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时期文学发展论略

更新时间:2023-11-14 02:4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国新时期文学发展论略 (1977——1999年间的中国大陆文

学) 第一章 文学思潮

第一节 导言

第二节 1977——1989年的文学思潮 一、 拨乱反正阶段(1977——1981):从理论思想上和实际事务上拨转混乱错误的东西返回到正确上来。 二、 观念变革阶段(1982前后——1985):主要表现是在如何看待西方现代主义的问题上和学习、借鉴现代主义方法技巧方面所引起的文学创作、文学理论的革新与变革。

三、理论探索阶段(1985——1989):

涉及“新方法热”、“文学主体性”论争、“文化寻根”思潮、“重写文学史”等。 第三节 90年代文学思潮 一、 文学的商品化

(一)文学的传媒和载体纷纷改旗易

帜、改弦更张,以适应市场。 (二)作家作品纷纷实行商品化包

装,以达到促销的目的。 (三)娱乐消闲和“即食快餐”类作

品大量涌现,反映出市场化消费文学潮流的勃兴。 二、 文学的边缘化

文学的“轰动效应”已风光不在;

文学自身的生存方式面临考验。 三、 文学的自觉化

1993年第6期《上海文学》发表王晓明、张宏等人的对话:《旷野上的废墟——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

王晓明选编《人文精神寻思录》,文汇出版社1996年版。 四、 文学的多元化

“新状态文学”及其他新现象: 1994年3期《文学争鸣》:《论“新状态”文学——90年代文学新取向》:“新状态”文学是“‘写状态’的文学”,“它写的是90年代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变迁所导致的人的生

存和情感的当下状态”,“它只能在历史传统、外来文化和现实生存的全方位开放的状态下,努力去挖掘和发挥母语的文学表现力”。

“新体验小说”、“文化关怀小说”、“新都市小说”、“新市民小说”、“新历史小说”、“新表现小说”、“60年代出生作家作品”等等。 小结 90年代的商业文化语境使中国文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考验。

有一种观点认为,从表面上看,这种“边缘化处境”对于中国文学来说是被迫的,但其实是喜剧而不是悲剧。中国作家有着很长时间的“禁忌”

写作传统,他们为自由写作的理想呼吁、奋斗多年,直到现在他们才真正得到了这种自由。从这个角度看,文学的边缘化恰恰使90年代成了一个真正自由、自主的文学时代、一个真正反映个性特征的文学时代和真正多样发展的文学时代。90年代的文学要在“弘扬主旋律”的同时实现一种真正的多元化格局。在这个格局中,严肃与游戏、创新与守旧、通俗与先锋、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乃至后现代主义都有相应的文学表现。(见朱栋霖等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176页)

我的看法:

第二章 小 说

第一节 概述(1977——1999) 一、现实主义复归、深化、进展,引

进、借鉴现代主义手法阶段的小说(1977——1984) 1、伤痕小说(伤痕文学) 2、反思小说(反思文学) “反思小说”的含义解释: 中国新时期文学中1979年至1982年前后出现的一种占主导性地位的小说思潮。“反思”是哲学上的一个术语,含有反省、回顾、再思考、再评价、怀疑以往既成结论等多层意

思。

3、改革小说(改革文学) 4、现代派手法小说

(1)意识流小说与东方意识流 意识流小说是指20世纪初兴起于西方,与传统写实方法不同而专以表现人的意识与潜意识流动为创作方法而写成的小说。意识流这个术语最早是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提出的,他认为人的意识活动是一种“流”,是以“思想流”、“主观生活之流”、“意识流”的方式进行的。同时他还认为人的意识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非理性和无逻辑的。

东方意识流是中国新时期小说家

在艺术实践中所表现出的一种新的创作技法。它注重将外在世界与内在心理相交织,通过对心理时间的组织为创作提供了新的视角、空间、语言与节奏。东方意识流与西方意识流的不同在于前者仅是一种创作技法,而后者是一种创作思潮。后者所尊崇的非理性、泛性欲、将自我推向极端等观念在前者中基本被摒弃掉了。 (2)“荒诞感”小说

宗 璞:《我是谁?》、《蜗居》、

《泥沼中的头颅》。

二、多元美学形态并存阶段的小说

(1985——1999)

(一)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初期

小说的多元状况(1985——1992)

1、现实主义小说的开放与包容 有关的作家作品

刘心武:《5·19长镜头》、《公共

汽车咏叹调》

张承志:《北方的河》 邓 刚:《迷人的海》 2、文化寻根小说的产生

(1) 拉美“爆炸文学”和魔幻现实主义

(2)有关的作家作品

韩少功:《爸爸爸》、《女女女》 阿 城:《棋王》、《孩子王》 扎西达娃:《系在皮绳扣上的魂》

3、现代派小说的涌现

刘索拉∶《你别无选择》、《蓝天绿海》

徐 星:《无主题变奏》 莫 言:《透明的胡萝卜》、《球状闪电》

残 雪:《山上的小屋》、《黄泥街》

4、先锋派小说的出世

马 原:《冈底斯的诱惑》、《虚

构》、《西海无帆船》。

格 非:《褐色鸟群》、《迷舟》 洪 峰:《极地之侧》

余 华:《现实一种》、《鲜血梅花》 孙甘露:《访问梦境》

苏 童:《平静如水》、《我的帝

王生涯》

5、通俗小说的流行 6、“新写实”小说的崛起 “新写实”小说是开端于80年代后期的一种小说思潮。1989年5月《钟山》杂志开辟“新写实小说大联展”(第3期),倡导“新写实小说”。90年代初期“新写实小说”有了进一步的发展;90年代中期式微。

代表性作家作品:

池 莉:《烦恼人生》(1987)、《不

谈爱情》(1988)、《太阳出世》(1990)

方 方:《风景》、《祖父在父亲心

中》

刘震云:《塔铺》(1987)、《一地

鸡毛》(1990)

刘 恒:《伏羲伏羲》(1988)、《狗

日的粮食》

《钟山》“新写实小说大联展(1989年第3期)卷首语:“新写实小说”“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现代主义‘先锋派’文学,而是近几年小说创作低谷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它“仍以写实为主要特征,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

陈晓明:《反抗危机:论“新写

实”》(《文学评论》1993年2期):“1、粗糙朴素的不明显包含文化蕴涵的生存状态,不含异质性的和特别富有想象力的生活之流。2、简明扼要的没有多余描写成分的叙事,纯粹的语言状态与纯粹的生活状态的统一。3、压制到‘零度状态’的叙述情感,隐匿式的缺席式的叙述。4、不具有理想化的转变力量,完全淡化价值立场。5、尤其注重写出那些艰难困苦的,或无所适从而尴尬的生活情境。”

(二)90年代中后期小说的多元状况

(1993——1999) 1、长篇小说的繁荣

(1)概况 (2)创作倾向

① 追求精神理想的创作倾向 张承志:《心灵史》(1991-1993) 张 炜:《家族》(1995)、

《柏慧》(1995)

② 反思民族历史文化的创作

倾向

陈忠实:《白鹿原》(1993)

阿 来(藏族):《尘埃落定》

(1998)

王 蒙:“季节”系列:

《恋爱的季节》、《失态的季节》、《踌躇的季节》、《狂欢的季节》。

③ 带有文化和家族寻根色彩的

创作倾向

韩少功:《马桥词典》(1996) 王安忆:《纪实和虚构》(1993) ④ 带有人本主义(人生本位)色

彩的创作倾向 史铁生:《务虚笔记》 余 华:《在细雨中呼喊》、《活

着》、《许三观卖血记》

⑤ 拓宽历史题材的创作倾向 ⑥ 带有文化保守主义色彩的创作

倾向

2、女性小说的多彩

(1)贯穿整个新时期的女小说家

王安忆:《叔叔的故事》(1990)、《纪

实与虚构》(1993)、《长恨歌》(1995)、《富萍》(2000); 张洁、张抗抗、池莉、铁凝、迟子建等。

(2)90年代崛起的女作家群

① 具有典型女性主义特征的私

语化写作倾向

1)“个人化写作”(或“私人化写作”):就其广义而言,是指那种疏离了统一的思想规范和艺术规范,以个人的自由选择和自主创作为特征的一种写作方式。这种写作方式是对长期以来遵从一种统一规范的“集体化写作”或“群体化写作”方式的

反动。就其狭义而言,是特指90年代兴起的以表现女性的身体隐私和生活隐私为特征的女性文学创作,是对这一创作现象的命名。(见《中国当代文学概论》修订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关于女权主义和女权主义文学批

评: 西方妇女解放运动第一次浪潮出现在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期,以美英妇女获得完全的选举权为达到高潮的标志(1920——1928)。

60年代后,出现第二次女权运动,

体现为对整个政治文化,即现存的父权制文化的强烈不满和质疑。在1968年的法国巴黎学生运动中,女人们与男人一起战斗,“结果却发现人们仍旧希望她们用性的、秘书式的和厨房里的服务来装备她们的男性同事”。

女权运动同其他阶级斗争的不同

之处,在于它的非暴力特色,它的目的在于提高妇女自身对自我地位和潜力的认识,这便非常容易导向一种文化批判:在文化批判中,通过分析女人从属地位的形成原因,提高妇女对自身和现实的认识,从父权制(即男权中心主义)对她们的精神奴役中解放出来。

女权主义文学批评是西方女权主义运动高涨并深入到文化、文学领域的成果。它声讨男性中心主义传统文化对女性创作的压抑,提倡一种女权主义(女性中心主义)写作方式。(以上见王岳川主编《女权主义文论》29页和朱立元主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342页。)

3)代表性作家

林 白 《一个人的战争》(1994); 陈 染 《私人生活》(1996);

② 解构性女性写作倾向 徐坤 《白话》、《斯人》、

《狗日的足球》;

斯妤 《故事》、《梗概》 3、新生代小说的形态

(1)含义:20世纪90年代一批出生于60年代,90年代初登上文坛的青年作家们在小说领域里引起人们关注,他们以面对当下生活的热情,以个人化写作的姿态,展示年轻一代的人生与追求、情感与心态。

(2)有关作家:朱文、韩东、鲁羊、李冯、刁斗、邱华栋、毕飞宇、徐坤等

4、“现实主义”的冲击

第二节 刘心武、冯骥才的小说

一、刘心武

刘心武是新时期小说的发轫作家之一,是一个贯穿于新时期的新作不断的小说家,同时也是“京味都市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 (一)生平及创作简介 刘心武1942年出生于四川成都市。1950年随父迁居北京。1956年升入北京65中读高中,毕业后考入北京师范专科学校就读。1961年分配在北京13中任教。1977年调北京人民出版社任编辑。1980年开始从事专业创作。1986年担任《人民文学》主编。1987年因该刊刊登

为创作提供了新的视角、空间、语言与节奏。东方意识流与西方意识流的不同在于前者仅是一种创作技法,而后者是一种创作思潮。后者所尊崇的非理性、泛性欲、将自我推向极端等观念在前者中基本被摒弃掉了。 王蒙:“我们搞一点‘意识流’不是为了发神经,不是为了发泄世纪末的悲哀,而是为了塑造一种更深沉、更美丽、更丰实也更文明的灵魂。”(《关于“意识流”的通信》,《王蒙文集》7卷74页。)

(二)王蒙意识流小说的结构特点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w4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