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同步练习

更新时间:2023-12-01 19:2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向青春举杯·吟诵青春 1.沁园春·长沙

【课前5分钟】

1.给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

沁园春( ) 百舸争流( ) 百侣曾游( ) 挥斥方遒( ) ....浪遏飞舟( ) 橘子洲( ) 怅寥廓( ) .....2.下列词语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漫江碧透(表程度,极) 怅寥廓(怅惘,失意的样子) ..B.谁主沉浮(主宰) 峥嵘岁月稠(不平凡) ...

C.挥斥方遒(强健有力) 激扬文字(抨击、褒扬;激浊扬清) ...D.浪遏飞舟(阻止) 粪土当年万户侯(以??为粪土,意动用法) ...3.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在形式上以行为单位,分行的主要依据是节奏,而不是内容。

B.《沁园春·长沙》,“沁园春”是词牌名,它从形式上规定了词的字数、平仄等,与内

容无关;“长沙”是标题,揭示了有关内容。

C.词是我国古代一种可以配乐歌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又名长短句、诗余、曲子词

等,它始于唐盛于宋。

D.古人按字数把词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但

无论多少字,都分为上下两阕。

4.押韵是诗歌的一大特点,请指出《沁园春·长沙》押什么韵,并写出其韵脚。

韵: ;韵脚: 5.《沁园春·长沙》上阕描写了一幅湘江秋景图。作者在词中选用了哪些意象?选用这些意象其意在什么?

*

【随堂大家练】

阅读《沁园春·长沙》,完成6—10题。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6.下列诗句朗读节奏的划分,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B.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C.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D.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7.下列对诗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如果用直白的

语言表述,其语序是:我独自站在寒秋之中,湘江滚滚北去,从橘子洲头流过。 B.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

自由——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C.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这句有过渡作用,在词中叫“过片”,自然引出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D.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对“浪遏飞舟”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一种认为是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把飞快行驶的船只都阻挡住了;一种认为“浪遏飞舟”是“到中流击水”的条件,这正说明了诗歌具有宽阔的想像空间的特点。

8.上阕在写景方面很有章法,请作简要分析。

9.试分析词最后三句在写法上的特点以及作用。

10.诗歌讲究炼字,请问:

(1)将“层林尽染”的“尽染”换成“似火”好不好?为什么?

(2)将“漫江碧透”的“透”字改为“尽”好不好?为什么?

【课后30分】

一、语言知识与语言表达。

11.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寥廓 缪姓 未雨绸缪 戮力同心 ....B.遒劲 劲头 疾风劲草 强劲有力 ....C.啁啾 稠密 风流倜傥 未雨绸缪 ....D.悲怆 苍茫 沧海桑田 呼天抢地 ....1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辽阔 寥落 碧绿 珠联璧合 B.橘子 桔梗 诤谏 铮铮铁骨 C.竞争 竞然 境况 以铜为镜 D.飞翔 翔实 安详 祥和气象 13.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怪诞、变形、夸张的形象塑造与生活细节的真实、环境的真实相结合是本文的一大特点。

B.通过在中国基层这几个月的生活,我已经把这不同寻常的一点深深地感觉到了。 C.由于京沪高速铁路投资巨大,不仅对我国民族铁路工业有着巨大的影响,同时对德、

法、日等国企业甚至政府都极具吸引力。

D.我们虽然身处雪域边关,但是全国人民一直关心着我们,一直没有忘记我们。 14.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语所运用的修辞方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B.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

C.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5.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平仄相对、意趣贯通的两个句子组合在一起叫对仗,如“指点江

山”与“激扬文字”。下面哪些句子可以组成对仗句?请选出来。

①五岭逶迤腾细浪 ②二水中分白鹭洲 ③芳草凄凄鹦鹉洲 ④溪云初起日沉阁

⑤山雨欲来风满楼 ⑥入山深处闻鸣啼 ⑦乌云磅礴走泥丸 ⑧三山半落青天外 ⑨近水浅时听鱼声 ⑩晴川历历汉阳树

二、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16—21题。

(一)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注】本词作于一九二九年十月。一九二九年六月二十二日在闽西龙岩召开了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他的意见不被多数同志所接受,也未能当选为前委委员,离开了红四军的领导岗位.。离开了红四军的领导岗位后,毛泽东先后到上杭等地指导地方工作。直到十一月二十六日,毛泽东才在上海中央(当时由周恩来主持)“九月来信”的支持下恢复职务。当时的心情在这首词里也有所反映。

16.对上面这首词语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人生易老天难老——人生因有情人易老,天因无情天难老,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短暂

的无限惆怅。

B.岁岁重阳——自然界从不会因为人事变化而改变它的运行规律,年年重阳节都会如

期而至。

C.战地黄花分外香——经历过战火洗礼的野花都比以往更芬芳。可见红军的胜利极大

地鼓舞了诗人。

D.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秋风比春风更强劲,秋景比春景更壮阔;后一句更

表现出诗人乐观、开阔的情怀。

17.揣摩“寥廓江天万里霜”的意境,从《沁园春·长沙》中找出能表现此句意境的句子。

。 18.下片上句刚说“不似春光”,下句又马上说“胜似春光”,是不是自相矛盾?请说明理由。

(二)忆秦娥 忆秦娥·娄山关

李白 毛泽东

萧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 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从头□,苍山如海,残阳如□。

19.从下面列举的词语中选择最恰当的填入《忆秦娥·娄山关》中的空格处。

月 泣 却 越 血 霞 咽 冷 画

20.两首诗词都通过景物描写渲染气氛,但所渲染的气氛并不相同,请加以概括说明。 21.两首词的结尾都通过写景来抒情,气象宏大,但所抒发的感情不同。请概述其感情的不

同之处。

1.《沁园春·长沙》参考答案

1.沁qìn,舸ɡě,侣lǚ ,遒qíu , 遏a ,橘jǘ,怅寥廓chànɡliáoku?。 2.A(这里用来表达因深思而激昂慷慨的心绪) 3.D(“都分为上下阕”错)

4.韵:ou;韵脚有:秋、头、透、流、由、浮、游、稠、遒、侯、否、舟。

5.选用了寒秋、霜天、万山、湘江、飞鹰、游鱼等意象。通过对这些意象的描绘,形象地表现了富有生命力的万物在秋天里竞相呈现自由的状态,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情感和主宰山河的壮志。在结构上为下面的抒情烘托了背景,渲染了气氛。 6.B(“峥嵘”修饰“岁月”,朗读时两词间不应停顿。正确的节奏划分: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7.A(正确的语序应是:寒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凝望着滚滚北去的湘江。) 8.从远近结合,上下结合,动静结合,色彩丰富等方面思考答题。(分析略)

9.采用象征手法,运用了大胆的夸张和神奇的想像,以设问结尾,含蓄巧妙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表达了立誓振兴中华的豪情,表现了革命家的英雄气概。 10.(1)不好。“似火”与上句意义有重复;“尽”能与上句“遍”相照应,从而使本句与上

句对仗更工整;“染”字还有表现使“层林”渐渐变红的动感之妙。(2)不好。“透”是韵脚;“透”在这里表程度,更显出水的清澈,且与下文的“鱼翔浅底”相呼应,而“尽”字用在此只能表范围,再说上句已出现过“尽”字。

11.A(A.liáo,mìu,m?u,lù; B.jìnɡ,jìn,jìnɡ,jìnɡ ;C.zhōu,ch?u,tì,ch?u;

D.chuànɡ,cānɡ,cānɡ,qiānɡ) 12.C(竟然)

13.A(B.错用把字句;C.去掉“由于”;D.语序不当,把“我们”放到“虽然”之后) 14.B(借喻,其他为借代)

15.①⑦ ⑧② ⑩③ ④⑤ ⑥⑨

16.A(词中并没有“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短暂的无限惆怅”)

17.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18.“不似春光”是就秋天的景色比较单调这一特点而言的。“胜似春光”是就秋天到处见

橙黄,时时有收获这一情景说的。又加红军打了胜仗,看到“寥廓江天万里霜”的景色,自然就发出了由衷的赞美。 19.月、咽、越、血

20.李词的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凄凉、冷落、伤感的气氛;毛词渲染的是一种紧张、激烈、

悲壮的战斗气氛。 21.李词结尾抒发了一种怀古伤今的悲壮之情;毛词抒发的是红军战士越过天险娄山关时的那种豪迈雄壮的感情。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a2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