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10-2030年)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1-23 08:1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梁山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10-2030年)·纲要说明书

目 录

6.2 6.3 城镇化水平分析与预测 ........................................................................................................................................ 13 县域城镇体系结构 ................................................................................................................................................ 15 第一章 导言 .................................................................................................................................................................... 1 1.1 编制背景 .................................................................................................................................................................. 1 1.2 规划依据和规划期限 .............................................................................................................................................. 2 1.3 指导思想和规划原则 .............................................................................................................................................. 2 1.4 工作重点和技术路线 .............................................................................................................................................. 3 1.5

规划层次和规划区范围 .......................................................................................................................................... 3

第二章 历次总规评价和上位规划指导........................................................................................................................... 3 2.1 历次总规实施评价 .................................................................................................................................................. 3 2.2

相关规划指导 .......................................................................................................................................................... 4

第三章 县城概况 ............................................................................................................................................................. 5 3.1 区位条件 .................................................................................................................................................................. 5 3.2 历史沿革 .................................................................................................................................................................. 6 3.3 自然资源 .................................................................................................................................................................. 6 3.4 社会经济 .................................................................................................................................................................. 7 3.5

交通条件 .................................................................................................................................................................. 7

第四章 发展条件综合分析.............................................................................................................................................. 7 4.1 区域发展条件 .......................................................................................................................................................... 7 4.2 村镇发展条件 .......................................................................................................................................................... 7 4.3 社会经济条件 .......................................................................................................................................................... 8 4.4 生态环境条件 .......................................................................................................................................................... 9 4.5

分析结论 .................................................................................................................................................................. 9

第五章 发展目标与策略 ................................................................................................................................................10 5.1 总体发展目标 ........................................................................................................................................................ 10 5.2 经济产业发展目标与策略 .................................................................................................................................... 10 5.3 生态环境建设目标与策略 .................................................................................................................................... 10 5.4

社会文化发展目标与策略 .................................................................................................................................... 10

第六章 县域城镇体系规划.............................................................................................................................................10 6.1

人口现状分析与规模预测 .................................................................................................................................... 10

6.4 县域资源保护与空间管制 .................................................................................................................................... 16 6.5 县域综合交通规划 ................................................................................................................................................ 16 6.6 县域基础设施规划 ................................................................................................................................................ 18 6.7 县域历史文化保护规划 ........................................................................................................................................ 29 6.8

县域旅游发展规划 ................................................................................................................................................ 29

第七章 城市规划区协调发展规划 ................................................................................................................................ 31 7.1 规划区范围 ............................................................................................................................................................ 31 7.2 规划区现状 ............................................................................................................................................................ 31 7.3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 31 7.4 规划区空间管制分区规划 .................................................................................................................................... 32 7.5

规划区城乡协调发展规划 .................................................................................................................................... 33

第八章 城市性质、职能与规模 .................................................................................................................................... 35 8.1 城市性质 ................................................................................................................................................................ 35 8.2 城市职能 ................................................................................................................................................................ 35 8.3

城市规模 ................................................................................................................................................................ 36

第九章 城市总体用地规划 ............................................................................................................................................ 37 9.1 建设用地现状分析 ................................................................................................................................................ 37 9.2 中心城区用地条件分析 ........................................................................................................................................ 38 9.3 城市空间发展方向 ................................................................................................................................................ 39 9.4 城市空间布局构想 ................................................................................................................................................ 40 9.5 城市功能空间结构 ................................................................................................................................................ 40 9.6

城市用地构成调整说明 ........................................................................................................................................ 40

第十章 城市专项用地规划 ............................................................................................................................................ 42 10.1 居住用地规划 ........................................................................................................................................................ 42 10.2 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 42 10.3

工业用地规划 ........................................................................................................................................................ 44

梁山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10-2030年)·纲要说明书

10.4 仓储用地规划 ........................................................................................................................................................ 45 17.4 17.5 17.6

近期道路交通设施 ................................................................................................................................................ 66 近期市政基础设施 ................................................................................................................................................ 66 近期重大项目建设 ................................................................................................................................................ 66

第十一章 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45 11.1 11.2 11.3

综合交通现状 ........................................................................................................................................................ 45 发展策略 ................................................................................................................................................................ 46 城区道路交通规划 ................................................................................................................................................ 46

第十八章 规划实施管理策略与措施 ............................................................................................................................ 67 18.1 18.2

规划管理建议 ........................................................................................................................................................ 67 规划实施建议 ........................................................................................................................................................ 67

第十二章 城市绿地水系规划 .........................................................................................................................................48 12.1 12.2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 48 水系规划 ................................................................................................................................................................ 49

第十三章 城市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49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给水工程规划 ........................................................................................................................................................ 49 排水工程规划 ........................................................................................................................................................ 51 电力工程规划 ........................................................................................................................................................ 51 通信工程规划 ........................................................................................................................................................ 52 邮政工程规划 ........................................................................................................................................................ 54 燃气工程规划 ........................................................................................................................................................ 54 供热工程规划 ........................................................................................................................................................ 55 环卫工程规划 ........................................................................................................................................................ 56

第十四章 综合防灾规划 ................................................................................................................................................ 57 14.1 14.2 14.3 14.4 14.5

综合防灾体系建设 ................................................................................................................................................ 57 防洪规划 ................................................................................................................................................................ 57 消防规划 ................................................................................................................................................................ 58 人防规划 ................................................................................................................................................................ 59 抗震规划 ................................................................................................................................................................ 59

第十五章 地下空间利用规划 .........................................................................................................................................60 15.1 15.2

规划目标与原则 .................................................................................................................................................... 60 地下空间利用规划 ................................................................................................................................................ 61

第十六章 城市发展控制规划 .........................................................................................................................................62 16.1 16.2

旧城保护与更新 .................................................................................................................................................... 62 开发建设控制 ........................................................................................................................................................ 64

第十七章 近期建设规划 ................................................................................................................................................65 17.1 17.2 17.3

规划依据与规划目标 ............................................................................................................................................ 65 人口与用地规模 .................................................................................................................................................... 66 近期规划用地布局 ................................................................................................................................................ 66

第一章 导言

1.1

编制背景

1.1.1 宏观背景

1. 我国实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城镇化发展的新战略

我国正处于一个城镇化加速发展的一个伟大历史时期,党的十六、十七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把加快城镇化进程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我国目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开拓农村市场、激励民间资本进入生产领域成为当务之急;而“三农”问题严重地制约着农村经济的繁荣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而进一步影响到我国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与此同时,城市内就业压力在未来将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主要矛盾。城镇化有利于缓解这些矛盾,对梁山县而言,加速工业化与走城镇化道路,实行二者互动发展,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以城镇化促进工业化,对于梁山县实现未来20年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

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加快建设两型社会,涉及生产、消费、流通等领域,涉及发展战略选择、观念更新、制度变革等因素,直接影响到城市规划对空间布局的统筹结果。上版总规制定的城市沿梁山西侧带状向南发展的思路,土地使用在空间上不够集约,需要探索新的城市空间发展模式以及经济社会发展途径。

3. 城乡规划法的新要求

2008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提出城乡一体化、城乡统筹等多个内容,新规划法要求改变和摈弃过去那种重城市、轻农村,“城乡分治”的观念和做法,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削弱并逐渐清除城乡之间的藩篱,充分发挥中心城区对周边城镇乡村的支持和反哺,辐射和带动作用,建立以水浒文化促进梁山旅游,以旅游带动县域经济,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1.1.2 中观背景

梁山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10-2030年)·纲要说明书

1. 山东省发展战略导致济宁市区域地位作用的提升

“十一五”时期,山东省城镇体系发展战略出现新的变化,凸显了济宁都市圈在山东省城镇体系中的地位。2008年2月省政府出台的《鲁南经济带区域发展规划》,将鲁南经济带作为重点开发区域,以枣庄、济宁为主体建立运河经济区,发挥京杭运河的功能,大力发展运河经济。同时,多个重大设施在济宁地域相继落户,包括济宁曲阜机场、济徐高速公路、济宁北湖旅游度假区、京沪高速铁路、中华文化标志城等,提供了影响济宁市城镇空间布局的新的作用要素,需要重新审视济宁市的区域地位和作用。梁山县作为济宁市的一个组成分子,其整体发展格局将受到区域发展的影响。

2. 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新要求

济宁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于2010年批复,在这次修编中,结合城市发展现状与新的时代背景,对济宁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进行了新的规划,规划中将梁山县作为三级中心城市,从市域统筹协调的角度对梁山县进行了规划引导,规划指出梁山县发展方向主要向东、向南。梁山县需立足于水浒文化特色,开发梁山旅游资源,加快景区建设;加强与郓城、阳谷、东平等地的联合,合作打造水浒文化名片;推动机车制造产业发展,同时加快梁山对外加工贸易区建设,重点发展食品、蔬菜、棉纺、畜禽加工等农副产品加工业。作为直接指导梁山城市总体规划的上位规划,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对本次规划影响较大。

1.1.3 微观背景

1. 省运会选址梁山对城市整体发展带来的机遇

2010年5月4日,经山东省政府批复,同意由济宁市承办2014年山东省第二十三届运动会,梁山县作为省运会协办城市之一,这次省运会的召开将为梁山县城市发展带来新的机遇。首先,作为协办城市,要求梁山县有更为方便、快捷的交通连接济宁市。体育场馆及其配套设施的建设将促使梁山县东部新城的建设与发展,并且改变梁山县此前没有大型体育设施的局面,满足中心城区乃至全县人民体育活动的需求。体育场馆建设将带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一改以往梁山县基础设施薄弱的现状。这次省运会的召开将进一步增加梁山县的知名度,吸引大量人流来此旅游和观看比赛,使梁山县有更多的机会推广城市名片,从而达到招商引资的作用。

2. 小城镇的迅速崛起对产业集聚化发展的要求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目前已经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农业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移将会进一步加

1

速。小城镇是农业人口转移的重要场所,小城镇建设是农村城市化的重要途径。梁山县域内小城镇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小城镇依托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优势迅速崛起。发展成效较为突出的小城镇如拳铺镇,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确立工业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大力实施\工业立镇\发展战略。拳铺镇目前已形成了以汽车挂车为主导、多业并举的产业格局,主要经济指标均居全县首位。城区周边小城镇的迅速崛起,对城区产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城区产业发展应改变遍地开花、分散布局的模式,统筹产业布局结构,走集聚化发展道路,优化产业链和分工协作机制,才能形成合力,发挥相对于小城镇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

3. 水浒文化旅游持续升温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中涉及英雄活动的场所颇多,但集中的地带是郓城——梁山——东平——阳谷四县,也就是山(梁山)、水(梁山泊)、故里(郓城)、武松(阳谷),而水浒故事的中心内容是“逼上梁山”,其大团圆是“聚义梁山”,义军的指挥中枢也在梁山,显而易见,梁山是核心,是水浒旅游的龙头。水浒旅游持续升温的同时,也存在着临近多县与梁山县之间的水泊梁山文化故地之争。一方面为城市发展和建设不断注入了新的活力,另一方面也对梁山作为水浒文化重要载体的城市形象塑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1.2 规划依据和规划期限

1.2.1 规划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1991年) 《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规范》(GB50442-2008)(2008年)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年)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1995年) 《城乡用地评定标准》(CJJ132-2009)(2009年) 《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 《梁山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县委县政府有关指示和精神

梁山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10-2030年)·纲要说明书

梁山县各相关部门提供的基础资料及“十二五”发展规划报告材料

1.2.2 规划期限

近期:2010-2015年; 中期:2016-2020年; 远期:2021-2030年; 远景:展望到2050左右。

1.3 指导思想和规划原则

1.3.1 指导思想

贯彻科学发展观,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切实转变梁山现有发展模式,完善城市功能,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构建和谐社会,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完善区域资源配置,促进城镇空间布局由均质走向重点、由分散走向紧凑、由粗放走向集约,发挥自身优势,实现错位发展。

1.3.2 规划原则

1. 科学发展原则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保证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增强城市对于产业发展和人口集聚的承载能力,为经济和城市的发展留足空间。同时,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在研究和制定城市目标和实现目标的途径时,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融入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中去。

2. 文化传承原则

梁山是《水浒》故事的渊源所在,以此名扬海内、久负盛誉,境内梁山风景区景点星罗棋布,当地民风淳朴。城市发展必须传承并彰显传统文明的风韵,在迎接新的发展时期时,赋予城市文明新的内涵。

3. 生态优先原则

贯彻建设生态保护型社会的原则,充分利用梁山风景区、凤山、龟山、青龙山等几大山体

2

资源以及梁济运河、金码河、龟山河、西环城河、流畅河等环城水系资源,建设生态廊道和绿地斑块,同时加强外围大环境农田、林地、果园等生态基质的建设,形成具有梁山特色的生态环境。

4. 资源节约原则

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将城市发展规模严格控制在合理的资源和环境容量内,全面推进土地、水、能源的节约与合理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施城市公共交通优先的发展战略,形成有利于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的发展模式。

5. 城乡统筹原则

统筹城乡发展,对区域内城乡居民点人口分布、土地利用、产业布局、资源开发、环境保护进行综合规划,保证城乡一体协调发展。

6. 以人为本原则

城市是为人服务的自然、经济、社会综合体,城市规划应充分考虑市民多层次、多元化发展的需要,维护公众利益,促进经济增长与社会事业发展并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创造一个与自然有机协调的舒适、优美、方便和宜人的工作生活环境。

1.4 工作重点和技术路线

1.4.1 工作重点

确定基于济宁市域规划背景下的梁山县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研究规划区空间聚合、城镇分工和互动

研究城镇空间发展与重大区域性基础设施的协调 确定新形势下梁山县城的发展方向、性质规模 研究基于水浒文化特色的城市景观的创造 确定城市近期重点建设项目和强制性要求

1.4.2 技术路线

以梁山县城市发展与规划管理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为出发点,以提高规划成果的实用性和适应性为目标;在深入细致的现状调查和专题研究基础上,重点把握区域与城市发展条件、生态

梁山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10-2030年)·纲要说明书

环境、社会状况、交通系统、基础设施建设与利用等城市发展的关键问题,应用战略布局方案比较、建设适宜性评价、用地与设施布局优化分析等技术手段和方法,强化规划的科学性和成果的可操作性。具体的技术方法包括:

从国家和区域角度,通过城市竞争力分析、宏观政策分析、发展条件分析,把握梁山县未来的发展定位;

利用资源承载力分析、产业评价、用地适宜性评价等技术手段,辨证分析梁山县资源、环境与产业布局之间的关系,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合理的空间政策。

1.5 规划层次和规划区范围

1. 县域范围

梁山县县域所辖所有乡镇,包括梁山街道办事处、水泊街道办事处、拳铺镇、杨营镇、韩岗镇、韩垓镇、馆驿镇、小安山镇、小路口镇、寿张集镇、黑虎庙镇、马营乡、大路口乡、赵堌堆乡和经济开发区,总面积963.9平方公里。

2. 规划区范围

包括梁山街道办事处、水泊街道办事处、拳铺镇、杨营镇、经济开发区和马营乡全部行政

区划范围,总面积为360.39 平方公里。

3. 中心城区范围

东抵京杭大运河,西至西环城路,南至流畅河,北达北外环路,总面积56.40 平方公里。

第二章 上版总规评价和上位规划指导

2.1 历次总规实施评价

2.1.1 95版总规实施评价

1. 主要内容

1995年编制了第二轮梁山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年)(以下称95版总规)。其城市规划区范围东至运河边,北至金马河,西至火车站,南至金城路西及梁山镇西南边界、前集乡南部边界,共140平方公里。

3

在梁山县经济结构中,主导产业优势不明显,各类产业中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生产企业不多。现有产业中,总量较大的交通设备制造业还处在以组装生产为主的发展阶段,农副产品加工、建材和纺织工业多以初级产品生产为主。非公有制经济经营规模偏小,比重依然偏低;大型骨干企业较少;城乡经济结构不合理,工业企业布局分散,中心城市规模小、经济实力弱、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作为一个农业大县,梁山县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重要任务,而目前尚未形成对农业经济产生较大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

4.4 生态环境条件

1. 县域生态基础良好

梁山县地处黄河冲积平原,土地肥沃,水源充沛,生物资源丰富。尤其是县域西北、东北均为泄洪区,京杭运河自西北向西南穿越,水体、山体与部分湿地保持良好。

2. 气候特点适宜动植物生长

梁山气候适宜、土地肥沃,适合粮棉生产,小麦、棉花、无公害农产品、绿色蔬菜等以及各类乔灌木均适宜生产。具有“全国棉花百强县”、“山东商品粮基地县”、“鲁西黄年基地县”、“全国小尾寒羊良种繁育基地县”等多种特色生态优势。“生态立县”的发展策略是实现县域绿色生产总值的根本保证。

3. 环境质量有一定保证

梁山县为农业大县,县域目前尚无大规模的污染工业,以轻工业为主,工业污染较轻,故县域环境质量有一定保证。

4. 资源环境质量问题突出

(1)农业人口多,资源环境容量潜伏着一定危机:一是农业人口比重高,加剧了对农业资源的开发强度。农民增收、农业增效难度较大,加剧了对资源环境的国度开发。二是人地矛盾日渐突出。

(2)农业生态环境脆弱:旱、涝等自然灾害以及地力下降,耕地减少,后备土地资源不足等因素造成的问题,影响着农业生态环境,抗灾能力差,使农业生产不稳定。

(3)化肥、农药利用不合理,面源污染加重:梁山县化肥施用强度为670千克/公顷,同

梁山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10-2030年)·纲要说明书

时,杀虫剂、除草剂等农药的使用量也在不断增加。使土壤内的养分失调,土壤板结,自身调节能力减弱,造成地力下降。同时残留物通过雨水冲刷,地表渗透,进入地表水和地下水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污染水环境。

5. 区域性基础设施滞后

部分基础设施还远远不能满足远景经济发展要求,如电力、邮电通讯。部分基础设施也因管理不善未能实现其规模和容量,如交通、水利等。

以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为例,目前梁山县城市污水处理设施以及各企业相关的污水处理设施的总处理量远远低于污水生产总量,同时处理效果也达不到相应的标准;城市垃圾处理厂也未能正常运营,对相关的无害化处理、分类收集均没有开展,工业垃圾的循环利用也没有落到实处。

6. 煤炭产业衍生的生态隐患

梁山县具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但在未来煤炭开采利用过程中,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例如在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大量煤矸石和煤泥、井下排水、开采引起的土地资源破坏等环境问题。对生态环境保护必然带来严重影响。

4.5 分析结论

4.5.1 优势与机遇

有利的宏观区位。梁山县地处京九经济带上鲁西南与省内其他地区联系的交通要冲。 便捷的对外交通联系。县内有京九铁路、京杭大运河、济菏高速公路、220国道,以及250、254、333和337四条省道通过,南水北调、晋煤东输线路也将从县域内贯穿。京福高速、京沪高速距县城均不足百公里。县城距济宁机场仅40公里。

适于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

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富有特色的人文资源可以转化为旅游资源。

产业蓬勃发展,基础扎实。产业结构由“二、一、三”调整为“二、三、一”实现产业结构转型。

发展机遇众多。山东省实施“一体两翼”区域发展战略,政策开始向鲁南地区倾斜。南水北调、晋煤东输等大项目也都经过梁山,并将给梁山带来发展的巨大动力。

9

县域发展格局初步形成。点轴发展,南强北弱,交通线和工业带动作用明显,城镇体系结构由一核多点逐渐向“一心两轴”演变。

县域生态基础良好,气候特点适宜动植物生长,环境质量有一定保证。

4.5.2 劣势与挑战

产业结构层次不高,三产比例较低,在济宁属于较落后的地区,在区域竞争中处于劣势。 虽为农业大县,农业特色化和专业化程度不高,同时存在结构性矛盾,一产结构有待调整。 经济总量较弱,工业以内向型为主,吸引外来资本的能力不强,带动作用不强。 城市化水平较低,又处于快速城市化阶段,城乡差距逐步拉大,城市反哺农村的能力不强。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压力巨大,就业压力增大。 资源环境质量问题突出,区域性基础设施滞后,煤炭产业衍生的生态隐患较大。

第五章 发展目标与策略

5.1 总体发展目标

把梁山建设成产业增长协调、城市布局合理、社会功能完善、生态环境安全、城乡统筹发展的水浒文化旅游标志城和生态宜居城。

5.2 经济产业发展目标与策略

具有完备的基础设施,良好的投资环境,充分的发展空间。

产业空间结构合理,形成中心城区-拳铺-杨营构成的三角形县域经济增长极,并保持多种经济成分工业企业的持续发展。

提升工业产品档次,把拳铺打造成济宁市交通设备制造中心和高新技术医药产品研制生产中心。

充分利用农业大县的优势和小尾寒羊等特色农产品发展特色农业和加工业。

梁山作为传承和展现水浒文化的重要载体,彰显梁山在水浒中的主体地位,利用梁山品牌优势大力发展梁山旅游业以及相关服务流通业。

梁山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10-2030年)·纲要说明书

5.3 生态环境建设目标与策略

规划形成以农田、果园、林地作为梁山县域的生态大背景;以梁济运河、宋金河、柳长河及两侧生态林带穿越梁山县,并延伸至黄河,形成畅通的生态廊道;以生态湿地、山体绿化及县城、镇区绿化为点缀的点、线、面相结合的生态系统,使城镇空间与自然空间相互融合,成为梁山城乡生态环境系统的有力支撑。

充分利用城市周边水系,建设运河生态带等外围大绿带。 建设点、线、面有机结合的城区绿地系统。

引水近山,引水入城,形成“城在山中,源远流长”的优良景观环境。

合理城市功能,搬迁污染企业,改善居住环境,提高居住水平,建设现代化居住小区,优化城市生活环境。

5.4 社会文化发展目标与策略

通过县域城镇体系的构建,推动县域城乡统筹发展。以城市带动乡村,以工业反哺农业。 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新型的城乡关系,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缩小城乡二元差别。 通过梁山旅游的发展,促进梁山的开放和信息、人员流动。

以水浒文化为特色,以保护资源为前提,把梁山风景区建设成国内最大的水浒文化旅游基地,同时塑造城市道路、广场景观、雕塑小品以及整体风格,打造城市正义坚强的梁山精神,带动城市各项产业繁荣发展。

第六章 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6.1

人口现状分析与规模预测

梁山县县域人口包括户籍常住人口和居住满一年以上的暂住人口,由于2009年《梁山统计年鉴》尚未颁布,因此人口现状其数据以《梁山统计年鉴》(1999-2008)中采用的数据为准。

6.1.1 人口现状分析

10

2008年, 梁山县总户数215726户,总人口743135人,城镇化水平为32.0%。 1. 人口增长

1999-2009年间,梁山县人口增长率极不稳定,人口平均增长率为6.29 ‰。1999-2004年人口增长缓慢,人口增长率呈下降趋势,人口增长以自然增长为主,人口平均增长率为3.21 ‰,至2004年后增长速度又有所加快,2005-2009年人口增长趋势增大,人口平均增长率为9.38 ‰。

1999-2009年以来,梁山县人口出生率基本维持在9-12 ‰,人口死亡率除2008年达到7.2 ‰,其余年份均在6‰以内,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5 ‰的低水平。

除2008年人口机械增长率为0.1 ‰,1999-2008年其余年份中,梁山县人口迁入量小于迁出量,人口机械增长率为负值,2001-2004年连续四年机械增长率约为-2 ‰,2004年达到最低值-2.8 ‰。2006年以后机械增长率有所增长,2008年实现了正增长,随着梁山县社会经济与城镇化水平的进一步发展,在将来能够实现长期稳定的机械正增长。

2. 人口构成

(1) 年龄构成

2008年,梁山县18岁以上人口和60岁以上人口分别占总人口的17.6 %和14.3 %,年龄结构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特征,就目前而言,青壮年劳动力供应充足。

从2001-2008年梁山县人口年龄构成变化情况中可看出,18岁以下人口减少趋势明显,从2001年的26.5 %下降到2008年的17.6 %,18-35岁人口变化呈波动状,占总人口比例维持在30%左右,36-60岁和60岁以上人口逐年增加,尤其是是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在2007年达到18.0 %,2008年这一比例有所下降。

总体来说,梁山县已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由于36-60岁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在未来20年老年人比例将进一步增加,这对梁山县社会保障制度和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与此同时,目前18岁以下人口数量减少,未来青壮年劳动力供应下降,将限制梁山县社会经济增长。

(2) 性别构成

2009年,梁山县总人口751420人,男性人口为383867人,女性人口为367553人,男女性别比为104(女性为100),自2003年以来一直维持这一水平。在各乡镇街道中,梁山街道办事处男女性别比高达114,水泊街道办事处和小安山镇男女性别比低于100,男性人口少于女性人口。

(3) 就业构成

梁山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10-2030年)·纲要说明书

1978-2007年,全社会从业人数在波动中增长,增长率为2.81 %(梁山县人口增长率为1.23%),高于人口增长速度,第一、二、三产业从业人数增长率分别为1.60 %,6.52 %,5.81 %,以第二产业从业人数增长最为迅猛,第三产业次之,可见梁山县二三产业发展之快。第一产业从业人数增长趋缓。

到2007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仍占全社会从业人数比例为55.88 %,可见梁山县农业生产仍然占据主要地位。

(4) 常暂住构成

表6-1 2007-2009年梁山县暂住人口情况一览表(单位:人)

年份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合计 3662 3617 4037 来自省内 2997 3146 3427 来自省外 665 494 592 暂住一年以上 729 571 833 务工 2103 1624 1692 务农 79 15 70 经商 644 893 682 服务 235 140 208 因公出差 79 81 67 暂住目的 借读培训 393 385 520 治病疗养 2 157 403 保姆 3 8 4 投靠亲友 62 81 51 探亲访友 49 44 128 旅游观光 13 133 212 资料来源:《梁山县人口状况情况分析》梁山县公安局提供。

截止至2010年9月底,全县总人口76108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15265人。根据梁山县公安局统计的登记暂住人口共4137人,其中暂住一年以上人口890人,按照来自地区分类,其中:来自省内暂住人口3494人,来自省外暂住人口631人。按照暂住人口暂住目的分类,其中:务工1753人,务农68人,经商690人,服务233人,因公出差47人,借读培训684人,治病疗养344人,保姆4人,投靠亲友50人,探亲访友135人,旅游观光129人。暂住人口多分布于梁山镇和拳铺镇内。随着梁山县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吸纳周边县市劳动人口的能力进一步加强,暂住人口将大幅度增加。

11

6.1.2 人口规模预测

1. 综合增长率法

人口综合增长率法的计算公式为:Pt=Po(1+r)n 式中:Pt——预测目标年末人口规模; Po——预测基准年人口规模; r ——人口年均增长率; n ——预测年限。

将2008年作为预测基准年,年末人口为743135人,根据梁山县人口现状分析与推测,代入数据,得出结果如下:

近期(2010-2015年),人口增长率为8‰,2015年县域规划人口为78.58万人。 中期(2015-2020年),人口增长率为7‰,2020年县域规划人口为81.37万人。 远期(2020-2030年),人口增长率为6‰,2030年县域规划人口为86.38万人。

2. 自然增长率法

人口自然增长率法的计算公式为:Pt=Po(1+r)n +R×n 式中:Pt——预测目标年末人口规模; Po——预测基准年人口规模; r ——人口年均自然增长率; R ——年均净迁入人口; n ——预测年限。

根据梁山县人口现状分析与推测,代入数据,得出结果如下:

近期(2010-2015年),自然增长率为5‰,年均净迁入人口为1000,2015年县域规划人口为77.65万人。

中期(2015-2020年),自然增长率为4.5‰,年均净迁入人口为2000,2020年县域规划人口为80.42万人。

远期(2020-2030年),自然增长率为4‰,年均净迁入人口为2500,2030年县域规划人口为86.19万人。

3. 增加数法

人口增加数法的计算公式为:Pt=Po+R×n

梁山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10-2030年)·纲要说明书

式中:Pt——预测目标年末人口规模; Po——预测基准年人口规模; R ——年均人口增加数; n ——预测年限。

1999-2008年的10年间累计增加人口37357人,年均增加3700人左右。考虑到梁山县的发展阶段和发展趋势,代入数据,得出结果如下:

近期(2010-2015年),年均增加人口为4500人,2015年县域规划人口为77.46万人。 中期(2015-2020年),年均增加人口为4000人,2020年县域规划人口为79.46万人。 远期(2020-2030年),年均增加人口为3500人,2030年县域规划人口为82.96万人。

4. 指数增长模型

人口指数增长模型法的计算公式为:Pt=Po×ern 式中:Pt——预测目标年末人口规模; Po——预测基准年人口规模; r ——人口年均增长率; n ——预测年限。

根据梁山县人口现状分析与推测,代入数据,得出结果如下:

近期(2010-2015年),人口增长率为8‰,2015年县域规划人口为78.59万人。 中期(2015-2020年),人口增长率为7‰,2020年县域规划人口为81.39万人。 远期(2020-2030年),人口增长率为6‰,2030年县域规划人口为86.42万人。

5. 多方案比较

表6-2 多方案人口规模预测比较一览表

2015年 2020年 2030年 综合增长率法 78.58万人 81.37万人 86.38万人 自然增长率法 77.65万人 80.41万人 86.19万人 移动平均数法 77.11万人 78.86万人 84.36万人 指数增长模型 78.59万人 81.39万人 86.42万人 规划 78.5万人 81.0万人 86.3万人 由上表可见综合增长率法与指数增长模型计算结果相近,自然增长率法与移动平均数法预测的2015年近期人口规模相近,移动平均数法比其他三种方法预测的人口规模小。

综合上述情况并参考相关规划要求,确定梁山县近期至2015年县域总人口78.5万人,中

12

期至2020年县域总人口81.0万人,远期至2030年县域总人口86.3万人。

6.2 城镇化水平分析与预测

6.2.1 城镇化水平现状分析

梁山县县域城镇人口包括三个部分,即各乡镇非农业人口、城镇基础设施覆盖地区的农业户籍人口、暂住人口,2008年梁山县城镇人口为237711人,城镇化水平为32.0 %,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

表6-3 2008年梁山县城镇人口规模统计一览表

城镇人口口径 人口数(人) 各乡镇非农业人口 117155 梁山街道 36368 城镇基础设施覆盖地区的的农业人口 水泊街道 22171 开发区 8772 拳铺镇 49574 暂住人口 3671 合计 237711 梁山街道办事处、水泊街道办事处和开发区农业人口处于城镇基础设施覆盖地区,全部计入城镇人口,拳铺镇农业人口计入50 %。

6.2.2 城镇人口规模界定

1. 各乡镇非农业人口

2008年梁山县非农业人口645823人。1999年以来,县域内非农业人口年均增长率为39 ‰,运用增长率法计算得出:

近期(2010-2015年),非农业人口增长率为45 ‰,2015年县域规划人口为15.9万人。 中期(2015-2020年),非农业人口增长率为40 ‰,2020年县域规划人口为19.3万人。 远期(2020-2030年),非农业人口增长率为38 ‰,2030年县域规划人口为28.0万人。

2. 城镇基础设施覆盖地区的农业户籍人口

此类人口包括梁山街道办事处、水泊街道办事处、开发区境内的全部农业人口和拳铺镇境内的部分农业人口。

1999-2008年以来,梁山县各乡镇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比例基本不变,因此可用按区域分

梁山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10-2030年)·纲要说明书

配法计算得出各乡镇规划期末的总人口,同样运用此法来计算各乡镇非农业人口人数。

考虑到韩岗镇、杨营镇重要的交通区位,在规划期内将逐渐发展成为县域内重点城镇,这

两个镇的城镇人口将迅速增加,并吸引周边城镇的非农业人口与农业人口,根据这一情况,在各规划期内对各乡镇人口比重有所调整。

表6-4 规划期内梁山县各乡镇人口变化情况一览表(单位:万人)

2015年 2020年 2030年 总人口 非农业人口 总人口 非农业人口 总人口 非农业人口 梁山街道办事处 12.56 10.34 15.39 12.74 18.99 18.48 水泊街道办事处 4.32 1.59 4.86 1.93 5.18 2.80 拳铺镇 11.78 1.27 12.15 1.54 12.95 2.24 开发区 1.18 0.10 1.22 0.14 1.29 0.28 梁山街道办事处和水泊街道办事处所在的中心城区,至规划期末农业人口为28840人。开发区可计入城镇人口的城镇基础设施覆盖地区的农业人口达10145人。拳铺镇根据规划期不同,农业人口可计入城镇人口的比例不同,分别取70 %、80 %和85 %,至规划期末,拳铺镇城镇建成区及延伸覆盖农村的农业户籍人口90993人。

3. 暂住人口

2008年,全县暂住人口为3671人,运用增长数法计算规划期末的全县暂住人口,计算得出:

近期(2010-2015年),暂住人口年均增加300人,2015年县域暂住人口为5771人。 中期(2015-2020年),暂住人口年均增加500人,2015年县域暂住人口为8271人。 远期(2020-2030年),暂住人口年均增加800人,2015年县域暂住人口为16271人。

6.2.3 城镇化水平预测

综合上述计算结果如下:

表6-5 梁山县城镇化水平预测一览表

2015年 各乡镇非农业人口 15.9万 基础设施覆盖地区的农业人口 梁山街道 2.2万 水泊街道 2.7万 开发区 1.1万 拳铺镇 7.5万 暂住 0.6万 13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y6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