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溪源水库环评报告最终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03-11 09:45: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目录

1 总则 ..................................................................................................................................................... 1

1.1项目背景 .................................................................................................................................. 1 1.2编制目的 .................................................................................................................................. 1 1.3 编制依据 ................................................................................................................................. 1 1.4 评价标准 ................................................................................................................................. 3 1.5 环境保护目标 ......................................................................................................................... 5 1.6 评价等级 ............................................................................................................................... 12 1.7 评价范围及评价重点 ........................................................................................................... 13 1.8 评价因子 ............................................................................................................................... 14 1.9 评级程序 ............................................................................................................................... 15 2工程概况 ............................................................................................................................................ 17

2.1 流域开发概况与规划 ........................................................................................................... 17 2.2工程地理位置 ........................................................................................................................ 21 2.3工程建设必要性 .................................................................................................................... 23 2.4工程任务、规模与工程运行方式 ........................................................................................ 25 2.5工程布置 ................................................................................................................................ 26 2.6施工组织设计与施工进度 .................................................................................................... 31 2.7建设征地与移民安置 ............................................................................................................ 34 3工程分析 ............................................................................................................................................ 42

3.1与相关规划及产业政策的协调性分析 ................................................................................ 42 3.2工程布置合理性分析 ............................................................................................................ 43 3.3工程作用因素分析 ................................................................................................................ 46 3.4污染源强分析 ........................................................................................................................ 56 4 环境现状 ........................................................................................................................................... 58

4.1自然环境概况 ........................................................................................................................ 58 4.2社会环境 ................................................................................................................................ 61 4.3生态环境现状 ........................................................................................................................ 62 4.4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 74 5环境影响预测评价 ............................................................................................................................ 85

5.1水文情势影响预测评价 ........................................................................................................ 85 5.2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 .......................................................................................................... 115

5.3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 .......................................................................................................... 129 5.3生态环境影响预测评价 ...................................................................................................... 132 5.5环境地质影响分析 .............................................................................................................. 135 5.6社会环境影响分析 .............................................................................................................. 136 5.7工程施工环境预测评价 ...................................................................................................... 138 6水土保持 .......................................................................................................................................... 147

6.1水土流失现状 ...................................................................................................................... 147 6.2水土流失预测 ...................................................................................................................... 148 6.3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及防治分区 .................................................................................. 158 6.4水土流失防治目标 .............................................................................................................. 162 6.5水土保持措施总体布局 ...................................................................................................... 162 6.6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 163 7环境保护对策措施 .......................................................................................................................... 174

7.1水环境保护 .......................................................................................................................... 174 7.2生态环境保护 ...................................................................................................................... 175 7.3施工期环境保护措施 .......................................................................................................... 178 8环境风险评价 .................................................................................................................................. 184

8.1施工期环境风险分析 .......................................................................................................... 184 8.2运行期环境风险分析 .......................................................................................................... 184 8.3风险防范措施 ...................................................................................................................... 186 8.4应急预案 .............................................................................................................................. 187 9移民安置 .......................................................................................................................................... 190

9.1移民安置规划 ...................................................................................................................... 190 9.2安置地区环境适宜性分析 .................................................................................................. 193 9.3移民安置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 194 9.4专业项目复建的环境影响 .................................................................................................. 199 10公众参与 ........................................................................................................................................ 203

10.1公众参与目的 .................................................................................................................... 203 10.2公众参与调查 .................................................................................................................... 203 10.3信息公示 ............................................................................................................................ 205 11环境管理与环境监测计划 ............................................................................................................ 207

11.1环境管理 ............................................................................................................................ 207 11.2环境监理 ............................................................................................................................ 210 11.3生态与环境监测 ................................................................................................................ 215

12环境保护投资概算与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 222

12.1环境保护投资概算 ............................................................................................................ 222 11.2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 224 13评价结论 ........................................................................................................................................ 227

13.1项目概况 ............................................................................................................................ 227 13.2水环境 ................................................................................................................................ 228 13.3生态环境 ............................................................................................................................ 230 13.5声环境和空气环境 ............................................................................................................ 231 13.6移民安置环境影响 ............................................................................................................ 232 13.7其他环境影响 .................................................................................................................... 233 13.8公众参与 ............................................................................................................................ 233 13.9综合评价结论 .................................................................................................................... 234 绩溪县扬溪源水库评价区植物名录 ........................................................................................ 235

附件:

附件1 关于印发安徽省2009年水利前期项目责任表的通知 附件2 建设项目执行标准确认函 附件3 建设项目环评委托书

附件4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现状数据资料质量保证单 附件5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审批登记表

附件6 安徽省长江干流崩岸历年治理情况统计表 附表7 安徽省长江干流沿江各市2009年例行监测资料

附件8 安徽省长江崩岸应急治理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预审意见修改清单 附件9 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关于长江崩岸应急治理工程对其影响的意见

附件10 关于报送安徽省长江崩岸应急治理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预审意见的函 附件11 关于长江崩岸应急治理工程涉及铜陵淡水豚自然保护区有关意见的复函

附图:

附图1 安徽省长江崩岸应急治理工程老洲头上下段施工平面布置图 附图2 安徽省长江崩岸应急治理工程大同圩段施工平面布置图 附图3 安徽省长江崩岸应急治理工程和悦洲段施工平面布置图 附图4 安徽省长江崩岸应急治理工程高沿圩段施工平面布置图 附图5 安徽省长江崩岸应急治理工程永红转拐段施工平面布置图 附图6 安徽省长江崩岸应急治理工程保定圩段施工平面布置图

附图7 安徽省长江崩岸应急治理工程水、环境空气、噪声监测点位位置图 附图8 安徽省长江崩岸应急治理工程水、环境空气、噪声保护目标位置图

绩溪县扬溪源水库工程特性表

序号 一 1 2 3 4 5 6 7 8 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三 1 2 3 4 5 6 四 1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2 ① ② ③ ④ ⑤

项 目 名 称 水文特性 流域面积 控制流域面积 利用水文资料年限 多年平均径流量 多年平均流量 设计洪峰流量 校核洪峰流量 多年平均输沙量 水库特性 设计洪水位(p=2%) 校核洪水位(p=0.1%) 正常蓄水位 汛期限制水位 死水位 正常蓄水位库面积 正常蓄水位库容 防洪库容 死库容 总库容 设计洪水位时最大泄量 校核洪水位时最大泄量 电站特性 电站设计水头 电站引用流量 装机容量 多年平均发电量 保证出力 装机年利用小时 主要建筑物特性 拦河坝 拦河坝型式 地基岩性 地震基本烈度 坝顶高程 最大坝高 坝顶长度 坝顶宽度 供水拦河坝 拦河坝型式 地基岩性 地震基本烈度 坝顶高程 最大坝高 单位 Km2 Km2 年 亿m3 m3/s m3/s m3/s 万t m m m m m 万m2 万m3 万m3 万m3 万m3 m3/s m3/s m m3/s MW 万kw·h KW h 数 量 585 25.52 36 2.52 7.98 308 566 39.2 333.32 335.00 332.5 328.5 313.18 66.42 881.0 280.24 175 1070.97 61 255 备 注 临溪水文站以上 上坝址 1972-2007 P=2% P=0.1% 度 m m m m 度 m m 96 水轮机额定水头 1.42 单机额定引用流量 2×1 438 242 P=85% 2190 砼砌块石双曲拱坝 层状沉积岩类坚硬岩为主 6 不设防 335.80 57.8 169.97 4 砼砌块石重力坝 层状沉积岩类坚硬岩为主 6 不设防 223.5 13.5

序号 ⑥ ⑦ 3 ① ② 4 ① ② 5 ① ② ③ 6 ① ② ③ ④ ⑤ 五 1 2 3 4 5 6 六 1 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项 目 名 称 坝顶长度 坝顶宽度 溢洪道 堰顶高程 单孔宽 泄洪洞 洞径 泄洪洞底高程 电站进水口 闸门型式 闸孔尺寸 启闭机型式 厂房 厂房型式 主厂房尺寸 升压站 安装间 主厂房最大高度 主要机电设备 水轮机 发电机 调速器 电动进水阀门 放水闸阀 厂内起重机 施工 总工时 总工期 工程占地与拆迁 拆迁人口 房屋 围墙 水泥晒场 门楼 坟墓 水池(生活用的) 炉灶 水管 水井 厕所 零星树木 征用土地 公 路 公 路 广播电视传输线路 单位 数 量 备 注 共3孔 2台 2台 2台 2只 1只 1台 三级公路,路基宽5——6m,沥青路面 四级公路,路基宽3——4m,泥结碎石 m 33.2 m 3 m 332.5 m 9.5 m 1.5 m 310.0 潜孔式平面滑动钢闸门 m 2×2 QPQ-100 河床式 m 29.8×13.4 m 15×8 m 9.6×6.2 m 14.43 HL110─WJ─60 SFW1000─6 YDT─600 D943H-40,Φ600 Z945T-10,DN1000 DQD-20 236 万 39 月 420 人 m2 20930 m2 1100 m2 7780 m2 150 34 个 220 个 300 个 m 5500 40 个 105 个 834 棵 955 亩 km km km 4.85 2.1 4.32

序号 17 18 19 20 21 22 23 八 1 2 项 目 名 称 电信中继光缆 电信电缆 高压电力线路 低压电力线路 变压器 扬溪源蓄水池 企事业单位 经济指标 静态总投资 总投资 单位 km km km km 座 m3 家 万元 万元 数 量 7.2 14.4 9.39 19.5 6 100 1 19272.55 20173.90 备 注 线路等级为三级 线路等级为三级 10kV 中村自来水厂

1 总则

1.1项目背景

宣城市扬溪源水库位于新安江流域练江支流扬之河上,坝址控制流域面积25.52km2,坝址下游有扬溪镇、绩溪县城、皖赣铁路和S215省道。扬之河流域降雨年内、年际变化大,暴雨集中、坡陡流急,洪旱灾害频繁,目前,绩溪县城以上扬之河两岸防洪能力普遍不足10年一遇、绩溪县城区段约20年一遇;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镇规模不断扩大,用水量日益增长,水资源供需矛盾日趋突出。为提高扬之河扬溪镇和绩溪县城区防洪标准,合理开发水资源,改善城市景观,兴建扬溪源水库是必要的。扬溪源水库建设项目已列入业经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的《全国中型水库建设规划》。

受绩溪县水务局委托,河海大学承担了扬溪源水库项目建设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1.2编制目的

在对拟建工程所在区域环境现状调查基础上,对工程方案和施工总布置合理性进行环境可行性论证,全面分析预测工程建设过程中及实施后对区域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制定防止、减缓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对策措施,减少不利影响,从环境保护角度论证扬溪源水库工程建设的可行性,为政府有关部门决策和该项目的建设与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1.3 编制依据 1.3.1 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年9月1日;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96年5月15日; (4)《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年9月1日; (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7年3月1日;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5年4月1日; (7)《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8月28日; (8)《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年6月29日; (9)《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10月1日; (10)《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1998年1月1日;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1988年6月10日;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98年4月29日; (13)《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1989年3月1日;

(1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1993年10月5日; (15)《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1997年1月1日; (16)《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条例》,1992年9月12日; (17)《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1994年12月1日; (18)《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2004年8月28日; (19)《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02年6月29日; (20)《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98年国务院令第253号; (21)《森林公园管理办法》,1994年林业部令3号: (22)《土地复垦规定》,1998年11月8日; (23)《基本农田保护条例》,1999年1月1日;

(24)《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目录》,环发[2001]17号; (25)《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1988年12月10日; (26)《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1999年8月4日; (27)《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国务院,1999年1月; (28)《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2000年12月20日;

(29)《电力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暂行规定》,水保1998[423]号;

(30)《关于加强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工作的意见》,环发[2004]24号; (31)《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环发〔2006〕28号,2006年2月14日; (32)《安徽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2004年2月23日; (33)《安徽省环境保护条例》,2010年11月1日;

(34)《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办法》,2006年6月29日;

(35)印发《加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规范化的规定(试行)》的通知,环评【2006】113号;

(36)《关于印发安徽省环境保护厅建设项目社会稳定环境风险评估暂行办法得通知》,环法【2010】193号。 1.3.2 导则、规范、标准

(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地面水环境》HJ/T2.1、2.3-93;

(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HJ 2.2-2008; (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声环境》HJ 2.4-2009; (4)《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生态影响》HJ 19-2011; (5)《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水利水电工程》HJ/T 88-2003; (6)《建设项目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 (7)《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SL204-98; (8)《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规划通则》GB/T15772-1995;

(9)《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技术规范》GB/T16453.1~16453.6-1996; (10)《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96; (11)《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国家环保局,1986年; (12)《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91-2002; 1.3.3 工程技术文件、评估意见及其它文件

(1)《扬溪源水库项目建议书》,中国水电顾问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2011年3月;

1.3.4 环评委托合同

扬溪源水库环境影响评价委托书,绩溪县水务局,见附件4。 1.4 评价标准

经宣城市环保局确认(见附件5),本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水环境、环境空气和声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如下。 1.4.1 环境质量标准

(1)地表水环境

本工程所在区域主要涉及扬之河中村至章家园段。根据《安徽省水功能区划》,工程所在河段涉及饮用水源保护区,水环境质量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II类标准。见表1.4-1。

(2)环境空气

工程所在地区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标准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以及“关于发布《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修改单的通知”中的修改内容。

(3)声环境

本工程位于乡村区域,工程施工区以及周围声环境质量评价标准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1类标准。主要标准值见表1.4-3。

表1.4-1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单位:mg/L(pH除外)

污染物名称 pH CODCr 高锰酸盐指数 BOD5 氨氮 DO 石油类 挥发酚 悬浮物 ≤15 ≤4 ≤3 ≤0.5 ≥6 ≤0.05 ≤0.002 ≤25(二级) 标准值(mg/L) Ⅱ类 6~9 ≤20 ≤6 ≤4 ≤1.0 ≥5 ≤0.05 ≤0.005 ≤30(三级) 水利部SL63-94(试行)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 Ⅲ类 依据 表1.4-2 环境空气主要指标标准限值

项目 二氧化硫 二氧化氮 TSP 可吸入颗粒物 浓度限值(mg/m) 年平均 0.06 0.08 0.20 0.10 日平均 0.15 0.12 0.30 0.1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 (GB3095-1996) 3标准来源 表1.4-3 声环境质量标准限值(GB3096-2008) 类别 昼间限值dB(A) 夜间限值dB(A) 0 50 40 1 55 45 2 60 50 3 65 55 4a 70 55 4b 70 60 (4)土壤和底泥 底泥评价采用《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二级标准(见表1.4.4-1)和《农用污泥污染物控制标准》(见表1.4.4-2)。

表1.4.4-1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mg/kg)

项目 Cd Hg Cu 农田等 果园 Pb

<6.5 0.30 0.30 50 150 250 土壤PH值 6.5~7.5 0.30 0.50 100 200 300 >7.5 0.60 1.00 100 200 350 标准来源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二级 (GB15618—1995)

Cr 水田 旱地 Zn As 水田 旱地 Ni 250 300 350 150 200 250 200 250 300 30 25 20 40 30 25 40 50 60 表1.4.4-2 农用污泥污染物控制标准(mg/kg干污泥) 最高容许含量 在酸性土壤上 在中性和碱性土壤上 (PH<6.5) (PH≥6.5) 5 20 5 15 250 500 300 1000 600 1000 500 1000 75 75 100 200 标准来源 项目 镉及其化合物(以Cd计) 汞及其化合物(以Hg计) 铜及其化合物(以Cu计) 铅及其化合物(以Pb计) 铬及其化合物(以Cr计) 锌及其化合物(以Zn计) 砷及其化合物(以As计) 镍及其化合物(以Ni计) 《农用污泥污染物控制标准》 (GB4284—84) 1.4.2污染物排放标准

(1)废水污染物

施工期和运行期污废水排放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标准。见表1.4-5。

(2)大气污染物

施工期和运行期大气污染物排放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的二级标准和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制。见表1.4-6。

(3)施工期噪声

水库施工期施工作业噪声执行《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90)标准。见表1.4-7。

表1.4-5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项目 一级标准? pH 6~9 COD 60 BOD5 20 SS 20 氨氮 15 石油类 10 磷酸盐(以P计) 0.5 表1.4-6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污染因子 单 位 标准限值 备 注

SO2 0.5 氮氧化物 mg/m3 0.15 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 颗粒物 5.0

表1.4-7 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 单位:dB(A)

施工阶段 土石方 打 桩 结 构 装 修 主要噪声源 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等 各种打桩机等 混凝土搅拌机、振动棒、电锯等 吊车、升降机等 昼间 75 85 70 65 夜间 55 禁止施工 55 55 1.5 环境保护目标 1.5.1 生态环境

与本项目相邻的保护区基本情况及工程建设与其关系分析见表1.5.1,与本项目相邻的保护区位置见图1.5.1。

表1.5-1 与本项目相邻的保护区基本情况及工程建设与其关系分析表

序号 1 保护区名称 板桥自然保护区 徽水河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保护 级别 保护区概况 与工程位置关系 影响 2 3 绩溪清凉峰省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总面积5000hm2,其中,核心区226.7hm2,实验区4773.3hm2,保护区距离坝址38km,省级 无影响 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中亚热带常距离分水线30km 。 绿阔叶林及其珍稀动植物 总面积679.6 hm2,其中核心区面积288.2hm2,实验区面积391.4hm2保护区坝址下游,距离国家级 主要保护对象为乌龟,中华鳖,分水岭2.7km,距离坝无影响 其他保护物种包括光唇鱼、黄鳝、址最近距离8.9km 泥鳅、黄颡鱼等。 总面积为7811.2hm2,区划布局为核心区面积2543hm2,占总面积的32.6%;缓冲区面积2085.0hm2,占总面积26.7%;实国家级 验区面积3183.2hm2,占总面积距离坝址24.7km 无影响 的40.7%。主要保护对象为其保存完整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森林生态系统以及珍稀动植物物种和栖息地

1.5.1 徽水河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与本项目的相对位置图

经分析,以上保护区都不在扬溪源水库工程涉及区域内,本工程不涉及国家级和地方各级的自然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及风景名胜区,因此本次生态保护目标主要为评价范围内珍稀保护动植物、永久和临时占地范围内的陆生动植物,溪流鱼类等。 1.5.2 水环境 1.5.2.1地表水环境

地表水环境保护目标主要为扬之水绩溪源头河流保护区,具体信息见表1.5.2,保护目标分布位置见图1.5.2。

表1.5.2 扬溪源水库工程水环境敏感目标信息

序号

编号 保护目标 范围 长度(Km) 执行标准

1 W1 扬之水绩溪源头河流保护区 板桥头乡-扬溪镇 7.6 I~II 1.5.2.1地下水环境 考虑到扬溪源水库下游扬溪镇当地居民的生活生产用水少量取自浅层地下水,地下水环境保护目标主要为水库坝址下游的扬溪镇的地下水。

图1.5.2 地表水环境评价范围及保护目标分布位置图

1.5.3 环境空气和声环境

敏感目标:施工区和场内道路两侧评价范围内的居民点,主要为板桥头乡、八节坦、

冷村、章家园、岭脚下,环境空气和声环境保护目标见表1.5.3-1、1.5.3-2,分布位置见图1.5.3。

表1.5.3-1 环境空气敏感保护目标

序号 1 2 序号 1 2 3 4 5 编号 A1 A2 编号 N1 N2 N3 N4 N5 名称 岭脚下 预测距离 350 户数 136 12 执行标准 一级 一级 执行标准 1类 1类 1类 1类 1类 280 章家园 表 1.5.3-2 声环境敏感保护目标 名称 岭脚下 章家园 八节坦 板桥头乡 冷村 预测距离(m) 户数 350(距施工工地); 136 50(距施工进场道路) 280 12 300 330 250 2263 315 140

图1.5.3 环境空气和声环境保护目标分布位置图

1.5.4 社会环境

保护目标:移民和安置区原有居民,涉及成功行政村上岭前和下岭前2个自然村,至规划水平年共搬迁人口499人,采取在本村村内就近集中安置。绩溪县的基本农田,涉及基本农田调整面积30.31hm2。

保护要求:保证移民及安置区原有居民的生活水平不低于原有标准,并尽可能提高其生活质量。配套安置区环境保护设施,如生活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保护天然植被、减少水土流失等,保护和改善安置区周围的生态环境。对于工程涉及的基本保护农田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做好相关的占补平衡调整工。

1.6 评价等级 1.6.1地表水环境

工程上占地总面积约1.86km2,有效库容合计为1070.97万m3。本工程为中型水库,工程建成运行后污废水量不大,主要为水库工作人员的生活污水、机组检修时产生的少量油污水和厂房地面冲洗废水,施工期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总排放量小于15m3/d,污染物性质较简单,主要为SS、COD和石油类等;由于污水量和污水浓度都不大,生活污水作简单处理后可排入河道;扬溪源多年平均流量7.98m3/s,地面水水域规模为小河。扬溪源水质保护要求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II类标准。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面水环境》 “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分级判据”,确定工程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为三级。 1.6.2地下水环境

建设项目属水利水电工程,水库工程生产运行后,对地下水水质影响不大,可能引起地下水流场或水位的变化,因此,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 610-2011),建设项目属于Ⅱ类项目。拟建水库周围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为不敏感;经野外实地调查,区域内未发现水库建设造成地面沉降、地裂缝、岩溶塌陷、土地沙漠化、盐渍化等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建设项目可能造成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级别为弱。根据Ⅱ类建设项目评价工作等级分级表,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级别为三级。 1.6.3声环境

本工程噪声主要是施工机械噪声和交通运输噪声,由于本项目建设区属《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规定的1类区,工程建设产生的噪声集中在施工期,项目建成前后噪声级基本无显著变化,工程施工前扬溪源水库淹没区域村庄经搬迁后,施工工程200m范围内无居民点。因此,参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声环境》(HJ 2.4-2009)第5条的规定,本工程的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定为三级。 1.6.4环境空气

根据水库项目特点,本工程建成后正常情况下不产生大气污染物,各污染物占标率Pi均为0;工程施工期主要大气污染物为TSP,但其排放量及排放浓度均具有不稳定性,且影响范围主要在施工场界内,且工程施工200m范围内无居民点。因此,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HJ 2.2-2008),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定为三级。

1.6.5生态环境

工程建设占地包括主体工程厂坝区、水库库区、永久道路、移民安置区、工临时设施占地区等,工程建设区占地面积合计为186.05hm2,占地类型:耕园地、滩地、林地、村庄、道路等。合计永久征地174.64hm2,临时征地为11.41hm2。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范围小于2km2。影响范围内以林地为主,涉及主要植被类型为人工马尾松林以及山核桃,工程影响范围内均不涉及各类自然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及风景名胜区等生态敏感目标。水库上、下淹没区涉及的河流水体为扬溪源,属于山溪性河流,水体规模小,无洄游性鱼类分布,工程所在区间的水域面积小,溪流水生生物种类简单,也无珍稀保护鱼类和特有鱼类分布。

因此,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生态影响》(HJ/T19-2011)评价等级分级原则,确定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为三级,评价重点是对陆生生态(珍稀动植物)的环境影响。

各环境要素评价等级及依据见表1.5-1。

表1.5-1 评价等级及依据

环境要素 水环境 依 据 施工期污水总排放量<15m3/d,污水水质简单,排放水域规模小,地表水水质要求为I~II类。运行期污水排放量<5m3/d,污水水质简单,排放水域规模小河,地表水水质要求为I~II类。 工程建设产生的噪声集中在施工期,项目建成前后噪声级基本无显著变化,施工前经移民搬迁后,工程区200m范围内无居民点。运行期噪声级增加很小。 本工程建成后正常情况下不产生大气污染物,各污染物占标率Pi均为0,施工期主要大气污染物为TSP,排放量及排放浓度均具有不稳定性,影响范围主要在施工场界内。 影响范围<2km2,工程占地区内以林地为主,涉及主要植被类型为人工种植马尾松林和山核桃,不涉及各类自然保护区、种质资源保护区及风景名胜区。工程所在流域河流规模较小,水生生物种类简单,区域无洄游性鱼类,无珍稀保护鱼类和特有鱼类分布。 评价等级 三级 声环境 三级 环境空气 三级 生态环境 三级 1.7 评价范围及评价重点 1.7.1评价范围

(1)生态环境

评价范围为坝址控制流域面积25.52km2,主要包括水库库区、移民安置区、施工区、河道下游受影响区等。

(2)地表水环境

工程施工期产生的大部分废水处理后可进行回用,不能回用的处理达标后排放,污废水排放总量小于36m3/d,坝区施工区污废水排入扬溪源。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

则 地面水环境》(HJ/T2.3-93)中水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确定原则,确定本工程施工期水环境评价范围为:扬溪源水库库尾回水区至扬溪镇,总长度约7.6km。

运行期水库本身不产生污废水,仅少量工作人员的生活污水、机组检修油污水和厂房地面冲洗废水,排放总量<5m3/d,均排入水库。因此确定本工程运行期水环境评价范围为整个扬溪源水库库区(库区面积31.92hm2)及供水拦水坝下游200m的扬之水。

(3)地下水环境

拟建水库位于绩溪断裂上游,相距约2km左右,水库建设将引起水库附近处于绩溪断裂带的扬溪镇地下水水位变化。因些,本次地下水评价以绩溪断裂作为评价范围,主要评价范围扬溪镇地下水环境。

(4)声环境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声环境》(HJ 2.4-2009)中噪声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的确定原则,确定本工程声环境影响评价范围为水库淹没区和引水管渠的各施工工区周围200m范围,新建公路以及施工道路两侧200m范围内。

(5)环境空气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HJ/T2.4-1995)中环境空气影响评价范围的确定原则,确定本工程环境空气评价范围以工程区(水库坝区、供水拦水坝区和引水管渠的各施工工区)为中心,沿主导风向延伸约1~2km,重点是施工区周围居民区,包括供水拦水坝址下游岭脚下村,新建道路及施工道路两侧200m范围内。 1.7.2评价重点

重点评价施工生产及生活废水对水环境的影响,以及工程施工对饮用水源保护区水质的影响。结合工程涉及区环境空气质量现状及工程特点,重点评价工程施工对居民点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以及施工噪声对堤防沿线居民点声环境质量的影响。 1.8 评价因子

1.8.1 环境影响因子识别

项目对环境影响的因子识别见表1.8-1。

表1.8-1 施工期环境影响因子识别表

环境类别 大气 水 污染因子 TSP CODMn 氨氮 石油类

施工期 ▲ △ △ △ 营运期 — — —

SS 声 固体废物 生态 噪声 生活垃圾 整治河道沿岸陆域及水域生态 水土流失 移民安置 社会 水运、陆运 公共健康 环境舒适 ▲ ▲ ▲ ▲ ▲ — △ △ △ — — — — — — — — — 注:▲:显著影响;△:轻微影响;—:基本无影响。 1.8.2 评价因子

(1)环境空气

现状评价因子:TSP 、PM10、SO2、NO2 影响预测因子:TSP (2)水环境

现状评价因子:pH、水温、高锰酸盐指数、氨氮、TP、SS和石油类 影响分析因子:SS (3)声环境

现状评价因子及影响评价因子:等效声级Leq(A) (4)固体废弃物

影响评价因子:施工期施工产生的渣土、建筑垃圾及生活垃圾 (5)生态环境

影响评价因子:敏感生物、植被等 (6)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影响评价因子:考虑工程范围内环境舒适等 1.9 评级程序

本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为:首先进行工程初步分析,并对工程影响区域的环境状况进行初步调查。按照国家现行有关法律、规范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相关要求,开展相应的环境现状调查、现场查勘、调研、监测、环境影响预测与分析工作,在此基础上编制本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本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程序见图1.9。

图1.9 扬溪源水库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示意图

2工程概况

2.1 流域开发概况与规划

2.1.1 流域概况

绩溪县位于黄山与天目山的交接部,宣州地区南端。县境内东靠浙江省临安县,南连歙县,西北与旌德县相毗邻,北界宁国市,西端与黄山市接壤。县境处于北纬29°57ˊ24\~30°20ˊ17\和东径118°20ˊ45\~118°55ˊ33\之间,东西长55.9km,南北宽42.4km。

县界及境内有海拔千米以上山峰多座,重峦叠嶂,溪流纵横,地势高于邻县,称宣徽之脊。山脉、盆谷相间,呈“多”字形延伸。中部是贯通南北的断裂带,县城位于断裂段的华阳断陷盆地。

县城华阳镇位于县境中部偏南的扬之河(古称扬之水)西岸。扬之河发源于尚田乡五亩地村东之中北麓,流经庙山、白川、板桥头、扬溪、际坑口、高砚、王圩、郎家溪、县城东郊、灵山下、曹渡桥、雄路、蒲川、临溪等村镇。上游河源东北流向,至板桥头纳双岭水折向东南,入扬溪源峡谷,直泻扬溪。峡谷中河道蜿蜒曲折,水流湍急,至扬溪纳波川水进入中游,右岸有众多支流注入至曹渡桥进入下游。下游萦回于低山、丘陵中,河道弯曲,少支流,在蒲川村西纳大源河,南流至临溪与东来的登源河汇合,最后注入练江。全长42km,流域面积约181km2,属钱塘江水系新安江流域。 2.1.2 流域规划

从实施流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角度出发,充分考虑规划可能涉及的环境问题,预防和减免规划实施后可能造成的不良环境影响。协调练江支流扬之河水电开发、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1)安徽省新安江流域综合治理规划

1999年10月,安徽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与黄山市水电勘测设计院联合编制了《安徽省新安江流域综合治理规划报告》,明确了安徽省新安江流域主要治理开发目标和任务是防洪、水力发电、水土保持和灌区配套,同时维护和改善水环境。该规划已由太湖局审查批准。

1) 防洪

以规划范围内防洪保护对象的防洪标准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为规划目标,根据山区河道洪水特征,坚持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减轻洪涝灾害损

失,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为新安江流域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水利基础设施条件。同时,使流域内的城镇建设有据可依。

流域综合治理规划以防洪为主,治理开发并举。在防洪措施上,实施蓄泄兼筹,综合治理,兼顾上下游、左右岸的关系。

2) 水力发电

通过规划和实施近期工程,使有关各县电网中均至少有一座水电站可作为县网的主力电源,基本上能满足各县网的调峰要求。

图 绩溪县水系图

规划着重研究了流域中上游地区的水电梯级开发,以充分开发域内水力资源。重点对水能蕴藏量丰富、开发条件较好的率水、昌源河、街源河和富资水梯级开发等进行了研究。研究的重点是装机容量大于0.5MW的水电站。

3) 水土保持

规划重点研究了横江的漳河、休宁河,练江的丰乐河、扬之水和新安江支流昌源河等水土流失较严重的流域。主要防治措施采用各种预防监督措施和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措施。

至2010年,基本完成对中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的治理。初步建立水土流失预防监督体系,出台水土保持地方性法规,建立健全水土保持执法机构。

至2020年,进一步完善水土保持监督执法体系,水土保持工作逐步纳入法制化轨道,使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得到控制,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并进入良性循环。近期完成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19km2,占流域总流失面积的37.35%。远期完成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97 km2,占流域总流失面积的70%。

4) 灌区配套

针对流域内灌区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主要是工程性缺水)的问题,提出了通过更新改造、渠系配套,充分发挥现有水利工程的作用;同时继续发展山丘区小型水利,特别是重点发展生产潜力较大的三大灌区和小(一)型水库灌区,使灌区基本达到原来的设计要求。

规划重点研究了丰乐水库、东方红水库和万安坝三个万亩以上灌区的灌溉配套问题。对小(一)型水库灌区的灌区配套也做了一般研究。

5) 其他涉水规划

其他涉水规划,如航运规划、涉水旅游规划等,以流域总体规划为指导,符合总体规划要求,并使其涉水特点具体化,以取得最大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2)安徽省绩溪县城区防洪规划

根据《绩溪县城总体规划》,绩溪县城区2010年规划人口为8万人,为一般城镇。依据《防洪标准》(GB50201-94)及《绩溪县城总体规划》确定绩溪县城区外河防洪标准为近期20年一遇,远景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可进一步提高(30~50年一遇)。

城区内河防洪标准采用10年一遇。

绩溪县主要河道有扬之河、翚溪河、乳坑河、洪川河、郎坑河。其中翚溪河、乳坑河、洪川河、郎坑河为扬之河的右岸支流,翚溪河在杨柳村桥下游汇入扬之河、乳坑河

在扬子河大桥上游汇入扬之河。绩溪县城主要位于扬之河右岸,临岸地面高程为150~172m,近年来在扬之河两岸结合小区建设兴建了近1350m的防洪墙,但高程均未达到20年一遇洪水标准。翚溪河、乳坑河仅在河口附近有小块低凹地形,可供城区开发,地面高程为160~170m;近年来,结合沿岸住宅小区开发,兴建了近1640m的防洪墙,已达20年一遇防洪标准。

结合城区地形、地貌及现有防洪工程情况,进行防洪工程总体布置。具体如下: 规划扬之河的防洪堤线为:自卫海桥上150m至曹渡桥下150m。

扬之河右岸:自卫海桥至乳坑河出口规划为山体绿地,可不设防。自乳坑河出口至曹渡桥下150m,以翚溪河为界划分为翚溪河北区及翚溪河南区两个防洪保护区。杨柳村大桥以上南街田小区堤长1000 m,东怡花园小区堤长170m,古林小区堤长180m,共计1350m近年新建的防洪墙不能满足20年一遇防洪标准要求,需要加高、加固;其余堤段为浆砌石防洪墙,防洪标准亦未达标,均需改、扩建。杨柳村大桥以下堤段基本无堤防,需新建堤防。

扬之河左岸:自黄山水泥厂影剧院附近皖赣铁路经芜屯处至东门桥以下300m的1500m堤段划分为电力公司区。其余堤段左岸主要为山地,可不设防。

翚溪河:近年结合住宅开发新建了校场小区长560m,刘家门前小区长650m,来苏小区长430m,共计1640m的防洪墙。这些新建的防洪墙基本能满足20年一遇防洪要求。翚溪河的防洪重点是对校场小区下游左、右岸各750m堤段进行新建、加固。

乳坑河:对距乳坑河口右岸约300m新建堤防。 洪川河:对距洪川河口左、右岸各约800m新建堤防。 郎坑河:对距郎坑河口左、右岸各约1540m新建堤防。

2.2工程地理位置

绩溪县位于安徽省东南部的皖南山区,隶属安徽省宣城市,东与浙江省临安市毗邻,南接歙县,西与黄山区、旌德县相连,北邻宁国市,位于新安江与长江分水岭地带,素有“宣徽之脊”之称。

扬溪源水库工程位于安徽省绩溪县扬之水上,坝址在绩溪县扬溪镇章家源村下游约130m处,下游距扬溪镇3km,距绩溪城区17km。

工程地理位置见图2.2。

图2.2 扬溪源水库工程地理位置图

2.3工程建设必要性

2.3.1 城市防洪的需要

扬之河穿城而过,县城区以上河长18.8km,流域面积145.5km2,现有河道堤防年久失修,绝大部分的防洪标准不足十年一遇,城区的防洪标准二十年一遇左右。

扬之河洪涝灾害频繁,洪水主要由暴雨形成。洪水的季节特点、时空变化与本地区暴雨一致。每年4~5月份就有洪水发生,但峰量一般不大。6~7月份是洪水的暴发期,洪水汇流迅速,具有涨得快,落得快和历时短等特点。本区域一般洪水以单峰型为主,而大洪水及特大洪水主要为双峰或复峰型,其主峰出现的先后与洪水区域分布有关。双峰或复峰型洪水多发生在6~7月份,历时为3~5d,单峰型洪水历时一般为1~3d。8~9月份就有洪水发生,但峰量较小。有时受浙江登陆的台风影响,10月份发生过较大洪水。

目前该支流没有拦蓄工程,直泄而下的山洪使绩溪县城区的防洪压力较大,造成“大水大灾、小水小灾”。据统计1949年以来较大水灾有1954年、1969年、1991年和1996年。

据有关资料反映,1954年5月降雨756mm,6月降雨731mm,7月降雨699mm。在前期降雨的影响下,6月25日降雨195.7mm,造成了洪灾。

1969年6月降雨270.6mm,7月降雨601.6mm,7月5日特大暴雨,日降雨量达259.2mm,洪水冲毁东门石坝,县城内水圳下住房浸水及胸,县缫丝厂被淹停产15天,全厂240台机子到7月18日才有140台恢复生产,仅丝厂因洪灾损失120万元之多。

1991年城区上游扬溪雨量站测得:7月2日降雨256mm,7月4日降雨68mm,7月5日降雨47mm,7月7日降雨216mm。经灾后洪水调查,7月2日东门外洪峰流量898m3/s。

1996年6月降雨量高达924mm,特别是6月30日至7月2日三天降雨达606.3mm。其日降雨量分别为235.5mm、141.3mm和229.5mm。最大暴雨强度为50mm/h,东门外洪水位约比1991年最高水位低300mm。城区三分之一以上居民和机关单位房屋两度被淹,最大进水深度2.5m。

扬溪源水库直接保护下游扬溪镇和绩溪县城区的防洪,因此兴建扬溪源水库对提高绩溪县城区的防洪能力十分必要。

2.3.2 城市供水的需要

绩溪县城区现有4.2万人,据预测到2020年城市人口将达8万人,城区规划面积8.5km2。绩溪县水厂自1981年开始筹建以来,经过多年投入和建设,至2005年日供水能力达1.0万t。由于该水厂水源为扬之河的地表水、浅层地下水和河床渗透水。而扬之河为山区性河流,水量受季节变化影响较大,枯水期常出现断流,水源的水量得不到保证。干旱缺水时,城区居民多采用提取老井水用于生活,企业大都采用停产限产,城区居民和企业的生产生活受到严格限制,影响了绩溪县经济的发展。

据统计,2004-2006年连续三年的汛期(5-7月份)都发生了用水困难。发生用水困难时城区日可供水量少于0.8万吨,日缺水达1.7万吨,城区供水形式非常严峻。

城区上游有7座小型水库,其中小(一)型水库一座(东风水库,兴利库容210万m3);其余6座小(二)型水库总兴利库容70.9万m2,6座小(二)型水库都属年调节水库,以灌溉为主,无能力向城区供水。东风水库虽可作为城区的后备水源,但由于来水面积只有0.95km2,灌溉任务却有5000亩,库区淹没问题没解决,大坝存在较大安全问题,距离城区有35km,向城区供水非常有限。因此城区上游现有的7座小型水库都不能做为城区可靠后备水源。

作为城区重要后备水源的翚溪水库297m3,设计供水能力2万吨/日,该水厂在2009年上半年投入运行,主要是供给西区开发区和企业,其供水能力实际约为1.5万t/d。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需水量必将日益增长,据预测到2020年平均日需水量将达到5.0万t,城区供水将面临严峻形势。因此,解决绩溪县城区的水源不足,另辟新水源十分必要。

扬溪源水库在城区上游,坝址距城区17km,水质好,是弥补城区供水水源不足的理想水源,因此,兴建扬溪源水库对提高城市供水能力,解决城区水量供需矛盾十分必要。

2.3.3 改善城市景观的需要

《绩溪县城市总体规划》把绩溪县城定位为“山水城市”的城市格局,强调突出中国生态旅游城市的特色,大力强调周边山体、水体的环境建设。穿城而过的扬之河是城市的景观标志,2005年通过城防建设在东门桥至扬柳村桥段修建了一条景观走廊,并修建一座翻板坝形成4万多平方米的环境水面。但由于扬之河集水面积不大,河流不长,县自来水厂取水口在城区上游,在枯水期常出现断流或流量小的现象,已形成的环境水面就成了一潭死水,还发出阵阵恶臭,影响了市民的正常生活。

为了让扬之河常年流水不断,使山、水、城融为一体,必须进行水体环境建设。扬溪源水库建后对上游水量进行丰枯调节,为改善城市景观创造条件,因此,兴建扬溪源水库对改善城市景观是十分必要的。

由此可见,兴建扬溪源水库无论从城市供水还是城市防洪、改善城市景观等方面来说,都是十分迫切和必需的。

2.4工程任务及工程规模

2.4.1工程任务

兴建扬溪源水库后,一是水库直接保护下游绩溪县城区和扬溪镇,汛期通过调洪使下游提高到30年一遇防洪标准;二是对上游水量进行丰枯调节,充分合理利用水资源,为下游城市提供优质水源,确保城市的正常发展;三是在枯水期补充下游河道流量,为改善城市景观创造条件。

因此,根据实际情况,扬溪源水库工程任务以城市防洪、供水为主,兼有改善生态环境、灌溉等综合利用效益。 2.4.2工程规模

拟建扬溪源水库属防洪、发电、供水、灌溉和生态保护等综合利用工程,总库容1070.97万m3,属山区型中型水库。工程包括枢纽工程区、供水工程区、库区、管理区、移民安置区、上坝公路区、采石场区、弃渣场区、施工场地区以及施工道路区。水库枢纽建筑物主要由拦河坝、坝顶溢洪道、发电引水系统、电站厂房和变电站,以及供水拦河坝等组成。工程等级为Ⅲ等,其中:砌石拱坝、溢洪道、发电进水口,工程等级为3级;发电引水隧洞、厂房及变电站,工程等级为5级。水库大坝、溢洪道按50年一遇设计,1000年一遇校核。 2.4.2.1大坝

大坝采用砼砌石重力坝,上下游面采用C25-2钢筋砼护面,坝体部分采用C15-1小石砼砌块石,拟定坝高58.0m,坝顶长134.85m,其中溢流段坝长30m,两岸非溢流坝段长104.85m,坝底宽54.66m,坝顶宽5.0m,坝上游边坡为1:0.1,下游边坡为1:0.8,坝下采用挑流消能。为方便交通,溢流坝段上设梁板式桥,桥面宽3.0m。 2.4.2.2溢洪道

溢洪道布置于坝顶,净宽30m,分三孔,每孔净宽9.5m,布置在坝身河床段,堰顶高程为333.50m,堰型为WES型实用堰,校核洪水条件下,最大下泄流量为223.15m3/s。

坝身泄洪底孔位于右坝段桩号0+023.55,进口高程315.00m,出口高程315.00m,全长22.4m,泄洪洞孔径2m,进口采用启闭闸门控制,启闭机房底高程336.00m,利用工作桥通往大坝坝顶,工作桥桥面宽3m,长1.5m。底孔出口采用C20砼泄水槽,全长58m,防止对坝基的冲刷。 2.4.2.3水库设计特征水位

死水位:313.18m 相应库容:175万m3 汛限水位:328.50m 相应库容:655万m3 正常蓄水位:332.50m 相应库容:881万m3 防洪库容:280.24万m3 兴利库容:706万m3 校核水位:335.00m 总库容:1070.97万m3 2.4.2.4水电站

在拟建扬溪源水库坝址下游0.5km处现建有一小型拦水坝,来水面积26km2,主要拦蓄河道径流抬高水位进行发电,即现有的扬溪源水电站,该水电站位于扬溪镇扬溪村老虎坑,装机容量640kW。现有的扬溪源水电站在拦水坝上游10m处左岸,设有隧洞式引水口,引水口底板高程306m,通过2.0km渠道将水引到发电厂房,厂房位于拦水坝下游3.0km处,设计水头50m。该电站为私营企业。

拟建扬溪源水库建成后,对现有的扬溪源水电站厂房及装机规模就地进行改建,装机容量为2000kW。在新建扬溪源水库大坝上游右岸建引水隧洞,通过1.23km压力钢管将水引至现有电站的输水明渠,再引至厂房发电,设计发电水头96m。 2.4.2.5供水拦河坝

为解决绩溪县城水厂取水问题,在电站厂房下游212m处新建一供水拦河坝(简称“二坝”),二坝采用WES曲线溢流堰形式,堰顶高程221m,兴利库容6.81万m3。设计水位221.86m,校核水位222.36m,鼻坎高程216.8m。冲砂洞直径1000mm,坝后闸阀控制。水厂引水口采用1扇1.0×1.0m的钢闸门电动启闭控制,出口与引水管用法兰式衔接,引水口设置在拦水坝上游125m的左岸。供水的引水管道沿左岸山坡向城镇延伸。

2.5工程布置

2.5.1 工程等级和设计标准

扬溪源水库位于安徽省绩溪县板桥乡下游的扬溪源河,该水库是一座以城市防洪、

供水为主,兼有改善生态环境、灌溉、发电等综合利用效益工程,规划总库容为1070.97万m3,其中砌石拱坝、溢洪道、放水底孔、发电进水口,确定为3级建筑物,发电洞、厂房及变电站为4级建筑物。大坝、溢洪道按50年一遇洪水设计,1000年一遇洪水校核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库区及枢纽所在地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小于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相对于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 2.5.2 工程总布置

安徽省绩溪县扬溪源水库工程包括枢纽工程区、供水工程区、库区、管理区、移民安置区、上坝公路区、采石场区、弃渣场区、施工场地区以及施工道路区。

扬溪源水库枢纽建筑物主要由水库大坝,供水拦河坝、溢洪道、发电引水道、电站厂房和变电站组成。各主要建筑物的结构形式如下:

扬溪源水库坝址位于距章家源下游130m处。拦河坝选定砌石砼拱坝,最大坝高57.8m,坝顶长169.97m,其中溢流段长度30m,两岸非溢流段长139.97m,坝底宽17.0m,坝顶宽4m。下游采用挑流消能。为了方便交通,溢流段上设梁板式曲桥,桥面宽3.0m。

溢洪道布置于坝顶,净宽30m,分三孔,每孔净宽9.5m,布置在坝身河床段,堰顶高程为332.50m。堰型为WES型实用堰,校核洪水情况下,最大下泄流量255m3/s。

供水拦河坝溢流段采用C15-1砼砌块石重力式结构,WES曲线溢流堰形式,根据供水规模及下游供水需要,最终确定堰顶高程221m,兴利库容6.81万m3。设计水位221.86m,校核水位222.36m,鼻坎高程216.8m。冲砂洞直径1000mm,坝后闸阀控制。非溢流断上游1:0,下游1:0.8,坝顶宽度3m,后设导流墙,导水墙底部高程218.8m。 2.5.3 主要建筑物 2.5.3.1水库大坝

扬溪源水库的拦河坝采用砌石砼重力坝。 1)结构设计

扬溪源水库的正常蓄水位为332.50m,50年一遇设计洪水位为333.32m,500年一遇校核洪水位为335.00m。根据官厅水库公式计算的风浪要素,考虑坝顶安全超高,确定坝顶高程为336.00m。最大坝高58.00m。坝顶长度为134.85m。坝顶宽5m,最大坝底宽54.66m。

上游面采用M10浆砌块石,下游面采用M10浆砌块石,坝体部分采用C15-1小石子砼砌块石。

2.5.3.3供水拦河坝设计

供水拦河坝溢流段采用C15-1砼砌块石重力式结构, WES曲线溢流堰形式,根据供水规模及下游供水需要,最终确定堰顶高程221m,兴利库容6.81万m3。设计水位221.86m,校核水位222.36m,鼻坎高程216.8m。冲砂洞直径1000mm,坝后闸阀控制。非溢流断上游1:0,下游1:0.8.,坝顶宽度3m,后设导流墙,导水墙底部高程218.8m。 2.5.3.3溢洪道

本工程泄洪方式采用坝顶坝表孔泄洪方式,根据规划要求在汛限水位328.50m下泄20.5m3/s,本阶段采用溢流堰形式,溢流段宽30m。泄洪建筑物布置由一处孔径1.5m的泄洪底孔与坝顶开敞式溢洪道相结合的泄流方式,泄洪洞位于大坝右岸非溢流坝段,洞径为1.5m,洞底高程为310.00m。溢洪道布置于坝顶,分3孔,每孔净宽9.5m,溢流总净宽28.5m。布置在坝身河床段,堰顶高程为332.5m。堰型为WES型实用堰,校核洪水情况下,最大下泄流量255m3/s。根据《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本工程消能防冲建筑物选用20年一遇洪水标准,此时泄量为25.06m3/s,单宽流量0.88m3/s。本工程设计采用挑流消能,通过计算最大挑距为39.5m,最小挑距为33.7m,冲坑位于河道上,不影响其它部位的稳定。 2.5.3.4发电引水系统

原有压引水隧洞在坝右侧,全长1230m,由洞身、进水口和出洞口组成。 进水口在原拦河坝上游10m处,进口底板高程306m,隧洞断面为2*2城门洞型,起拱高度1.4m,拱半径1.33m。断面积3.655m2。

隧洞在离进口114m转弯,后1116m直洞至洞口。纵坡1/500,出口洞底高程303.54m。 本阶段发电引水系统拟利用原坝后压力管道通至电站,管道直径1.2m,隧洞长1230m。

压力钢管沿280~285m等高线布置。 1)最大水头:Hd=340-280=60m; 2)最小水头HX=(280+10)-279=11m; 3)管径:

总管:D?4Q/?v?4?1.42/3.14159?1.2?1.2m; 2.5.3.5厂房和变电站

厂房和变电站由供水拦河坝上游212m处原发电厂房改造而成,发电站装机2×1000KW,发电厂房和升压开关站呈平行布置,厂房29.8m×13.4m,升压站在主厂房下游,

与主厂房成丁字形布置,长15m×8m。

电站为混合式电站,厂区地面高程在217.8m左右。电站厂房按五等建筑物设计,根据厂房处河道流量关系曲线,厂房设计水头96m,电站装机2×1000KW,为2台卧式水轮机组。

电站由引水压力钢管、主厂房、付厂房和尾水段组成,主厂房平面尺寸(长×宽)29.8m×13.4m,升压站平面尺寸15m×8m,安装间尺寸9.6m×6.2m。主厂房最大高度14.43m,升压站在主厂房下游,与主厂房成丁字形布置。 2.5.3.6枢纽建筑物主要工程量

枢纽建筑物主要工程量,列于表2.5.3 -1。

表2.5.3-1 枢纽建筑物主要工程量汇总表

分 部 拦河坝 项 目 坝基开挖 坝体混凝土 坝基帷幕灌浆 混凝土砌块石 溢流堰C20砼 桥墩C20砼 溢流桥面C20砼 压力钢管 压力钢管 原压力钢管改造 升压站 电站厂房 土石方开挖 土石方回填 坝体混凝土 浆砌条石 混凝土砌块石 单位 万m3 万m3 m 万m3 m3 m3 m3 m m m m×m m×m m3 m3 m3 m3 m3 工程量 3.14 1.81 2352 7.08 895 155 200 18000 575 1230 15×8 18×10 1989.2 692.8 862.3 131.5 1445.9 备注 砌石拱坝 溢流坝段 引水系统 坝顶表孔式 厂房及开关站、尾水渠 坝后地面式 供水拦河坝 砌石重力坝 2.5.4施工方法 2.5.4.1土石方工程

岸坡段最大垂直开挖深度近16.7m,河床段开挖深度为2~3m。岸坡段采用自上而下分层开挖方式施工,河床段采用风钻钻孔,松动爆破,建基面预留1.5m按保护层开挖。岸坡根据开挖高程分三层设置出渣,开挖石渣主要采用2.0m3反铲挖掘机装8t自卸汽车运出。

溢流坝段土石方开挖主要为下游消能段河床开挖,挖深约2~3m,与坝基开挖一并或滞后衔接进行,施工方法基本相同,开挖石渣主要采用2.0m3反铲挖掘机装8t自卸汽

车运出。 2.5.4.2施工导流

根据枢纽布置及地形条件,因河道较窄,大坝安排在第一年9月至第二年3月间的枯水期施工,分两期导流。一期挡水围堰填筑宜就近取料,二期上下游横向围堰充分利用一期围堰的拆除方,不足部分就近取料。一、二期围堰共填筑586m3,围堰拆除500 m3,防渗土工膜铺设246m2。土石围堰的砂砾石采用0.5m3反铲开挖,74KW推土机进占填筑戗堤,形成临时挡水体及交通环路,然后在堰基清理后,将防渗土工膜同堰体填筑同时上升,土工膜采用专用焊机焊接,手持式缝纫机连接,人工铺设,填筑体采用振动碾分层碾压。土石围堰的拆除直接采用1m挖掘机配8t自卸汽车后退施工。所有的上游围堰均在水库死水位以下,对于不影响施工或不影响发电引水部分堰体均可不予拆除。

大坝围堰采用枯水期5年一遇洪水标准,坝址处最大流量为9.31m3/s。围堰、底孔导流方式为:一期先围左岸,由右岸河床导流,导流段宽约7m,二期再围右岸,由左岸已建导流底孔并预留坝段缺口辅助泄洪。汛期考虑基坑过水,汛后需对毁坏的挡水建筑物进行修复。

本工程第二年6~7月份存在安全度汛问题,主汛期来之前,大坝基础部分可完工。若来水量大时,围堰堰顶将过流,此时应注意天气预报,及时将基坑内的施工机械设备及人员迅速撤离,以免损失,必要时,先使基坑内充满水,减轻洪水对围堰、基坑的冲刷。拱坝施工的关键是基础施工。基础完成后,允许洪水期间坝顶过水。到第三年汛期来前,拱坝主体施工已完毕,溢流堰开始分洪。

厂房渡汛要求及时配备编织袋装粘土围堰,在进行机电设备安装以前,可将尾水渠闸门建成并下放挡水,确保机电设备安全渡汛。 2.5.4.3坝体砌筑

坝体砌筑:当导流工程完成后,力争在枯水期完成坝基处理。在汛期到来前,全力以赴使岸坡坝体砌到拦洪高程以上。坝体砌筑应尽量均匀上升,在分段施工或因泄洪在坝体留缺口时,分段处要留结合台阶。

在坝面上游搭设脚手架,每隔2.0m高度铺设一层木板,用于坝面水平动转。在下游设置护栏,确保施工人员安全。

坝基垫层素砼及坝体砼由设置于大坝的0.4m3砼拌和机拌制供应。砼水平运输采用胶轮车,坝面垂直运输采用设置于上游坝面的卷扬机提升,机械振捣密实。

坝体砌筑时先用M10浆砌C15砼预制块(规格为0.3m×0.3m×0.6m)砌筑上、下游面

3

层,空出中间夹层位置,当中间空隙深度为500mm左右时往内浇筑一层小石混凝土块石,用插入式振捣器振捣密实,采用座浆砌筑,砌筑过程中要求做到“平、稳、紧、满”,每一层应基本水平上升,不应出现过大高差(高差不大于1.0m)。

砼在施工期间应注意养护,防止受冻,可在其上覆盖麻袋或草席。 2.5.4.4发电厂房

发电厂房与开关站开挖用风钻钻孔,土石方出渣用1m3装载机挖装,8t自卸汽车运输。砼浇筑采用附近设拌合系统,人推胶轮车分料入仓。 2.5.4.5公路

基坑开挖根据施工图进行。基坑放样测量必须以监理单位提供的平面控制点和高程控制点进行。定线放样必须采用符合精度要求的仪器。

路基平整必须严格按照设计断面及高程要求,防止欠挖、超挖。基础开挖平整时,尽量采用机械开挖平整。基础开挖后必须压实,干容重不低于15.5kN/m3,同时必须作好排水措施,以防路基积水。 沥青路面施工规定:

1)沥青表面处治宜选择在干燥和较热的季节施工并应在雨季到来之前及日最高气温低于15℃到为以前半个月结束,使表面处治层通过开放交通压实,成型稳定。 2)沥青表面可采用拌和法或层铺法施工,厚度不宜大于30㎜。

3)施工工序应紧密衔接,每个作业段长度应根据压路机数量、沥青、洒布设备及集料撒布机能力等确定,当天施工的路段必须在当天完成。

4)在新建或旧路的表层进行表面处治时,应将表面的泥砂及一切杂物必须清除干净,底层必须坚实、稳定、平整、保持干燥后才可施工。

2.6施工组织设计与施工进度

2.6.1施工条件 2.6.1.1气象水文

绩溪县属于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温暖湿润,日照适中、季风明显。春季冷暖变化较大,年平均日照百分率为43%左右。历年年平均气温15.8℃,全年无霜期约233d,平均相对湿度75.6%。

年平均风速为1.9 m/s,冬季风速较大。12月至次年1、2月分别平均为2.1、2.2、2.3m/s;夏季风速较小,6月最小为1.3m/s。极端最大风速为20m/s。风向以东北风为主,夏季

高空多偏南风,低空受北东向山地制约和空气强烈对流影响,往往无定,午后常见南风,傍晚多见东北风。

据绩溪1951年至2000年降水资料统计,历年年平均降水量1565mm,降雨年际变化显著,1954年年降水2971.6mm,1978年只有978.2mm,两者倍比达3.04倍;年内分配不均,多年平均3~8月占年降水74.4%,其中3~5月占年降水35.1%,6~8月占年降水39.3%,4~7月最集中,占年降水56.5%;最多6月平均为305.6mm,占年降水19.5%,最少12月平均为39.2mm, 占年降水2.5%, 两者倍比达约7.8倍。多年平均蒸发量1004.4 mm。

扬溪源水库以上流域面积25.52km2,坝址处枯水期不同时段各频率洪峰流量见表2.6.1-1。

表2.6.1-1 扬溪源水库施工期不同时段各频率洪峰流量表

重现年 (年) 5 10 20 9~3月 9.31 15.05 21.13 10~5月 17.94 30.26 43.57 时段 10~4月 12.72 20.78 29.46 11~5月 20.12 32.75 46.17 11~4月 14.24 22.62 31.42 2.6.2.2施工场地条件 坝址处河床底宽约17m左右,河床最低高程279.9m,两岸地形较对称,坝肩处坡度均在45°左右。左侧山峰海拔在361m左右,右侧在360m左右。坝址左侧有一条乡级公路,公路旁边可以整理出一块仓库用地,左坝址下游平整后也可作为施工的集中布置场地。坝址右岸目前没有道路,但新的公路从坝址右侧经过,高程在346m左右。 2.6.2工程材料 2.6.2.1建筑材料

(1)非天然建筑材料

本工程钢筋水泥等大宗外购材料可从巢湖、马鞍山、合肥等地购买,油料、木料和火工材料等就近由绩溪或屯溪购买,以上材料均通过公路运输。

(2)天然建筑材料

根据不同的坝型所需的天然建材及料场调查情况,按尽量就近和方便运输原则,砼粗骨料主料场初步选择在东侧登源河流域和金沙乡金沙河一带购买,运至工地现场加工供应。

石料可在工程区外西北校头村西北300m处及板桥料场购买。主要工程建筑材料量

见表2.6.2.1-1。

表2.6.2.1-1 主要工程建筑材料量汇总表

名称 单位 数量 工时 万 236 水泥 万t 1.23 钢筋 T 135 碎石 3万m 3.12 黄砂 3万m 1.97 块石 3万m 18.3 2.6.2.2施工用电 施工用电从扬溪镇变电站接用10kv的系统电供应到各施工用电点。 2.6.2.3施工供水

施工生产生活用水可直接取用扬之河。 2.6.2.4施工劳力

施工队伍由建设单位采取招标办法解决。 2.6.3工程施工布置 2.6.3.1施工场地布置

根据现场地形特点及可供施工布置的场地情况,施工主要生产、生活区分别布置在左岸坝下、原引水隧洞进洞口、新建公路、和副坝坝址处,按仓库、综合加工厂及砼拌和系统分块布置,五处施工场地,生产、生活区总面积约2600m2,其中仓库面积800m2;砂石料均为附近料场购买;场内临时道路占地面积约5000m2;弃渣占地面积1.3万m2;压力及供水管道临时占地面积为6.57万m2;施工布置总占地面积约8.71万m2。

施工总平面布置图见附图2.6.1。CAD(方华提供绩溪县扬溪源水库环评资料) 2.6.3.2施工交通布置

(1)对外交通运输:本工程施工对外交通运输利用现有公路。现有营运公路已通至扬溪镇,由此至坝址及厂房。

(2)场内交通运输:除利用现有对外公路外,尚需修建场内至各施工区的施工临时道路长度约2.0km。 2.6.3.3土石方平衡

本工程挖方23.29万m3,填方15.02万m3,弃方8.27万m3(其中废弃方6.56万m3,表土1.71万m3),其中枢纽工程区等6.28万m3运往弃渣场,供水工程管线施工弃方0.28万m3可摊平在带状作业区占地范围内,表土用于工程后期覆土。 2.6.4施工总进度

工程计划于2013年3月开始施工准备,2016年4月竣工验收,总施工期为39个月,其中施工准备期3个月,主体工程施工期36个月。

工程施工总进度安排分工程筹建期、施工准备期、工程施工期三个阶段进行。 工程筹建期:本工程移民拆迁工程量大,前期工作占用时间较长,计划利用4个月时间完成工程区土地征用、四通一平、施工招标等工作。库区的移民拆迁等随工程需要陆续完成。

工程准备期:第一年3月初施工单位进场,开始现场风、水、电系统及缆机等其他大型临建设施的工程施工,以及临时房屋及临时道路的施工,5月底准备工程基本结束。

工程施工工期31个月:第一年9月开始主体工程施工,至第四年4月份工程全部结束。

扬溪源水库工程施工进度安排横道图详见图2.6.4-1。

图2.6.4-1 扬溪源水库工程施工进度安排横道图

2.7建设征地与移民安置

2.7.1建设征地实物指标

根据主体工程的方案比选结果,在本项目建议书阶段推荐上坝址方案:正常蓄水位为332.5m,汛限水位328.5m。按前述标准,相应的耕园地征地高程坝前、库区为333.00m(高于正常蓄水位0.5m),林地、未利用地坝前、库区为332.50m(正常蓄水位)。居民迁移高程坝前、库区为333.25m(正常蓄水位+浪高0.75 m)。

在此水位下的各种实物指标采用内插法计算求得,结果如下汇总表2.7.1-1。

表2.7.1-1 扬溪源水库工程选定方案主要实物指标汇总表

序号 1 项目 拆迁人口 其中 房屋 砖混结构 砖木结构 土结构/半砖木 杂房 小计 砖混结构 砖木结构 土结构/半砖木 杂房 小计 围墙 水泥晒场 门楼 坟墓 水池(生活用的) 炉灶 水管 水井 厕所 农业人口 非农业人口 公房 2 私房 3 附属物 5 零星树木 单位 人 户 人 人 m2 m2 m2 m2 m2 m2 m2 m2 m2 m2 m2 m2 m2 m2 个 个 个 m 个 个 棵 上坝址正常蓄水位+超高 420 130 400 20 20930 930 0 0 0 930 9700 8450 0 1850 20000 1100 7780 150 34 220 300 5500 40 105 834 b)土地 土地征用线以下共有土地面积955亩,其中耕地445亩(水田380亩,旱地65亩),园地40亩,林地356亩。土地平衡见表2.2.8。

表2.2-8 选定方案土地平衡表 单位:亩

水田 380 旱地 60 林地 356 园地 40 交通用地 43.7 居民点及 工矿用地 42.7 水域及未利用土地 32.6 合计 955 c)专项设施 一、交通设施扬溪至板桥3级乡村公路(沥青碎石路面,路面宽5--6m)4.85km,冷水村泥结碎石路2.1km(路面宽4m),便桥四座;二、通讯设施广播电视传输线路4.32 km,电信光缆7.2km,电信电缆14.4km;三、电力线路10kV电力线路9.39km,低压线路19.5km以及小型变压器6台;四、小型水利水电设施为中村水厂的一座容量100方蓄水池和18个小水池及各种粗细水管12 km。具体情况见表2.2-9、表2.2-10。

表2.2-9 选定方案专项设施淹没统计表

序号

项目 单位 数量 备注

1 2 3 4 公 路 公 路 广播电视传输线路 电信中继光缆 电信电缆 高压电力线路 低压电力线路 变压器 km km km km km km km 座 4.85 2.1 4.32 7.2 14.4 9.39 19.5 6

三级公路,路基宽5——6m,沥青路面 四级公路,路基宽3——4m,泥结碎石 线路等级为三级 线路等级为三级 10kV 表2.2-10 选定方案小型水利电力设施表

名称 扬溪源蓄水池 建成年月 2004.9 规模 100m3 结构 钢筋砼 职工人数(人) 原投资(万元) 15 d)企事业单位 上坝址库区内主要淹没的企业有1家,为中村自来水厂,其规模较小(只有一些小型水池及设备)不适宜恢复重建,故只作一次性补偿赔偿。受淹没影响的企业有绩溪县板桥酒厂,板桥中学等。板桥酒厂占地3.97亩,房屋2646m2。板桥酒厂是绩溪县农业龙头企业,主要产品年产量白酒300吨,干货800吨,年产值1500万元,月工资总额20万元,年利税15万元,职工200人,其中合同工50人,临时工150人,有一些生产设备。板桥中学占地0.97亩,房屋502.1m2。板桥中学操场与绩溪县板桥酒厂地面高程为336.0米而房屋迁移线高程为333.25m,板桥中学操场与绩溪县板桥酒厂无需搬迁,可适当考虑些护堤工程。 2.7.2 移民安置规划 2.7.2.1移民安置规划原则

(1)生产安置规划原则

贯彻开发性移民的方针,移民的生产恢复和生活设施配套应全面论证,统筹规划,使移民的生活达到和超过原有水平。

顾全大局,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坚持国家扶持、政策优惠、各方支援、自力更生的原则。

农村移民生产安置应根据当地自然资源条件,因地制宜。以土地为依托、大农业安

置为主、尽可能重新调整土地,适当发展二、三产业安置。当地自然资源不够充裕时,考虑在其它村进行外迁安置。农村移民安置规划以村为单位进行。对移民中的非农业人口,只作房屋搬迁规划,不进行生产安置。

移民安置规划要与库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并与库区脱贫致富相结合;珍惜和合理开发土地资源,因地制宜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并在严格保持水土、改善环境的条件下,协调好生产开发、移民搬迁的关系。

农村移民居民点要遵循有利生产、方便生活、节约用地和确保安全的原则,安置点要合理规划布局,尽可能不占或少占耕地,做到经济可行,优化配置其交通、水利、供电等基础设施。

移民安置规划要重视淹没与搬迁对环境的影响,重视库周和安置区的环境建设,促进库区生态与环境良性循环。

(2)搬迁安置规划原则

移民安置点迁建要和生产开发相结合,一般宜在本组内或本村内结合生产安置进行选址,新址与生产开发区的距离应控制在2.0km以内,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节约用地、留有余地的原则确定。

新址应避开不良地质地段,尽量选在坡度较缓,地形较平坦地段,移民迁建避免大挖大填。

新址要有可靠的水源保证,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要基本配套,且便于移民就医及其子女上学。

2.7.2.2农村移民生产安置规划

(1)生产安置规划

在本项目建议书阶段,以2009年为基准年,2012年为设计水平年。以中村行政村为单位计算生产安置人口和进行生产安置规划。

经调查计算汇总,扬溪源水库现状需生产安置人口为299人,规划至水平年需生产安置人口306人。

表2.2-11 扬溪源水库生产安置人口计算表

基准年安置人口 增长率 村民组 (‰) 增长 年限 (年) 3 总耕园地(亩) 旱地、水田 园地 小计 (亩) 450 120 570 总农业人口 (人) 510 征地影响耕园地(亩) 165 生产安置人口 (人) 103 设计水平年生产安置人口 (人) 105 中 冷水里

8

村 行 政 村 东村 中村 际坑 合计 420 1000 250 2120 380 800 160 1460 800 1800 410 3580 380 1026 313 2229 47 268 480 29 167 299 30 171 306 安置去向 根据前述的需进行生产安置的移民的耕园地安置标准(淹没后人均耕园地不低于淹没前人均耕园地的85%~90%),进行淹没区环境容量分析确定生产安置的移民的去向。环境容量分析见表2.2-8。

由表2.2-8可看出,规划306名生产安置人口中,本行政村内部农业安置以土为本299人(占总移民人口的 97.7 %),只需7人(占总移民人口的2.3%)通过出行政村等其他途径安置。出行政村安置可通过投亲靠友或社会保障等途径安置。

表2.2-12 农村移民生产安置环境容量分析表 单位:人·亩

规划 行政村 中村 总耕园地 农业人口 2229 人均耕园地 1.606 征地影响剩余耕耕园地(亩) 园地 480 3100 生产安置人口 306 安置标准 可安置人数 环境容量分析 行政出乡村内行政部安村安置 置 299 7 3580 1.395 2222 (2)居民安置规划 根据实物指标调查成果,以2009年为基准年,对水库影响范围内的村庄进行安置人口计算,并以8‰的自然人口增长率和增长年限推算设计水平年2012年的安置人口。经计算,扬溪源水库基准年、规划设计年农村生活安置人口计算成果见表2.2-9。

表2.2-9 扬溪源水库搬迁安置人口计算表

搬迁安置人口 序号 1 行政村 中村 增长率(‰) 8 增长年限(年) 3 420 基准年 人口 户数 130 规划设计年 人口 430 户数 132 根据实物指标调查成果,扬溪源水库移民主要涉及中村行政村的2个村民组,规划迁移人口420人130户,房屋总面积2.093万m2,其中农村居民居住正房1.815万m2,合人均住房43.2m2。

目前库区内村庄受当地的地形地貌和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条件限制,形成“大分散、小集中”的形式。住房多为传统宅院,布局较为散乱,没有规则,房屋型式基本可分为砖混结构、砖瓦结构两大类,其中砖混结构约占53.4%,砖木瓦结构约占46.6%。

库区内村庄对外交通条件较好,城镇之间已通上等级公路,内外交通已初步形成四

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乡与村、村与村之间基本通上泥结石路。

库区内居民用电普及率近100%,基本通有电话。饮水水源为土法自来水、井水或直接从河流取水。

移民搬迁安置应与生产安置相协调,移民安置区应配置必要的公用设施和公共建筑,为移民安居乐业提供必需的生活环境,对居民点的供水、供电、交通和文化、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原则上按照原有的水平和当地的具体条件,经济合理的配置,下阶段可结合绩溪县村镇规划,编制典型居民点规划。 1)用地规划

居民点占地包括居住建筑用地、公用建筑用地、生产建筑用地、仓储用地、对处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公用工程设施用地和绿化用地等。根据国标《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安徽省实施《土地管理法》的有关规定,移民生活安置人口为420人,按人均60m2计算,另考虑1.0~1.1的系数,共需建设用地 40.9亩。 2)公共设施规划

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供水、排水、供电、电信、广播电视等。居民点新址道路标准、路面结构根据居民点性质、规模以及国家和省(直辖市、自治区)标准,考虑原居民点道路现状,综合分析确定。居民点新址水质、移民人均用水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有关标准规定;供水方式应根据居民点的规模、地形、水源条件等,考虑移民原供水方式确定。 居民点新址排水方式宜采用雨、污合流制,可采用明沟排水、盖板暗沟排水或地埋管道排水等。居民点新址供电负荷包括生活用电、生产用电。生活用电负荷,根据搬迁安置人口规模和移民现状人均生活用电水平确定,并考虑留有适当的发展余地。生产用电负荷包括居民点周边的农业生产用电和小型农副产品加工用电等,根据安置移民的土地面积、亩均土地综合用电负荷指标、小型农副产品加工项目数量和规模,综合分析确定,并考虑留有适当的发展余地。居民点内供电电压等级一般为0.4kV。电信、广播电视设施根据移民现状调查结果,合理配置。 2.7.2.3专业项目修复规划

扬溪源水库工程专业项目复建规划包括:交通恢复规划、通讯线路复建规划、水利设施复建规划等。

(1)规划原则

对于公路、电力、通讯等需要复建的专项设施,按原规模、原标准、恢复其原功能的“三原”方针进行规划。对已失去原有功能不需要恢复重建的设施,给予合理补偿而不

再进行规划。

对于小型水利水电设施,不需要复建或难以复建的予以合理补偿。 (2)淹没情况

淹没的专项设施主要有:一、交通设施扬溪至板桥3级乡村公路(沥青碎石路面,路面宽5--6m)4.85km,冷水村泥结碎石路2.1km(路面宽4m),便桥四座;二、通讯设施广播电视传输线路4.32 km,电信光缆7.2km,电信电缆14.4km;三、电力线路10kV电力线路9.39km,低压线路19.5km以及小型变压器6台;四、小型水利水电设施为中村水厂的一座容量100方蓄水池和18个小水池及各种粗细水管16 km。

通讯设施具体见表2.2-10。

表2.2-10 扬溪源水库工程电信设施淹没调查表

占地影响起讫地点 扬溪至板桥 扬溪至板桥 扬溪至板桥 扬溪至板桥 扬溪至板桥 扬溪至板桥 工程名称 隶属关系 线路等级 原造价 淹没长度(km) 电信中继光缆 电信中继电缆 电信中继光缆 网络光缆 电信电缆 电信电缆 县电信局 县电信局 县电信局 县安广网络公司 县移动公司 县联通公司 三级 三级 三级 三级 三级 三级 3万元/km 2.5万元/km 3万元/km 1万元/km 1.6万元/km 2万元/km 3.1 1.6 2.5 4.32 10 4.4 (3)迁改建规划 1)通讯线路

库区淹没通讯线路涉及扬溪源支局。基本随公路架设,路面抬高时,通讯线路亦相应升高,考虑影响长度,合计需新建通讯线路22.5km,广播电视线路4.32 km。

2)道路交通设施

库区内的公路共淹没2个路段,长度6.95km。由于受淹程度不一,拟将上述受淹公路作抬高路面处理或者改建,路面宽度及路面结构形式不变。考虑到山区特殊的地质环境将在下阶段作具体规划设计,除受淹路段外另考虑影响长度,合计需新建扬溪至板桥乡村3级公路7.2km,通往库周边村级公路0.6km,新建桥梁3座。

3)电力线路

根据居民点受淹情况复建高压线路8.2km,低压线路17.5km。

4)小型水利水电设施

小型水利水电设施中因淹没而需补偿的有蓄水池及通水管路,其中100方水池一个,小型水池18个以及各种规格的通水管路12km。 2.8 工程投资及进度安排

本工程静态投资为19272.55 万元,工程总投资为20173.90 万元,工程投资估算见表2.8-1。

表2.8-1 扬溪源水库建设工程投资估算

序号 I II III 工程或费用名称 工程部分投资 第一部分 建筑工程 第二部分 机电设备及安装工程 第三部分 金属结构设备及安装工程 第四部分 施工临时工程 第五部分 独立费用 一至五部分合计 基本预备费(15%) 静态总投资 价差预备费 建设期融资利息(5.94%) 总投资 移民环境投资 第一部分 水库移民征地补偿 第二部分 水土保持工程 第三部分 环境保护工程 静态总投资 总投资 工程投资总计 静态总投资 总投资 建安工程费 8824.28 36.00 35.05 482.87 设备购置费 292.00 191.75 独立费用 1629.92 合计 8824.28 328.00 226.80 482.87 1629.92 11491.87 1379.02 12870.89 901.35 13772.24 6167.00 104.66 130.00 6401.66 6401.66 19272.55 20173.90

3工程分析

3.1与相关规划及产业政策的协调性分析

3.1.1 本项目符合国家产业结构要求

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5年12月2日发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国发[2005]40号),“水力发电”属于“鼓励类”项目。因此,本工程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3.1.2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绩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指出:“加快建设抽水蓄能电站、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和S217线改造项目,加快推进绩溪至黄山风景区高速公路、石煤综合利用、扬溪源水库、绩溪博物馆项目,加快建成异型链生产基地和一批重点农业产业化项目……”

由此可见,扬溪源水库的建设均已纳入安徽省、宣城市以及绩溪县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

3.1.3 安徽省新安江流域综合治理规划

1999年10月,安徽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与黄山市水电勘测设计院联合编制了《安徽省新安江流域综合治理规划报告》,明确了安徽省新安江流域主要治理开发目标和任务是防洪、水力发电、水土保持和灌区配套,同时维护和改善水环境。该规划已由太湖局审查批准。

3.1.4 安徽省绩溪县供水、灌溉的规划

根据《安徽省绩溪县农村饮水现状调查评估报告》,工程涉及扬溪镇下辖各自然村均通过村民自筹、国家投资均已解决村民饮水安全问题,根据调查,农村饮用水源均取自周边支沟,工程所在支沟无农村饮用水源取水要求。

根据调查,本工程建设和运行期间,水库淹没区耕地转变为库区,工程建设不会对灌溉供水量产生影响,也不会影响灌溉用水水质

因此,扬溪源水库工程的建设与有关供水、灌溉要求相符。 3.1.5 安徽省绩溪县旅游的规划

根据《绩溪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0~2020年),绩溪旅游产品空间结构规划为“一核、一廊、四大休闲旅游区”的总体结构,一核为徽源文化产业区。以瀛洲

镇、华阳镇、扬溪镇、临溪镇旅游产业一体化为目标,建设徽源文化聚集区和龙川新胜地,形成绩溪旅游集散和核心产品集聚区;一廊为徽杭古道文化体验长廊。以加长徽杭古道、丰富古道形态和增加旅游配套为基础,建设从绩溪县城到杭州临安市浙川村的徽文化体验长廊;四大休闲旅游区为伏岭一湖村民俗文化体验区、扬溪一板桥生态农业旅游区、家朋—荆州山地运动休闲区以及上庄—石家文化旅游休闲区。

本工程与绩溪县重要旅游资源位置关系见附图,工程区内均不涉及各类旅游资源,但本工程邻近徽杭古道文化体验长廊,工程施工以及运行期间,应充分考虑区域旅游总体发展规划,将本工程打造为绩溪县旅游休闲新亮点。 3.1.6 安徽省生态功能区的规划

根据《安徽省生态功能区划》(2004),本工程所在区域属于“Ⅴ皖南山地丘陵生态区,Ⅴ3新安江上游森林生态亚区,Ⅴ3-3新安江-水阳江上游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其生态功能区属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水源涵养极重要地区,全境均为土壤侵蚀中度敏感区,中度和强度侵蚀在本区内分布较为广泛,南部是地质灾害发生高度敏感区,本区生态系统酸雨敏感性一般为轻度。在生态建设与保护方面,应以加强清凉峰等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保护生物多样性,控制水土流失,提高森林水源涵养能力,发展生态产品,适度开展生态旅游。

本工程属于非污染类项目,工程建设不涉及清凉峰自然保护区,工程施工期间,采取工程和植物措施防治水土流失,工程建成后,结合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形成工业生态旅游产品,开展生态旅游。因此,本工程建设基本符合区域生态环境功能要求。

3.2工程布置合理性分析

3.2.1坝址选择的合理性分析

扬溪源水库位于扬之河上,根据本区域地形及汇水面积,在章家源下游约130m处846m及950m处设置上、中、下三个坝址进行比较。

上坝址河谷宽约25m,河床基岩裸露,两岸山体比较对称,山体森林及植被茂盛。本阶段进行了工程地质测绘;上坝址控制流域面积25.52km2。

中坝址河谷宽约26m,河床基岩裸露,两岸山体一般不对称。中坝址控制流域面积26.55km2。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jw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