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正弦定理》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24-02-02 11:2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6年全国高中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教学设计

正弦定理

2016年10月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解析

本节课《正弦定理》第一课时,出自新人教A版必修5第一章第一节《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课程安排在“三角、向量”知识之后,是三角函数知识在三角形中的具体运用,更是初中“三角形边角关系”和“解直角三角形”内容的直接延续和拓展,同时也是处理可转化为三角形计算的其他数学问题及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本节课的内容共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从实际问题导入,在解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的基础上,触碰解斜三角形的思维困惑点,自然生成疑问,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从熟悉的解直角三角形顺利过渡到即将要面对的解任意三角形,实现知识的螺旋式上升,符合学生的认知思维;第二,带着疑问,在探究得到直角三角形边角量化关系的基础上,以此作为启发点,首先对特殊的斜三角形边角量化关实验验证。其次是严密的数学推导证明,得到正弦定理,以解直角三角形为知识基础,验证和证明,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转化化归的数学思想;第三,解决引例,首尾呼应,并学以致用。

正弦定理其实是把“大边对大角、小边对小角”这一几何关系的解析化。从三角学的历史发展来看,三角函数其实就是有关三角形、圆的性质的解析表达。这样在悄无声息中,渗透了学科发展中研究观点和研究方法的嬗变。这其实是一个推陈出新的过程。

通过这三个层次:探索发现——推导证明——实际应用。从实际中来,到实际中去。课堂上,引导学生充分体验、直观感知、大胆猜想、实验探究、理论验证以及实际应用。

二、教学目标设置

《数学课程标准》中关于本节课的课程目标要求是:“在本章中,学生将在已有知识的基础

上,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角关系的探究,发现并掌握三角形中的边长和角度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认识运用它们可以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根据课程目标,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为: 1、通过观察、实验、验证、猜想、证明,从特殊到一般得到正弦定理;

2、证明正弦定理,了解正弦定理的一些推导方法; 3、初步熟知正弦定理的两个重要应用。

另外,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正弦定理的发现、验证、证明,体会“陌生的知识借助熟悉的知识处理” 转化化归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亲身体验正弦定理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善于发现、不畏艰难的思维品质和个人素养;培养学生合情合理探索数学规律的数学思想方法。

三、学生学情分析

1、学生具有的基础

本节课内容安排在高二上学期讲授,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平面几何的相关知识,并能够较为熟练地解直角三角形,必修四中也刚刚学过三角函数,在本章节的理解上不会有太大问题。 2、即将面临的问题

学生虽然有一定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在前后知识的串联上会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对解直角三角形熟悉,但是面对一般的解三角形问题,解决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难点是借助熟知的解直角三角形知识生成正弦定理的过程。 3、难点突破技巧

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重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尽量多得设置思维引导点,带领学生一起分析并解决问题;在问题的处理上,更加注重前后知识的串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并得到新知识;学习过程的推进也是逐步实现,环环相扣,循序渐进。

四、教学策略分析

本节课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循序渐进,用问题驱动课堂教学,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探究、合作、交流、展示,尽可能多的质疑、探究、讨论,多参与课堂知识的生成和发现的过程,形成思维。

五、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展示 ? 1、通过观察、实验、验证、猜想、证明,从特殊到一般得到正弦定理; ? 2、证明正弦定理,了解正弦定理的一些推导方法; ? 3、初步熟知正弦定理的两个重要应用. 学习环节 (一) 实例引入 激发动机 学习目标 观察学生的解决问题的完成过程,并让学生分享展示结果,评价学生的转化化归能力,对后续证明的影响。 评价任务 获取学生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的掌握情况,评价学生设计方案的合理性。 学习活动 引例1:如图,设A、B两点在河的两岸,测绘人员只有皮尺和测角仪两种工具,没法跨河测量,利用现有工具,你能利用所学的解三角形知识设计一个测量A、B两点距离的方案吗? (学生发散思维,老师提问发言) (老师追问) 引例2:如果测量人员任意选取C点,测出BC的距离是54m,设计意图 引例1:引导学生从熟知的直角三角形出发,解决实际问题,为后续处理一般三角形埋下伏笔。 引例2:对于一般三角形,学生比较熟悉转化为直角三角形解决,转化化归的思想为后续正弦定理证明埋下伏笔。 目标1 ?B?45,?C?60.问根据这些数据能解决测量者的问题吗?

学习环节 学习目标 目标1 评价任务 评价学生前后知识串联的熟练程度和对新问题的探究欲望。 学习活动 引例2数学模型:在?ABC中,BC?54,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数学建模思维。 ?B?45,?C?60.求边长AB. 问题:再看这个数学问题,已知三角形的部分边长和内角,求其他边长和内角。这个问题其实是解斜三角形的边角关系问题。但是没有学过,我们知道在任意三角形中有大边对大角,小边对小角的关系,那么我们是否能够得到这个边、角关系准确量化的表示呢? (一) 实例引入 激发动机 在新问题产生时,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是迷茫的,有疑惑的,这时也是产生知识缺陷,急需新知的时候,恰如其分的勾起了学生的求知欲。 评价学生利用三角函数定义串联三边和三个内角数量关系是否准确合理。 探究一:直角三角形边角数量关系 (引导学生利用正弦函数定义,关键是引导学生把两个正弦等式 从已有的知识结构出发,不让学生在思维上出现跳跃,逐层递进,通过已经熟悉的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的探究作为切入点,再对特殊的斜三角形进行验证,过渡到一般的斜三 (二) 实验探究 目标1 猜想证明 目标2 ab?sinA?;sinB?糅合在一起。) cc 探究二:斜三角形边角数量关系 实验1:如图,在等边?ABC中,?A??B??C??3,对应边的边长a:b:c?1:1:1,验证abc??是否成立? sinAsinBsinC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o2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