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绪论教案

更新时间:2023-11-08 23:2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案 第一章 绪论

人的心理能力是非常丰富的,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最珍贵的财富。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做一件事、每说一句话,都受到一定的心理状态和心理活动的影响和制约,尽管有时候我们察觉不到。说一个人发脾气、闹情绪,这就是一种心理活动;说一个人洋洋得意、意气风发,这就是一种心理状态;说一个人品行不好、思想消极,这其实就是在做心理学研究了。心理学能够指导我们的生活,懂得运用心理学管理自己,我们的学习、生活、工作才会有所成就,才会更有意义。 一、心理与心理健康标准 (一)什么是心理学?

“Psychology”,源于古希腊语,“灵魂之科学”。

1.早在19世纪前,心理学还属于哲学范畴,而到了1879年,德国的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2.心理学是研究人和动物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3.消除对心理学的误解: 心理学家知道人们在想什么

你是学心理学的,那你说说我现在正在想什么?周围人得知你是学心理学专业的时候,常会好奇地这样问。以为研究心理学的人和算命先生差不多,应该能够透视眼前人的内心活动,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心理学研究者通常是根据人的情绪表现和外在的行为等来研究人的心理。也许他们可以根据你的外在特征或测验结果来推测你的内部心理特征,但除非具有超感知能力,否则再资深的心理学家也不可能会一眼就看穿你的内心世界。 (二)健康与健康的标准

1. 1948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或完全安宁。

2.世界卫生组织(WHO)健康的十条标准:

①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

②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不论事情大小都不挑剔; ③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④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应变能力强; ⑤能够抵抗一般性的感冒和传染病;

⑥体重得当,身体均匀,站立时头、肩、臂的位置协调; ⑦反应敏锐,眼睛明亮,眼睑不发炎;

⑧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无出血现象,牙龈颜色正常;⑨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⑩肌肉和皮肤富有弹性,走路轻松匀称。

1989年WHO又提出了21世纪健康新概念: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还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3.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身心健康的七大标准:

1、快食:吃饭不挑食、不偏食,津津有味 2、快眠:较快入睡,睡眠质量好,精神饱满 3、快便:快速通畅地排泄,感觉轻松自如 4、快语:说话流利,头脑清醒,思维敏捷

5、快行:行动自如协调,迈步轻松有力,动作流畅 6、良好的个性:性格柔和、适应环境,为人处事好 7、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人相处自然融洽,朋友多 (三)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在贫困时代是奢侈品 在发展中国家是点缀品 在发达国家是必需品 (四)心理健康的概念

1.心理健康不仅是没有心理疾病,而是指一种持续的积极发展的心理状况,在这种状况下主体能做出良好的适应,能充分发挥身心潜能。

2.光有一个概念是不够的,心理健康需要有具体的标准作为衡量依据。目前,许多心理学家都试图提出或已经提出了一些标准,各有特色。有七项标准、十项标准等,这里我为同学们简单介绍一下心理健康的七项标准说和事项标准说。 3.心理健康的七项标准 (1)正常的智力水平。

智力是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正常的智力水平是一个人生活、学习、工作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世界卫生组织规定,包括青少年和儿童在内的正常人,其智商

不能低于85(韦氏儿童智力量表规定),这是智力正常的最低要求,若在70至79之间,则属于智力缺陷,亦为心理缺陷,低于70分则属于低能,在心理疾病范畴。智商超过130为智力超常,但也属于心理健康范畴。

智力属于低能的人很难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完成正常学习或工作任务。 (2)健全的人格

健全的人格是指构成人格的诸要素,如气质、能力、性格、理想、信念、人生观等各方面均平衡、健康的发展。 从人本主义自我实现的需求出发,著名发展心理学家阿尔波特提出了健全和成熟人格的标准: ①有自我扩展能力

②有与他人热情交往的能力。能与他人保持亲密关系,无占有欲和妒忌心;有同情心,能容忍与自己在价值观念和信息上有差别的人。

③在情绪上有安全感和认同感。

能忍受生活中无法避免的冲突和挫折,能经得起突然袭来的打击。

④具有现实性。 ⑤有清醒的自我意识。

对自己所有的或所缺都清楚、明确。理解真实的自我与理想的自我之间的差别,业 知道自己与他人对于自己认识的差别。

⑥有一致的人生哲学。又符合社会规范的、科学的人生观,

为一定的目的而生活。在意识形态、信念和生活方面能够对他人产生创造性的推动力。 (3)较强的社会协调性:

一个人能够根据客观环境的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身心行为,达到与客观环境和睦相处的协调状态。 社会协调性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较强的人际关系的适应能力; 较强的自然环境适应能力;

较强的适应不同情境的能力。既要进行客观观察以取得正确认识,以有效的办法对应环境中的各种困难,不退缩,还要根据环境的特点和自我意识的情况努力进行协调,或改革环境适应个体需要,改造自我适应环境。 (4)稳定适中的情绪情感

心理健康者能经常保持愉快、乐观、开朗的心境,对生活和未来充满希望。当然也会有悲伤、忧愁等消极情绪体验,但总能主动调节,同时能控制情绪的过分表达,做喜不狂、忧不绝、胜不骄、败不馁。 (5)健全的意志,协调的行为

通过4种心理品质,可以衡量一个人意志品质的高低,健全与否:果断、自觉、自制、自控、坚韧。 行为协调的指标:

行为大多数受理智控制而尽量不受情感和非意识支配。 能够采取弹性方式锤炼问题,不固执僵化。 (6)和谐的人际关系: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ny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