛盾是敌我矛盾,另一类是廉、蔺的矛盾,这一对矛盾是内部矛盾。两类矛盾纵横交错、互相影响。最后在共同对敌的前提下,内部矛盾得到解决,廉蔺的性格品质也得到充分刻画。 四、随堂作业:

(一)诵读下列文段,并试着翻译成现代文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宝也;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

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巿,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而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参考译文:

蔺相如完璧归赵,人们都称赞他。但我不敢认为这是可以令人信服的。

秦国拿了十五座城池的空名,欺骗赵国,并且用威胁的态度企图攫取它的和氏璧。这时说秦国想要得到璧是实情,但不是要趁此机会窥伺赵国的呀。赵国知道这个真实的情况就不给它,不知道这个真实的情况就给它;知道这个真实情况而惧怕秦国就给它,知道这个真实情况而不惧怕秦国就不给它。这只要两句话就能解决的啊,为什么既惧怕它而又要去挑起它的怒火呢!

况且说到秦国想要得到这块璧,赵国不肯给它,双方是无所谓是非曲直的。赵国送去了璧而秦国不交割城池,那错在秦国。秦国交出了城池而赵国反把璧拿回去了,这错在赵国。要想使这错在秦国,就不如舍弃这块璧;害怕丢掉这块璧,就不如不送去了。那秦王既然按照地图去交割城池,又准备九宾的隆重礼仪,斋戒沐浴了才来接受这块璧,照这形势已是不得不给城池的了。如果璧拿去了而不给城,相如就可以上前去恭敬地说:“我本来就知道大王是不会给城的。那璧不是赵国的璧吗?而十五座城池也是秦国的珍宝啊。如今使大王为了这块璧的缘故,而失去了十五座城池;那十五座城池的百姓,都会深深地怨恨大王把他们抛弃了如同草芥一般。大王不给城池,却骗取了赵国的璧,就为了一块璧的缘故,而竟在天下人的面前失去信用,我请求就死在这里,来表明大王的失信。”这样,秦王未必不归还璧。当时为什么要派手下的人怀揣着璧逃回去,把这有理的一方给了秦国呢!

那时秦国的意思还不打算和赵国断绝关系啊。假如秦王发怒而在大街上杀掉相如,派武安君统领十万大军兵临邯郸,责问那块璧的去向以及为何失信,秦一次胜仗就可以使相如灭族,再次胜仗那块璧就终于送到秦国了。我所以说,蔺相如能够保全这块璧,那是上天的保佑啊。至于他在渑池对秦国所表示的强硬态度,温和忍让地对待廉颇,那办法是越做越神妙的了。所以能够赵国,这实在是上天袒护保佑着它啊! (二)翻译下列句子

1、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译文:想给秦国(和氏璧),秦国的城池又恐怕不能得到,白白地被欺骗了;想不给,就担心秦军攻来。

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译文:比较这两个对策,宁可答应(秦国的要求)而让它承担理亏(的责任)。 3、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译文:秦国从穆公以来(经历了)二十多个国君,从来没有坚守信约的. 4、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译文:终于在朝堂上(设九宾之礼)接见相如,完成各项礼节让他回去. 5、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译文:相如本来(是)地位低下的人,我感到羞耻,不甘心位居他的下面! 6、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wq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