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减速器说明书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2-03 12:57: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带式输送机传动装置

一级圆柱齿轮减速器的设计

系:

(机电系) 设计者: 学 号:40号 年 级:2010级 班级: 指导老师: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计算说明书

第一章、传动方案拟定…………….……………………………… 第二章、电动机的选择……………………………………………. 第三章、确定传动装置总传动比及分配各级的传动比…….……. 第四章、传动装置的运动和动力设计…………………………….. 第五章、普通V带的设计…………………………………………. 第六章、齿轮传动的设计………………………………………….. 第七章、传动轴的设计………………………….………………….. 第八章、公差 轴的配合

键连接的选择与配合……………………………………… 滚动轴承的选择与的配合………………...……………… 联轴器的选择与配合…………………………………….... 第九章、设计小结……………………………………………….....

设计题目:单级圆柱齿轮减速器

一、设计课题:

设计一用于带式运输上的单级直齿圆柱齿轮减速器。运输机连续工作,单向连续转动。使用期限10年,两班制工作,运输带允许速度误差为5%。 原始数据 编号 运输带拉力F (N) 运输带速度V (m/s) 卷筒直径D (mm) 1 2000 1.2 350

设计要求:

1. 零件图三张(A1)

大带轮;低速轴;大齿轮。 2. 设计说明书一份(4000字)

一、传动方案拟定 第一组: 1、工作条件:使用年限10年,工作为两班工作制,载荷平稳,单向连续传动。 2、原始数据:滚筒圆周力F=2000N; 带速V=1.2m/s; 滚筒直径D=350mm; 方案拟定: 采用V带传动与齿轮传动的组合,即可满足传动比要求,同时由于带传动具有良好的缓冲,吸振性能,适应大起动转矩工况要求,结构简单,成本低,使用维护方便。 1.电动机 2.V带传动 3.圆柱齿轮减速器 4.连轴器 5.滚筒 6.运输带

二、电动机选择 1、电动机类型和结构的选择:选择Y系列三相异步电动机,此系列电动机属于一般用途的全封闭自扇冷电动机,其结构简单,工作可靠,价格低廉,维护方便,适用于不易燃,不易爆,无腐蚀性气体和无特殊要求的机械。 2、电动机容量选择: 电动机所需工作功率为: 式(1):Pd=PW/ηa (kw) 由式(2):PW=FV/1000 (KW) 因此 Pd=FV/1000ηa (KW) 由电动机至运输带的传动总效率为: η总=η1×η2×η3×η4×η5 式中:η1、η2、η3、η4、η5分别为带传动、轴承、齿轮传动、联轴器和卷筒的传动效率。 取η1=0.96,η2=0.99,η3=0.97,η4=0.99 η5=0.96 由指导书的表1得到: η1=0.96 η2=0.99 η3=0.97 η4=0.99 η5=0.96 则: η总=0.96×0.992×0.97×0.99×0.96 =0.87 所以:电机所需的工作功率: Pd = FV/1000η总 =(2000×1.2)/(1000×0.87) =2.76 (kw) 3、确定电动机转速

卷筒工作转速为: n卷筒=60×1000·V/(π·D) =(60×1000×1.2)/(350·π) =65.51 r/min 根据手册P7表1推荐的传动比合理范围,取圆柱齿轮传动一级减速器传动比范围I’=2~4。 取V带传动比I1’=3~5 。则总传动比理论范围为:Ia’=6~20。 故电动机转速的可选范为 N’d=I’a×n卷筒 =(6~20)×65.51 =393~1310 r/min 则符合这一范围的同步转速有:750和1000 根据容量和转速,由相关手册查出二种适用的电动机型号:(如下表) 方 电 动 机 型 案 号 额定电动机转速 电动传动装置传动比 功率 (r/min) 机重 同步满载量 总传V带减速 转速 转速 N 动比 传动 器 1 Y132M14 1000 960 800 114.63 4.44 -6 5 2 Y160M24 750 720 1240 9.31 2.5 3.72 -8 综合考虑电动机和传动装置的尺寸、重量、价格

和带传动、减速器传动比,可见第1方案比较适合。 此选定电动机型号为Y132M1-6,其主要性能:

总传动比等于各传动比的乘积 分配传动装置传动比 ia=i0×i (式中i0、i分别为带传动 和减速器的传动比) 2、分配各级传动装置传动比: 根据指导书P7表1,取i0=3(普通V带 i=2~4) 因为: ia=i0×i 所以: i=ia/i0 =14.65/3 =4.88 (i齿=5) 四、传动装置的运动和动力设计: 将传动装置各轴由高速至低速依次定为Ⅰ轴,Ⅱ 轴,......以及 i0,i1,......为相邻两轴间的传动比 η

01,η12,......为相邻两轴的传动效率

PⅠ,PⅡ,......为各轴的输入功率 (KW) TⅠ,TⅡ,......为各轴的输入转矩 (N·m) nⅠ,nⅡ,......为各轴的输入转矩 (r/min) 可按电动机轴至工作运动传递路线推算,得到各轴 的运动和动力参数 1、 运动参数及动力参数的计算 (1)计算各轴的转数: Ⅰ轴:nⅠ=nm/ i0 =960/3=320 (r/min) Ⅱ轴:nⅡ= nⅠ/ ia =320/5=64r/min 卷筒轴:nⅢ= nⅡ=64r/min (2)计算各轴的功率: Ⅰ轴: PⅠ=Pd×η01 =Pd×η1

=2.76×0.96=2.65(KW) Ⅱ轴: PⅡ= PⅠ×η 12= PⅠ×η2×η3 =2.65×0.99×0.97 =2.54(KW) 卷筒轴: PⅢ= PⅡ·η 24 = PⅡ·η2·η4 =2.54×0.99×0.99=2.49(KW) 计算各轴的输入转矩: 电动机轴输出转矩为: Td=9550·Pd/nm=9550×2.76/960 =27.46 N·m Ⅰ轴: TⅠ= 9550×P1/n1 =9550×2.65/320=79.09 N·m Ⅱ轴: TⅡ= 9550×P2/n2 =9550×2.54/64=379.01 N·m 卷筒轴输入轴转矩:T =9550×2.4/65.51=349.87N·m 综合以上数据,得表如下:

轴名 效率P (KW) Ⅲ= 9550×Pw/nw 转矩T 转速n (N·m) r/min 传动比i Ⅰ轴 Ⅱ轴 卷筒轴

2.65 2.54 2.49 79.09 379.01 349.87 320 64 64 3 5 1

五. V带的设计 1选择普通V带型号 由PC=KA·P=1.2×2.76=3.3( KW) 由表15-8查得KA=1.2 根据课本P233表15-8得知其交点在A、B型交 界线处,所以取A型V带 确定带轮的基准直径,并验算带速: 则取小带轮 d1=100mm d2=n1/n2×d1=960/320×100=300mm 2.带速验算: V=n1·d1·π/(1000×60)

=960×100·π/(1000×60) =5.024 m/s 介于5~25m/s范围内,故合适 3.确定带长和中心距a: 0.7·(d1+d2)≤a0≤2·(d1+d2) 0.7×(100+300)≤a0≤2×(100+300) 280 ≤a0≤800 4.初定中心距a0=500 ,则带长为 L0=2·a0+π·(d1+d2)+(d2-d1)2/(4·a0) 2 =2×500+π·(100+300)/2+(300-100)/(4×500) =1648 mm 5.由表15-2选用Ld=1600 mm的实际中心距 a≈a0+(Ld-L0)/2=500+(1600-1648)/2=476 mm 中心距的变化范围为 max=a+0.03Ld=476+0.03×1600=524㎜ min=a-0.015Ld=476-0.015×1600=452㎜ 由机械设计书 6.验算小带轮上的包角α1 表15-7查得 P0=0.96kw a1≈180-(d2-d1)/a×57.3° 由表15-9查得 △P0=0.10kw =180-(300-100)/476×57.3°=156>120 合适 由表15-10查得 Kα=0.95 7.确定带的根数 由表15-2查得KL=0.99 Z=PC/((P0+△P0)·KL·Kα) =3.3/((0.96+0.10)×0.99×0.95) a a

= 3.3 故要取4根A型V带 8.计算轴上的压力 单根v带的初拉力公式有 F0=500·PC/zv·(2.5/Kα-1)·+q· v2 =500×3.3/4×5.02×(2.5/0.95-1)+0.11×5.022 =136.71 N 9.带作用在轴上的压力 FQ=2·z·F0·sin(α/2) =2×4×136.71×sin(156/2)=1071.8 N 带轮示意图如下

六、齿轮传动的设计: (1)、选定齿轮传动类型、材料、热处理方式、精 度等级。 小齿轮选硬齿面,大齿轮选软齿面,小齿轮的材料为45号钢调质处理,齿面硬度为229~286HBW,大齿轮选用45号钢正火,齿面硬度为169~217HBW。 齿轮精度初选8级 (2)、初选主要参数 Z1=20 ,i= 5 Z2=Z1·i=20×5=100 Z1=20 Z2=100 i=5 (3)按齿面接触疲劳强度计算 计算小齿轮分度圆直径 d1≥ 2kT1u?1?ZEZHZε???3?Ψdu?[ζH]??2 确定各参数值 1 载荷系数 查课本表13-8 取K=1.2 ○2 小齿轮名义转矩 ○T1=9.55×106×P/n1=9.55×106×3.2/320 =95500N·mm n1=320r/min P=3.2kw 4.接触疲劳许用应力 [ζ?]1?ζlim??? S? [ζHlim1]?600MPa [ζHlim2]?550MPa 由表13-32得

应力循环次数:一年工作300天,两班制 N1=60njLh=60×320×1×10×300×16=9.216?108 N2=N1/i=9.216×10/5=1.8432?108 5.由图13-34查接触疲劳寿命系数Zn1=1.02, Zn2=1.1 [ζH]取SH=1 则1?2? [ζH] ζHlim1600?1.02??612MPa SF1 ζHlim1550?1.1??605MPa SF1 ??605MP 取 [ζH]a 6.计算小齿轮分度圆直径: 由表13-9按齿轮相对轴承对称布置取 ψd=1.08 由课本表13-10 ZE=189.8区域系数 ZH=2.5 于是 d1≥ 2kT1u?1?ZEZH???3?Ψdu?[ζH]??2N/mm2 22?1.2?955005?1?189.8?2.5?=3??1.085?605? =53.8 mm 取d=50mm 7.验算初选精度等级是否合适: 齿轮圆周速度

V=n1?d1320?3.14?50?=0.84m/s 60?100060?1000V﹤6m/s 所以8级精度适合 8.确定主要参数: 齿数:Z1=20 Z2=20×5=100 模数 m=d1/Z1=50/20=2.5正好是标准模数 分度圆直径:小齿轮d1=m·Z1=2.5×20=50mm 大齿轮 d2=m·Z2=2.5×100=250mm ?m??20?2?2.5?55mm 齿顶圆直径:da1?Z1?2h?a?m??100?2?2.5?255mm da2??Z2?2h?a 齿根圆直径:df1?d f2?Z-2h-2C?m??20-2-2?0.25?2.5?43.75mm ??Z-2h-2C?m??100-2-2?0.25?2.5?243.75mm ?a?1?a?2中心距:(d1+d2)/2=(50+250)/2=150mm 齿宽:b=ψd×d1=1.08×50mm=54mm(取b2=60mm) b1=b2+5mm=65mm 齿距:p=л×m=3.14×2.5=7.85mm

全齿高:?2ha*?c*?M=(2×1+0.25)2.5=5.625mm 齿顶高:ha*m=1×2.5=2.5mm 基圆直径:db1=d1cosα=50×cos20°=50×0.94=47mm Db2=d2cosα=50×cos20°=250×0.94=235mm 9.按齿根校核弯曲接触强度计算: 齿形系数YFS由图13-30得YFS1=4.35:;YFS2=3.9 [ζF]?弯曲疲劳许用应力ζFlim SFYN 由图13-31得ζFlim1?240Mpa ζFlim2?220Mpa 由图13-33得弯曲疲劳寿命系数:YN1?1 YN2?1 按一般可靠性要求取安全系数为SF?1则 [ζF]1?ζFlim1ζFlim2?240[ζ]??220Mp MpF2YYN1N2aaSFSFζF1?2kTYbd1m1FS1校核计算 ?2?1.2?95500?4.35Mp a60?2.5?50a ?133Mp??F1ζF2??F1YFS2???YFS1?119Mp??F2a?? 10.齿轮的结构设计 小齿轮采用齿轮轴结构,大齿轮采用锻

造毛坯的腹板式大齿轮的尺寸如下: 轴孔直径 d=50mm 轮毂直径 D1=1.6×d=1.6×50=80mm 轮毂长度 L=60mm 轮毂厚度 δ0=(3~4)mm=6~8mm(取8mm) 轮毂内径 D2=d2-2h-2δ =250-2×5.625-2×8=222.75mm(取D2=230mm) 腹板厚度 c=0.3b=0.3×60=18mm 齿轮倒角 n=0.5m=0.5×2.5=1.25mm

七 轴的设计 1, 输入轴的设计 (1) 确定轴上零件的定位和固定方式 (如图) 1,5—滚动轴承 2—轴 3—齿轮轴的轮齿段 4—套筒 6—密封盖 7—轴端挡圈 8—轴承端盖 9—带轮 10—键 (2)按扭转强度估算轴的直径 选用45钢正火处理,查表19-15 b?600 a ?55b-1a 轴 的输入功率为PⅠ=2.65 KW 转速为nⅠ=320 r/min 按扭转强度初估轴的最小直径,查表19-14,取A=115 P2.65d≥A·3?115?3?23mm n320Ⅰ (3)确定轴各段直径和长度 1从大带轮开始右起第一段, ○由于大带轮与轴通 ?Mp ???Mp

过键联接,则轴应该增加5%,d=23 × 1.05mm=24.15mm;取D1=Φ25mm,又带轮的宽度 B=(Z-1)·e+2·f =(4-1)×15+2×9=63 mm 则第一段长度L1=70mm 2右起第二段直径取D2=Φ31mm ○D1=Φ25mm L1=70mm D2=Φ31mm 根据轴承端盖的装拆以及对轴承添加润滑脂的要求L2=50mm 和箱体的厚度,取端盖的外端面与带轮的左端面间的 距离为30mm,则取第二段的长度L2=50mm D3=Φ35mm 3右起第三段,该段装有滚动轴承,选用深沟球L3=17mm ○轴承,则轴承有径向力,而轴向力为零,选用6207型 轴承,那么该段的直径为D3=Φ35mm,长度为 L3=17mm D4=Φ48mm 4右起第四段,○为滚动轴承的定位轴肩,其直径L4=23mm 应小于滚动轴承的内圈外径,取D4=Φ40mm,长度 取L4= 23mm D5=Φ50mm 5右起第五段,该段为齿轮轴段,由于齿轮的L5=65mm ○齿顶圆直径为Φ48mm,分度圆直径为Φ50mm,齿轮 的宽度为65mm,则,此段的直径为D5=Φ50mm,长 度为L5=65mm D6=Φ40mm 6右起第六段,为滚动轴承的定位轴肩,其直L6= 23mm ○径应小于滚动轴承的内圈外径,取D6=Φ40mm

长度取L6= 23mm D7=Φ35mm 7右起第七段,该段为滚动轴承安装出处,L7=17mm ○取轴径为D7=Φ35mm,长度L7=17mm 两轴承跨距为L=128mm (4)求齿轮上作用力的大小、方向 1小齿轮分度圆直径:d1=50mm ○ 2作用在齿轮上的转矩为:T =9550×P/n1=9550×Ft=3160Nm ○(2.65÷320)=79N·mm 3求圆周力:Ft ○ Fr=1137.6Nm × Ft=2000T/d1=(2000×79)/50=3160N 4求径向力Fr ○Fr=Ft×tanα=3160tan20=1137.6N Ft,Fr的方向如下图所示 (5)轴长支反力 0α=0.6 根据轴承支反力的作用点以及轴承和齿轮在轴上 的安装位置,建立力学模型。 水平面的支反力:RHA=Ft/2 =3160/2=1580 N 垂直面的支反力:由于选用深沟球轴承则Fa=0 那么RvA=RvB =Fr/2=1137.6/2=568.8 N (6)画弯矩图 [ζ -1]=55Mpa

右起第四段剖面C处的弯矩: 水平面的弯矩:MHC= RHA×L/2=1580×(0.128÷2) =101.120 Nm 垂直面的弯矩:MvC1= MvC2=RvA×L/2=568.8(0.128 ÷2)=36.40Nm 合成弯矩: MC1?MC2?MHC?MVC1?101.122?36.42?107.47Nm 22 (7)画转矩图: T= 79 Nm (8)画当量弯矩图 因为是单向回转,转矩为脉动循环,α=0.6 可得右起第四段剖面C处的当量弯矩: Me?MC2?(αT)2?2107.52??0.6?79??117.5Nm2 (9)轴危险截面所需的直径为 dc?30.1??b?Me?1?3117.5?10?27.7mm 0.1?553考虑到该截面上开有键槽,故将轴颈增大5%,dc?27.7m?1.05mm?29mm 所以确定的尺寸是安全的 。 受力图如下:

输入轴 D(mm) L(mm)

1 φ25 2 φ31 3 φ35 4 φ40 5 φ50 6 φ40 7 φ35 70 50 17 23 65 23 17

输出轴的设计计算 (1) 确定轴上零件的定位和固定方式 (如图) 1,5—滚动轴承 2—轴 3—齿轮 4—套筒 6—密封盖 7—键 8—轴承端盖 9—轴端挡圈 10—半联轴器 (2)按扭转强度估算轴的直径 选用45钢正火,查表19-15 b?600 a ?55b-1a 轴的输入功率为PⅡ=2.54 KW 转速为nⅡ=64 r/min 按扭转强度初估轴的最小直径,查表19-14,取 A=115 P2.54d≥A·3?115?3?39.1mm n64Ⅰ ?Mp???Mp

(3)确定轴各段直径和长度 D1=Φ42mm 1从联轴器开始右起第一段,由于联轴器与轴通 ○过键联接,则轴应该增加5%,d=39.1× 1.05mm=41.05mm查表20-1 K=1.5根据计算转矩TC=K×TⅡ=1.5×379=568Nm,查标准GB/T 5014—2003,选用LH3型弹性柱销联轴器,d=42mm轴段长L1=70mm 2右起第二段,考虑联轴器的轴向定位要求,该○ L1=70mm D2=Φ48mm L2=52mm 段的直径取Φ48mm,根据轴承端盖的装拆及便于对轴承添加润滑脂的要求,取端盖的外端面与半联轴器左端面的距离为30mm,故取该段长为L2=52mm 3右起第三段,该段装有滚动轴承,选用深沟球○ D3=Φ50mm L3=45mm 轴承,则轴承有径向力,而轴向力为零,选用6210 型轴承,轴承宽度为20mm,那么该段的直径为Φ 50mm,长度为L3=45mm 4右起第四段,该段装有齿轮,并且齿轮与轴○D4=Φ55mm L4=58mm 用键联接,直径要增加5%,大齿轮的分度圆直径为250mm,则第四段的直径取Φ55mm,齿轮宽为 b=60mm,为了保证定位的可靠性,取轴段长度为L4=58mm 5右起第五段,○考虑齿轮的轴向定位,定位轴D5=Φ63mm L5=7mm

肩,取轴肩的直径为D5=Φ63mm ,长度取L5=7mm D6=Φ57mm 6右起第六段,该段为滚动轴承安装出处,取轴L6=16mm ○径为D6=Φ57mm,长度L6=16mm 7右起第七段,该段为滚动轴承安装出处,取轴D7=Φ50mm ○径为D7=Φ50mm,长度L7=20mm 两轴承跨距为L=126mm (4)求齿轮上作用力的大小、方向 1大齿轮分度圆直径:d1=250mm ○L7=20mm Ft=3032Nm 2作用在齿轮上的转矩为:T =9550×○Fr=1091.52Nm × P/n1=9550×(2.54÷64)=379 N·mm 3求圆周力:Ft ○Ft=2000T/d1=(2000×379)/250=3032N 4求径向力Fr ○Fr=Ft×tanα=3032tan20=1091.52N Ft,Fr的方向如下图所示 (5)轴长支反力 0根据轴承支反力的作用点以及轴承和齿轮在轴上的安装位置,建立力学模型。

水平面的支反力:RHA=Ft/2 =3032/2=1516 N 垂直面的支反力:由于选用深沟球轴承则Fa=0 那么RvA=RvB =Fr/2=1091.52/2=545.76 N (6)画弯矩图 右起第四段剖面C处的弯矩: 水平面的弯矩:MHC= RHA×L/2=1516×(0.126÷2)=95.5 Nm 垂直面的弯矩:MvC1= MvC2=RvA×L/2=545.76(0.126÷2)=34.40Nm 合成弯矩: MC1?MC2?MHC?MVC?95.5?34.4?101.5Nm 2222RA’=RB’ =545.76N MC=95.5Nm MC1’= MC2’ =41.09 Nm MC1=MC2 =34.4Nm T=379 Nm α=0.6 (7)画转矩图: T= 379 Nm (8)画当量弯矩图 因为是单向回转,转矩为脉动循环,α=0.6 可得右起第四段剖面C处的当量弯矩: Me?MC2?(αT)?222101.52??0.6?379? ?249Nm(9)轴危险截面所需的直径为 dc?30.1??b?Me?3249?100.1?553?35.6mm ?1考虑到该截面上开有键槽,故将轴颈增大5%,dc?35.6m?1.05mm?37.38mm

[ζ -1]=55Mpa

所以确定的尺寸是安全的 。 以上计算所需的图如下:

输出轴 D(mm) L(mm) 1 φ42 2 φ48 3 φ50 4 φ55 5 φ63 6 φ57 7 φ50 70 52 45 58 7 16 20 《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 八.轴的配合 (一)输入轴 1.输入轴与大带轮的配合 输入轴与大带的配合采用基孔制,配合代号φ25H7/p6,(优先级配合) 查表2-2 IT6=13μm IT7=21μm 2-3 p的下偏差 ei=22μm 2-4 H的下偏差 EI=0 P6的上偏差es=ei+IT6=(22+13)μm=+35μm H7的上偏差ES=EI+IT7=(0+21)μm=+21μm ?25p6?0.035?0.021?25H70 (过盈配合) ?0.0222.输入轴与齿轮的配合采用基孔制,配合代号φ50H7/p6(优先级配合) 查表2-2 IT6=16μm IT7=25μm

2-3 p的下偏差 ei=26μm 2-4 H的下偏差 EI=0 P6的上偏差es=ei+IT6=(26+16)μm=+42μm H7的上偏差ES=EI+IT7=(0+25)μm=+25μm ?50p6?0.042?0.025?50H70 (过盈配合) ?0.026(二)输出轴 1.输出轴与齿轮的配合采用基孔制,配合代号 φ55H7/p6(优先级配合) 查表2-2 IT6=19μm IT7=30μm 2-3 p的下偏差 ei=32μm 2-4 H的下偏差 EI=0 P6的上偏差es=ei+IT6=(32+19)μm=+51μm H7的上偏差ES=EI+IT7=(0+30)μm=+30μm ?55p6?0.051?0.03?55H70 (过盈配合) ?0.032 九.键联接的公差 (一).输入轴 1.输入轴与大带轮联接采用A型普通平键,

正常联接 查表5-15 轴槽 N9 轮毂槽 JS9 查表5-14N90 ?0.036JS9?0.018 此段轴径d1=25mm,L1=70mm 查表5-13,得: 平键 b×h=8×7 公称=4.0 d?t1?0?0.20 d?t2? ?0.200 N90-0.036JS9±0.018AA 2.输入轴与齿轮1联接采用A型普通平键,正常联接 查表5-15 轴槽 N9 轮毂槽 JS9 查表5-14N90 ?0.043JS9?0.021 此段轴径d5=50mm,L5=65mm 查表5-13,得: 平键 b×h=14×9 公称=5.5

d?t1?0?0.20

d?t2??0.200 ±AA (二)输出轴 1.输出轴与齿轮2联接采用A型普通平键,正常联接 查表5-15 轴槽 N9 轮毂槽 JS9 查表5-14N90 ?0.043JS9?0.021 此段轴径d4=55mm,L4=60mm 查表5-13,得: 平键 b×h=16×10 公称=6.0 d?t1?0?0.20 d?t2??0.200

±AA 2.输出轴与联轴器联接采用A型普通平键,正常联接 查表5-15 轴槽 N9 轮毂槽 JS9 查表5-14N90 ?0.043JS9?0.021 此段轴径d1=42mm,L1=70mm 查表5-13,得: 平键 b×h=12×8 公称=5.0 d?t1?0?0.20 d?t2??0.200 ±AA

九.滚动轴承的选择与公差 根据条件,轴承预计寿命 Lh10×300×16=48000小时 (一)输入轴的轴承与轴配合的公差 1.选择深沟球轴承 2.选择轴承型号 查课本表11-5,选择6207轴承 轴承宽度17mm 3.选择轴承的精度等级 因为是旋转精度,运动平稳性要求不高,中等负荷,中等转速机构,所以选择P0级 查表7-2 轴承公差带为H7,采用基孔制φ35H7/p6(优先级配合) 查表2-2 IT6=16μm IT7=25μm 2-3 p的下偏差 ei=26μm 2-4 H的下偏差 EI=0 P6的上偏差es=ei+IT6=(26+16)μm=+42μm H7的上偏差ES=EI+IT7=(0+25)μm=+25μm ?35p6?0.042?0.025?35H70 (过盈配合) ?0.026

4.其他参数的确定 查表7-5 轴颈=4.0μm 轴肩=12μm 外壳孔肩=20μm 查表7-6 配合面的表面粗糙度公差等级为IT6 Ra=1.6μm (二)输出轴的轴承与轴的配合及公差 1.选择深沟球轴承 2.选择轴承型号 查课本表11-5,选择6210轴承 轴承宽度20mm 3.选择轴承的精度等级 因为是旋转精度,运动平稳性要求不高,中等负荷,中等转速机构,所以选择P0级 查表7-2 轴承公差带为H7,采用基孔制φ50H7/p6(优先级配合) 查表2-2 IT6=16μm IT7=25μm 2-3 p的下偏差 ei=26μm 2-4 H的下偏差 EI=0 P6的上偏差es=ei+IT6=(26+16)μm=+42μm H7的上偏差ES=EI+IT7=(0+25)μm=+25μm ?50p6

?0.042?0.025?50H70 (过盈配合) ?0.026

4.其他参数的确定 查表7-5 轴颈=4.0μm 轴肩=12μm 外壳孔肩=20μm 查表7-6 配合面的表面粗糙度公差等级为IT6 Ra=1.6μm 十.联轴器的选择与配合的公差 (1)类型选择 由于两轴相对位移很小,运转平稳,且结构简单,对缓冲要求不高,故选用弹性柱销联。 (2)载荷计算 计算转矩TC=KA×TⅡ=1.5×379=568.5Nm, 其中KA为工况系数,由课本表14-1得KA=1.5 (3)型号选择 查表20-1 K=1.5根据计算转矩TC=K×TⅡ=1.5×379=568Nm,查标准GB/T 5014—2003,选用LH3型弹性柱销联轴器,d=42mm轴段长L1=70mm 4.联轴器与输出轴的配合采用基孔制,配合代号联轴器与输出轴的配合 φ42H7/p6(优先级配合) 查表2-2 IT6=16μm IT7=25μm 2-3 p的下偏差 ei=26μm 2-4 H的下偏差 EI=0 P6的上偏差es=ei+IT6=(26+16)μm=+42μm

H7的上偏差ES=EI+IT7=(0+25)μm=+25μm ?42p6?0.042?0.025?42H70 (过盈配合) ?0.026 公差 输入轴 ?0.035输出轴 大带轮 ?25p6?0.022?25H70?0.021 ......... 小齿轮 ?50p6?0.026?50H70?0.025?0.042 ......... 轴承 ?35p6?0.042?0.026?0.025 ? 50p6?0.026 ?50H70?0.025?0.042 ?35H70联轴器 .......... ?42p6?0.042?0.026?0.025 ?42H70大齿轮 .......... ?55p6?0.051?0.032?0.03?55H70 十一、设计小结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是我们机械类专业学生第一次较全面的机械设计训练,是机械设计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重要的综合性与实践性环节。 (1) 通过这次机械设计课程的设计,综合运

用了机械设计课程和其他有关先修课程的理论,结合生产实际知识,培养分析和解决一般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使所学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深化和扩展。 (2) 学习机械设计的一般方法,掌握通用机械零件、机械传动装置或简单机械的设计原理和过程。 (3) 进行机械设计基本技能的训练,如计算、绘图、熟悉和运用设计资料(手册、图册、标准和规范等)以及使用经验数据,进行经验估算和数据处理等。 泉州机电系 10数控(2) 第一组: O(∩_∩)O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95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