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腰三角形的识别教学案例

更新时间:2023-07-20 15:58: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等腰三角形的识别教学案例

课时:1课时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继上一节《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之后。首先由“等边对等角”逆用是否成立引出;之后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探究;然后得出“等角对等边”定理;接着进行应用;最后是关于等边三角形的识别的“大家谈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A层学生掌握“等角对等边”的几何推理方法,并能够综合运用有关定理解决三步几何说理题。

2.B层学生学会运用全等的方法证明“等角对等边”,并能运用有关定理解决二步几何说理题。

3.C层学生学会正确运用“等角对等边”,并能够区分“等角对等边”与“等边对等角”。

(二)过程与方法

1.A层学生经历用几何推理方法得到“等角对等边”的过程,提高他们的几何推理能力。

2.B.C层学生经历动手操作方法验证“等角对等边”。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全体学生的探究热情,体验探究成功的快乐,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如图1)在△ABC中,如果AB=AC,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2.(如图2)在△ABC中,如果AB=AC,AD=BD=BC,你能得到哪些等角?

【教师提问1题由C层学生回答,2题由B层学生回答.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本节知识有不同层次的思考

(二)三层四步,探究新知

1.问题解决

(1)提出问题:(如图3)在△ABC中,如果∠B=∠C,那么AB=AC吗?

(2)学生讨论验证方法:折叠法;测量法;几何推理法(师引导辅助线的添加)

(3)自主解决:A层学生写出几何推理过程;C层学生学困生动手操作验证;B层学生自愿选择。

(4)交流总结:先找C层学生动手操作演示;然后找A层学生口述几何推理过程;之后,师生共同总结出“等角对等边”性质定理。

2.同类变换

找B层学生依次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4,在△ABC中,如果∠A=∠C,那么 。

(2)如图5,在Rt△ABC中,如果∠A=∠B,那么 。

(3)如图6,在Rt△ABC中,如果∠C=90°,∠A=45°,那么 。

(4)如图7,∠BCD是△ABC的一个外角,如果∠BCD =60°,∠A=30°,那么 。

3.方法总结

(1)先用箭头指出一个三角形中两个等角所对的两条边,然后写出结论。

(2)“等边对等角”是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相等,所以它是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而“等角对等边”是由一个三角形的两个等角得到两个等边,所以它是等腰三角形的识别定理。

4.解释应用

例题:如图8所示,一艘轮船在近海处由南向北航行,点C是灯塔,轮船在A处测得灯塔在其北偏西38°的方向上。轮船又由A向北航行30海里到B处,测得灯塔在其北偏西76°方向上。

(1)求∠ACB的度数。

(2)轮船在B处时,到灯塔C的距离是多少?

【对于例题,采用如下步骤处理:

①先找A层学生将题中的数据转化成三角形有关内角的度数;

②接着找B层学生计算△ABC各内角的度数;

③然后找C层学生分析得出结论;

④最后找A层学生口述解题过程,B层学生、C层学生书写解题过程。】 拓展题:等边三角形的识别条件

(1)三个内角相等的三角形,各个内角的度数是多少?(找B层学生回答)

(2)三个内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吗?(找A层学生回答)

(3)底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吗?顶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吗?(找C层学生学困生回答)

(4)请你概括一下等边三角形的条件。(找A层学生回答)

(三)分层作业,共同提高

C层学生学首先完成以下必做题目,再尝试完成中等生必做题目:

1.如图9,在Rt△ABC中,如果∠C=90°,∠A=∠B=45°,那么 。

2.如图10,在△ABC中,如果∠A=70°∠C=40°,那么 。

B层学生首先完成以下必做题目,再尝试完成学优生必做题目:

1.如图11,在△ABC中,如果∠A=70°∠C=40°,那么 。

2.如图12,∠BCD是△ABC的一个外角,如果∠BCD =84°,∠A=42°,那么 。

A层学生完成:

1.如图13,已知AD∥BC,BD平分∠ABC,△ABD是等腰三角形吗?请说明理由。

2.如图14,在△ABC中,已知AB=AC,BD,CE是两条角平分线,BD,CE相交于交于点O。△OBC是等腰三角形吗?为什么?

四.畅谈收获,回顾反思

不同层次的学生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五. 课后反思

1.更多的学生得到关注,课堂气氛更加融洽。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只提问十多个学优生、中等生,导致大多数学生听课不积极,注意力不集中。而在本节课上,对于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我设置不同的学习方法,给他们搭建不同的舞台,他们感到了被关注、被尊重,所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很高,乐于动手探究,积极发表见解,他们感觉到自己并不笨,只要努力学习自己也能会做练习题,90%以上的学生独立完成了作业题,他们体验到了成功的感觉,一个个脸上露出了笑容。

2.使我感受到“面向全体学生”离我们并不遥远。

以前,我认为班容量大,“面向全体学生”是无法实现的。通过课题研究发现:只要我们大胆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心中真正装着全体学生,认真设计分层教学目标,在不同的环节关注不同的学生,精心设计分层作业,我们的课堂离“面向全体学生”就会越来越近。

3.要坚持实践,不断反思,完善“分层教学”教学模式。

每一种教学模式不可能放之所有课皆能用,不能生搬硬套,应该因课而异。“分层教学”教学模式的核心思想是在课堂教学的不同环节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但这种教学模式的研究刚刚开始,还需要通过“计划——行动——反思”不断去完善。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x3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