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更新时间:2024-01-29 20:0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河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试行)

2009年秋季,高中新课程就要在全省开始实施了。为全面科学地规划和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按照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河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河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思想品德修养和专业水平整体素质为课程改革目标,以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素质教育为办学宗旨。使学生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为根本,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体现学校办学特色。

二、目标任务:

1、执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各学科课程标准和新课程教材,把我校建设成为高中新课程实验样本校,探索新课程背景下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途径、方法。

2、充分挖掘并有效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及周边各种课程资源,并付诸于教学实施。加强课程资源建设,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并形成特色。

3、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学发展、信息交流的联系,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和自身体验。

4、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交往与合作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究、合作交流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5、形成基于模块的课堂教学改革研究和教学管理制度。改革课程实施方式,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努力探索具有学校特色的教学模式。

6、努力建设一支符合新课程要求的、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探索依托师大教学资源的工作机制。

7、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深入研究课改实践中的各种具体问题,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和学校教科研水平的提高。

8、构建与高中新课程方案相适应的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探索行政班和教学班相结合的教学组织与管理机制。建立学生选课指导和学分管理制度。

9、改革传统评价,以发展为目的,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综合评价体系,积极探索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改革,逐步形成学校课程不断发展、教师业务不断提高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机制。逐步建立符合新课程要求的教学评价制度和质量监控机制。

三、组织机构

新课程实验工作由校课程改革领导委员会负责。人员如下: 主任:李杰

副主任:唐艳琴

委员:各处室主任、副主任 成员:高中各教研组长、备课组长 主要职责是:

1、负责组织课程实验的具体研究和操作工作;

2、根据新课程要求,落实课程计划的安排,开足新课程的课时数,做好新课程的教学常规管理;

3、根据学科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本学科、本年级的学科课程开设方案,组织学科教师进行课程的实践;

4、总结经验与教训,收集课程个案,做好课程实验成果的收集、分析和整理;

5、落实《课标》的实施,开展校本研究,学科质量的监测与评价。

四、重点工作:

1、三年的总课程表:要正确领会国家课程方案,全面把握学校的课程资源(师资、教室、实验室、图书馆、微机室、专业活动场所等配套设施),准确把握教师的结构和专业能力,最大限度掌握并在尊重学生实际需要的基础上,开发学校课程资源,编排出高中三年的总课程一览表。

2、开好必修模块,努力开足选修模块:在保证开设好所有必修模块的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制定开设选修课的规划,逐步开设丰富多彩的高质量的选修课程,形成全面的、有特色的学校课程方案。

3、社会实践课和校本课程:社会实践课以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关心社会和科技进步,关心自然与生存环境,形成思考习惯和劳动观念,全面提高学生各种能力。

4、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以开设研究性学习为突破口,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实施好开题、实践、提交成果、交流与评价等阶段的工作。

5、课题研究:课程改革是一项十分复杂的过程,必须以教育科研为先导,深入课题研究,每位教师要树立从事科研的自觉性;要掌握从事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要确立研究课题。每学科每年确定一个群体性研究课题,每位教师独立承担一个科研课题。

6、教学研讨:教师教学理念的真实体现在课堂,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研究活动无疑是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1)集体备课:备课组集体备课,每周一次。探索教材教法,新课程教学设计,个案分析。(2)公开教学:上好实验课、对比课、观摩课、公开课等,探究新课程课堂教学新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3)教学活动评比:优质课、课改案例、优秀教学设计等评比活动,及时总结推广课改中的经验。

7、制度与管理:加强管理是课程改革顺利推进的关键,学校在管理和指导课程改革实验中要建立新的教学管理制度,包括课程设置方案、选课指导制度、行政班和教学班管理模式、校本研究制度,课程资源开发制度等。用制度来规范操作,用制度来加强管理。

8、学生评价:教育评价功能逐步由重甄别、选拨评价转向学生的发展性评价。通过学生档案袋,平时观察,访谈等多种形式,构建学生的学分认定方式和科学评价体系。建立学生模块学习登记表,得分内容包括课时学习,课堂表现,书面作业,实验与实践,平时测试,模块测试等内容。由科目教师、班主任和教务处签署意见,送学分认定委员会审核认定,最后形成学生模块学习学分认定总表。

9、教师评价:用新课程理念评价教师。评价与考核教师教学工作时,主要观其课程改革实验中的态度、实践、创新、成效。在评价教师的备课、上课、科研时,把教师新课程理念的体现放在首位。评价中要注意教师个体差异,注重专业和个性发展。

10、学生选课指导:在选课指导中,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选课主体,因材指导,方法科学;学校要建立并不断完善学生选课指导制度,保证选课的指导贯穿学生选课全过程,尊重学生学习意愿,不包办代替,不把教师、学校的意愿强加于学生;要注意与家长的充分交流与合作,鼓励学生在感兴趣、有潜能的方面选修更多模块。

11、教师培训:(1)上级培训:参加上级组织的“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基础上,继续选派教师参加省、市级各类课程跟踪培训学习。(2)校本培训:培训内容:①各学科课程标准及解读;②新课程与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变革;③新课程与评价改革;④新课程新理念等。

12、学生成长记录袋:通过直观、生动地记录学生在某一领域、某一阶段的成长过程,让学生看到自己成长的足迹,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增强自信,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持续地发展

河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课程开设方案

一、课程开设的基本原则

1、所有学习领域在每学期都有模块开设,保证学生能在每个学习领域每学年都有可能修得一定的学分。

2、每个科目都尽量按先开设必修课,后开设选修课的顺序开设各模块。

3、各模块开设的周学时结合国家的新课程方案、河北省课程设置建议和石家庄市教科所课程设置建议的学时要求综合考虑。高一年级第一学期,因生物科目的任课教师数量太少,无法满足教学的需要,准备在高一年级第二学期开设。

4、考虑周课时安排,高一年级开设信息技术,高二开设通用技术。 5、考虑到选修课走班问题,教学班的学生来源尽量相对集中,根据《河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试验课程设置建议》精神,新生入学即分偏文、偏理班,新课改后,如果河北省另有要求,再做相应的课时调整。

6、校本课程、任选课的开设,根据教师、校本教材准备情况,适当在高一、高二开设。

7、研究性学习的学时,开题、选题、指导、总结交流安排在下午7、8节课,调查、研究利用双休日、寒暑假。 8、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利用双休日和寒暑假。

9、考虑到高考的不确定性,必修课、必选课尽可能提前开设。 二、新课程实验学分要求(河北省)

选修Ⅰ学分 学习领域 科目 必修学分 限选 语言与文学 数学 数学 语文 外语 文 理 文 理 文 理 文 理 文 理 文 理 文 理 10 10 10 6 6 4 6 4 4 4 6 4 2 文28、理30 144~146 文≦30理≦28 174 6 180 学生根据学习爱好,在学校开设的选修模块中选择。 学校课程至少6学分 任选 选修Ⅱ学分 思想政治 人文与社会 8 历史 6 地理 6 物理 6 科学 化学 6 生物 信息技术 通用技术 音乐 美术 体育与健康 6 4 4 3 3 11 15 2 6 116 116 技术 艺术 体育与健康 综合实践 活动 研究性学习活动 社区服务 社会实践 合计 三、具体安排

目前,依据《河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课程设置建议》的要求,既能落实国家新课程改革要求,又能合理安排好课时与师资,提高高

考的备考质量和效率,结合我校目前的实际情况,我校课程开设的具体安排如下: 高一年级

理科 语文 数学 英语 政治 历史 地理 物理 化学 生物 信息 通用 体育 艺术 校本 合计 高一第一学期 课时 5 5 5 2 3 3 4 3 1 2 1 34 开设模块 必修1、必修2 必修1、必修2 必修1、必修2 必修1 必修1、必修2 必修1、必修2 必修1 必修1 必修1 0 高一第二学期 课时 5 5 5 2 3 3 4 3 2 1 2 1 36 开设模块 必修3、必修4 必修3、必修4 必修3、必修4 必修2 必修2、必修3 必修2、必修3 必修2 必修2 必修1 必修2 0

文科 语文 数学 英语 政治 历史 地理 物理 化学 生物 信息 通用 体育 艺术 校本 合计 课时 5 5 5 2 3 3 3 3 1 2 1 33 开设模块 必修1、必修2 必修1、必修2 必修1、必修2 必修1 必修1 必修1 必修1、必修2 必修1、必修2 必修1 课时 5 5 5 2 3 3 3 3 2 1 2 1 35 开设模块 必修3、必修4 必修3、必修4 必修3、必修4 必修2 必修2 必修2 必修2、选修1-1 必修2、选修1-1 必修1 必修2 在科目和课时的安排上体现了文理科之间的差别。高一年级偏文班可以参加物理、化学学业水平考试,偏理班可以参加历史、地理学业水平考试。高二年级

理科 语文 数学 英语 政治 历史 地理 物理 化学 生物 信息 通用 体育 艺术 校本 合计 高二第一学期 课时 5 5 5 2 4 4 4 2 2 1 34 开设模块 必修5、选修1 必修5、选修2-1 必修5、选修6 必修3 选修3-1、选修3-2 选修4、选修5 必修2、必修3 必修1 高二第二学期 课时 5 6 5 2 4 4 4 开设模块 选修2、选修3 选修2-2、选修2-3 选修7、选修8 必修4 选修3-4、选修3-5 选修6 选修3 2 2 1 35 必修2

文科 语文 数学 英语 政治 历史 地理 物理 化学 生物 信息 通用 体育 艺术 校本 合计 课时 5 5 5 4 4 4 2 开设模块 必修5、选修1 必修5、选修1-1 必修5、选修6 必修3、必修4 必修3、选修1个模块 必修3、选修1个模块 必修2 课时 5 6 5 4 4 4 2 开设模块 选修2、选修3 选修1-2 选修7、选修8 选修2个模块 选修1个模块 选修1个模块 必修3 2 2 1 34 必修1 2 2 1 35 必修2 高二年级允许的话,可完成其他学科学业水平考试。

高三年级

整个高三年级全面进入高考复习备考,再根据2012年河北省高考要求,开设适当的选修课程。除体育课外,其他全部开设文化课。

河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生学分认定实施方案

学分认定是鉴定学生是否完成本课程、本模块学业的主要方式,也是为学生积累学分达到毕业要求的重要环节。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本着保证学分认定的真实性、严肃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的原则,规范学分认定和管理行为,特制定本方案: 一、成立学分认定组织机构 (一)成立学分认定委员会 主任:李杰

副主任:分管校长、相关处室主任、教研组长 (二)成立学分认定小组

根据不同学习领域的特点设立若干个学分认定小组。 组长:年级组长、备课组长和各科把关教师 成员:各模块任课教师及班主任

学分认定委员会负责学分认定工作的组织、协调、监督、检查及学分的审定。

学分认定小组负责学生平时学习情况的记录、收集、考查、考试(如学生出勤、学习参与情况、作业完成情况、测验成绩记录等),并在模块学习结束后,根据学生学习实际情况提出学分认定意见,上报学分认定委员会。 二、学分认定的依据

学分认定的依据是学校已经开设、学生已经选修且经过考试(考查)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课程(模块)。

学生修习的课程(模块)达到的课程标准要求的条件是:

(一)学生修习时间要至少达到课程标准要求修习时间的4/5以上; (二)学分认定考试(考查)成绩合格;

1、学分认定考试科目: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

学分认定考试难度为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每个模块学习结束后由学校统一组织命题考试(或由石家庄市统一命题考试)。

2、学分认定考查科目: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通用技术、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活动、社会实践及学校课程。

考查科目由任课教师制定考核方案并报学分认定委员会审查后,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三)模块综合评价合格。

模块综合评价采用对学生学习量和学习过程表现及结果进行综合评价的办法

1.考试科目模块综合评价成绩=学习过程表现成绩(40分)+考试成绩(60分)

学习过程表现成绩(40分)=出勤分(满分10分)+课堂表现分(满分10分)+作业(满分10分)+平时测验分(满分10分)。

出勤分:迟到、早退扣0.5分/次,请假扣1分/节,旷课扣3分/节,扣完为止。

课堂表现分:优秀9-10分、良好7-9分、一般5-7分、差0-5分。

作业分:优秀9-10分、良好7-9分、一般5-7分、差0-5分。 平时测验分:平时测验平均分×10%。

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和平时测验情况由任课教师做好详细记录,经与班主任核实后,将原始表格交教导处存档保管。

考试成绩=学分认定考试卷面成绩×60%

2.考查科目模块综合评价成绩=学习过程表现成绩(60分)+考查成绩(40分)

学习过程表现成绩=出勤分(20分)+课堂表现分(40分)

出勤:迟到、早退扣1分/次,请假扣2分/节,旷课扣4分/节,扣完为止。

课堂表现:优秀36-40分、良好28-36分、一般20-28分、差0-20分。

课堂表现优秀:指学习认真,勤于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积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课堂知识检查掌握情况好。

课堂表现良好:指学习认真,较积极地回答问题和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课堂知识检查掌握情况较好。

课堂表现一般:指学习较认真,课堂知识检查掌握一般。

课堂表现差:指学习不认真,出现做与学习无关事情的情况,出现干扰其他同学学习的情况。 3.模块综合成绩评价

学生每一模块的修习最终评价分为两级,总分60分(含60)以上的为合格,获得该模块的既定学分,总分60分以下级的,不能获得相应学分。

三、学分认定的实施程序

1、学生按规定完成课程(模块)修习后,任课教师要综合学生出勤情况,考试、考核情况等进行审核,并提出是否予以认定的初步意见。意见要简明扼要,理由充分,表明态度。

2、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学分的认定,须由实践场所、服务对象的书面评鉴意见和学生在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过程的详实记录,经班主任认定报学分认定小组。

3、学分认定委员会下设的学分认定小组对任课教师提出的初步意见和学生相关资料进行复审,向学分认定委员会提出是否认定学分的意见。

4、学分认定委员会召开会议,确定是否认定学分,并由学分认定委员会主任签署认定意见。

5、每学期公告获得学分的学生名单。对不能获得学分的学生,学分认定委员会要通知学生。 四、学分认定相关问题的处理

1、未获得学分认定的学生对学校认定意见如有异议,可向学分认定委员会提出复议申请。学校学分认定委员会自接到学生复议申请之日起15日内召集有关教师、认定小组复议,作出决定并通知学生。 2、学生对学校给予其他学生的学分认定如有异议,可以书面向学校学分认定委员会反映,阐明提出异议的理由。

3、学生因学分认定考试成绩不合格而不能获得学分的,可以申请补考。补考仍不及格者,可申请重修、改修或放弃(必修课程和有必选课程不得放弃)。重修要在接到不认定学分的通知后一年之内完成,重修所用时间不得与先前修习所用时间累加。同科课程(模块)重修不得超过两次。学生因修习时间不足不能获得学分的,可在补足修习时间后认定。

4、借读学生的学分由就读学校认定,就读学校每学期要将借读学生学分认定情况通过学生或学生家长反馈给学籍所在学校。 五、学分认定的管理与监督

1、建立学分认定档案(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学分认定情况要记入学校学分认定档案,学分认定档案内容包括学生在该模块修习过程中所用时间(课时)、考试、考查成绩、学分认定时间(年月)、模块综合评价等。学分认定档案工作由教务处、教育处和班主任共同完成。

2、制定学校学分认定诚信制度,并给相关人员建立诚信档案。任课教师、学分认定小组成员、学分认定委员会成员在学分认定过程中要遵守职业道德,公正、客观地认定学生学分,保证学分认定的真实性、严肃性,在学分认定过程工作中如有弄虚作假行为的,学校将通报批评,造成恶劣影响的,要暂停或终止学分认定资格。

3、学分认定委员会直接对学分认定过程和结果进行指导、监督和评估。

河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为指导,以课程改革为契机,以开设研究性学习为突破口,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教师的教学方式。 二、“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内涵及目标 1、“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内涵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研究性学习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应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 2、“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目标

(1)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4)学会分享与合作。

(5)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6)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三、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

(一)开题阶段

1、组织学习:明确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意义、必要性,查阅、学习相关资料。掌握开展课题研究的方式、方法、过程、提交成果的形式。

2、选题:课题的提出要注意具体、、安全、便于研究,符合高中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大小适宜,可操作性强。

学校科研处、各教研组长根据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国内外研究性学习理论与实践及我校实际提供有针对性的、可行性强的一些课题。各任课教师可根据学科特点提出一些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研究课题。学生通过学习有关理论,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提出一些有意义的课题。

学校科研处将课题分类整理,形成学校的课题库。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并选择自己的指导老师。

3、开题:按课题将学生编组,选出组长,在教师的指导下,由组长组织本组同学讨论制定所选课题的目的、任务、实施步骤、研究方法、所需器材、资料及其获取方式,估计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

决途径,组内人员的分工,活动时间、地点的安排,提交结果的形式等。

4、请指导教师评价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并加以指导。

5、举行开题报告会,汇报课题组的研究计划、任务分工、研究方法、活动安排、预期成果等,开题评审小组按研究性学习开题要求给出评审意见,正式开题。 (二)实践阶段:

1、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独立地开展研究活动,时间以一个学期为宜。

2、学生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应按计划进行,并随时做好记录,内容要真实、具体,对获取的资料进行加工、整理。

3、指导教师与课题组定期进行交流、研讨,提出指导性的意见,每个课题不少于3次,指导教师对课题组每次指导后要做好书面记录,由学校定期检查。

4、课题研究期间由学校统一组织研究性学习的中期评价,保障课题研究的有序和深入的进行。 (三)总结阶段

1、学生将搜集获取的资料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

2、提交成果形式:课题研究的成果是论文、科学报告,或是制作的仪器、设备或模型等。

3、交流:以演讲、答疑、辩论会等形式,完善研究成果。选出好的成果参加校内展示,并存入研究性学习成果库(以电子文稿为主)。

4、评价:由课题领导小组制定评价标准,组织评审组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学习方法、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给予评价。 四、评价的实施 1.评价过程

评价要贯穿于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操作时可以重点从三个环节,即开题评价、中期评价和结题评价着手。

开题评价要关注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出解决问题设想的意识和能力,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进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中期评价主要是检查研究计划的实施情况,研究资料积累情况,以及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难和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情况等。对评价结果要及时反馈,对于在研究中学生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要通过教师指点、学生小组内部讨论、学生小组间交流、寻求校外帮助等方式予以解决。

结题评价包括对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全过程、体验、资料积累、结题、研究结果及成果展示方式等进行评价。

2.评价方法

采取指导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相结合的方法。

三个学年中,学生共完成2~3个课题,取得15个学分时定为合格。

五、研究性学习的管理

(一)成立“研究性学习”工作小组

在学校课程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成立“研究性学习”工作小组,具体组织实施,成员包括: 组长:崔超英 年级组长

组员:各学科备课组长 各班班主任 指导教师

河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成长记录袋实施方案

学生成长记录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是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通过直观、生动地记录学生在某一领域、某一阶段的成长过程,让学生看到自己成长的足迹,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增强自信,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持续地发展。 一、记录方法

成长记录袋由学生制作,学生、教师、家长共同记录、总结,班主任进行集体保管。每学期的期中、期末总结时,学生在班主任的指导下进行两次整理,每学期以班为单位进行一次展示交流。 二、记录原则

1、以生为本的原则:成长记录袋由学生自主制作,自主选择内容,自主进行记录,自主做出评价,教师、家长的评价也要关注学生全面的成长过程和成绩。

2、共同参与的原则:以学生为主体记录其某一方面的成长足迹时,教师和家长要积极参与,引导学生做好过程的记录和材料的收集。实现师生之间、家校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

3、实事求是的原则:记录袋中所收集的资料必须是学生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自然产生的,这样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

4、检查表彰的原则:学校不定期对成长记录袋进行抽查,对创造性地开展评价与记录的学生和教师,及时给予表彰,并加以推广。

5、交流创新的原则:在学生成长记录袋实施的过程中,学校要为教师、学生、家长创设相互交流、沟通的平台,定期组织专题研讨、成果展示活动,加强彼此间的探讨与合作,不断提高“记录袋”的质量。 三、记录内容

1、语言与文学类、人文社会类:优秀的作业、最佳书法作品、最好的测试试卷、最满意的作文、最满意的手抄报、最满意的演讲稿、最得意的阅读笔记、评论、最佳的口语交际录音、竞赛获奖证书、发表的作品等。

2、数学类、科学类:优秀的作业、最好的测试试卷、印象深刻的问题解决过程记录、自己特有的解题方法、最佳探究实验活动记录(问题的提出、收集的有关资料、探究实验的方案和过程、科学报告或观察日记、探究活动的反思)最喜欢的科技小制作(实物、照片及制作说明)、参加学科竞赛的准考证及竞赛获奖证书等。

3、技术:最优秀的电脑绘画作品、最满意的网页设计(可收集软盘或光盘)以及对作品或设计的说明和对作品或设计的自我评价、

他人评价参赛作品及获奖证书等等。通用技术方面的作品,把最满意的成果拍成照片进行收集,以及获奖证书等。

4、艺术类:自己创作的音乐曲谱、最满意的海报或宣传画、最喜欢的自拍照片、最满意的其他美术作品、以及对作品创作过程的说明和对作品的自我评价、他人的评价。参加各种艺术活动的录音或录像。参加比赛获奖证书等。

5、体育与健康类:体育活动、竞赛获奖证书及最满意的活动照片。参加校级以上体育赛事的记录及获奖证书等。

6、综合实践活动类:最满意的社区服务活动记录感受、最满意的社会实践活动方案和记录及报告、最佳研究性学习课题方案、课题报告(调查报告)及活动过程记录和照片等。 四、评价方法

1、以学生自评、互评为主,老师、家长参评为辅;

2、以激励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发展性评价为主,学生学习的进步、学习方法的改进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应作为重点加以评价。鼓励引导学生自己找出缺点,并加以改正。

3、以突出学生的个性,发掘学生的潜能为主。

五、展示方式

采用四个层次的展示方式:小组内分散式展示、班级内集中式展示、校园内展示、家长会展示。

新课程教学参考模式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中,对学习方式变革给予了高度重视,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并围绕这一目标的实现,在课程结构调整、课程标准制订、教材编写、教学过程、学习与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就是说,当今时代,教师在教学中要力求在对合理的传统模式的继承基础上,不断改革自己的教学思想,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个性和教学风格,使模式稳中有变,常教常新。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多少年后的今天,我们思考这段话,应当仍然会有所启迪。在教学中,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目标的定位,要着眼于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要突出“以学生为本”,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不断加快发展自身的主体性。教师要重视教学目标对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导向功能,其中,既要有认识目标,更要有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创造能力的培养目

标。根据这一要求,当前只有改革教学活动中的要素关系,才是发展与建构教学模式的关键所在。

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应实现四个转变,即:教师角色的转变(由权威型转变为伙伴型);学生地位的转变(由被动听讲转变为主动参与);媒体作用的转变(由演示工具转变为认识工具);教学过程的转变(由传授型转变为引导型)。

下面提供一些其他学校比较成功的教学模式,供参考:

洋思中学教学模式

一、理念:

教师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先学后教,以教导学,以学促教。

二、教学策略:

① 每堂课规定,教师讲课时间最多不超过10分钟,一般在7分钟左右,有的课4分钟。保证学生每节课有30分钟连续自学时间。 ②灵活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内容,不同基础,适当调整。该少讲的不多讲,但必须保证学生足够的自学时间。

③学生自谋自学策略。教师给学生自学的锦囊妙计,为学生谋划自学策略,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自学方略,开始是自控的,逐渐地形成了习惯,养成了良好的自学习惯是教学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

④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是自学的力量源泉“兵教兵”,精诚合作,在兵教兵中,差生弄懂了教学内容的疑难,优生增强了对知识理解的能力,合作互相提高。

⑤教师精心备课,教师的形象、气质、基本功,教学艺术,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文化课是以理解知识培养能力为主要目标,其他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中去渗透实施。

三、集体备课:

集中研究以下几个问题: ①如何引导学生自学最有效?

②共同研究下一周各课时的教学方案;

③确定学生自学范围、自学内容、自学方式、自学时间、自学要求,这五确定是统一的;

④自学可能遇到哪些疑难问题?

⑤设计什么样的当堂测验题才能最大限度的暴露学生自学后可能存在的问题?

⑥如何引导学生自我解决这些问题?

备课中的每一个细节,教是根据学生的“学”来组织进行的。 四、备课笔记:

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①课题、教学内容;②学习重点;③学生思考,从学生实际出发,写出指导学生的策略;④课堂检测题的设计。

五、教学模式:范型:“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学流程如下:

1、“先学”,教师简明扼要地出示学习目标;提出自学要求,进行学前指导;提出思考题,规定自学内容;确定自学时间;完成自测题目。

2、“后教”,在自学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式的学习。教师对学生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进行通俗有效的解释。 3、当堂训练:在“先学后教”之后,让学生通过一定时间和一定量的训练,应用所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理解课堂所学的重、难点。

课堂的主要活动形式:学生自学——学生独立思考——学生之间讨论——学生交流经验。

4、这种教学模式,教师不再留作业,学生在课堂上完全自我解决,当堂消化。

六、教师的作用:

①教师以学定教,教师的教学以研究学生怎么学、学什么,集中解决为什么学,学的效果等问题。

②教师语言准确,三言两语,准确地提示教学目标,尽快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教师提出自学要求,自学内容,自学方法。

③教师行间巡视,个别答疑与个别询问,必要的板演与练习进行调查,了解学情,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在自学中疑难问题、带有倾向性的问题,为“后教”作好准备。

④教的原则是:学生会的不教;学生说明白的不重复;学生不会的尽量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教师少讲、精讲,只做点拨性的引导。 ⑤对课堂检测题,教师是给答案与结果,让学生自己探索规律。这样,教师真正从一线退到二线,为学生自学、思考、答疑当好参谋。 七、“兵”教“兵”:

①“兵”教“兵”也体现在“后教”的环节上。针对学生自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或训练中存在的错误,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让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教师只做评定,补充更正。

②“兵”教“兵”也体现在课后,对学习上的“困难户”教师指定同学去帮一帮,单独辅导,优秀生与“困难户”搭配坐在一起,同住一个寝室。他们结成帮扶对子,成为朋友。

③事实证明,一帮一,“兵”教“兵”活动不单能解决困难生问题,也能促进学优生的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分析能力的提高,使学优生自己能学习上有紧迫感,也把自己理解的东西表达出来,这本身就是一种提高,学者提出这就是“兵”教“兵”的魅力。 八、“做”中“学”:

①让学生动起来,课堂上,每一个环节都让学生“做”,自学不单纯看书,边看边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口交流,使学生能亲身感悟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②学生做的过程是创新的过程,经历自学过程,得到对知识的自我感悟,这本身就是创新。

③允许差异。在做的过程中,根据学生自我体验,自我基础。采取不同方法与途径,只要能达到目标就被充分的肯定,这也是创新。 ④学生在做的过程中,不仅学会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学会应用,学会提高,为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⑤只有学中做,做中学,才能形成自学习惯。学生不单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也养成了做事的好习惯,不依赖别人,什么事都自己动手操作,养成勤快、爱活动的习惯。 九、谁紧张?

课堂上,学生要比教师紧张得多!

①有人认为,一堂课教师只讲几分钟,学生主要是自学,能紧张吗?所有到过洋思听课的人都会看到课堂上学生不闲着,特别紧张。课堂效益很高,学生不停地思考、阅读、提问、解答练习、操作等。

②课堂效益表现以下七能:一能发现真实的,并加以解决;二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能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四能真正理解知识,不断提升质量;五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思想品质和好学的学习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六能最有效地“培尖补差”;七能确保减轻负担。

③学生自主学习从上课到下课,从课内到课外。学生每一节课都象参加考试一样答每一道训练题。课堂上注意力高度集中,一点都不能松懈,每堂课下来,学生说:真累!然而,课外无作业,无压力,学生都特别轻松。 十、效果:

①洋思中学是一所农村寄宿学校,学生水平与基础较差。然而凡是在洋思经过三年自学训练的学生,学业水平提高很快,平均每年80%学生升入省级重点高中,其中包括一部分中、差生。

②跟踪调查表明,升入高中的洋思学生,后劲很大,他们自学能力比别人强。自主能力比别人好,课间操认真,起睡正常,学习成绩呈正态分布。

③洋思学生课堂特别紧张,课下很宽松,下午无作业,自习时间,复习与预习,预习到位,课堂效率高,作业当堂完成,形成良性循环。

兖州一中“3510循环大课堂”教学模式

一、 兖州课变的主要特点 1. 简单又不简单的“35+10”:

“35+10”就是35分钟展示+10分钟预习。展示的内容是上节课10分钟加课下预习的成果,预习的内容是下节课将要展示的内容。每节课的起点在上一节课的最后10分钟,这与我们传统意义的一堂课“预习+交流”的分配恰好是倒置的。简单的改变却盘活了课上课下的对接,使得兖州的课堂形成了课上-课下-课上的环形结构。 2. 复杂又不复杂的“三步六段”:

“三步六段”是课堂的组织形式。即“一课分二段”(35+10),“三步为一课”(课前-课中-课后)。

“六段”是指课中六个环节:重申目标、学情调查、问题注意、精讲点拨、当堂检测、小结作业。

这样,就构成了“三步六段35+10课堂循环”模式,简称循环大课堂。

3. 循环大课堂的灵魂:

循环课堂与传统课堂相比较,其基本理念是:把教学相长拓展到整个课堂,让差异资源衍生出万千学长。具体说是:

一个转变:师生角色的转变。

两个前置:学习的目的前置,学习手段前置。 三个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四个形态:展示、纠错、点拨、拓展。 4. 循环大课堂的“新”:

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时间结构、空间分布、课堂角色、教学资源、呈现方式(教、学、评价的方式)。实现了四个统一:两种高效学习态的衔接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学生发展与教师发展的统一,学校教育与育人功能的统一。 5. 循环大课堂的效能:

实现目的:高效益。实现手段:高效率。即实现课上课下的双高效,学生和老师的双效益。 6. 循环大课堂独特的能力解读

课堂上,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为主,即自我学习、敢作敢为、会感知知识、联想拓展、交流合作、善于表达、整理笔记等十大自主学习能力。

二、学习的启示

1. 高效课堂离不开高效的管理。

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理想,是形成教育改革良好的氛围和形成教育改革典型的首要因素。兖州一中人再三强调:高效课堂是管理出来的。

在推行导学案上,学校提出“五个强制规范”:必须一课一案;杜绝学案的剪贴化、简单化、习题化;必须采用35+10的课堂模式,教师精讲和点拨的时间绝对不能超过10分钟;必须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使用双色笔,来明确已知和未知的问题;杜绝单人板书的现象。 在导学案的编制上,有严格的要求。对难度、内容、形式的要求分为“四级”:A级为“识记类”,要求学生在课前必须解决;B级为“理解级”,要求学生能与旧有知识融会;C级为“应用类”,学生能学以致用,能解决例题和习题;D级为“拓展级”,要求学生能把知识经验和社会最新成果挂钩。

学校还形成了高效课堂的“体验性学习”“激励性评价”“即时化管理”等机制,为课改的顺利进行作了制度上的保障。 2. 高效课堂离不开高效的导学。

兖州一中在几次改进中,形成了深入浅出、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的导学案。学案的“四级要求”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学力自主选择。整个学案共分为8个环节: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知识链接、学法指导、问题逻辑、学习反思、作业布批、归纳小结。

这与我们现行的学案结构基本相似,我们欠缺的是分层选择使用和充分调动学生、将落实融入到“人民的汪洋大海之中”。

8、归纳小结:本项内容是对本课所学知识、方法、规律的总结,在课堂上完成教学任务后进行,由学生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完成。 注:一般1、2、3、8是显形的,其他项为隐形的。 “35+10”循环大课堂教学模式评价标准

1、目标清晰明确 2、预习效果达标 3、调查全面准确 4、汇总典型突出 5、精讲点拨到位 6、检测及时恰当 7、小结全面准确 8、预习目标明确 9、任务分配恰当 10、明确指示方法 11、教师参与预习 12、紧扣目标学习 13、目标达成度高 14、展示精彩充分 15、质疑对抗明显 16、人人积极参与 17、团队作用显著 18、激励评价恰当 19、课堂环节完整 20、师生角色转变 “35+10”循环大课堂教学模式基本规范

1、必须做到一课一案:去上课的老师手里必须有下一节新课的导学案,学生在下课前10分钟要拿到新的导学案

2、必须采用“35+10”的课堂循环教学模式:前35分必须通过展示、交流、纠错落实本节课的学习目标,35分钟时必须将上一节的导学案收回,后10分钟发新的导学案,最后一分钟必须分配任务。 3、学生的导学案必须用双色笔完成(学生预习时必须用黑色或兰色笔填写导学案,课上必须用红色笔修改导学案)

4、必须杜绝学生单人板书现象,尽量减少课上板书现象。 5、 杜绝导学案简单化、剪贴化、粗放化。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沿着导学案指导的方向学习,绝大多数都能有所收获。

课堂展示的“五度”要求

1、上台展示要有“风度”:展示不仅是表达、表现自己的学习理解,同时也是自我修养的公开展示,需要注意言行礼貌,举止文明,落落大方。

2、言行表达要有“力度”:说话是为了大家听,表现是为了大家看。保证全体同学听清、听懂、看明白是对同学的尊重。

3、问题挖掘要有“深度”:热闹不是课堂追求的目标,欢乐需要适合学习需求。有思想、有情感、利于思考、利于内化应是外化的课堂发展方向。

4、方法总结要有“高度”:学习方法的交流是课堂展示的重要内容,方法总结和诠释不是鹦鹉学舌,而应是自我真心体会,简单的重复对同伴无疑,应结合内容、材料展示自己的思路。

5、课外拓展需要“适度”:课内外统一,引入生活实践中的体会以及课外知识的拓展,有利于学生拓宽视野,增加学习的广度,但课堂的开放是有限的,无关学习主题的“课外话”“逸闻趣事”应注意提炼和筛选。

提高课堂魅力的十句温馨提示:

第一、凡是学生可以自己完成的事,教师决不替代。

第二、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先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第三、把希望寄托于课堂,把希望寄托于学生。

第四、让学生表现课堂、体验课堂、感悟课堂、享受课堂。

第五、课堂是学生表现的地方,不是老师表演的地方。

第六、课堂时间主要是学生学习用的,应把课堂时间尽可能多地还给学生。

第七、课堂还给学生,把课余时间还给学生,就是把学习能力乃至于生存权力还给学生。

第八、书是学生学出来的,不是老师教出来的。 第九、对老师充满希望的学生是没有希望的学生。 第十、让笑声、掌声、欢呼声在课堂上响起。

三环节六步课堂教学模式

以洋思“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为基础,在导入、学习、训练三个环节上,围绕师生在课堂上的一对一的主导、主体互动关系,展开六步课堂教学过程。

一、三环节六步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备课方式 教师主导性表现 学生主体性表现 一 教师导入 课前备课 情景引入,问题驱动 兴趣昂然,明确目标 学生自学 课中备课 明查暗访,捕捉亮点 自主学习,探究问题 二 教师引导 课前备课 抓住关键,引发争论 思维活跃,各抒己见 学生交流 课中备课 面向全体,关注两极 同伴交流,兵教兵 三 教师点拨 课前备课 点拨偏差,激励评价 积极思考,张扬个性 巩固提高 课前备课 落实目标,分层优化 独立思考,按时完成

二.几个关系及注意问题

课前备课与课间备课:优化备课策略,课前备资料备内容,课间根据学情调整教学内容。由于采用“先学后教”,课堂上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在课堂上“自由支配”,教师可在学生学习、交流的时间内,明查暗访,捕捉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的疑点、亮点,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自主学习与教师点拨:优化课内导学策略和时间管理策略,促进学生有效地质疑和排难,明确学习目标,放手让学生自学,精心设计点拨内容,紧凑安排时间,用好每一分钟。

领会知识与巩固提高:理解是入门,巩固很重要。优化课内训练策略,促进学生有效的巩固和应用,精心设计课堂训练内容,保证课堂教学效果。

学习效果与课堂效率:效果要保证,效率要提高。不要不顾教学效果而盲目完成教学任务,宁可牺牲效率,也要保证效果。课后深刻反思,拿出改进方案。

面向全体与个别辅导:抓住典型生,问题多暴露,个别辅导不要忘了面向全体。通过典型学生典型问题,全面落实课堂教学目标。

三.备课建议:

1、导入 :选择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向学习目标的导入方式,时间不宜过长,一般 1~2 分钟 。

2、自学 :明确学习目标,自主学习,探究问题(或带着问题探究学习)时间不宜过长或过短,注意自学效率。加强课间巡视,课中备课,收集学生学习问题信息。时间一般 5~10 分钟 。

3、引导 :引导而不是讲解,要把学生引到问题的边缘,把疑惑问题引向学习目标。课前要有充分准备。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时间越短越好。

4、交流 :加强课间巡视,课中备课,检查学习目标落实情况,尤其是弱生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排难解惑、点拨偏差做好准备,是实现日日清的关键。时间一般 3~5 分钟 。

5、点拨 :课前要有充分准备,结合课堂学生学习情况,点拨偏差,落实本课学习目标,个别问题,课后辅导,共性问题,切中要害。注意使用激励手段,鼓励学生张扬个性,使各类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时间一般 5~15 分钟 。

6、巩固 :课前要有充分准备,练习题量和难度的选择要照顾各类学生。加强课间巡视,关注优生、弱生作业情况。时间一般 10~15 分钟。

杜郎口中学“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

● 课堂自主学习的三个特点: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

立体式就是教学目标、任务是新课程要求的三维立体式,将学习任务落实到每个人、每个小组,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每个学习小组的集体智慧,产生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思考与交流。

大容量就是以教材为基础,拓展、演绎、提升,通过多种课堂活动形式展现,如:辩论、小品、课本剧、诗歌、快板、歌曲、绘画等,倡导全体参与体验。

快节奏就是在单位时间内,紧扣目标任务,通过周密安排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到预期效果。

● 自主学习的三大模块 预习→展示→反馈

预习:教师指导,小组合作。

预习的主要任务是:达成学习目标、生成本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完成基本教学内容的学习和基本问题的解决,提出疑难问题,并由全班合作解决。

预习提纲引导:杜郎口中学的预习,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预习,而是教师引导、小组合作下的自主学习。

要求:教师经过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编制出具体的预习提纲,它是以问题为主要形式的引导学生自学、思考的线索,问题一般涉及到教学的目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关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等各方面。

根据教师提供的预习提纲,学生在学习小组内开始自学。 ● 自学:主要是独立思考、小组内进行互助和讨论。对于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每位同学记录在预习笔记中。

● 教师:①整个的“预习”过程中,教师始终穿插在各个学习小组之间观察、答疑、抽查、询问,了解每个学生的自学情况,对于有共性疑难问题,教师及时予以点拨,引导同学顺利完成预习任务。在此过程中,教师特别注意和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让他们不要“输”在基本教学内容的学习上。最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心得:本节教

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教学目标的理解等。②教师在学生预习环节中并不轻松,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和学科特点,精心设计问题的情景,设计问题的形式,设计预习的过程和方法,要充分预测不同的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所出现的困难,提出相应的对策,尤其要关注学习“弱势群体”,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同时,为了帮助学生做好“预习”,教师还要向学生提供必要的课程资源和信息线索。

思考:从预习环节开始,应该看到杜郎口中学的教学就已经开始形成了浓重的合作气氛,开始给教学烙上互助的印记,教师和学生围绕教学内容开发课程资源,搜集相关信息是共同的、合作的、开放的、共享的,教师的共同引导和个性帮助、小组内的互助是随时发生的。可以说,师生、生生交流合作,共同分享学习成果,避免了“单打独斗”,让学习成为共同生活、相互理解的平台。

预习的基本成果:

①学生初步形成本部分内容的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把握本部分内容的基本框架和相关知识;能够自己解决教材所给出的问题;

②经过预习发现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经过整合带入展示环节集中解决;

③学生通过预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自主性,培养自己独立思考意识;

④不断提升学生的合作、宽容、理解的良好品质。 展示:全员合作,激情互动

展示:“展示”与“预习”是紧密相连的。教师在学生“预习”过程中,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对自己事先准备好的所要展示的“问题”进行修改和调整,然后提供给每一个学生,展示环节是生生、师生、组生、组组互动的过程,主角是学生,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讨论,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教师作用:

①教师分配学习任务,一般以小组为单位,小组领到任务后,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形成自己或小组最佳解答方案,完成后,各小组展现提升,其他组的同学分享了成果,或在某小组展现时受到启发,又有更好的解答方法。

②在展示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则是隐身于学生们身后的导演,他们所要做的是点拨、追问、总结点评。

反思:

通过各小组对不同任务的完成展现提升。课堂容量加大,原来一节课完成三个问题,现在能完成十几个,原来一题只有几种解法的,现在多达十几种、几十种;原来一节课在教师的主持下,从头到尾,称之为一条鞭子教法,全体学生同时考虑相同的问题,就像学生打菜的窗口一样,一个窗口,一排好长的队伍,如果能多开几个窗口,不就提高效益了吗?

学生方面:

①同学们在研究教师所给“展示”问题的基础上,每一个小组对本组所要展示的问题进行认真研讨和准备,并指派一名代表“登台”讲解

或指派几名代表共同“表演”,同组的其他同学可随时补充,其他组的同学也可以随时切磋甚至批驳。

②学生可以不必申请便可发言、便可上讲台讲解,只要你展示的有水平,讲解的有道理,你就会赢得师生的尊重甚至是掌声。相反,在展示过程中“出了丑”,得到的是帮助和宽容,而不是讥笑。

③注意每个学生展现的机会,尊重每一个学生,鼓励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敢想、说、问、演、答,张扬个性,释放潜能。

反馈:达标测评,反思提高。 反馈的步骤:

①让每一名学生梳理自己在“展示”中的所得,对自己在“展示”前没理解的、没想到的、没掌握的进行查缺补漏,对自己理解偏差的、做错的进行反思;

②根据梳理的结果进行拓展和深挖; ③总结和归纳,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

④同伴间的相互评价,同学自由结伴相互提出问题。

本环节尤其突出“弱势群体”,进一步检查三维目标的落实情况,尽力达到不让一名弱者掉队,利用好“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的战略,鼓励较弱学生在某一问题上主动向优等生拜师学艺。

课堂展示六环节: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

预习交流、明确目标的环节——通过学生交流预习情况,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分组合作——教师口述将学习任务平均分配到小组内,一般每组只完成一项即可;

展现提升——各小组根据组内讨论情况,对本组的学习任务进行讲解、分析等;

穿插巩固——各小组结合组分别展示情况,对本组未能展现的学习任务进行巩固练习;

达标测评——教师以试卷、纸条的形式检查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掌握情况。

附:杜郎口中学课堂教学各环节的量化指标: 1、预习交流,明确目标(5分钟) 2、分配任务,立体教学(2分钟) 3、完成任务,合作探究(6分钟) 4、展现拔高,师生互动(18分钟) 5、穿插巩固,全面掌握(8分钟) 6、达标测评,检查验收(6分钟)

“预习、展示、反馈”三种课型贯穿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前一种课型是后一种课型的基础,后一种课型是前一种课型的提升和发展,三种课型缺一不可,三种课型都占用正课时,有时是一个课时,有时是两个课时,有时是十几分钟,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确定具体课时。

课堂教学改革:10+35教学模式:

10+35,即一堂45分钟的课,10分钟属于教师,35分钟属于学生,10+35课堂教学模式,意味着把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

10+35,要求教师要尽量减少知识性的语言陈述,教师活动不超过10分钟,其余时间放给学生,让学生参与。

从形式上看,似乎只是把一节课的时间重新分配了一下,可教学理念却有了一个质的变化,课堂中学生在明确了自己的学习任务后,在教学活动中必备的主观能动性、学习热情、学习动机、学习毅力、学习动力全由学生个人主宰,而教师所承担的教学任务是对教学的设计、组织,对学生的启发、引导、解疑、监控、调节、配合和评价,教师完全由主角变成配角,由前台退居到了幕后。

10+35课堂教学的具体要求:

(一)强化参与意识:课堂教学由原来的教师为主角,学生为配角变成以“小主持人”为主,教师为辅的组织模式,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任务、知识点、重点、难点、考点以及解答评价、批改、板书等全部给学生独立完成。

(二)感受学习的快乐:要把“激励、唤醒、鼓励”当作教师组织课堂的三大法宝。

(三)掌握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明确学生在课堂上必须做到五个字:“读、思、问、议、评”。

读:会读书。做到不多字、不丢字、不读错音,并且能准确表达语气和文意。

思:会思考。边读书边思考每一句话。

问:对自己不理解的句子或词语会质疑。 议:讨论时能说出自己的见解。

评:会评价别人和自己的发言,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能够加以区别。

(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会听、勤思、敢说、 善问”的学习习惯。

会听:上课时专心听课,细心听同学的发言,边听边思考。 勤思:积极思考提出的问题和同学们的解答情况。

敢说:上课时要大胆发言,敢说话,敢大声说话,敢于反驳别人。 善问:在练习反馈中遇到不会的问题,要善于问。

10+35课堂教学模式促进了教师工作中心的变革,如教师以前备课琢磨的是教材、教法,而现在精心研究的是学生,是学法;翻阅他们的教案,所记的都是预习如何处理,反馈课如何补充,一条条,一项项备得很细,他们的教案普遍是“学生行为”写得多,而知识结构写得少。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z24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