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植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9-2030)纲要

更新时间:2023-08-27 12:4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桑植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9-2030)纲要

第一章 总则

一、规划背景

(一)区域背景

1、张家界——国际视角的旅游城市

张家界市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处云贵高原余脉的武陵源山区,长江四大支流中澧水的中上游,是湖南省实施湘西战略的龙头城市。

张家界为中国首批世界自然遗产、首批世界地质公园,拥有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和亚洲生物圈,是“世界罕见的物种基因库”。目前张家界已建成国家等级旅游区点13处,其中5A级1处,4A级8处,张家界已成为中国最重要旅游目的地之一。在大湘西3市州旅游中,张家界凭借其一批世界级或国际区域性旅游核心资源,独居旅游龙头地位,并以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蜚声中外,市场知名度极高。2006俄罗斯空军张家界天门山飞行表演,2009年5月邀请不少于 20 个国家的具有典型乡村音乐艺术特色、代表目前世界水准的 22 个民族民间音乐团体参加的“国际乡村音乐节”在张家界举办,其国际知名度日渐提升。

2、湖南——东中西统筹,湘西发展战略

为统筹区域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湖南省在提出“长株潭”这一战略增长极之后,又做出加快湘西开发的战略决策。

《湖南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将全省14个市级行政单位在间上划分为“两个核心、三大板块、四条黄金旅游带”。即围绕长沙、张家界两大心,构建长株潭、大湘西、大湘南三个旅游板块,形成湘西生态民俗旅游走廊、湘东文化与休闲旅游带、长张核心发展轴、泛珠旅游发展通道四条黄金旅游带。

3、大湘西——被现代文明托起的神秘湘西文化诺亚方舟

大湘西主要包括湘西自治州、张家界市、怀化市及邵阳市的武冈、城步、洞口、绥宁、隆回、新宁和永州市的江华。《湘西地区城镇体系规划》,确定怀化、张家界中心城市地位,培育吉首、武冈等次中心和若干重点城镇,以慈(利)-通(道)、龙(山)-新(宁)、新(晃)-溆(浦)为三条城镇发展轴,构建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湘西旅游“金三角”是大湘西旅游圈中的核心。在行政区上则包括湘西地区的张家界、湘西州和怀化、常德的一部分。在旅游资源上,集中了湘西旅游资源的精华,包括张家界的“山水世界”,吉首凤凰的生态人文和民俗风情,凤凰、沅陵的历史古迹,沅陵的“天然水

桑植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9-2030)纲要

国”,以及湘西其它地区丰富、神秘的生态与文化旅游资源。

大湘西东靠长株潭城市群,3+5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西临成渝城市群;北接武汉城市圈,南应珠三角、大西南北部湾经济区。地处现代文明发展区域的洼地,从区域视角来看,它确是一块被现代文明托起的中国神秘湘西民族文化的诺亚方舟。

(二)交通背景

目前张家界对外大交通环境包括高速公路、铁路、航空。

张家界国内航线已开通至全国主要城市的航班,包括上海、北京、天津、重庆、成都、杭州、南京、青岛、长沙、沈阳、深圳、广州、西安等;伴随张家界国际旅游地位的提升,张家界荷花机场正在扩建,预测2010年,将建一座能满足旅客吞吐量350万人次,保障飞机起降30000架次,货邮吞吐量10000吨的新型航空港。

常张—张花高速公路的规划建设,直接将张家界市纳入全国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络内,公路交通愈加便利。

其次张家界处于国内焦柳铁路线上,北通武汉、郑州、京津冀经济圈,东连长株潭、南昌、长三角,南下吉首、怀化、珠三角,西进成渝经济圈,铁路交通亦比较便利;其中2008年1月正式开通启用张家界新火车站工程,属于国家“十五”重点工程和湖南省西部开发重点工程,采用现代化、人性化的设计理念,成为张家界打造国际旅游城市的新标志。

(三)旅游背景

张家界旅游市场呈现出:庞大的客源市场,彰显旅游生机;近20年来张家界客流量及旅游收入变化,张家界客流接待量、旅游收入和游客的人均消费均呈快速增长态势。根据2007年的数据,张家界全市各景点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87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1.25亿元。将近2000万的客源量,真实而有效的证明了张家界旅游市场的勃勃生机。

桑植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9-2030)纲要

(四)政策背景

1、两遗遗产相关政策背景

现有的关于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国际公约、建议和决议表明:保护不论属于哪国人民的这类罕见且无法替代的财产,对全世界人民都很重要,考虑到部分文化或自然遗产具有突出的重要性,因而需作为全人类世界遗产的一部分加以保护,考虑到鉴于威胁这类遗产的新危险的规模和严重性,整个国际社会有责任通过提供集体性援助来参与保护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这种援助尽管不能代替有关国家采取的行动,但将成为它的有效补充;考虑到为此有必要通过采用公约形式的新规定,以便为集体保护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建立一个根据现代科学方法制定的永久性的有效制度,在大会第十六届会议上曾决定应就此问题制订一项国际公约,于1972年11月16日通过本公约。

世界自然遗产

《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给自然遗产的定义是符合下列规定之一者:

①从美学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由地质和生物结构或这类结构群组成的自然面貌;

②从科学或保护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以及明确划定的濒危动植物物种生态区;

③从科学、保护或自然美角度看,只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定的自然地带。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自然遗产项目必须符合下列一项或几项标准并获得批准: ①构成代表地球演化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

②构成代表进行中的重要地质过程、生物演化 过程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突出例证;

③独特、稀有或绝妙的自然现象、地貌或具有罕见自然美的地带;

桑植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9-2030)纲要

④尚存的珍稀或濒危动植物种的栖息地。

截至2008年8月,中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自然遗产有六个:

①九寨沟 Jiuzhaigou Scenic Spot(四川省,1992.12 世界自然遗产)

②黄龙寺风景区 Huanglong Scenic Spot(四川省,1992.12 世界自然遗产)

③武陵源风景区 Wulingyuan Scenic Spot(湖南省,1992.12 世界自然遗产) ④三江并流 Three Parallel Rivers of Yunnan Protected Areas(云南省,2003.7 世界自然遗产)

⑤大熊猫栖息地 China's giant panda habitat(四川省,2006.7 世界自然遗产) ⑥中国南方喀斯特 South China Karst (重庆武隆喀斯特与云南石林、贵州荔波喀斯特一起作为“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2007.6.27)

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是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承担着弘扬古代文化的重任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规定,属于下列各类内容之一者,可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①文物:

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建筑物、雕刻和绘画,具有考古意义的成分或结构,铭文、洞穴、住区及各类文物的综合体;

②建筑群:

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因其建筑的形式、同一性及其在景观中的地位,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单独或相互联系的建筑群;

③遗址:

从历史、美学、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人造工程或人与自然的共同杰作以及考古遗址地带。

2、区域发展政策背景

(1)湖北武汉“1+8”城市圈政策背景

所谓武汉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中心,以100公里为半径的城市群落,包括武汉及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八个周边城市;是政府落实全民创业政策的窗口。

在国家职能部门的具体规划中,以武汉城市圈为核心的中部地区,已被列为继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经济发展区之后的重点发展区。国家发改委规划的全国七大经济核心区,中部沿江地区排在第四位。在建设部对全国八大都市圈设想中,中部沿江地区都市圈也居第四位。

(2)湖南“3+5”城市群政策背景

“在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基础上,实施以长株潭为中心,以一个半小时通勤为半径,包括

桑植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9-2030)纲要

岳阳、常德、益阳、娄底和衡阳在内的‘3+5’城市群建设战略是实现湖南崛起的核心增长极,是湖南发展的引擎。”

“‘3+5’城市群,是湖南对区域发展政策的最新部署。”为进一步增强长株潭一体化的辐射功能,带动周边地区发展,湖南提出了按照“交通同环、电力同网、金融同城、信息同享、环境同治”的“五同”要求,以长株潭一体化为基础,规划启动以长株潭为中心的“3+5”更大规模的城市群建设,以构建经济建设崛起的更大效应,以实现湖南的率先崛起。

(3)成渝经济圈政策背景

成渝经济圈是“十一五”规划重点推动发展的跨区域经济圈,成渝地区也是西部人口最为稠密、产业最为集中、城镇密度最高、民营经济发展最好的区域。

成渝都市圈目前还处于雏形阶段,中央及川渝政府在成渝都市圈雏形阶段的工作重点是培育都市圈成长的基础要素,促进区域共同发展。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区域-城市的协调机制。使成渝都市圈的发展向更高一级的阶段迈进,更好地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

(4)长三角经济圈背景

长三角经济圈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经济中心,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我国率先跻身世界级城市群的地区。

(5)珠三角经济圈背景

珠三角经济圈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等城市,其“龙头”之争在新一轮规划中得到明确,广佛、深港、珠澳三大都市圈将挺进珠三角“脊梁”。

(6)环北部湾经济圈

环北部湾经济圈,包括中国沿海的广东、广西和海南三个省区和越南部分省份。它介于东亚与东南亚之间,是重要的海上交通枢纽,已逐渐成为沟通中国大陆、中南半岛与东南亚堵岛国的重要通道;海港条件十分优越,海岸线漫长,有多处大型深水不冻港湾;区域内海洋石油天然气资源富集,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矿产资源和海水化学资源。 “继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之后,环北部湾经济圈成为中国经济第四级。 3、土地流转政策

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土地流转政策。土地流转指的是土地使用权流转,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含义,是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

集体建设用地可通过土地使用权的合作、入股、联营、转换等方式进行流转,鼓励集体建设用地向城镇和工业园区集中。其要点是:在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基本制度的基础上,把股份制引入土地制度建设,建立以土地为主要内容的农村股份合作制,把农民承包的土地从

桑植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9-2030)纲要

实物形态变为价值形态,让一部分农民获得股权后安心从事二、三产业;另一部分农民可以扩大土地经营规模。

4、湖南及湘西地区发展政策背景

湖南省2009年战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一化三基”战略,即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作;坚持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坚持优化结构和自主创新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和动力,坚持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坚持依法行政,大力推进富民强省。

长株潭城市群作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首先是国家促进东中西部协调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大战略布局;它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湖南省继长株潭城市群之后又提出以长株潭为核心的“3+5”城市群战略,它处于湖南最具活力的经济走廊,是我国促进中部崛起的客观需要。

与此同时,为缩小湘东、西的经济差距,湖南省提出按照可持续发展方针,统筹开发湘西地区特色旅游资源,形成大旅游、大网络、大产业的发展格局,使旅游业成为湘西地区支柱产业。

发展规模农业

规模农业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着力改革、完善农村经营管理体制和经营方式,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生产规模,促进湘西地区农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完善基础设施

良好的基础设施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加快建设通畅的立体交通体系、适用的水利灌溉设施、配套的城镇基础设施、合理的供电网络、发达的通信系统,为湘西地区产业开发创造条件。

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在强化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加大生态治理和建设力度,重点抓好4大工程建设,促进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五)发展机遇背景

1、中国主体功能区划

2006年3月中国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主体功能区”概念。即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开发潜力,统筹谋划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

在这一政策下,湖南省将全省“七山一水两分田”统筹划分出四类主体功能区,并对不

桑植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9-2030)纲要

同功能区配套实施不同的区域政策。在长株潭等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发展潜力较大的城市群地区,实行重点开发,带动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在邵阳、娄底等特色工业发展程度较高,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始减弱的地区,实行优化开发,以形成特色工业优势;在湘西、洞庭湖等重要生态功能区和农业生产区,通过限制开发或禁止开发,有利于促进环境保护、农产品供给安全和社会进步,并且制定相关的限制、禁止开发区的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对这些地区的粮食生产和生态保护给予必要补偿。

2、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好家园成为全球共识

当今社会突发性天灾人祸越来越频繁,如地震、海啸、水土流失、全球变暖、雪灾、SARS、禽流感等等。党中央确定的西部大开发的一项重要内容和目标,就是改善西部的生态环境,建设一个山川秀美的家园。全球都在呼吁“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好家园。”

3、全球金融危机:文化产业的“催化剂”

2008年9月全球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全球金融危机,“危”、“机”并存。在这轮金融风暴中,重新洗牌受到影响最重的行业是金融业和投资业,而文化产业或将在危机中受益。专家表示,美国1929年-1933年的经济危机和1997亚洲金融危机,在行业调整机遇中,文化产业均异军突起。与此同时国内提出“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的下,恰好是文化产业大发展的有利时机,文化产业具有反周期调节的性质。”

4、面对金融危机,追加4万亿投资于基础设施,为落后地区实现产业振兴带来机遇

为应对对这次金融危机,党中央、国务院迅速、及时、有力地采取了一揽子的宏观调控政策,有扩大需求、增加投资的十条,也有调整结构、振兴产业的十个规划,还有为国民经济长期发展打后劲、打基础的十几个科技创新的专项。中央投资四千万以拉动内需;给全国地区尤其是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建设带来前所未有的振兴机遇。

(六)周边竞争态势鸟瞰

1、大张家界——打造世界旅游精品

2009年张家界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实现张家界市由旅游大市迈向旅游强市,建设世界旅游精品。提出坚持旅游带动,以旅游业为主导,新型工业强市,现代服务业兴市,加快城市建设,发展现代农业,促进扶贫攻坚,致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经济转型步伐,力求在旅游提质升级、工业总量增长、打造城市形象、统筹城乡发展和做强现代服务业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努力提升综合经济实力。

始终坚持把生态环保作为张家界发展的生命线,加快推进生态市创建,着力构建资源

桑植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9-2030)纲要

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确保张家界山更青,水更净,天更蓝,空气更新鲜。

2、怀化——商贸物流中心、山水城市

最新怀化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一未来千方百计扩大投资规模:积极用好、用足、用活国家扩大投资的政策,充分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二坚定不移地推进新型工业化:牢固树立工业主导意识,立足现有基础,发挥资源优势,坚持工业强市、工业活商、工业兴农、工业富民,走具有怀化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3、吉首——生态立市

吉首市是“八百里绿色行动”的主战场之一,大力实施“生态立市”发展战略,努力打造“山青、水秀、天蓝、地绿”的优美环境。

4、永顺县——张家界旅游“后花园”

永顺县属中西部结合地带的大湘西核心,是湘西北重要门户和鄂渝川边区东出口主要通道。被国家列为西部开发范围和扶贫开发重点县,也是湖南省实施湘西大开发的主战场之一,同时是湘西州最大的两个县之一。境内旅游资源包括:被著名社会活动家费孝通誉为“天下第一漂” 的猛洞河漂流;千年古镇“芙蓉镇”, 被誉为第一部成形物化的民族地区的自治法典的“溪州铜柱”;“老司城”等。永顺县提出实施“大旅游、大市场、大发展”的开发战略,旅游精品战略,旅游市场战略,打造张家界旅游“后花园”。

5、龙山县——武陵山脉中的璀璨明珠

龙山,位于湘西北边陲,地处武陵山脉腹地,连荆楚而挽巴蜀,历史上称之为“湘鄂川之孔道”。

(七)上位规划背景

1、《张家界城镇体系规划(2003-2020)》

(1)用地指标

城镇体系规划中,人均建设用地标准城区按105平方米控制,建制镇按110平方米控

制,村镇按145平方米控制;市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5平方米以上,建制镇公共绿地面积达10平方米以上。

(2)城镇空间布局结构

“一主两次”空间结构:指以张家界市区(含武陵源区)为市域城镇主中心、以慈

利县城和桑植县城为市域城镇次中心。其中:张家界市区为市域增长极,是市域城镇体系的核心。

“一环三片”空间结构:“一环”是指以张家界立市之本的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为核

桑植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9-2030)纲要

心,围绕此核心沿枝柳铁路和常张高速公路(慈利县城——张家界市区段)、S228省道(张家界市区段——桑植县城段)、S305省道(桑植县城——江垭镇——通津铺镇段)、S306省道(通津铺镇——慈利县城)形成环形城镇发展轴。

环轴中的市区至慈利县城及市区至桑植县城两端轴线,作为重点轴线发展;慈利县

经江垭镇至桑植县城的轴线作为次轴线发展。

“三片”:指一市区、慈利县城和桑植县城三个城市中心为依托,分别在市域西南、

东南、西北三个地区构筑三个城镇发展组群。在市区西北部地区,桑植县城(含瑞塔铺镇)为依托,辐射带动利福塔、竹叶坪、官地坪、洪家关、凉水口、沙塔坪、龙潭坪、五道水、陈家河、上河溪、廖家村等城镇的发展,构筑西北部城镇发展组群。

(3)城镇规模等级结构

市域城镇分为四个等级:市域城市中心、市域城市次中心、中心建制镇和一般建制

镇。

市域城市中心——市城区(包括永定城区和武陵源城区),2020年人口规模为30

万人。

市域城市次中心——桑植县城(含瑞塔铺镇),2020年人口规模为12万人。

中心建制镇——陈家河镇、官地坪镇,其人口规模到2020年分别达到1.0万、1.0

万以上。

一般建制镇——凉水口镇、利福塔镇、廖家村镇、五道水镇、龙潭坪镇、洪家关镇、

竹叶坪镇、上河溪镇、沙塔坪镇。2020年人口规模分别为0.7万、0.6万、0.6万、0.6万、0.5万、0.6万、0.5万、0.5万、0.5万。

(4)城镇职能引导

市域各城镇按其主要职能划分为综合型、边贸型、旅游型、工贸型、农贸型5种类

型。

桑植县城(澧源镇、瑞塔铺镇)以旅游服务业、特色优势工业、农副产品加工和

流通业为主,形成县域综合职能。

中心建制镇:陈家河镇以农副产品、建材、化工等加工业为主,形成工贸型城镇。

官地坪以物资集散、农副产品生产为主,形成农贸型城镇。

(5)主要城镇发展

桑植县城(澧源镇、瑞塔铺镇)

城镇性质: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张家界市西线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

桑植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9-2030)纲要

以能源和农副产品加工及发展旅游服务等第三产业为主的少数民族山区城镇。

城镇规模:2010年城镇人口规模为8万人,城镇建设用地9Km;2020年城镇人口规模12万人(其中瑞塔铺3万人),城镇建设用地12 Km(其中瑞塔铺3 Km)

空间布局:形成“一城两片(老城区片、瑞塔铺片)”的空间结构。其中老城区片形成中心区、朱家台—宝塔迪和方家坪—何家坪三个组团,同时形成7个功能区。

陈家河镇

城镇性质:是桑植县西部市域中心建制镇,是以农副产品生产与加工和建材、化工等工业为主的工贸型城镇。

城镇规模:2010年城镇人口0.6万人,城镇建设用地为0.7 Km;2020年城镇人口1.0万人,城镇建设用地为1.1 Km。

官地坪镇

城镇性质:是桑植县东北部市域中心建制镇,是以物资集散与贸易、农副产品生产与加工为主的农贸型城镇。

城市规模:2010年城镇人口0.6万人,城镇建设用地为0.7 Km;2020年城镇人口1.0万人,城镇建设用地为1.1 Km。

2、《张家界城市总体规划(2007-2030)》纲要成果

(1)城镇等级规模结构

桑植县城澧源镇具有良好的工农业基础和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目前已是市域西部地区的功能中心,在未来将成为张家界市吸纳西部山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场所,到2030年末城镇人口将达到10万。瑞塔铺镇、陈家河镇为中心城镇,到2030年末人口分别为4万和2万。

(2)乡镇合并建议

桑植县洪家关乡具有较好的社会经济发展基础,文化资源独特,旅游潜力大,因此建议撤销洪家关白族乡,建立洪家关镇。

(3)城镇职能结构

桑植县城:综合型,市域西北部中心城镇,区域主要物资集散地、交通运输枢纽,全市生态、民族、红色旅游的接待中心。

瑞塔铺镇:交通主导型,以烟草加工为主的工贸型城镇

陈家河镇:交通主导型,重点发展物流业、商贸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 2222222

桑植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9-2030)纲要

(4)城镇发展空间格局

桑植县位于张家界市西北部,为生态保护区和水源涵养区,因此在未来发展中应该限制对环境影响较大的工业的发展,如目前产值比重较高的采矿业等。本区域的优势是农林副产品资源和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具有鲜明的少数民族文化特征。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加强人文旅游产品的开发,与张家界市的自然旅游产品相互补充,完善旅游产品体系,同时促进商贸业和旅游服务业的发展。

(5)旅游空间格局

张家界中心城区西部,主要位于永定区和桑植县辖区,形成张家界西部旅游产业发展带主要沿茅岩河向西北延伸,连接茅岩河-温塘-八大公山的带状区域,以自然休闲、生态和红色旅游为主。

(八)自身发展新需求

桑植县委十届四次会议上提出:桑植县“打造产业和生态文化精品,构建活力帅乡魅力歌乡,推动科学跨越”的战略决策,打造精品,才能真正成为张家界“世界旅游精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突出城市,力争“1+3”城镇群和经济圈建设上有新突破。以澧源镇为中心,把附近的三大重镇打造成重要的产业发展平台,即瑞塔铺镇依托县工业园区打造新型工业重镇;洪家关依托元帅故里和白族文化打造旅游重镇;利福塔依托规划中的铁路等打造物流重镇。要把“1+3”建设成为城乡统筹示范的城镇群、支撑县域经济的经济圈和“两型发展的试验区”。 突出集镇,力争“2+3”片区组团发展上有新突破。以“1+3”城镇群和经济圈为中心,两翼三层次梯队推进全县集镇建设,形成“2+3”片区组团发展格局。突出产业,力争“3×3”产业发展壮大上有新突破。一产要突出烟叶、养殖业、农场化基地农业三个基础;工业要突出能源、矿产、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三个重点。

二、 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8修订)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

4、《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4)

5、《城市用地分类与城市建设用地标准》(1990.7)

6、《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

桑植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9-2030)纲要

7、《张家界市城镇体系规划(2003-2020)》

8、《张家界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纲要成果)

9、《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10、《张家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11、《桑植县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

三、 指导思想与规划原则

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基本目标,坚持六个统筹,坚持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坚持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保护县域生态环境,保护丰富的人文资源,尊重桑植县历史文化,坚持因地制宜确定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促进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资源保护原则:以保护生态环境、土地、水、能源、生态景观和民俗文化资源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前提。

文化传承原则:规划应继承和弘扬桑植特色文化;

区域协调原则:明确区域定位,在生态、产业、交通和基础设施等方面与周边城市相协调。

城乡统筹原则:划定城乡边界,确定镇和村庄的建设标准;

社会和谐原则:以提高城乡居民物质、精神生活水平为最终目标,关注幸福指数,关注弱势群体,维护社会公平和稳定。

事权明晰原则: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加强县级政府对各区、镇规划建设的统筹与调控。

四、 适用范围

规划区范围内的一切土地使用、规划设计和建设活动,均应执行本规划。县域城镇体系发展及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与本规划相衔接。

五、 规划期限

本规划的期限为2009-2030年。其中,近期为2009-2015年,远期为2016-2030年。

桑植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9-2030)纲要

第二章 本规划拟重点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本规划重点解决问题

在社会、生态、人文等方面矛盾凸显的现实期间,本城市规划重点要解决的是保护与发展的关系问题;主要包括桑植县未来发展模式选择问题;资源保护问题(包括土地、生态、水、能源、人文和自然景观等方面);区域统筹问题(包括大湘西区域统筹、大张家界区域统筹等);文化特色问题(桑植民俗文化特色、现代文明);城乡统筹问题;城镇与生态背景的空间关系问题,“1+3”城镇群协调发展问题等。

(一)立足旅游的视角,确定县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在国家城乡统筹发展战略背景下,在桑植县地处大湘西、地处张家界旅游格局的基本定位下,确定全县发展目标、县域城镇发展战略,提出县域城镇体系等级、功能结构,明确各乡镇发展定位、发展方向及发展规模。

(二)提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原则及改善措施

桑植县境内生态环境优越,物华天宝。野生动物在全县分布的种属、植物资源均在3000种以上,可开发利用的药用植物1700余种,矿藏40种以上,被誉为“绿色宝库”、“天然博物馆”、“世界罕见的物种基因库”、“天然中药库”。本规划中要深入分析县域生态环境现状、划定区域生态保护范围、提出保护原则及改善措施。

(三)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

桑植县域范围内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存在规模小、层次低、分布不均衡的特征。完善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服务设施的建设,保障居民基本生活设施需求,实现与周边地区的基础设施对接,同时保障与旅游城市基本定位相吻合。

(四)明确桑植县城市性质及发展规模

桑植县中心城区建设须在充分考虑城区现状综合条件的基础上,重点突出城市的文化、服务职能,明确桑植城市产业发展方向,确定城市性质及发展规模。

(五)挖掘桑植城市文化特色,调整和优化城区结构与用地布局

深入挖掘桑植民族文化特色,充分利用良好的的生态景观基础,通过调整和优化城区结构,促进城市集约、高效发展,营造一座张家界边上的具有深厚民俗文化积淀和山地城市特色的文化名城、旅游名城。

(六)完善桑植城区各专项规划,统筹布局,分期建设

根据桑植近、远期建设需要,综合考虑城区远景发展的可能,完善各专项规划内容。注重规划的时序性与可实施性,以市政基础设施的分期建设引导城区科学发展。

桑植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9-2030)纲要

二、规划破题点

本规划主要破题点为:两大挑战和任务:桑植快速发展下的保护与发展。

1、如何保护

在我国及桑植县周边区域快速发展背景下,具有稀缺性、世界性与国家级的桑植民俗文化与自然山水等核心资源的如何切实有效保护问题。

2、如何发展

在新一轮快速发展机遇期来临之际,桑植县社会经济的如何更快更好地发展问题。

第三章 桑植县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一、发展目标

整合桑植县境内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生态文化旅游资源、红色文化旅游资源,遵循差异化原则,与张家界旅游捆绑,打造大张家界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湘西民俗文化旅游后起之秀。

二、发展战略

1、大张家界区域战略

着眼湘西、大张家界,借品牌与市场,挖掘桑植自身资源内涵,打造大张家界旅游的重要一极,湘西风情旅游的后起之秀。将张家界自然风情和桑植民俗风情捆绑,从世界自然与文化两遗遗产的高度整合两者资源,打造大湘西世界两遗遗产地。

2、旅游产业发展战略

充分挖掘与整合桑植县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红文化旅游资源、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等,遵循差异化原则,用旅游产业引擎整个县域经济社会发展。

3、保护与开发战略

根据湖南省四大主体功能区划分,湘西主要属于限制开发与禁止开发区块,生态环境保护应居首要地位。同时桑植县为澧水源头县,境内自然保护区、自然林场等分布较广,对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人类美好家园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4、城乡统筹战略

桑植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9-2030)纲要

统筹城乡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三农问题”、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必由之路。统筹城乡发展主要体现在:统筹城乡生产力布局、统筹城乡产业结构调整、统筹城乡就业、统筹城乡社会事业以及统筹城乡投入。

就目前桑植实际来讲,应该以整合县域文化资源、新农村建设为契机,按照特色突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标准,促进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现代化,对农村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5、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要实现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推动整个社会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优良”的文明发展道路。现阶段桑植县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在于: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提高使用效率;防止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坚持旅游开发和环境保护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6、产业发展战略

通过对桑植县社会经济现状分析总结其产业发展战略为

第一产业

引进现代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农业发展理念。重点发展:烟叶、畜牧业、干水果、蔬菜以及葛根、魔芋、油茶、中药材等特色农产业基地。

第二产业

立足本地矿产资源优势、水能资源优势、农副产品资源、林药产品优势及现有产业基础,实现内涵型与外延型发展相结合重点培育矿产品精深加工、能源开发、建材和农副产品加工,以桑植工业园区为载体,培育产业集群。

第三产业

着力营造以旅游产业、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体系。

(1)旅游产业

生态文化旅游产业:主要包括九天洞、峰峦溪、溇水平湖旅游地、澧源民族风情地、南滩草场生态旅游区、天平山原始次森林科考基地、八大公山自然保护区等。

民俗文化旅游产业:主要包括28山寨民俗文化旅游区、白族民俗文化旅游区等;

红色文化旅游产业:主要包括洪家关红色文化旅游区、刘家坪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红色旅游区等;

(2)现代服务业

桑植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9-2030)纲要

主要构筑与桑植旅游业发展相配套以及宜居城市打造相协调的商业、金融、咨询、宾馆酒店、现代服务等。

第四章 桑植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一、县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1、城镇体系结构统筹:强化桑植县城市核心,在县域范围内培育经济增长点,完善城镇网络结构体系。

2、综合交通系统统筹:桑植中心城市、中心镇、一般建制镇、乡集镇、中心村之间便捷高效连通,提高道路等级。

3、市政基础设施统筹:在健全完善中心城区基础设施的同时,兼顾各村镇基础设施配套,加强县域内资源系统统一管理、统一开发、实现共享。

4、产业发展统筹:根据县域内各村镇资源优势、区位优势等全盘考虑产业类型选择、产业布局,延伸产业链,努力实现“基地+流通+市场”的“产、供、销”一条龙发展模式。

5、城乡居民点整治方案:首先加强农村居民点整合与整治,将分散的农村居民点逐步集中,并采取一定优惠政策鼓励山区、生态保护区、蓄滞洪区内的人口逐步向中心城区及中心镇转移。其次,积极探索建设新农村发展模式,引入乡村旅游农业概念,打造桑植县中心城区民俗文化旅游区的产业基地。

6、旅游地产综合体与旅游基地统筹:桑植县为生态县、澧水源头县,同时境内旅游资源丰富。在生态环境保护与开发的双重理念指导下,本规划借鉴大昆明旅游发展模式,提出“旅游地产综合体”概念,即围绕中心城区集中发展旅游产业,打造桑植民俗文化旅游区、红色文化旅游区;其它乡镇则是民俗文化旅游基地,即原汁原味民俗文化元素的来源地。

二、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规划

1、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1)生态敏感区的划定

本次城镇体系规划的生态敏感区主要分布在县域西北、北部、东北部海拔比较高的山区,八大公山自然保护区、四门岩林场、天星山林场、南滩草牧草场、澧水源头等涉及自然保护区、人文景观保护区和重要水源涵养地、基本农田保护区以及饮用水二级以上的保护区的地

桑植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9-2030)纲要

区。

2、土地资源保护规划

(1)耕地资源保护规划

以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龙头,认真执行土地用途管理制度。严格城镇建设的土地审批工作。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适当进行土地开发和围垦造地。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确保耕地保有量不减少。确保耕地质量不下降。耕地占补平衡不仅仅要注重数量,更应保证质量。确保土地节约高效利用。

(2)水资源保护规划

合理制定水资源规划,加强水源地保护,加强水污染的监测与治理,推广污水再生利用,加快污水资源化进程。

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1、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历史文化名镇(村)为保存文物特别丰富,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纪念意义的,能较完整地反映一些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镇(村)。

桑植县历史文化悠久,民俗文化古迹、红色文化古迹分布较多,本规划提出对具有地方特色的镇、村等,如洪家关(贺龙故居等红色文化遗址)、刘家坪(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等红色文化遗址)、五道水(土司结盟遗址)、芙蓉桥乡(古生物化石地质遗产)、两河口(千年古镇)、两河口旧街村(旧司城)、沙塔坪茶盘口村(老司城)、打鼓泉乡小埠头(土司文化遗迹)、利福塔苦竹河村(苦竹寨)、洪家关南岔村(古墓群)等以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标准加以规划与保护。

编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严格执行保护规划,保护古村镇格局,对传统建筑,根据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及在整体环境中所处的位置等因素,采取不同的保护方法;保护古村镇的生态环境,重点保护古树、植被、水质;坚决杜绝破坏性的开发建设,对与环境不相协调的建筑进行改造或拆除;注意保护传统文化与传统生活习俗等无形文化;加强流坑古村环境卫生管理,及时清理牲畜粪便和零星垃圾。

2、历史文化保护区

对文物古迹比较集中连片或能较完整地体现某一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特色的街区、建筑群、古遗址,在桑植根据其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划定以贺龙故居为核心的红色文化保护区、白族民俗文化历史保护区(芙蓉桥白族文化一条街)、土家族民俗文化历史保护区(上河溪

桑植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9-2030)纲要

民俗一条街)等。

保护措施:对各历史文化保护区应编制专门的保护规划,确定保护原则、保护主题和保护要点,划定保护范围,提出控制高度及其范围,规定保护方法,制定重要节点或建筑立面整治规划设计,拟定保护整治措施和管理办法。

3、文物保护单位

桑植县境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个,省级文化保护单位有刘家坪红二、六军团指挥部旧址、桑植县苏维埃政府旧址等。

保护范围是指文物保护单位的绝对保护区。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禁止新建任何与文物古迹无关的建设项目,不得改变和破坏历史上形成的格局和风貌。

建设控制地带是指在保护范围周围可以有控制地进行建设工程的地带。在建设控制地带内不得建设危及文物安全的设施,不得修建其形式、高度、体量、色调等与文物保护单位的环境风貌不相协调的建筑物或构筑物。

4、非文化物质遗产保护规划

桑植县境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比较丰富。桑植民歌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2008年被中国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民歌之乡”;2009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08年桑植花灯、桑植白族游神、桑植傩戏、桑植白族仗鼓舞、桑植白族白家话、桑植佛戏、及桑植民歌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5月桑植花灯、桑植白族仗鼓舞、桑植白族游神、桑植傩戏四个项目被省政府列为省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1)充分挖掘桑植县文化资源;

(2)加强保护力度,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

(3)要建立基本覆盖全县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着力健全文化产业体系,积极构建文化市场体系;

(4)要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扩大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

(5)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国内外文化交流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四、县域空间管制规划

(一)县域空间管制分区

1、禁止建设区(严格保护区)

需要严格保护的区域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基本农田保护区、水源地、生态脆弱区。

桑植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9-2030)纲要

基本农田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主要分布在八大公山自然保护区、九天洞风景名胜区、澧源风景名胜区、溇水风景名胜区等。

城镇水源地。主要分布在城镇周围的河流、水库等地区。具体以各县(市)、城镇规划确定的水源保护区为准。

生态脆弱区。生态脆弱区主要包括骨干河流两侧、大于25°(未包括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的坡地和山地。骨干河流主要包括澧水、溇水及其支流;大于25°的坡地、山地的生态脆弱区主要分布桑植的中北部、东北部、西北部等山地区域。

2、限制建设区(需要控制开发的地区)

需要控制开发的地区主要包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态功能保护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与实验区、一般耕地、园地、一般山林及未利用土地等。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区。分为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文化名村、历史文化保护区和文物保护单位三个层次。

风景名胜区。主要包括八大公山自然保护区、九天洞风景名胜区、澧源风景名胜区、溇水风景名胜区等。

生态功能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是指在保持流域、区域生态平衡,防止和减轻自然灾害,确保国家和地区生态安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的江河源头区、重要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的重点预防保护区和重点监督区、江河洪水调蓄区以及其他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区域,依照规定程序划定一定面积予以重点保护、建设和管理。桑植地处澧水源头,境内有澧水、溇水两大水系,水资源较为丰富,在这两大水系及其支流的的源头地区宜划定一定面积的土地作为生态功能保护区。

一般耕地、园地、一般山林及未利用土地。按照桑植县土地利用规划中确定的一般耕地等进行保护,该地区在合理引导下可以适度地、有选择地进行开发建设和利用。适度控制城市建设用地的开发;对已破坏的生态环境要有计划的进行修复;可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开发果树林、经济林、花卉基地、旅游观光等。

3、适宜建设区(需要规划引导和调控的地区)

指重点开发或以开发为主的区域。该区需要在开发建设的同时加强生态建设,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们生产和生活的舒适度。主要包括中心城区、镇区和农村居民点。

(二)县域空间管制措施

1、禁止建设区分类管制依据与措施

(1)基本农田保护区

主要依据《基本农田保护条例》进行严格管制。

主要措施:严格保护划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在城镇周边地区,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划定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eji.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