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检测:第三单元第10课过秦论-含答案

更新时间:2023-11-12 17:0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

第10课 过秦论

大秦帝国二世而亡,这是秦始皇万万没有预料到的。他的千秋帝王梦轰然倒地,贾谊把它归纳为“不施仁义”。秦用取天下的办法,来守天下;用攻天下的办法,来治百姓。愚民政策、严厉的法制,引起了下层百姓的反对;残暴统治、兔死狗烹,引起山东贵族的不满。人们压抑已久的情绪在大泽乡如火山一样喷发出来,秦帝国如大厦在瞬间倾倒。“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是秦始皇之过,也是所有亡国之君之过也!

美刚 柔 并 用 , 虎 狠 狼 贪 吞 六 国 ; 仁 义 不 施 , 灰 飞 烟 灭 恨 千 秋 字体 赏美文 遥望贾谊 彭晓冷 我曾长久仰望贾太傅祠那座安放灵魂的建筑,墙檐上苍苍的青 瓦、厚重的大门,用惊奇的眼神静默地与我对视。门环和墙面之上,袒露着斑驳的痕迹,石阶和地砖的棱角似乎都已磨平。由此我想,时间永远神奇,既能将精神打造出来,将灵魂磨出锋利的光芒,也能让一切变钝变老,甚至毁灭。 贾谊从遥远的长安,来到时为南蛮之地长沙,湘江的轰鸣之声可曾震撼过他的灵魂,让他为之一振?初冬时节,寒雨纷飞,缓缓穿过省城长沙古老的太平街,我不停地张望着两侧那些古老的建筑,好似缓缓地穿行于时间的深处。当我走进贾太傅祠内,时间好似已然静默,一切都静悄悄的。站在空荡荡的庭院,站在凛冽的寒风里,我仿佛听到历史深处贾谊的声声叹息。 当然,贾谊的才华千年之后,依旧让世人惊叹。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就被立为博士(官职),自是当朝最年轻的博士。文帝自是很赏识他,一年之内,就将他提拔为太中大夫。年轻气盛的贾谊犯了官场的大忌,他的悲剧命运自是无可逃脱。 穿越时光的隧道,我仿佛看到被贬的贾谊,心绪沉重地行走在前往长沙的路途之上。 可贾谊依然不明白,明明是尽职效忠为君主效力的事情,怎么会演变成这般被动局势呢?贾谊怀着忧郁之情缓缓南下,当他来到湘江之边,屈原投江自沉的情景不由自主地在脑海浮现。100年前,忠洁不阿的屈原受谗流放该地,如今自己也遭诬陷贬谪长沙,境遇何其相似。不过,此时的贾谊并没有一蹶不振,他依旧1

1

充满信心,相信自己的抱负终有施展于天下的那一天。 贾谊对长沙并没有好印象,于是,他每天面对着滚滚流逝的湘江水,目睹自己的心在一天天枯萎,却无能为力。贾谊任长沙王太傅第三年的一个黄昏,有一只鸟(猫头鹰)飞入他的住宅。长沙民间认为这是一种不吉利的鸟,其所到的人家,主人不久将会死去。贾谊谪居长沙,本已郁郁不得志,加上长沙卑隰,自以为寿命不长,又凑巧碰上这事,更是触景生情,倍感哀伤。 也许是天气太冷,穿行于空荡荡的贾太傅祠,而后站在寂然无声的庭院里,我不停地眺望历史的深处,贾谊孤独的背影是如此触目惊心。 至他服侍的主人梁怀王坠马而死时,贾谊积攒了那么多年的泪水终于滚滚而下。可以想见,他所有的不得志早已化为内心的无边愁苦,汪洋恣肆的豪情也早已变成无涯的悲苦——此刻他其实已然看破自己的命运:死是必然的归宿,只不过是什么方式。 那么,与其说贾谊悲伤梁怀王,不如说他在哀叹自己的命运。 辗转于贾太傅祠,我依然不明白,继屈原、贾谊之后流放到湘江之滨的文化人,大多有一种末日感觉,不幸遮蔽了他们的心灵,比如赵汝愚、柳宗元、刘禹锡、黄庭坚,等等。因为精神的不幸,而迁罪于这块土地,使得他们进入这块土地时心境郁闷,他们的才情却更为恣意汪洋,诗篇里弥漫着五彩斑斓的悲凉。于是,原本倔强的湖湘文人精神更为丰盈,添上了深切的悲观与忧郁。 但是,千百年来,浪花滔滔的湘江水,依然执着地奔涌,生生不息。 (有删改)

【课内挖掘】 课内素材

大秦帝国二世而亡,秦始皇是万万没有预料到的,他的千秋帝王梦轰然倒塌。贾谊在《过秦论》中把它归纳为“不施仁义”的结果。秦的发展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周王室名存实亡,群龙无首,诸侯残杀,是谓得天时也;秦占据崤山、函谷关险固的地势,与崤山以东诸侯国之间有了一道天然的屏障,老百姓获得了安定的时间从事农业生产,为秦军提供了充足的后勤保障,是谓得地利也;君臣关系的和睦,有商君辅佐孝公,以及后来的张仪、李斯等为秦出谋划策,是谓人和也。外连衡而斗诸侯,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分解六国。利用利益关系使六国互相残杀,从而蚕食六国。正确的谋略是秦统一天下的重要原因。众多国君都是具有雄才大略的,如孝公、

1

1

惠文、武、昭襄、始皇,他们以取得天下为目标,奋发图强。秦的灭亡在于用攻天下的办法来守天下。在愚民政策下实行严刑峻法进行统治,引起了下层百姓的反对,也引起了贵族的强烈不满。人们压抑已久的情绪在大泽乡如火山一样喷发出来,秦帝国的大厦在瞬间倾倒。

[运用角度] “天时、地利与人和”“仁政”“仁爱”“失民心者失天下”“人民的力量是无穷的”“民心”等。

【课外运用】

1.天下已定,百废待兴,急需休养生息。但秦始皇不仅不改弦更张,反而变本加厉,用严苛的施政来对待人民,繁刑严诛,赋敛无度,民无以堪,所以陈涉揭竿而起,并一举而灭之。打天下需要武力和谋略,治天下需要的却是仁义。何谓仁义?仁义说到底就是一种爱民、保民、富民之心。无仁义之人,是谓暴徒;无仁义之君,是谓暴君;无仁义之政,是谓暴政。行仁政者得人心,得人心者得天下。“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是秦始皇之过,也是所有亡国之君之过。仁者无敌,过去是如此,今天也是如此!

2.大秦帝国二世而亡,这是没有实行“仁爱”的结果。对于一个国家而言,仁爱是国家政权稳固的基础,仁爱是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条件。没有仁爱,国家就会四分五裂;没有仁爱,国家就难以发展,国民的生活需要就得不到满足;没有仁爱,国家将不是国家。仁爱,不仅是一个国家本身应该奉行的准则,更是国与国之间交流的基石。国家之间没有仁爱便会硝烟四起、战事连连,人民难以过安定的生活。因此,为了世界的和平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我们要学会仁爱。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B.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C.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D.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 ..

解析:A项,“明智”,古义,有见识有智谋;今义,懂事理,有远见,想得周到等。B项,“自若”,古义,像原来一样;今义,镇静自如,毫不拘束。C项,“迁徙”,古义,被征发;今义,迁移。

答案:D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以为”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以为桂林、象郡 ②铸以为金人十二 ③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④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⑥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

A.①②⑤相同,③④⑥不同。 B.①⑤⑥不同,②③④相同。 C.①②④相同,③⑤⑥不同。

1

1

D.①②③不同,④⑤⑥相同。

解析:①②⑤⑥都是“把……作为”,③④都是动词,认为。 答案:A

3.下列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蒙故业,因遗策

B.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C.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D.百有余年矣

解析:A项无通假字;B项,“櫌”通“耰”;C项,“从”通“纵”;D项,“有”通“又”。 答案:A

4.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爱珍器重宝 .以致天下之士 .

爱:喜爱

致:招纳

B.吴起、孙膑……赵奢之伦制其兵 制:控制 .追亡逐北 北:溃败(的军队) .

C.铸以为金人十二 以为:把……制成…… ..赢粮而景从 赢:担负 .

D.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抗:抵抗 .序八州而朝同列 序:排列座次 .

解析:A项,爱:吝惜。B项,制:统率。D项,抗:匹敌,相当。 答案:C

5.对下列加点词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外连衡而斗诸侯 ②吞二周而亡诸侯 ③却匈奴七百余里 ④追亡逐北 ⑤天下云集响.....应 ⑥赢粮而景从 ⑦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⑧序八州而朝同列 ....

A.①⑤⑥/②③/④/⑦/⑧ B.①⑤/②③⑧/④⑥/⑦ C.①⑤⑥/②③⑧/④/⑦ D.①⑤/②④/③⑧/⑥⑦

解析:①⑤⑥名词作状语;②③动词使动用法;④动词用作名词;⑦形容词用作名词;⑧名词用作动词。

答案:A

6.下列各项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B.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1

1

C.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 D.刘备天下枭雄

解析:A项状语后置句,B、C、D三项判断句。 答案:A 7.名句默写。

(1)________,吞二周而亡诸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威振四海。 (2)于是废先王之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4)斩木为兵,____________,天下云集响应,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身死人手,________________,何也?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振长策而御宇内(提示:“振”不能写成“震”) 履至尊而制六合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2)焚百家之言 以愚黔首

(3)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提示:“弩”不能写成“驽”) (4)揭竿为旗(提示:“竿”不能写成“杆”) 赢粮而景从 (5)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为天下笑者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二、迁移发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崔季舒,字叔正,博陵安平人。父瑜之,魏鸿胪卿。季舒少孤,性明敏,涉猎经史,长于尺.牍,有当世才具。年十七,为州主簿,为大将军赵郡公琛所器重,言之于神武。神武亲简丞郎,...补季舒大行台都官郎中。

文襄辅政,转大将军中兵参军,甚见亲宠。以魏帝左右,须置腹心,擢拜中书侍郎。文襄为中书监,移门下机事总归中书,又季舒善音乐,故内伎亦通隶焉,内伎属中书,自季舒始也。文襄每进书魏帝,有所谏请,或文辞繁杂,季舒辄修饰通之,得申劝戒而已。静帝报答霸朝,恒与季舒论之,云:“崔中书是我你母。”转黄门侍郎,领主衣都统。虽迹在魏朝,而心归霸府,密谋大计,皆得预闻。于是宾客辐凑,倾心接礼,甚得名誉,势倾崔暹。暹尝于朝堂屏人拜之曰:“暹若得仆射,皆叔父之恩。”其权重如此。

时勋贵多不法,文襄无所纵舍,外议以季舒及崔暹等所为,甚被怨疾。及文襄遇难,文宣将赴晋阳,黄门郎阳休之劝季舒从行,曰:“一日不朝,其闲容刀。”季舒性爱声色,心在闲放,遂不请行,欲恣其行乐。司马子如缘宿憾,及尚食典御陈山提等共列其过状,由是季舒及暹各鞭二百,徙北边。

天保初,文宣知其无罪,追为将作大匠,再迁侍中。俄兼尚书左仆射、仪同三司,大被恩遇。..乾明初,杨愔以文宣遗旨,停其仆射。遭母丧解任,起复,除光禄勋,兼中兵尚书。出为齐州刺史,坐遣人渡淮互市,亦有赃贿事,为御史所劾,会赦不问。武成居藩,曾病,文宣令季舒疗病,..

1

1

备尽心力。大宁初,追还,引入慰勉,累拜度支尚书、开府仪同三司。营昭阳殿,敕令监造。以判事式为胡长仁密言其短出为西兖州刺史为进典签于吏部被责免官又以诣广宁王宅决马鞭数十。及武成崩,不得预于哭泣。久之,除胶州刺史,迁侍中、开府,食新安、河阴二郡干。加左光禄大夫,待诏文林馆,监撰《御览》。加特进、监国史。季舒素好图籍,暮年转更精勤,兼推荐人士,奖劝文学,时议翕然,远近称美。

(选自《北齐书·列传·卷三十九·崔季舒》)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判事式/为胡长仁/密言其短/出为西兖州刺史/为进典签于吏部/被责免官/又以诣广宁王宅/决马鞭数十

B.以判事式为胡长仁密言其短/出为西兖州刺史/为进典签于吏部/被责免官/又以诣广宁王宅/决马鞭数十

C.以判事式/为胡长仁/密言其短/出为西兖州刺史/为进典/签于吏部/被责免官/又以诣广宁王宅/决马鞭数十

D.以判事式为胡长仁密言其短/出为西兖州刺史/为进典/签于吏部/被责免官/又以诣广宁王宅/决马鞭数十

答案:B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尺牍”是古人书写的工具,是一种用一定规格的木板经刻写文字后制成的书籍形式。 B.“主簿”为古代官名,是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史。

C.“三司”又称三公。三公有两类定义:一是司空、司徒、司马,二是太傅、太师、太保。 D.“互市”指历史上中原王朝与周边各族间,以及中国与外国之间的贸易往来。

解析:C项,“三司”一词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定义,只说有两种定义则是错误的,如清朝时也设有三司,不过并不属于选项中的定义。

答案:C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崔季舒生性喜爱音乐和美色,内心悠闲放荡,有时放纵作乐,但生平喜爱读书,晚年更加勤奋,被时人称赞。

B.崔季舒才思敏捷,多次为文襄写奏折,使得文章“得申劝戒”,为后文其屡次受到重用埋下了伏笔。

C.崔季舒最终收获了大职,也做了很多“明白事”,“兼推荐人士,奖劝文学,时议翕然,远近称美”,可见崔季舒这个人的才能是值得称道的。

D.大将军赵郡公琛因看重崔季舒的才能,便向神武推荐,神武亲自检查是否有空缺的官位后,就让季舒担任了大行台都官郎中一职。

解析:D项,神武并不是亲自检查有没有空缺的官位,而是精简官员,让季舒补官。

1

1

答案:D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文襄为中书监,移门下机事总归中书,又季舒善音乐,故内伎亦通隶焉,内伎属中书,自季舒始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司马子如缘宿憾,及尚食典御陈山提等共列其过状,由是季舒及暹各鞭二百,徙北边。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文襄担任中书监一职时,将门下的机要事务移交中书省处理,由于季舒精通音乐,因此朝廷内部的歌舞艺人统属该部管理,朝廷内部歌舞艺人隶属中书省,是从季舒才开始的。

(2)司马子如与季舒一直有私怨,于是他便和尚食典御陈山提等人一同条列季舒的过失,因此季舒与崔暹各受鞭笞二百,被流放北方。

参考译文:

崔季舒,字叔正,博陵安平人。父亲崔瑜之,魏朝鸿胪卿。季舒幼年丧父,聪明机敏,广泛地阅读经书史书,擅长写文章,有惊世之才。十七岁时,担任州主簿,为大将军赵郡公琛所器重,并向神武帝举荐他。神武帝亲自精简六部侍郎闲职,让季舒补职,担任大行台都官郎中一职。

文襄辅佐政事时,(季舒)调任大将军中兵参军一职,(文襄)很宠爱亲近他。(文襄)认为在魏帝身边,应该安插(自己)亲信之人,所以提拔季舒为中书侍郎。文襄担任中书监一职时,将门下的机要事务移交中书省处理,由于季舒精通音乐,因此朝廷内部的歌舞艺人统属该部管理,朝廷内部歌舞艺人隶属中书省,是从季舒才开始的。文襄每次向魏帝上书,有进谏奏请时,有的因文辞繁冗,季舒都为他润笔并疏通文意,直至使文章能够表达劝谏意味才停止。孝静帝到盟主国进贡时,经常与季舒讨论,说:“崔中书是你我生养父母(恩人)。”季舒调任黄门侍郎,兼管主衣都统。虽身在魏朝,但心却归属于盟主国,(有人)进谏机密事时,都能参与其中并了解信息。正因为这个缘故,宾客都聚集在一起,季舒诚挚地礼待他们,因此收获了很多声誉,地位超过了崔暹。崔暹曾在朝堂上让别人退避下跪说:“我如果获得仆射一职,都是叔父您的恩德啊。”他是如此权重一时。

当时功臣权贵之人多不守法,文襄没有放纵赦免,朝臣们认为这是季舒和崔暹等人所指使(教唆)的,于是他们都被众人怨恨。等到文襄遇难后,文宣即将到晋阳赴职,黄门侍郎阳休之劝季舒陪从一起前去迎接,季舒说: “一天不举办聚会,其空闲时心如同刀割。”季舒生性喜爱音乐和美色,内心悠闲放荡,于是没有请求同行,想要放纵作乐。司马子如与季舒一直有私怨,于是他便和尚食典御陈山提等人一同条列季舒的过失,因此季舒与崔暹各受鞭笞二百,被流放北方。

1

1

天保初年,文宣帝了解到季舒无罪,便追封他将作大匠一职,又升迁侍中。不久便兼任尚书左仆射、仪同三司,很受恩待。乾明初年,杨愔按文宣帝的遗令,罢免了季舒仆射一职。正逢母丧便解除所有职位,复用后,授职光禄勋,兼任中兵尚书。出任为齐州刺史,因犯派人南渡与他国进行通商贸易的罪,加之贿赂官员一事,(受到这两件事的牵连)被御史揭发罪状,恰逢被赦免而未加追究。武成在藩镇任上时,曾患病,文宣下令季舒帮助治病,季舒竭尽了心力。大宁初年,追还季舒回朝,招之于宫中慰勉,多次升迁担任度支尚书、开府仪同三司的职位。营建昭阳殿时,皇上下令季舒监造。因办事方式不符合标准被胡长仁私下检举,于是季舒外调西兖州刺史。因为进奉典签到吏部之事,遭到责罚并罢免了职位,加上到广宁王家里(贿赂),决定鞭打数十下。等到武成帝死后,朝廷不准季舒参与吊唁哭丧官员的行列中。很长时间,才拜封他为胶州刺史,升迁至侍中、开府,食新安、河阴二郡。外加左光禄大夫一职,等待文林馆(同意担任职位)的诏命,监撰《御览》。特加准进入文林馆监修国史。季舒生平喜爱图书文籍,晚年更是精细勤奋,他推举人才,奖赏勉励青年人写文章,当时人都一致称赞他,远近的人都赞美他。

三、创新语用

12.《过秦论》着重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秦始皇的暴虐无道,最后指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结合这一主旨,为下面的对联写出上联。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斩木揭竿将百人以族强秦陈涉不亦雄哉 答案:(示例)焚书坑儒思万世而家天下始皇何其愚也

1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由此可见历史及其相关著述在国家、民族、文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借鉴意义。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在于其著述者对待过往的历史有严肃认真的态度,有后人应有的敬意,而非凭空想象,随意为之,并使其庸俗化。否则,其著述非但起不到以史为鉴的作用,②____________________,使后来者通过一面夸张变形的“哈哈镜”观察过往的历史。近些年来,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已经在读者尤其是那些并不专门研究历史的非专业读者中造成了不良后果,影响到他们对历史的正确认知。

解析:首先要准确理解所给材料的基本意思:对以史为鉴的态度。联系上下文的语境,可知第一个空是对下文的总结,从正面来谈以史为鉴的意义。第二个空从反面谈庸俗化历史的危害。第三个空针对社会现实谈对历史庸俗化的倾向,从下文的内容比较容易推断出来。

答案:①历史之所以能为后世所借鉴 ②反而可能扭曲历史 ③一些历史读物的庸俗化倾向

1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vl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