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特征总结(高中世界历史课程学习提纲,从14世纪-20世纪阶段特

更新时间:2023-04-13 19:08: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4世纪-18世纪阶段特征

1.政治

(1)内容概述:14-16世纪资产阶级政治运动开始,17,18世纪世界历史向更为深入的方向发展。英法美爆发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零星的建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揭开了世界近代史的序幕;法国大革命是世界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北美独立战争胜利,诞生了一个统一的美利坚合众国;拉美独立战争使拉丁美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2)历史特征

14-16世纪,欧洲资产阶级采取宗教神学异端的形式进行反封建斗争.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属于完全意义上的反封建革命(美国除外),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若干原则.法治取代人治,公民取代臣民.

这一时期的主要社会矛盾是资产阶级、人民大众与专制统治的矛盾.资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结成反封建联盟(美国除外),为资产主义发展扫清障碍.

2.经济

(1)内容概述:新航路的开辟密切了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17、18世纪工场手工业进入发展的兴盛时期,为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创造了条件.

(2)历史特征

资本主义发展成为历史潮流,资本主义经济处于工场手工业时期,需要原始积累扩大再生产.

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经济联系加强,世界市场开始出现雏形.

殖民活动以掠夺财富为主要表现形式.

3.思想文化

(1)内容概括: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意识不断加强,14-17世纪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掀起了文艺复兴运动;17、18世纪又出现了启蒙运动,在法国形成高潮,直接批判封建专制制度,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2)历史特征

文艺复兴本质上反映了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要求,但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而且披着宗教外衣反封建.但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

启蒙运动以理性主义为旗帜,反王权、特权、神权,为资本主义勾画政治蓝图

4.民族解放运动

(1)内容概述:英国的殖民高压政策严重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18世纪后期,北美人民掀起了独立运动;18世纪末19世纪初,由于不堪忍受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统治,拉丁美洲人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独立运动,赢得了一系列国家的独立

(2)历史特征

18、19世纪的民族解放运动主要发生在美洲地区,它们属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范畴

北美的独立战争具有双重性,既是民族独立战争又是资产阶级革命

拉美独立战争胜利后出现了一系列新兴国家

中国明清时期反封建的早期民主思想

与欧洲启蒙思想的不同

1.内容不同

明末清初的早期民主思想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否定儒家思想,提出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思想,但终未能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而启蒙运动号召消灭专制王权、贵族特权和等级制度,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明确主张建立等级资本主义制度,并设计方案,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2.历史条件不同

(1)经济条件: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由于受封建制度阻碍而发展缓慢;欧洲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发展迅速

(2)政治条件:明清封建制度虽然日益没落,但封建专制普遍空前强化,封建统治十分稳固;欧洲已进入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封建统治处于风雨飘摇之中(3)文化条件: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文化仍占统治地位,八股取士和文字狱严重阻碍了中国科技的发展,而欧洲自然科学取得很大的发展

(4)阶级条件:明清时期中国还没有形成资产阶级;而欧洲资产阶级力量已相当强大

3.影响不同

明清早期民主思想虽冲击了封建思想,但无法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欧洲的启蒙思想运动为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做了充分的思想动员,为资产阶级革命取得统治地位提供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在18-20世纪,对欧、美、亚三洲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时代)的阶段特征

1.政治

(1)内容概括: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旧的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越发突出,为了扫除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障碍,出现了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的改革.从总体看,此时资本主义战胜了封建势力,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

1

范围内建立

(2)历史特征

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以空前的广度和深度开展起来,形成空前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浪潮,其根本使命是为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排除障碍,各国革命任务呈现多样化特征

这一时期大多数国家的革命、改革运动是在工业资产阶级的推动和影响之下进行的,并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冲击着封建统治秩序

2.经济

(1)内容概括:1840年前后,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19世纪中期,法国工业革命完成,成为仅次于英国的工业国家;几乎与法国同时,美国也完成了工业革命,东北部工业发展迅速;19世纪早期,德意志一些地区也开始了工业革命,普鲁士经济发达,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

(2)历史特征

工厂制成为基本的生产和管理模式,工业产值占主导地位

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掌握了世界工业的垄断地位,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推动了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

资本主义经济在世界经济的统治地位确立

3.国际关系

(1)内容概括:这一时期列强疯狂地进行侵略扩张,越来越多的亚、非、拉美等落后地区变成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成为他们经济的附庸,在这方面表现最突出的是英国,他把矛头伸向亚、非、拉丁美洲和大洋洲,其次法国等的对外扩张也在变本加厉

(2)阶段特征

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扩张,此时的侵略扩张,其目的不再是简单的掠夺财富,而大多是为了占有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西方列强把亚非拉许多国家和地区变为其殖民地半殖民地,资本主义市场体系初步形成,东方从属于西方

4.工人运动

(1)内容概括: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出现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欧洲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19世纪中期,马克思主义诞生,同时第一国际宣告成立,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19世纪70年代,巴黎公社诞生,这是无产阶级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给人们留下了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教训(2)阶段特征

工人阶级斗争由自发到自觉,工人阶级以独立姿态登上历史舞台

工人阶级斗争的目的是在争取改善经济待遇的同时,要求提高政治地位

斗争方式多样,以暴力斗争为主,组织程度提高,出现了国际组织,而且还有了科学理论指导

国际工人运动走向联合,与民族解放运动开始联系

第二次工业革命(帝国主义时代)阶段特征

1.政治

(1)内容概括:英、法、美等国通过不断健全民主法制,完善资产阶级代议制度,加强社会立法等手段,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表明了资本主义政治模式的成熟,而德、俄、日主要是通过强化专制制度来镇压人民反抗,巩固政治

(2)历史特征

垄断资产阶级越来越多的干预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

资本主义政治发展出现双重趋势,即英法美健全的民主政治和德、日、俄明显的专制体制,明显呈现出不平衡趋势

资本主义处于相对和平的发展时期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占有殖民地的数量呈现不均衡性。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加剧,最终引发第一个世界大战

2.经济

(1)内容概括:第二次工业革命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展开。此时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产生垄断并出现垄断组织,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2)历史特征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生产进入一个新阶段,把人类由蒸汽时代推进到电气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西方各国经济有巨大发展,经济结构发生变化,重工业的比重增加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定型和成熟

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变化,英国丧失了对世界工业的垄断地位,此时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市场最终确立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英法缓慢发展,美德后来居上,俄日较快发展

3.国际关系

(1)内容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不但从经济上而且从政治上把世

2

界瓜分完毕,资本主义列强在全球进行扩张和争夺。此时亚洲绝大部分地区都已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非洲绝大部分成为殖民地。拉丁美洲除原先的殖民地外,其他宣布过独立的国家,实际也成为依附于英、美等国的半殖民地。这样,帝国主义国家已经奴役和控制了世界上的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

(2)历史特征

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不但从经济上而且从政治上把世界瓜分完毕,资本主义殖民体系最终形成,以经济为纽带,世界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在帝国主义国家进行殖民扩张的过程中,他们之间的矛盾加剧,故而引发了分割世界的战争

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为主变为资本输出为主,以攫取超额利润,这是此时期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核心

4.工人运动

(1)内容概括:19世纪晚期,欧美工人运动逐渐走向高潮,工人阶级政党和组织纷纷建立。为适应联合斗争的需要,第二国际成立。俄国无产阶级的斗争不断发展,形成布尔什维主义,列宁主义诞生

(2)历史特征

工人阶级斗争得组织性加强,手段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从政治斗争转为经济斗争,以合法斗争形式争取政治、经济权利

工人阶级队伍空前壮大,文化素质、组织水平明显提高,各国工人阶级政党建立,如俄国社会民主工党

马克思主义发展到列宁主力阶段,但同时出现机会主义倾向

十月革命在“一战”中爆发,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打破了帝国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

1917年十月革命到1945年二战阶段特征

1.经济

(1)内容概括: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依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摆脱了危机。在斯大林领导下,又制定了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方针,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并取得成效,而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在“一战”后经过短暂的“繁荣”之后,到20世纪30年代最终爆发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危机,从而给世界的局势带来严重的影响

(2)历史特征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也存在严重问题,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经济上得以充分的体现

资本主义经济经历了从恢复到发展再到危机的过程。即“一战”后衰败,20年代中期普遍恢复,以后处于相对稳定时期,30年代初有普遍经历了严重的危机,这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局部暂时不适应生产发展,需要调整

在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当中,资本主义国家都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2.国际关系

(1)内容概括:“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从而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然而该体系是建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奴役的基础上的,其中充满了矛盾,这个体系最终被德国和日本打破。德国和日本走上侵略扩张的道路,而英、法、美对此则采取了绥靖政策。另外,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在激烈冲突之后,基本上处于相对和平状态

(2)历史特征

战后初期,随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暂时得到缓和,资本主义进入相对稳定时期,到30年代,国际关系更是错综复杂,逐步走向战争

国际关系的格局经历了建立、调整、瓦解的过程

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扩张给人类带来灾难,法西斯侵略势力和反法西斯势力之间的矛盾成为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中期世界的主要矛盾

20世纪30年代,帝国主义产生了两股势力:一是法西斯主义,而是绥靖主义3.社会主义运动

(1)内容概括: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经过三年多的战斗,苏俄打退了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过程中,苏联宣告成立。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的确立,也标志着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2)历史特征

俄国无产阶级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采取暴力斗争的形式,取得了革命胜利,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

社会主义建设处在摸索阶段,缺乏必要的经验,因而造成一些失误

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形成的经济政治体制具有高度集中的特征,被称为“斯大林模式”

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在和平共处的基础上,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结成同盟,为人类的进步事业做出了贡献

4.民族解放运动

(1)内容概括:20世纪30年代,面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等国人民进行了英勇的反法西斯斗争,中国最终胜利,而其他两国失败(2)历史特征

3

很多国家把民族解放运动与反法西斯斗争相结合,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处于不利的国际大环境中(侵略者来势凶猛,绥靖政策的纵容),这也是30年代正义斗争受挫的原因之一

二战后阶段特征

1.政治

(1)内容概括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苏联成为战后唯一能够与之相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它们按自己的意志凭实力对世界做了两分天下的划分,雅尔塔体系形成,以这两个国家为中心,分别形成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并形成对峙。二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仍然充满了矛盾与问题,社会主义阵营的内部斗争比较激烈。

(2)历史特征

战后形成的雅尔塔体系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政治的色彩

战时美苏形成的同盟不复存在,并形成了两大阵营的对峙局面

在两极格局中,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

人类的和平与安全仍面临着许多不利因素的挑战

2.经济

(1)内容概括

二战后初期西欧各国的经济得到恢复,后又高速发展,但很快又进入滞胀时期。80-90年代欧美资本主义经济由“滞胀”转入调整、复苏时期,各国经济稳步增长。亚洲各国经济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2)经济特征

经济状况上,资本主义经济经历了“恢复-发展-滞胀-复苏增长”的演变

经济模式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经济格局上,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由确立到动摇,再到资本主义经济呈现三足鼎立局面

经济结构上,第一、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亚洲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3.社会主义运动

(1)内容概括

二战后,苏联政治、经济得到恢复,亚洲出现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阵营形成。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东欧国家的改革大都成效不明显,中国的改革则代表了社会主义的改革方向,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效。(2)历史特征

二战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经历了由战后初期社会主义力量的大发展,到六七十年代各国的改革与失误

社会主义阵营经历了由战后初期形成到60年代初瓦解的演变

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由照搬苏联模式,到六七十年代各国开始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建设道路

二战后的国际关系格局

1.二战后至70年代国际关系格局

(1)内容:二战结束后,雅尔塔体系形成,两大阵营的对峙构成了战后初期世界政治格局和国际关系的基本特征:二战后,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美苏取“冷战”政策,拼凑北约集团。1955年,华约组织成立,形成了两大阵营对峙的局面。

(2)形成原因:国际关系格局变动的根源是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它是各种力量相互斗争和妥协的产物:二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国经济军事实力膨胀,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苏联的政治军事实力逐渐增强,成为世界唯一可以同美国相抗衡的国家

(3)这一时期两极格局的调整:从50年代中期以后,美苏争霸的局面取代了两大阵营的对抗

2.20世纪70年代以后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

(1)内容:由两极格局开始向多极格局的演变

(2)演变原因:①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产物。美国经济增长趋缓,经济实力相对衰弱,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严重动摇,而欧共体和日本经济快速发展,欧共体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日本也谋求大国的地位,导致70年代初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②社会主义阵营瓦解的影响;③美苏争霸消弱了各自的力量;④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发展,使帝国主义殖民体系走向崩溃。第三世界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有力的冲击了战后国际关系中的两极格局

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局势及第三次技术革命阶段特征

1.政治

(1)内容概括:两极格局结束后,美国成为惟一的超级大国,同时出现其他几个力量中心,即日本、欧盟、俄罗斯、中国。局部地区仍有很多的矛盾和问题,国际裁

4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xul.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