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一轮复习)

更新时间:2023-05-20 09:24: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考试大纲:

1、苏联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2、“斯大林模式”以及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3、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4、罗斯福新政以及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链接高考:

1.(2010·辽宁、湖南、宁夏文综32)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传单写道:“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路组织的会议……决定,派我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加入‘为饥饿的彼ABC.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失误D.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B

2.(2010·重庆文综22)右图是一幅苏联宣传画,当时的苏联

A.对外国资本的依赖性比较强

B.已顺利完成第三个五年计划

C.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严重

D.工业生产增长的速度明显下降D

3.(09·江苏历史)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苏联之所以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

A.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B.适时纠正了经济政策中存在的弊端

C.合理地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D.开创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D

、(09·广东历史)列宁曾讲过:“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这里的“尝试”是指()

A.十月革命

B.斯大林模式

C.新经济政策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

知识回顾:

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7)

(三)斯大林体制(1936~1991)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1、原因:

(1)十月革命后,在落后的俄国诞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2)十月革命后,帝国主义对苏俄进行了武装干涉,妄图扼杀刚刚诞生的苏维埃政权。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着极为严峻的政治经济危机。

(3)根本: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面对极为残酷的战争环境,苏维埃政府提出“一切为了前线”,采取了一系列非常措施,即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内容:

(1)农业:实行余粮征集制,农民除保留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食外,其余粮食以极低价格交售国家;

(2)工业: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

(3)流通:取消商品贸易;

(4)分配: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

特点:排斥商品货币关系,采用军事与行政命令的办法。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3、评价:

(1)进步性: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实行的,在当时最大限度的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2)局限性:

它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引发农民暴动和阶级矛盾;经济政治危机进一步加强。作为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探索是失败的。

1921~1927)

1、目的:(1)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2)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巩固政权。2(1)(2)(3)(4)

1921~1927)

3、评价:

积极: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受到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支持,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理论认识:表明俄共布放弃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是列宁从小农经济占优势的俄国国情出发,找到了一条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向社会主义过渡、建设的途径。

1936~1991)

1、原因:

(1)外部帝国主义包围威胁

(2)俄国社会政治传统,国内经济文化落后,苏联要优先发展重工业。

(3)斯大林个人因素。

2、确立过程: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逐渐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开始领导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取消新经济政策,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苏联确立了新的经济体制。

(三)斯大林体制(1936~1991)

(1(2(34、评价:

(1)积极影响:集中全国力成了量,在短时间内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提高了国家的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三)斯大林体制(1936~1991)(2)消极影响:

(1)超越了苏联生产力的水平;

(2)体制僵化,优先发展重工业致使经济比例失调;

(3)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生产积极性不高;

(4)长期僵化的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5、历史启示:

(1)从国情出发,按规律办事;

(2)强调经济政策和生产力之间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水平

(3)农业、重工业、轻工业要协调发展

(4)经济建设必须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巩固练习:

1、(09·广东理基)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许多人认为,五年计划不过是斯大林的个人幻想,但在相对落后的国家要实现工业化,五年计划或许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它却是一条有效的捷径。”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生与斯大林没有任何直接关系

B.计划经济的做法对于落后国家来说有一定的合理性

C.计划经济是所有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最佳途径

D.计划经济的做法对苏联工业化没有发挥过积极作用B

、(09·山东文综)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领导人曾在一次演讲时强调:“已经是布尔什维克自己成为专家的时候了……技术决定一切。”这主要是着眼于()

A.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发展农业集体经济

D.进行工业化建设D

、(08·四川文综)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令规定:“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即绝对禁止任何人的粮食贸易……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粮食。这一措施实行于()

A.1917年十月革命时期

B.苏维埃俄国内战时期

C.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

D.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B

知识回顾:

二、苏联的经济改革

( 一)赫鲁晓夫的改革

(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三)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链接高考:

.(10·福建文综)《华盛顿邮报》在某一时期陆续报道了几篇新闻评论,其标题分别是:“莫斯科:是巨大的机会吗?”、“西方的援助应当使苏联实行改造而非改革”、“大学对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观点不一”。由此判断,该时期是()

A.赫鲁晓夫执政时期

B.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

C.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

D.普京执政时期C

.(10·北京文综)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

A.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

B.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

C.鼓励私营企业发展

D.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D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ve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