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更新时间:2024-01-11 21:3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秋夜

教学目标

1、 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

2、 体会文章描绘出的含蓄隽永的意境,从而感受作者的爱憎情感。 教学重点

抓住景物特征,理解景物的象征意义,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 教学难点

如何将不同性质的两类事物加以区分,从而体会作者爱憎情感。 教学方法

通过阅读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辅以练习检测巩固课堂效果,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 教学过程 1布臵预习:

认真阅读《秋夜》,标出自然段落,分清结构层次,划出重点、关键词语,思考其深层含义。 2、导入:

1924年初,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一个新的革命高潮逐步在全国形成,但是穷途末路的封建军阀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一方面残酷镇压革命力量,另一方面,疯狂围剿新文化运动,为此,鲁迅先生写下了一篇寓意深刻、动人心弦的战斗篇章——《秋夜》(板书课题)

3、简介《野草》(投影下列内容,并指名朗读)

《野草》是鲁迅唯一的一部抒情散文诗集,收作品二十三篇,大部分写于1924年至1926年之间。这期间是鲁迅思想向共产主义世界观飞跃的前夜,因此,《野草》总的主题是:?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三闲集〃我和〈语丝〉始终》) 4、检查预习,思考:

(1)文中作者写了秋夜中的哪些景物。作者对这些景物寄寓了强烈的爱憎感情,哪些是作者所热爱的?哪些是憎恶的?(归纳板书)

枣树 天空 热爱(光明) 青虫 憎恶(黑暗) 月亮 红花 恶鸟

(2)以上都是些很常见的景物,但在作者笔下却蕴含着悠远的艺术魅力,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是运用了象征手法(板书),而这些景物到底象征了什么呢?(仔细研读课文) (3)课文第一节:作者为什么不说?有两株枣树?却用?一株……还有一株……?? (讨论明确):这是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指出赞颂对象,使读者有一个突出而强烈的印象。 (4)为什么说奇怪而高的天空的微笑大有深意?从?繁霜洒在园里的野花草上?这一句,我们能否看出其深层含义? 明确: (1)?微笑?是指反动军阀表现出的虚伪做作的微笑,显示其欺骗手段的高明而洋洋得意。 (2)?繁霜?实指军阀政府实行文化高压政策,极力摧残?园里的野花草?。 5、指名朗读第4节,思考:

(1)枣树有哪些特征?找出描绘枣树的句子。(略)

(2)为什么?只有创伤,其他一无所有?的枣树却欠伸得很?舒服?? 明确:?一无所有?的枣树更便于战斗,因为折磨增强了他的毅力,摧残砥砺了他的斗志。

1

(3)文中写枣树时用了三个?直刺?,其含义是否相同?

讨论明确:一二两个?直刺?表明了枣树的斗争对象,第三个?直刺?写出了枣树那种顽强和坚忍不拔的战斗风格。

(4)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枣树的象征意义是什么呢? (板书:)坚毅不屈的战士形象,是作者着力赞颂的对象。 6小红花又是一种什么形象呢?(投影下列判断题) (1)?小粉红花?象征了那些被压迫、被摧残的弱小者,作者对其的感情是:同情( ) (2)第三段化用了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中的?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告诉人们黑暗不会永远地统治大地,光明终将到来。( )

(3)红花的梦——秋后有春,坚信春天必然到来,充满胜利的信心。落叶的梦——春后是秋,明白斗争有反复,是艰难曲折,错综复杂的,因而必须进行韧性的抗争。( ) 7、 分析:小青虫形象: 快速阅读(7-9)节,思考:

(1)7节和9节中作者两次提到?夜半的笑声?这两种笑声是否相同? 明确:第一次:蔑视的笑、胜利的笑,是示威与挑战。

第二次:快意的笑、欢欣的笑,是对未来的神往。 (2)文末有?苍翠精致的英雄们?具体指的是什么? 明确:具体指小青虫

(3)这些小青虫又象征了什么呢?作者对其态度是什么?

明确:象征追求光明,不怕牺牲的进步青年 态度:a 批评其乱撞,不讲策略的弱点。

b 更敬佩(板书:)其追求光明,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

8、 作为作者深深憎恶的?天空、月亮、恶鸟?等景物又有哪些特点?他们的象征意义是什

么呢?作者对其是什么态度?

讨论明确: (1)天空:奇怪而高 月亮:圆满 恶鸟:夜游 (2)象征:阴险冷酷、丑恶狡猾的反动势力。 (3)态度:鞭挞

9、在铁枝似剑的枣树的直刺之下,他们的狼狈形象是什么?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其狼狈象来。(投影下列判断题)

(1)?月亮躲到东边去了?并不是月亮真的向东边离去,而是指其慌不择路,脱离了原有的轨道。( )

(2)?哇?的一声,是恶鸟绝望的哀鸣,从另一角度显示反动势力惶惶不可终日的惊恐心理,反衬枣树的战斗威力。( )

(3)两三个青虫休息在灯的纸罩上喘气,是因为看到同伴葬身火海后产生的恐惧心理及畏难举动。( ) 10、 有人说:有意境的作品能够用各种艺术方法使读者产生象外有象、景外有景的审美

感受,那么本文的意境有什么特点呢?

自由讨论后明确:本文的意境含蓄而隽永,作者善于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来刻画形象,用?枣树?与?天空?这两种景物构成了一幅大有深意的画面,因而意境深远而又奇特,这种效果又主要得益于作者采用了象征的艺术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表达作用,那么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到底是什么呢?

(投影下列内容) 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把现实和幻想融为一体,确切真实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格化的景物所代表的社会力量,寄托作者的爱憎情感,表现作者自身的战斗精神,运用象征手法的课文还有:《海燕》、《松树的风格》、《井冈翠竹》、《白杨礼赞》等。 11、 总结课文,进行思想教育。

2

本文刻画的枣树形象由于它的隐喻和象征作用,能够使读者在想象中幻化出一个寓于人生经验的坚强斗士形象,更能幻化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形象。可以说,散文《秋夜》形象地体现了鲁迅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执着于现在的战斗的伟大精神,作为我们中学生也应向鲁迅学习,既要学会作文,更要学会作人,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 练习巩固(略)

附板书

枣树:坚毅不屈的战士形象(赞颂)

热爱(光明)青虫:追求光明,不怕牺牲的进步青年(敬佩) 红花:被压迫、被摧残的弱小者(同情)

秋夜(象征) 天空(奇怪而高)

憎恶(黑暗)月亮(圆满) 阴险冷酷、丑恶狡猾的反动势力(鞭挞) 恶鸟(夜游)

3

12

对岸

教学目标:

1.通过诗人对于?对岸?的富有想象力的图景描绘,体会其热爱大自然,热爱人民,热爱故土,追求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

2.了解泰戈尔及其诗文特点,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

了解文章的象征意象 教学难点:

掌握散文诗的特点及泰戈尔诗选的儿童心理描写 教学安排:

一课时 讲授课 教学设计:

1.由泰戈尔诗文的名言名句导入 2.简略介绍作者生平,听录音朗诵

3.直接分析文章,提问法:(要求落实到段落、句子,甚至是字里行间) ①对岸有什么?

②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③?对岸??妈妈?又有什么象征意义?

4.由译者对《新月集》的评价,小结泰戈尔诗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1. 导入:

(由学生课前五分钟讲话时用泰戈尔诗集中大家所熟识的名言名句进行点评导入新课) ?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但是让我做叶的事业吧,叶是谦逊地专心地垂着绿荫的。?泰戈尔先生用如此优美而恬静的语言向我们展示生活的真谛,平常在生活中我们也对泰戈尔的诗耳熟能详,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全面了解一下印度诗人泰戈尔。

2.作者简介:

泰戈尔是印度孟加拉地方的人,印度是一个?诗的国?,诗就是印度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泰戈尔出身于19世纪中期印度的名门望族,从小受过良好的氛围熏陶,主要进行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活动的创作,诗集主要有《园丁集》《飞鸟集》《吉檀迦利》。因《园丁集》而获诺贝尔奖。

泰戈尔的诗正如天真烂漫的天使的脸,看着他,就?能够知道一切事务的意义?,就感到和平,感到安慰,并且知道真相爱。有人认为泰戈尔的著作能够在全世界流行,一半在于他思想中的高超的理想主义,一半在于他作品中的文学的庄严与美丽。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他的散文诗《对岸》,先听一听录音朗诵。同时思考练习一。 3.文章主要内容及艺术特点:

(1)?我?想象中的?对岸?,有着怎样令人神往的美妙的景象?描绘一下!

明确:?我?想象中的?对岸?,是一片世外桃源般地,恬静闲适。丰富极具田园气息的神奇乐土。在那里,人们耕耘,放牧,各种飞禽鸟兽哦在那里自由自在地栖息生长,连长草在月光下也呈现出异彩。(学生作答,教师稍加肯定)

这主要集中在文章的前面两部分,耕耘放牧这些都是人的活动,所以,这一幅?对岸?的画面是淳朴无华的农庄田园,作为大自然的一部分,即使那里的人和物都是那样的普通平常,甚至夜里还会有?豺狼 ?,但在孩子的眼里仍就是个可爱而又令人好奇的地方。

而第二幅画面中并未涉及到人,?对岸?普通池塘的周围,在孩子看来,飞禽走兽,一花一草,都有生命有情趣,?对岸?是自然界的万物自由自在生长的地方,一个美丽愉快而令人神往的地方。

4

(2)想象如此美妙的景象,作者寄托着怎样的愿望和追求?

明确:请看文章第三部分。(先选其中几个句子朗读一下,逐句分析)第一句话看似简约,平淡,实际上却是惟妙惟肖地刻画了孩子内心的阵阵波澜,在同龄伙伴那种?诧异?目光的注视下,自由地渡来渡去,心里是多么地喜悦,得意神气啊!第二、三句:在自由自在的大地上玩耍,肚子饿了可以找妈妈,天色昏暗了可以回家,多么令人眷恋。作者热爱母亲,热爱故土,热爱大自然之情正是体现在每段最后?要做这渡船的船夫?,而不是简单地离开。

(3)文章中反复提到?妈妈?,这有什么作用?

明确:?妈妈?和?对岸?都是作者感情寄托的一部分,通过对

?妈妈?和?对岸?来表达作者对生活,对自然,对故乡和人民的热爱。而且,文章全篇都是以一个孩子的眼光来看待世界,以一个儿童的口吻来描绘?对岸?,因此,?妈妈?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小结:总之,《对岸》写儿童心理,写一种渴求和向往。诗人以孩子丰富的想象力,朦朦胧胧的意识,纯真的感情描绘了三幅图画。

4.诗文的艺术特点及现实意义:

《对岸》选自《新月集》,译者郑振铎先生曾把《新月集》与安徒生的童话相提并论。赞叹《新月集》的文字也具有?不可测的魔力??它把我们从怀疑贪欲的成人诗集,带到天真秀嫩的儿童的新月之国里去?,是一部优秀的?叙述儿童心理,儿童生活的最好的诗歌集?。他的诗虽然有时沉寂,但微妙幽婉,具有很深的感化力,甚至于他的戏剧,小说,论文也是充溢着诗的趣味与音乐似的词句。在印度,有人说泰戈尔的诗,每天读一行可以把世上一切烦恼都忘了,也有人说?他是我们圣人中的第一人:不拒绝生命,而且还能说出生命之本身的,这就是我们爱他的原因了。?

在中国,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在印度,泰戈尔创造了一个和谐美满的永恒国度;在欧洲,其一的童话世界力,处处是欢声笑语的幸福。而今天,无论中西,许多大城市高楼林立,重压力,快节奏的生活,使人们关闭在水泥森林了,回归本真,回归自然正是所有人的心声。

5

海燕

教学目的

1.理解?海燕?这一敢于搏击暴风雨的勇敢形象,学习它不惧怕困难的战斗精神。 2.进一步学习象征、映衬、对比等写作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海上景象和海燕的形象。 2.学习象征手法。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高傲(ào) 呻吟(yín) 翡翠(fěi)

掠起(1uè) 困乏(fá) 蜿蜒(wān yán) 2.解释下列词语。

高傲:原指极为骄傲,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人。贬义词,课文中贬词褒用,指清高、自负、不卑躬屈膝。

呻吟:指人因痛苦而发出声音。

翡翠:一种名贵的半透明的翠绿色的硬玉。课文比喻海浪。 掠起:轻轻擦过或拂起。

震怒:异常愤怒,大怒。震,情绪过分激动。 困乏:疲乏。

蜿蜒:蛇类爬行的样子,弯弯曲曲地。 二、导人

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常在海面上飞翔。因此,在俄文里,?海燕?一词含有?暴风雨的预言者?之意,在高尔基充满激情的描绘中,海燕的勇敢形象更给人一种鼓舞人心的力量。

<海燕>又称<海燕之歌>,是高尔基1901年3月写的一篇带有象征意义的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的末尾一章。但后来单独发表,成为广为传抄,极受欢迎的著名的散文诗。当时的俄国社会受着沙皇的专制统治,社会黑暗,民不聊生。人民的革命运动也越来越高涨,高尔基亲自目睹了经历了当时的群众革命运动,于是结合当时的革命斗争形势,写出了<海燕>,用象征的手法,号召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和迎接革命暴风雨的来临。这首诗也深受列宁、斯大林的赞赏,被誉为?战斗的革命诗歌?。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一段至第六段) 写暴风雨即将来临,海燕高傲地飞翔,以其革命的激情、迅疾的行动表现了对暴风雨的渴望。

第二部分(第七段至第十一段)。 重点描写暴风雨迫近时,海燕搏风击浪,积极战斗,以其欢乐的情怀,必胜的信念,迎接暴风雨的到来。

第三部分(第十二段至十五段)。 描绘暴风雨将临时的奇观,反复抒写海燕呼唤暴风雨的战斗豪情。

四、学习课文内容

6

(一)学习第一部分。

指名朗读,学生思考两个层次怎样划分。 明确:

第一层次(1~3节),写?风卷云集,海燕高翔?。开头一句,写暴风雨即将来临的前兆,点明海燕所处的环境。?苍茫?描写大海磅礴的气势;?卷集?描写乌云翻滚聚拢的情景。然后正面描写海燕:?黑色的闪电?描写形与色;用比喻表现海燕矫健的雄姿。?高傲地飞翔?总写行动,?翅膀碰着波浪??箭—般地直冲向乌云?作具体描绘。

提问:?碰?字与?冲?字,写出怎样的情态?回答,明确:?碰?写出勇敢低飞,触及海浪;?冲?写出迅猛高翔,锐不可挡。用拟人的手法,写海燕斗志昂扬,渴望暴风雨的到来。然后着重写?声音?。正面描写?叫喊?的勇敢,再从乌云听出了?叫喊?的愤怒的力量和胜利的信心,侧面烘托这?叫喊?具有震慑敌胆的威力,运用排比句式突出海燕敢于斗争的精神。

第二层次(4~6节)写其他海鸟吓得惊慌失措。这三节通过声音、行动、情态描写海鸥、海鸭、企鹅?呻吟??飞窜??恐惧??胆怯?等种种丑态,与高傲的海燕,自由自在地飞翔,形成鲜明对照。

(二)学习第二部分。 指名朗读第二部分。

提问:思考两个层次怎样划分。 明确:

第一层次(7~8节),先用?越……越……?紧缩句,描写暴风雨逼近情景。乌云凶暴,加上雷声轰响,狂风吼啸的声音描写,渲染了黑暗社会环境的气氛。在这种情景下,波浪?歌唱??冲向高空??迎接雷声??呼叫??争鸣?,写出了波浪乐观地与狂风搏斗,显示了大海的力量。而?狂风??不甘心??恶狠狠??甩?和?摔?,这些词语,写出了它的猖狂反扑。

第二层(9~11节),绘形绘声地描写海燕在海浪与云空拼搏的背景里,?叫喊??大笑??号叫?,显示其欢快、豪壮;从?飞翔?到?飞舞?。从?直冲?到?穿过?,从?碰着?到?掠起?更显出敏捷、勇猛。它像个?敏感的精灵??从雷声的震怒里听出了困乏?,比喻它有高度的洞察力,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用肯定的语气,反复的手法,表达了必胜的信心。

五、小结

这篇散文诗描写了海燕在暴风雨来临时勇敢、乐观、大声疾呼的形象,谱写了一曲充满战斗激情的颂歌。

六、布臵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重音、停顿和语速的处理。 二、继续学习课文 学习第三部分。

指名朗读第三部分,思考两个层次怎样划分。 明确:

第一层次(12~13节)写大海与闪电激战:先写风?吼叫?雷?轰鸣?,用声音渲染气氛,再把乌云比喻为?青色的火焰?在?燃烧?,气氛比前更为紧张。?闪电?像?一条条的火蛇?,这是新出现的形象,大海抓住它的箭光。?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再次显示大海的力量。这场激战象征阶级斗争的激化,大海的胜利象征了革命必胜。沙皇反动势力虽气

7

焰嚣张,最终还是葬身于人民革命的汪洋大海之中。

第二层次,(14~15节)写海燕的呼喊,写它两次大声疾呼,用祈使句表达了海燕作为报讯者的欢快之情,作为胜利预言家的豪迈情怀。海燕的形象终于随着暴风雨的渐次迫近而更加鲜明、完整。

三、学习文章写作技巧 1.象征手法。

(一)象征是?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

如本文,大海的波涛象征什么?象征革命高潮时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暴风雨象征席卷一切的革命浪潮和风暴;海燕象征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海鸥、海鸭、企鹅象征害怕革命会破坏它们的安乐窝的形形色色的假革命和不革命者。

(二)象征与比喻的比较:两者都是?借此言彼?,有几分相似,但适用的程度和表达的范围上明显不同。比喻只是借助喻体形象化地表现本体;而象征不同,用作象征的事物,既是自身,又不仅仅局限于自身,还蕴含着别的意义。而诗的意图,象征的对象,恰如隐身在那别的意念之中。所以象征技巧擅长于用单纯的揭示复杂的,用形象的暗示抽象的,是一种托具体形象、寄深远意蕴的艺术手段。比喻只是一种修辞手法,只针对一种现象,如?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这个比喻突出海燕的敏捷、矫健。象征是一种创作手法,往往体现在一段或一篇之中,如果孤立的从一句话来看,不容易看出它的象征意义。如《海燕》作者用象征手法构思全文,把一切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让它们分别象征斗争的形势、环境和各种力量,表现了在1905年俄国革命前夜的社会现象,预示了无产阶级革命风暴的到来。

2.有力的对比和烘托。

这篇作品为了表现海燕的勇敢、乐观和对暴风雨的渴望,除了对海燕作直接描写外,还通过暴风雨来临前夕大海海面变化的描写来烘托,并以海鸥、海鸭、企鹅等来作对比。第一部分写海鸥、海鸭、企鹅的呻吟、飞窜、恐惧、躲藏与海燕那高傲的飞翔,欢乐的叫喊形成鲜明的对比,有力地突出了海燕的英勇、乐观。第二部分写海浪与狂风生死拼搏的激战场面,正是以壮阔背景来烘托海燕的战斗雄姿。第三部分写风、云、雷、电一齐出动,以此背景来烘托海燕那战斗号召的豪迈激昂,振奋人心。

3.具有强烈抒情性的语言。 作为散文诗,《海燕》的语句不分行,但它精练、形象、优美,有一定的跳跃性,节奏感强。例如?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短短一句,以?叫喊?写声,以?黑色的闪电?写形,以?飞翔??穿过乌云??掠起波浪的飞沫?写一连串的快速敏捷的行动;有比喻、有夸张(?箭一般地?,比喻中兼有夸张),形象特征鲜明;较多的句中停顿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琅琅上口。全诗语言充满激情,使人振奋,如结尾?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既是期盼,呼唤革命的风暴,又是对人民的战斗召唤。比喻、夸张、拟人(如?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语言优美而有气势,增强了表达效果。

四、小结

作者创造了?海燕?的艺术形象,欢呼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为无产阶级唱出了一曲充满战斗激情的颂歌。<海燕》既是一首色彩鲜明的抒情诗,又是一幅富有音乐的节律和流动感的油画,具备诗的音乐美和绘画美,给人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今天,也可以从另外角度来阅读这篇散文诗,如不惧怕困难,迎着困难前进,与困难斗争,其乐无穷等。

五、布臵作业

8

叶笛(二章)

教学目标

1、对散文诗的特点有所了解 2 、增强对诗歌的感受力 教学重点

1.《叶笛》的写作技巧

2.《花的世界》中选取的花的不同的象征意义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言:今天我们将接触一个新的文学体裁——散文诗。散文诗起源于俄国,流传到我国已经90多年的历史了。是兼有抒情散文和抒情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是?混血儿?,它的形式是散文,灵魂是诗。散文诗没有模式,它本身是解放出来了的一种文体

茅盾先生曾用一句话概括了散文诗的特征:?散文形的诗? 介绍散文诗

散文诗:我们应该怎样理解茅盾的话呢,首先我们要明确诗和散文诗;抒情散文和散文诗的区别。当然只能大体地加以区别,绝对的区别标准是难以规定的。

a. 诗与散文诗

我们在此引用一下那家伦的观点,他以为散文诗是从诗或散文领域中分离出来,是近代文学向更精细的文学体裁发展的一种趋向,这一说法,值得注目。的确,在近代文学中,如报告文学、杂文都是从散文领域内分离出来而成为独立的文体的

1. 散文诗与一般新诗的区别在于: 散文诗不像一般新诗那样有严谨的格律,它不分行,不押韵

2. 可是既然是?诗?,散文诗必须具备诗的最主要的基质:感情,必须强烈;想象,必须丰富;意境,必须和谐。

b. 抒情散文与散文诗

1. 散文诗篇幅短小,有一定字数限制,抒情散文可稍长些;

2. 散文诗要求有浓郁的诗的意境,而抒情散文虽然也以此为创作的追求目标,但由于篇幅稍长,意境总不那么凝聚

3. 散文诗中要隐含寓言和哲理,又必须通过形象来表现 总结

也都是由于作家自觉或不自觉地为了扬弃诗或散文中的某些?拖累?(所谓扬弃,就是有选择地保留.舍弃并进行某种转化和提高)如诗的押韵、讲平仄之过于硬僵的约束,如散文行文之过于分散、拖沓以至没有节制等,为了吸取二者的优点,如诗的浓缩、内在的节奏感和散文的舒展自如、自由活泼等,而试着以一种新的文体来表情达意。

诗歌讲押韵,甚至讲每节的行数,乃至每行有整齐的字数,在某种情况下,格律如果运用得当,可以使诗歌生色增辉;甚至如果脱离了一定的格律,诗不成其为诗。但在另外的情况下,格律的确成为一种?拖累?,而散文诗恰恰可以冲破这种?拖累?而自成格局。从某些散文中,也不难发现某些?拖累?,譬如行文拖沓,内容过于繁杂,节奏过于迟缓等,散文诗又可以改正这些?缺憾?而同时吸取散文的另外某些美学特点,自成格局。

9

散文诗语言的内在张力,是一章作品中最大的特色。一句话一个小片段便能将思想的厚度升华到另一个高度。散文诗章里一个标点一个词的运用,都会影响到整章散文诗的表达效果,所以娴熟的语言应用不仅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艺术。

进入课文

齐读诗歌:对于散文诗要有更直观的了解,就必须进入具体的文本阅读,现在就请同学们朗读一下散文诗的第一首《叶笛》

作者介绍:

原名郭嘉桂,回族,祖籍福建莆田,1919年出生。他把自己毕生的精力献给了散文、散文诗和儿童文学的创作事业,迄今已结集出版作品50多部。他早期的作品质朴清新、饶有天趣,贮满诗情画意,是风景画家、风俗画家与抒情诗人才能的神奇统一。其《叶笛集》于1959年初出版后,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冰心著文称?又发现了一个诗人的喜悦。?新时期以来,他的作品追求自然、本色、纯朴,具有更广阔的历史感和更深沉的哲理意蕴,体现了大家之风范。

解读文本

诗人在《叶笛》中营造的是怎样一个世界呢?首先我们要关注的是技巧 1. 最明显的就是?重复?

?吹出了……吹出了……?,从修辞角度说这是运用了排比。但这不仅仅是修辞学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诗学的问题。这里的排比句式增强了循环往复的节奏感。叶笛没有技巧只能发出一些单调的或者刺耳的声响,可到了郭风的笔下就变得不同凡响了,他不仅吹出了节奏吹出了旋律,而且更吹出了故乡的景象,乃至吹出了故乡的豪迈……

2. 接下来我们关注象征。

这种艺术表现手法和技巧,中外各种文学作品多采用。所谓象征,即借助某种具体形象以体现某种抽象思维以及情感。如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隐喻对所爱者之思念和离情。如李贺的?可怜日暮嫣红落,嫁与东风不用媒?(《南园》十三首之一)隐喻女子容华易衰之意。这些都是采用象征的表现手法,我们并且可以从中发现诗人运用这种艺术手法的技巧之高超。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象征的艺术效果在于能够赋予被象征物以暗示,引导读者的想象和联想的作用,被概括的内容显得含蓄、深广。《叶笛》中多次出现了?对于太阳的赞歌?,?太阳似的升在空中的旗臶的歌?以及?太阳的光明?,便是想通过象征的手法,以?太阳?隐喻光明的社会、时势和人民的喜悦的心情。顺便说一句,多次出现有关?太阳?的文句,又旨在渲染一种光明的气氛,增强我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效果。这种渲染手法,当然也是一种技巧。

3. 看一下诗歌的最后一节。这里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通感。 我国古典诗词以及国外若干意象派、象征派诗歌中往往采用这种表现手法和技巧。这就是把五官的感觉视、听、味、触以及心理感觉(意感)互相沟通起来描绘。(如王维的?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就是把视觉(日光和青松)与触觉(冷)沟通起来,描绘一种清冷的景色。如杜甫的?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新安吏》)就是把视觉(所见青山)沟通听觉(泉水又转化为哭声)来烘托一种悲切的心境。)在《叶笛》中,就出现了那笛声里有青草、龙眼花的香味和太阳的光明的诗句。把叶笛给人的感觉通过嗅觉和视觉表现。青草的香味(惬意悠然,亲切轻松,乡土气味)和太阳给人的感觉是怎么样的?(积极的,明亮的,温暖的)

郭风常常感到《叶笛》这篇作品,还没有完全表达出自己对故乡、对故乡大自然和民俗中所蕴藏的特有的诗的现象和诗意的深刻性,没有准确地表达出自己对故乡的深刻的情感。其实他在诗歌中所营造的乡土世界是比较成功的,乡土的亲切与诗意皆产生于距离,远离故土的人才会产生亲切的怀恋。所以这个诗人创造的世界并不是现实的世界,是我们刚才说的可能的世界。

4.下面,要谈的是《叶笛》中有关?结构?的技巧。

10

所谓结构,可否说是一种使作品成形的技巧?具体地说,就是组织和安排一篇作品的内容,合理取舍材料、合理布局,以构成一篇作品之和谐的艺术整体。以《叶笛》为例,它一共四节,一、三两节对称,二、四两节对称;每节采用若干排比的文句,句式大体匀称;但又按照思想感情的自然发展,排比句不求整齐,而追求与内在节奏相适应的排列。另外,各节又成为各自独立但又服从于全篇的小结构,各自追求自己的匀称和变化。如果允许?现身说法?,《叶笛》的结构似乎是从我国古典建筑得到某种启示,或者说,它是仿照我国古代宫殿前后照应,东西对称,基本整齐而又有一定错落的构造体系

5、总结

分析到这里,我们可以感受这是一首既有诗情又赋予技巧的散文诗,也具有当时的散文诗创作中难得的浓厚的泥土气息和牧歌风味。这是一首意境极光明灿烂的诗歌。表达出的对于大自然,对共产党,对国家对生活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也是真诚热烈。其中的乡土风情更是表达得幸福惬意。

11

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

教学目标

1、 积累文言文知识,理解文意

2、 通过诵读,把握诗歌内容中蕴涵的诗人情怀 3、 赏析语言特点,体会其高超的艺术魅力

4、 理解诗人豁达的胸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生命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积累文言文基本知识,疏通文意

2、 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体会诗人的人格魅力 3、 赏析语言特色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易经》,凡是中国人都会受这句名言影响,李白也不例外,那这句箴言会对他有哪些影响呢?

生命是奇妙的,在浩瀚的宇宙间,也许只有我们的星球开出了生命的花朵,可是,在这个幸运的星球上,人们都忙着利益的交换,身份的较量,财产的争夺。人们忙忙碌碌,可曾想过,什么是生命的意义?

我们应该怎么做?我想,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能够找到答案。

二、 范读(或听录音),然后叫一个学生读,其他同学一起纠正。

总结:重要字音:琼筵(yán) 羽觞(shāng) 秉(bǐng)假(ji?) 数(shù)

三、 齐读,然后,让学生说出理解不透彻的字词;用自己的语言说一段话:课文阐述了什么?然后把课文分为两部分,请两位同学解决,其他同学一起纠正。

总结:古今异义:大块假我以文章 (大块:古义,大自然。今义:大的块头 文章:古义,错杂的色彩。今义:篇幅不很长的单篇作品)群季俊秀 (古义,弟弟。今义,季节)……

四、 问题探究(要点:合作,联想、联系诗句、名言) 思路:看现象——发现特点——联想别人怎么看——阐述我怎么看 提示:

(先让学生提问,同学自主学习,互相探讨问题) 假如还有时间,我们可以再探讨下面的问题: 1本文的文体?根据?(记叙文要素)

2作者的感情? (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732年,漫游天下) 3对待光阴的态度?我们应该怎么看?(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例如:人生短暂,积极面对,古今中外的例子,诗句名言——?少壮??对酒??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兮复何兮,共此灯烛光!??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

4关于明月(月是李白的招牌,有哪些诗句能契合李白的风格,?明月几时有?) 5关于酒(李白的观点以及你的观点,?酒中仙?,假设李白渴醉了之后骑马有什么后果,

12

联想今天:豪放要注意场合)

总结:这次筵席是一场文人墨客的盛会,作者成功地展示了一次高雅的精神盛宴!

李白告诉我们,切莫因为浮生若梦就消极享乐。如果任由生命之花过早凋谢,只哀叹人生苦短而不行动,那样只会让生命白白地消磨。

人生是宝贵的也是短暂的,仿佛昙花一现。

然而,如果我们的人生能够像昙花般的玉洁、清香,充满活力与豪情,我们又何须惋惜她的短暂呢?

五、 资料补充: 1关于典故: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庄子梦蝶

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谢惠连(397或407~433年),南朝宋文学家,他10岁能作文,深得谢灵运的赏识;谢灵运(385--433) 与陶渊明差不多同时代,是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人。

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石崇(249年~300年),西晋时期一代富豪,豪富甲天下,生活极端奢侈,建金谷园。

2关于李白那复杂的思想:庄子:逍遥自在,热爱自然山水(天子呼来不上船);儒家:建立功业,为天下苍生做贡献(仰天大笑出门去);侠客:急人之困,结交天下杰出之士。(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六、 作业:熟读课文,然后能流畅背诵。

13

我有一个梦想

教学目标

1. 联系时代背景,揣摩重点句段的深层含义及强烈的感情色彩。

2. 反复诵读,体会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并学习全文激情飞扬、极富感召力的语言特点。

4.体悟马丁?路德?金的崇高献身精神。树立远大的理想,为崇高而伟大的事业奋斗。 教学难点:

1.对本文背景的了解和对非暴力抵抗主义的认识。 2.演讲词的特点及运用。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感悟体会重点句段,更好地理解全文。 2.问答、讨论与拓展。 教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投影:一次使全世界永难忘怀的大游行,一场令全世界刻骨铭心的演说。 导入语:

在2003年8月酷热的一天,数千人汇聚在美国华盛顿林肯纪念碑前,纪念缅怀一位伟人。人们又记起了那一次使全世界永难忘怀的大游行,那一场令全世界刻骨铭心的演说。四十年前的8月28日,约25万人的游行队伍汇聚在此,聆听马丁?路德?金博士的演说。金博士慷慨陈词,演说感人至深。其中?我有一个梦想?的名句更是脍炙人口,流传至今。今天,我们就来赏析这篇激情洋溢的演说词——《我有一个梦想》。

二、介绍作者与背景:(补充一些图片,加深印象。如林肯纪念堂前的纪念活动、被刺的情景、墓地、故居等图片)

三、原音重现:金博士为何会有如此魅力?他的演讲究竟有什么迷人之处?我们先欣赏原音重现,对照课后练习英文片段听演讲录音,体会演讲的语调、激情。(播放录音)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领会感情,体会演讲词的特点。 2、分组读有关段落,并思考讨论问题:

①?我有一个梦想?中的?梦想?具体指什么?试概括。(即消除种族歧视,争取政治、文化、经济上的民主、平等、自由)

②作者说?这个梦想是深深扎根于美国的梦想中的。?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美国的梦想就是民主、平等、自由)

③马丁?路德?金一贯主张非暴力主义,倡导非暴力抵抗原则,文中一些语句体现了他的主张,试找出并体会。

14

小结:

《我有一个梦想》,这是20 世纪最为惊心动魄的声音之一,穿过近半个世纪的时光隧道,我们仍能感受到其中的大悲悯和大悲痛。但即使在这一场波涛汹涌、黑人的不满情绪一触即发的集会上,金博士仍然以他惯有的理性和基督之爱向人群宣讲。(7段)这就是一个?非暴力?提倡者的理念之花。在他看来,?手段代表了在形成之中的理想和进行之中的目的,人们无法通过邪恶的手段来达到美好的目的。因为手段是种子,目的是树。?

3、学生自由朗读,体会归纳 演讲词的特点:

板书:说服力、感染力

内容:针对性、思想性、鼓动性 结构;议论文,逻辑性 语言:口语化、得体

艺术:修辞(排比、比喻、呼告、反复) 五、重点句段赏析:(结合课后练习)

(1)美国没有履行这种神圣的义务……但是我们不相信正义的银行已经破产。 运用比喻,把美国政府比作支票的签字者,而把美国公民比作支票的合法持有人。?空头支票?指的就是政府违背诺言,对有色人种拒付支票。这样就撕破了政府的虚伪外衣,让听众明白他们和政府之间的关系,促使听众放弃幻想,更加清醒、警觉地投入战斗。

(2)自由和平等的爽朗的秋天如不到来,黑人义愤填膺的酷暑就不会过去。

运用比喻,把黑人也享有自由平等、摆脱贫困、享受教育的那一天比作爽朗的秋天,这样就能把黑人为之奋斗的最终结果的感受,生动而直观地传达给听众。与此形成对比的则为?酷暑?,?酷暑?一是揭示了黑人备受摧残的生活现状,二是指黑人胸中的怒火。

(3)有了这个信念……改变成为一支洋溢手足之情的优美交响曲。

?这个信念?当指前文的梦想,即自由、民主、平等的那一天一定能够到来,正是有了这样一种信念,他们才有了拼搏奋斗的源泉。所谓?交响曲?是一种大型管弦乐套曲,既有管乐,又有弦乐,自然少不了合奏与?交响?。作者把它用到这儿,可谓匠心独运,恰到好处,因为它恰如其分地展现了黑人运动取得最终胜利后和白人一样共享美好生活的和谐而又优美的画面。

(4)10—14自然段:面对黑人的现状,针对?热心人?的质问,作者义愤填膺,怒不可遏,一串条件式排比句,如出膛之弹,似喷井之油;如江海汹涌,似急风扫云,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人身受到攻击,我们不满意;生活范围受限,我们不满意;政治上的不平等,我们不满意。但我们决不贪得无厌,只要‘正义与公正犹如江海之波涛,汹涌澎湃,滚滚而来’,就是我们斗争胜利之日。?

这段正义逼人、豪气冲天的誓言,极大地鼓舞了人们的斗志,表明了黑人斗争的决心,但同时也不失理智。

六、学生即兴演讲:

现在,民主、平等、自由已不是马丁?路德?金一个人的梦想,它已成为全人类共同追求的一个永恒主题。人类从婴儿时期成长到现在,有过无穷无尽的梦想,有的已美梦成真,有的正在努力实现,有的似乎还很遥远,但梦想的美好让我们执著追求。

请以?梦想?为话题,联系实际,即兴演讲,注意体现演讲词的特点,时间一分钟。 补充:

1、 国风的诗《我有一个梦想》; 2、袁隆平作的一则电视公益广告:?我曾经做了一个梦:梦见水稻长得像高粱一样高,稻穗长得像帚帕一样长,米粒长得像花生米一样大,几个朋友坐在水稻下乘凉……?

七、结束语:听了大家慷慨激昂的演说,我们的心灵又经受了一次洗礼,我们人生的目标又清晰了几分。愿大家珍惜时光,努力拼搏,为心中的梦想而奋斗!愿全人类的美梦成真!

15

让我们一起祈祷吧!(在《祈祷》歌声中结束)

富有的是精神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演讲稿的特点,学写演讲稿。 过程和方法

理清文章脉络,概括内容提要,把握北大精神实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会北大丰富的精神内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

领会北大丰富的精神内涵。

学会编写内容提要,学习写演讲稿。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一、 介绍北大背景及演讲相关知识 1、北大的介绍

北京大学——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大学,建于1898年,当时为京师大学堂。1912年后改为北京大学。在辛亥革命前,京师大学堂已办了310余年,却没有培养出多少人才。后蔡元培到北大任校长,并聘请了许多学有专长和具有革新思想的人物,如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到北大任教。

北大这个名词常和爱国运动联系在一起。我们都知道五四运动是在北大首先发起的,后来北大以5月4日为校庆纪念日。北大也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之一。

解放后,1985年,设有24个系,1个学院(下设三个系),21个研究所和7个研究中心,并设有研究生院。1996年,设有38个系,7个学院,52个研究所和62个研究中心,并设有研究生院。

在1998年5月4日,北大举行了百年庆典,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庆祝北大建校100周年时作了深情的演讲。在此期间北大还在京举行了大学校长论坛。

2、演讲的介绍

演讲活动是一种渊远流长的社会现象,始终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发展。简单地说,演讲是在听众面前就某一问题表示自己的见解或阐说某一事理。

演讲是一种语言表现,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中,以有声语言和相应的体态语言为手段,公开向听众传递信息,表达见解,阐明事理,抒发感想,以期达到感召听众的目的,是一种直接带有艺术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3、演讲稿的结构和写法

演讲稿一般有开头、主体、结尾三部分组成。 开头又叫开场白,一般说来要开门见山。或先交待总之,或引用古诗名言,或提出问题,然后作答。

主体部分:中心突出,观点鲜明。 讲究条理,不散不乱。 观点和材料要一致。 主体结构,常见的有:并列式、层进式、抑扬式、对比式 常见的演讲稿结尾有:归纳总结式、号召式、启发式。

16

二、整体感知

1、 速读文本,编写结构题纲。 接受财富

开头 经受洗礼 ----意义责任 迎来曙光

学会做人

主体 先做人再作学问 抓紧一切时间读书 ----希望教诲

学好语言 把文学当做事业 学会学习 物质较差

结尾 ------警示启迪 2、依据结构提纲,编写内容提要 本题的目的是提要,培养提炼和概括能力,以有利于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把握进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富有的是精神》内容提要:

《富有的是精神》是谢冕先生在北京大学中文系1997级迎新会上的演讲。在这篇演讲稿中,谢先生从现实、历史和未来等各个角度,对刚刚踏进北大这块圣地的莘莘学子阐述了来到北大的重要意义,阐明了他们将要肩负的建设世纪中国的重大责任。然后说明北大是个做学问的地方,强调?做人第一,做学问第二?,的重要性,对学子们提出?抓紧一切时间学习?要重视本国语言的学习?不能游戏文学?等忠告。最后指出物质的贫乏并不等于精神的贫乏,在精神方面,北大是富有的。

三、质疑探究

1.文中所说北大富有的是精神,那么北大精神是什么?对此课文是怎样展开的? 【提示】从文章本身看,谢先生演讲的主要内容虽是如何做学问,强调的却是?做人第一,做学问第二?,主张做人和做学问的统一,爱国和敬业精神的统一。这就是《富有的是精神》所体现的精神。文中,谢先生指出,北大出过许多学者,也出过许多革命者,这些学者中的出色人物往往是品行高洁,而学问也是前瞻和开创的。综合起来看,文章中的这种精神就是北大的精神,诚如文章所阐述的,为什么要精神富有?因为责任重大。怎样让精神富有?学会做人,学会读书。

2.试查阅有关资料,说说鲁迅设计的北京大学校徽的含义是什么?

北京大学的校徽是鲁迅先生设计的,是?北大?两个篆字的上下排列,其中?北?字构成背对背的两个侧立的人像,而?大?字构成了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像。校徽突出一个办学理念,即大学要?以人为本?。大学,因大师而大,更因大学生而大。也有人说,上面的是学生。下面的是老师,教师就是要甘为人梯;学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是要青出于蓝胜于蓝。北大的许智宏校长说,真正的?大?学,学术之大,责任之大,精神之大,尽在其中。北大给学子们最宝贵的是?自由独立,兼容并蓄?的精神。

四、学写演讲稿

怎样才能写好演讲稿呢?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明确演讲主题。无中心、无主次、杂乱无章的演讲是没人愿意听的。一篇演讲稿只能有一个中心,全篇内容必须围绕这个中心去铺陈,才能使听众得到一个深刻印象。

(2)选择典型材料。主题确定之后,下一步工作便是围绕主题选择材料。材料应力求丰富一些,不要局限于单一类型。选择材料要注意其是否生动、典型。

(3)仔细推敲语言。演讲的语言一定要严密、准确、精练。演讲的语言还要力求生动

17

形象、通俗易懂。要多用比喻,多用口语化的语言,深入浅出,把抽象化的道理具体化,把概念的东西形象化。

本次演讲稿的主题是?提升精神境界,建构精神家园?。精神是人生的支柱,它决定着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和生存价值。以次为依据谈自己的人生所应有的精神。

出师表

教学目的

一、了解诸葛亮统一中国的愿望和亲贤臣、远奸佞,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等进步主张,批判地继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二、学习本文以议论为主兼用抒情和记叙的写法以及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的特点。 三、了解?表?的有关知识,掌握形容词的活用和?以?的用法。 教学设想

一、介绍背景和疏通文义结合起来,突破重点词句,然后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领会内容大意。

二、采用?读读,讲讲,议议?的教学方式,在读、讲、议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艺术特色。

三、课文的重点是第一部分,在讲清第一部分的前提下,第二部分可以采用练习法进行教学,第三部分让学生自读背诵。 课时安排:

四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表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正所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正气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杰作。(板书)

二、教师范读全文(最好能背诵),读得要有抑扬顿挫,感情充沛,使学生产生激情。 三、解题

1 什么叫?表??这种文体有什么特点?

明确: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此外,还有一种专议朝政的文章,又统称?表?。?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向刘禅(刘后主)的言事呈文。

2 诸葛亮是什么心情下写《出师表》的?

明确:实现国家统一是刘备的遗志,诸葛亮为了实现先帝遗志,在战略后方日益巩固的情况下决定出师伐魏。但刘后主却昏庸无能,听信奸佞,成了北伐的后顾之忧。诸葛亮在出师前写下这篇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四、分析结构,归纳段落

18

关于本文的结构,教师要引导学生着眼于?出师?二字。具体地说,一是要看作者对出师后国内政事的安排;二是要看作者说明出师的理由。这两个问题弄清楚了,全文的脉络也就清晰地显示出来。

明确:可将本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5段),从当前形势出发劝说后主继承先帝遗志,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条建议。

第二部分(6、7段)追述以往经历,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第三部分(8、9段),明确各方面的责任,向后主提出恳切的期望,总结全文。 五、讲读第1段

1 学生对照注释,自读第1段。教师补充注释。 疲弊:疲弱困乏。 诚:的确、确实。 危急存亡:形势危机,决定存亡。 宜:应该。

不懈:毫不懈怠,忠于职守。侍卫之臣:陪侍、保卫皇帝的近臣。

忠志之士:忠心的将士。志,士心。 忘身:奋不顾身。盖:副词,原来,表示解释原因。 追:追念。 报:报答。

圣:古时臣下对帝王的尊称。 恢宏:使志士之气发扬光大。 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 谏:臣下给皇帝提意见。 2 学生讲述大意。 3 讨论问题:

(1)为什么说当时是?危急存亡之秋??为什么说?益州疲弊??

明确:说是?危急存亡之秋?,是因为:①先帝中道崩殂;②天下三分;③益州疲弊。 诸葛亮的战略思想是联吴抗曹。但吴国在猇(xiāo)亭(今湖北宜都)战役(即《三国演义》)中讲的?大意失荆州??火烧连营八百里?故事)夺走了荆州全部地区,益州的豪强和南方的夷族统治者也乘机发动叛乱。这时,魏已牢固地控制着全国的中心地区即黄河流域,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占有明显的优势;吴控制长江中下游,经济力量也比较雄厚;只有蜀偏安于西南一隅,处于不利地位。所以说?益州疲弊?。

(2)诸葛亮为什么向后主提出?开张圣听??

明确:一为发扬光大先帝遗德,激励振奋忠心为国的臣下士气;二为避免阻塞?忠谏之路?。?以光先帝遗德?的?以?表示目的,可译成?来?;?咨臣以当世之事?的?以?表凭借,可译成?用?。

4 分析本段的层次。 板书:

六、布臵作业。

1 熟读、背诵第1段。

2 预习2—5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第1段背诵情况。 二、讲读第2段。

1 指定学生讲述这一段的大意,并点拨下列词语:

宫中:借指皇帝宫廷里的官员。 府中:借代丞相府的官员。

陟罚臧否:陟,上升,提升官吏;罚,惩罚;臧,善;否,恶。臧、否用作动词。合起来即罚臧否,奖善惩恶。 异同:偏义词,意即?不一致?。

昭:表明,显示。形容词(明显)活用为动词。 2 分析这一段的结构层次。 板书:

19

三、讲读第3—5段

1 齐读后指名学生讲述大意。 2 教师重点点拨有关词句:

此皆良实:良,善良;实,诚实。这里指善良、诚实的人。形容词作动词。 以遗陛下:以之遗陛下,省略句。

裨补阙漏:裨、补,同义词,补助、弥补。阙漏,缺点和疏漏之处。阙,同?缺?。 有所广益:广和益都是形容词作动词,扩大增多。全句的意思是:得到更多的成效。

悉以咨之:悉,全部,都;咨,询问。悉以咨之,即?悉以之咨之?,都拿来问他们。所:处所。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这就是西汉兴旺发达的原因啊!所以,……的原因。倾颓:衰败,垮台。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作法感到痛心遗憾。这里包含着必须吸取前代皇帝?亲小人,远贤臣?的反面教训。作者不便提及刘禅的?亲小人?,因而称引先帝,以先帝的?叹息痛恨?来引起刘禅深思。

3 分析这三段的结构层次。 四、讨论问题

诸葛亮写这篇表文的主要用意(主旨)是什么?

明确:主要用意是希望后主?亲贤臣,远小人?。其理由是:(1)?开张圣听??严明赏罚?是对刘禅?亲小人?而言;(2)在人事安排上,为刘禅创造了?亲贤臣?的条件,强调亲贤远佞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大事;(3)亲贤远佞思想是贯穿全篇的。结尾部分,要刘禅听取贤臣的?兴德之言?。

五、布臵作业 1、熟读2—5段。

2、预习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情况,指名背诵第5段。 二、自读第6段,完成下面的练习。 1 选择题。

(1)?卑鄙?的意思是( ) A (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B 见识浅陋。 C 地位低下。 D 低微而鄙俗。

(2)?尔来?的意思是( )

A 从那时以来 B 你来 C 算来 D 从来 (3)下列句中?顾?的解释相同的两句是( ) A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B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 C 将军宜往驾顾之

D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4)下列句中?以?的解释相同的两句是( ) A 先帝不以臣卑鄙

B 一儿以日初时远,而日中时近也 C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D 今以蒋氏观之

E 吾必尽吾力以拯吾村 F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5)?不求闻达于诸侯?这句话的意思是( )

20

A 不谋求听到关于诸侯的事情 B 不谋求在诸侯中做官扬名

C 不谋求让人知道我到诸侯那里去了 D 不想与诸侯商量大事

(6)?先帝不以臣卑鄙……遂许先帝以驱驰?全句的意思是( ) A 自己很有才能,因而先得先帝看重

B 追术当年三顾之遇,表明忠于蜀汉的历史原因 C 先帝恩宠备至,自己感恩戴德

D 赞扬先帝的知遇之恩,委婉批评后主不器重自己 2 ?二十有一年?中的?有?同 。

3 将?咨?字组成一个双音合成词,将?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缩为一个成语。 合成词: 成语:

4 翻译?受命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参考答案:

1 (1)D (2)A (3)A、C (4)A、F (5)B (6)B 2 又 3 咨询 三顾茅庐 4 (略)

三、指名学生说说第7段的大意。教师重点讲解有关词句: 以伤先帝之明:以致损伤了先帝的知人之明。 庶竭驽钝,攘除奸凶:让我能用尽自己平庸的才智,铲除奸邪凶顽的敌人。庶,差不多。 四、讨论问题。

1 北伐中原的条件是什么? 明确: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2 ?受命以来……深入不毛?这一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今天应该怎样认识? 明确:这句话概括了作者?受命以来?的心情和行动,说明他时刻以?报先帝?为念,深感使命沉重,不敢顾惜自己,努力做好?北定中原?的准备工作。

五、分析第三部分的结构层次。 六、布臵作业。

背诵第三部分,预习第四部分。 第四课时

一、检查背诵情况。 二、讲读8、9段。

1 学生朗读这两段课文,并指名讲述大意。 2 教师重点点拨:

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以,表示目的,译为?来?。 3 分析结构层次。 三、归纳中心思想

明确:本文以恳切的言辞劝告刘禅认识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从而完成?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大业。

四、归纳写作特点

1 以议论为主,兼用抒情和记叙。

第一部分寓情于议,第二部分寓情于事,最后一部分谈各方面的责任,也表达了完成先帝遗愿的决心。具体说来有三方面特点。

(1)反复提及刘备的遗言、?遗德?、?遗诏?,在文章的重要关节无不提及?先帝?,处处从先帝说起,时时提先帝遗训。全文仅600多字,竟先后13处提及先帝。其作用是勉励刘禅?光先帝之遗德?,?深追先帝遗诏?,以完成先帝未竟大业。

21

(2)常从自身的经历、体验和感情谈起,以自己忘身忧国的一腔忠贞来作为对后主的激励。

(3)处处从?陛下?的帝业、威望、声誉着想。

由于上面三个特点,使本文达到了?忠言不逆耳,辞切见情深?的艺术效果,使刘禅再昏庸糊涂也当欣然听取,甘愿采纳。

2 语言朴素无华,字斟句酌。 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是:

(1)与受表者的对象有关。刘禅本人的年龄识见,文化素养,决定了该文语词朴实,叮咛周备。

(2)写表与受表者之间特殊关系,决定了该表委婉、恳切、字勘句酌的特点。诸葛亮是后主的臣,但又是后主的长辈,刘备临终时云?以父事之?。

陆游云:?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 五、布臵作业

22

教学目标:

1、通过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2、理解时年27岁的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 教学重点:

1、朗读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教学难点:

1、学会翻译文言文,了解文章大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简介当时的政治形势,导入新课 1.出示预先准备的《三国形势图》。

2.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广大农民在残酷的剥削压迫下,纷纷举行起义。其中声势最大的是公元184年的黄巾起义。

3.东汉统治者利用地方豪强武装镇压农民起义军,因此各地豪强武装扩大了势力,各据一方,互相混战。当时袁绍占有现在的辽宁省、河北省、山东省、山西省和河南省北部一带,势力最大。曹操在公元200年的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之战以几万兵力打败袁绍几十万大军之后,到公元206年完全占有袁绍的地盘,成为势力最强大的军阀,整个黄河流域,几乎都在他的控制范围。孙权占有长江下游一带,包括现在的江苏省长江以南部分和浙省北部,以及安徽省的宣城、江西省的吉安等地。刘表据有现在的湖北省荆州二带。刘璋占有现在的四川省。张鲁占据了现在四川省北面的汉中一带。

刘备在公元186年靠镇压黄巾军起家,只有几千人马,没有地盘,先后曾依附曹操、袁绍等人。曹操袁绍作战时,刘备被袁绍派到汝南活动,扰乱曹操的后方。公元201年被曹操赶到荆州投奔刘表,屯驻在新野(今河南新野),看守荆州的北门,以防曹操。

公元207年,在徐庶的推荐下,刘备三次亲自到现在湖北省襄阳县城西20里的隆中访问诸葛亮,向诸葛亮请教统一天下的大计,并请他出山辅佐自己。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诸葛亮当了刘备的军师,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二、板书课题,解题

对,对策。古代臣民回答统治者所问的政治、军事方面的策略叫?对策?。《隆中对》是刘备在公元207年(汉献帝建安十二年)10月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就刘备提出的问题所陈的对策。

三、指导学生把课文读准确

23

隆中对

1.学生默读。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借助工具书、注释,扫除文字障碍。 陇亩(lǒng) 倾颓(tuí) 猖獗(chāngjué)

存恤(xù) 夷越(yí) 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 2.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全文。

3.学生个别朗读,其余学生认真听。要求读准音,断准句,明确句读,不读破句。 4.学生齐读全文。

四、诵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 第二部分(第2段):徐庶推荐诸葛亮。

第三部分(第3、4、5段):刘备往见,诸葛亮详陈对策。 第四部分(第6段):刘备对诸葛亮的器重。 五、师生共同分析第一、二部分的内容 1.第一部分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介绍人物和身份。

2.徐庶说诸葛亮是?卧龙?有什么含义?他为什么要刘备亲自去拜访诸葛亮? 明确:?卧龙?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诸葛亮的超人才智,再一次表明他是一个隐居山野的非凡人物。在徐庶看来,?枉驾?才是得?宜?,?俱来?便为?屈致?,这就更突出了诸葛亮的才能。为下文?凡三往,乃见?埋下伏笔。

六、布臵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学生朗读课文第三部分 二、引导学生分析第三部分

这一部分是全文的主体。在这一部分里,诸葛亮十分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天下形势,推断了未来的发展,为刘备确定了建立霸业,复兴汉王朝的政策和策略。

1. 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时态度和心情怎样?从哪些行动和语言里能看出来? 明确:?凡三往,乃见?,既表现了诸葛亮的谨慎性格,也说明了刘备的热心求贤。针对时局特点,表明平生抱负,询问除奸兴汉的大计。谈话简明得体,语气委婉有致,态度谦虚诚恳,流露了对汉室江山的焦虑心情。

2.诸葛亮的回答直接从曹操谈起行不行?为什么?

明确:不行。因为先分析形势,是针对刘备谈话时对形势的说明而发,同时分析形势是为下文确定策略提供根据。

3.为什么要先分析曹操?摆了哪些事实?得出了什么结论? 明确:因为曹操使?主上蒙尘?,?汉室倾颓?,是刘备?欲信大义于天下?的头号敌人。曹袁并论,用事实有力地肯定了曹操谋略出众,兵力雄厚,政治地位优越。得出强弱悬殊,难与为敌的结论。

4.接着从哪几个方面分析了孙权?结论是什么?

明确:从政权、地利、人和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论是孙、曹矛盾,可结为外援。 5.对刘备来说,荆州有哪些有利条件?诸葛亮是怎样暗示刘备的?

明确:荆州的有利条件是物产丰富、军事要塞、刘表无能。所以诸葛亮用反问句的方式来暗示刘备,含蓄而有分寸,巧妙地将荆州可取、勿失良机的信息传达给了刘备。

6.为什么要分析益州?诸葛亮认为益州有哪些优越条件?

明确:由于荆州四通八达,为兵家必争之地,所以只能做外围,不能做主要的根据地,因此最后分析了益州。益州的有利条件是: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天然粮仓,条件优越;政

24

权动摇,民心已失。因此有机可乘,并且益州可以作为可靠的根据地。

7.建立根据地以后,诸葛亮告诉刘备进一步应该怎么办?

明确:根据地解决后,就形成了三国鼎立之势。但如何?信大义于天下??成霸业??兴汉室?呢?因此诸葛亮进一步为刘备谋划了北伐曹操的战略蓝图,指明了建立根据地以后应该如何行动。

谈如何北伐曹操可从三个方面分析:

(1) 条件如何?

①有政治资本;②深得人心;③人才荟集。 (2)怎样准备?

①军事上,先保住荆、益二州,积蓄力量; ②民族关系上,?和??抚?各部族,解除后顾之忧; ③外交上联合孙权,共击曹操; ④内政上革新政治。 (3)如何行动?

①等待时机,兵分两路;②钳形攻势,直取中原。 这样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先主曰:‘善’!?则含蓄地流露了刘备内心的无限喜悦,表明两人的政治见解完全一致。

在这段对策里,诸葛亮针对刘备提出的问题,根据当时的客观形势,具体分析了敌我情况和相互间的利害关系,为刘备确定的?成霸兴汉?的建国策略具体周详。从后来形成的三国鼎立的历史事实来看,其预见性是完全正确的。这就充分显示了诸葛亮惊人的政治军事才能和卓越的见识。

这一段不仅内容精辟,而且论证严密,层层深人,摆事实,讲道理,有根有据,结论明确。这种说理方法和严密的逻辑思维,很值得学习和借鉴。

三、教师评点第四段。

最后写?关羽、张飞等不悦?,实际上是从侧面表现刘备对诸葛亮的依赖。?犹鱼之有水也?的比喻,形象地揭示了刘备得到诸葛亮后的满足心情,证明了诸葛亮的惊人才能的确是名副其实,从而很自然地照应了开头的?自比管仲、乐毅?和人称?卧龙?。

四、布臵作业

25

回忆鲁迅先生

教学目标

1、课文的研读,感受伟人鲁迅先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

2、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引导学生学习鲁迅先生克己待人待客、关爱亲人、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

导读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1、学生查找有关鲁迅的资料;

2、课堂选择有关鲁迅的图片;并设计幻灯片; 教学过程 :

一、激趣引入,展示学习目标

1、 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生的意义引入; 2、 展示学习的目标 学习目标:

(1)、走近鲁迅,了解鲁迅; (2)、交流互动,学习文法; 二、合作探究,体会文情

1、 谈谈你熟悉的鲁迅。(学生可能因为阅读鲁迅的文章大都比较深刻,含蓄,因此感到鲁迅是深邃的、沉重的、严厉的。)

2、 教师结合课件谈一谈鲁迅的相关资料。

3、请你找出本文中比较精彩的生活细节,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问题设臵:

(1)、鲁迅先生是个非常珍惜时间的人,本文那些地方也可以看出来?文中有与他的这风格不一样的地方吗?为什么他要这样做?

(2)、鲁迅先生对自己的亲人如何? (3)、课文还有那些让你感动的地方? 4、师生交流有感情朗读部分细节 ;

26

5、思考:通过对本篇课文的学习,你对鲁迅有没有新的认识?请谈谈你的体会。 三、交流互动,学习文法

1、 细节赏析:找出本文中你最喜欢的细节描写,然后小组交流,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2、 教师例析课文开篇与结尾;

3、 有人说这篇回忆鲁迅的'锁记'是流水帐,你如何?学生试分组讨论并回答。 教师明确:

(1)、文章围绕鲁迅忘我工作等精神风貌和个性特点记述,并非无中心的散漫之作; (2)、文中采用撷取凡人琐事刻划悼念的对象,收到了刻骨铭心、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3)、通过女性作者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中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显示了鲁迅的伟大思想和人格。

(4)、提供局外人所无从了解的生活细节,再现一个真实而又富有人情味的伟人。 四、小结 五、作业:

1、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并写在笔记本上; 2、完成课后词句品析

27

五柳先生传

教学目标:

1.学习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2.体会本文朴素洗练的语言风格。 3.学习并掌握文中的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字词;

2、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3、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五柳先生的?好读书,不求甚解?。 教学方法:

这篇课文字数不多,但寥寥数语却把五柳先生的形象刻画得非常鲜明。全文共两段,前一段以记叙为主,重在表现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志趣;后一段以议论为主,重在对五柳先生的品德进行歌颂和赞扬。阅读这篇课文,要学习文中五柳先生?不慕荣利?、?忘怀得失?的优秀品格,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课时安排:

安排一课时。

-、介绍作者,导入新课。 陶渊明是东晋著名诗人。东晋末年,社会黑暗,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地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斥着虚伪与欺诈。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统治阶级不满,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过着俭朴的生活。他隐居农村后,自号?五柳先生?,亲身从事耕种,和农民交朋友。这期间他除了写出许多歌颂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农村生活的诗以外,也写了些表现自己美好政治理想的作品。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桃花源记》,这节课我们学习他用史传笔法写的一篇自传《五柳先生传》。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准字音、语调,划出不能理解的词句。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从中找出表现五柳先生性格、生活、志趣的词句。 四、理解词句。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并翻译这个句子: (1)亦不详其姓字( ). (2)因以为号焉( ) (3)不求甚解( ) (4)造饮辄尽( ) (5)环堵萧然( ) (6)箪瓢屡空,晏如也( ) (7)不戚戚于贫贱( ) (8)不汲汲于富贵( ) 2.全班齐读课文后,指名翻泽课文大意(2-3人);思考。

28

(1)?五柳先生?之号是如何得来的?

?五柳先生?之号得来的原因是其宅边有五棵柳树,而人们又不知他是什么地方人,姓甚名谁也木知道,因此便只称?五柳先生?。作者说不知他是谁,其实正暗示指作者本人。

(2)应如何理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含义? 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五柳先生每次读书有心得体会时,便沉润于书中而忘记了饮食。这形象地说明了前文中的?好读书?是真正的喜爱读书而不是装模作样。

(3)怎样理解?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惜去留?? 亲友请客,五柳先生就毫不客气地喝酒,而且喝醉方休,醉后就走,不和别人虚情客套。这说明了五柳先生木但嗜酒,而且不拘小节,性情豪爽,把世俗的繁文褥节臵之脑后,是一位独立于世的高风亮节之人。

(4)?因以为号焉?中的?以为?和现代汉语中的?以为?是否相同? 文中的?以为?和现代汉语中的?以为?意思是木一样的。?因以为号焉?中的?以为?实际上应该是?以(之)为?,意思是?把(它)当作?,而现代汉语中的?以为?是?认为?的意思。

(5)?欣然?、?萧然?中?然?的用法有什么特点? 在文言文中,?然?的用法有多种,可作?然而??样子??这样?解。这里的?然?是用作形容词的词尾,意思是?……的样子?。 ?欣然?是高兴的样子, ?萧然’是冷冷清清的样子。

五、引导讨论以下问题:

(l)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刻画了怎样的形象? 明确:?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他有三大志趣。一是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展现了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二是饮酒。?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环堵萧然??晏如也?,描绘了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三是著文章。?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

通过种种叙述,把一个虽处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了,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2)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既不求名,也不追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3)?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明确:与?不慕荣利?相照应的句子是?不汲汲于富贵?。对?不慕荣利?的看法,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要求固定的答案。

(4)?赞?语与前文有什么联系?明确:文后的?赞语?是作者仿照史家笔法加的评论性的文字。赞语的实质是两句话:?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正好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突出了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传赞一体,互为补充,使人物个性更为鲜明。

(5)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请从文中找出这些否定句,想一想多用否定句有什么作用?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不慕荣利?,?不求甚解?,?家贫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正因为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台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七、 总结全文。本文借五柳先生给自己写自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

29

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表现了自己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

张衡传

教学目标:

1了解传记文章的特点,学习本文记人叙事详略安排得当的写法。 2. 掌握课文中所涉及的文言词句知识和文史、文化常识。

3. 了解张衡的品格和他在科学、文学、政治各方面的贡献,学习他刻苦求学、科学务实、追求真理的精神。 教学重点:

1. 记人叙事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2. 文言词句知识的归纳整理和迁移运用。 3. 文史、文化常识。 教学难点:

掌握课文中所涉及的文言词句知识和文史、文化常识。 教学程序与教学内容:

一、导入

从中国历史博物馆里陈列的候风地动仪模型和郭沫若在张衡基碑上的题词说起。 在中国历史博物馆里陈列着候风地动仪的模型。早在 1800 年前,张衡发明制造了世界上第一个候风地动仪。这个仪器早已毁于西晋战乱之中,现在陈列的候风地动仪模型,是现代科学家王振铎等人根据《张衡传》中对候风地动仪的介绍说明用木料制成的。 1959 年党和政府重修张衡墓时,郭沫若在墓碑上题词道:?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上亦罕见。?

二、解题 ?传?:传记 . 记述的内容是一个人的生平事迹。传记要突出传主的特点。

比较?传?的不同含义:

《张衡传》 《左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诗集传》 (传记) (传记)

张衡,作为一个伟大的学者,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作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在世界历史上也是突出的。他在政治、文学与自然学诸方面都有重大的贡献。他在书法、绘画上也有成就。他尤其注重实验科学的研究和发明创造,其发明的候风地动仪比欧洲人第一次制出地震仪要早 1700 多年。他的这一伟大成就,至今为世界所公认。课文节选自《后汉书 张衡传》。

《后汉书》作者范晔,字蔚宗,南朝宋顺阳(今河南淅川县东人)人,历史学家。博涉经史,善属文,能隶书,晓音律。始为尚书吏部郎,后左迁宣城太守。不得志,乃 删众家汉书,成一家之作。累迁太子左卫将军,意志不满,与鲁国孔熙选谋逆,伏诛。 初中课文《乐羊子妻》变节选自《后汉书》。

30

三、导读全篇,掌握内容、结构、写法 1. 逐段阅读

课文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介绍传主的生平事迹。全文包括五个自然段,各段内容各有侧重。

(1) 写张衡的文学才能、廉虚高洁的品格,以及他既关心国家而不慕荣利的性格。 ①姓氏,医藉贯。按传记惯例,开篇即用判断句式介绍人物的姓氏、藉贯。 ②博通经典,才学非凡。用?遂?连续上下句道出其中原因。 游三辅、观太学 通五经、贯六艺 因── ── ── ── ──→果

③谦虚、踏实 治学精神。这是他取得伟大成就的思想基础。 虽然 然而 (转折复句)

④不慕荣利的高贵品格。先概述,然后列举具体事实,表现其志在集中精神力从事科学研究。

从容淡静、不交俗人 举孝廉不行、辟公府不就 (概括叙述) (列举事例) ⑤关心国事,文学才华杰出。 作《二京赋》:因以讽谏(关心国事) 精思博会(文才出众) ⑥小结:才能奇特,品质高尚。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累如不应

(侧写其才之奇) (正写其品之高) 此段有概括,有实例,叙事简明而不空泛。

(2) 写张衡擅长于器械制造,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术学,取得突出的科技成就。 他应如入仕途,为的是有方便条件从事科学研究。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遂乃研核阴阳…? 文中两个?善?和?尤致思?表现其特长。

(3) 写张衡不慕官场名利。简要叙述官职变迁情况。 ?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徒。? (4) 着重介绍张衡制作的候风地动仪。 ①制作时间和仪器名称。

②仪器的材料、大小、形状、雕饰。从外形介绍入手,给人总体印象。 ③仪器的机关构造。说明内部主要部件和外面八龙的作用。 ④觉知地震的道理,从内外结合上说明动仪的作用。

⑤仪器的效果:灵验如神,用实验证明地动仪的灵验和准确。由?怪?到?服?,形象地反映出人们对这新仪器的认识过程。

⑥仪器正式投入使用。

此段像一篇小型的说明文,从制作时间、名称、外形、内部构造、功能、效果和应用等方面,对候风地动仪作了介绍,说明详而不杂,有条不紊,形象具体,以致可以根据这个说明来复制候风地动仪。

(5) 写张衡在政治上的作为。

①政治才能。交代河间地区的险恶环境,用以反衬其才干。

②政绩卓著。写其勇毅、干练、处理缜密、果断、治理河间卓有成效,声名显赫,征拜尚书。

③逝世时间。 语言极其简练。?治威严,整法度?,高度概括。?上下肃然?,形象地表现其治理河间取得的成效。

31

2. 分析结构。

采用明段意分段法:先逐段概括段意,然后用合并同类项法把相关联紧缩密的自然段合在一起。

全文五个自然段中,二、三、四自然段讲的都是张衡取得的科学成就,自然应合为一大段。这样,就理清了文章的结构。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1) 写张衡的品格和文才①

(2) 写张衡在科学技术上取得的成就 ( ②③④ ) (3) 写张衡的政治才干 ( ⑤ )

第二部分是文章的重点,又可分为两层:一是仕途情况,以及制作浑天仪和著《灵宪》、《算图论》的情况;一是专门介绍候风地支仪。显然,后者又是第二部分的重点。

作者这样处理文章的详略安排。无疑是非常正确的,因为张衡一生有多方面的才能和成就,而他在科技方面的才能和创造发明最为突出,理应成为本文记叙的重点。

四、小结

1. 了解全文的内容和结构,掌握明段意分段法。 2. 了解文章的详略安排。 五、作业

32

始得西山宴游记

教学目的

1.理解作者被贬永州后寄情山水聊以忘忧的情怀。 2.理解课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柳宗元(73-819),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人,人称?柳河东?。晚年贬为柳州(今广西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他是唐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与韩愈同为当时古文运动的领袖,同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贞元九年(793),柳宗元进士及第。公元805年,他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升任礼部员外郎,积极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改革。但为时不久,就在其政敌联合反击下而失败,?永贞革新?失败,受到残酷迫害,先是被贬为永州(今湖南省零陵县)司马;十年之后,又改任为柳州刺史。

柳宗元在中唐的文坛上与韩愈齐名。他能诗善文,成就很高。他的散文包括论说、寓言、杂文和游记等类,文笔犀利,含义深刻,形象生动,气势奔放。就游记而言,他是唐代一位集大成的刻画山水的能手。一方面,他通过自己敏锐的观察,深入的体会,运用简洁概括、鲜明生动的语言,精细而准确地把那些易于被人忽视和遗忘的自然景色画图般地再现出来给读者一种亲临其境的真切之感;另一方面,他在描写山水木石、鸟兽虫鱼的声色动静时,往往将自己横遭贬滴、饱受压抑的境况渗透在里面,达到情景交融的地步,从而曲折地反映了中唐黑暗的社会现实。他的作品收入《柳河东集》。

2.解题。

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后,一十年内到处搜奇觅胜,写出一系列刻划入微又托意深远的山水游记。其中最著名的是《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起着开宗明义、领带各篇的作用。

二、课文落实

1. 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重音。要读得流畅,读出感情。 2.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字词解释。

始得西山宴游记:始得,初游。宴游,宴饮游乐。 余自为像人:僇(lu),获罪的人。僇,通?戮?。这里是遭到贬谪的意思。 居是州:居,住。是,这。是州,指永州。 恒惴栗:恒,常。惴栗,恐惧。忧惧的样子。 其隙也:隙,空闲。

则施施而行:施施(yi4),缓慢行走的样子。 漫漫南游:漫漫,随意不受拘束的样子。

33

日与其徒上高山:日,每日。徒,指同伴、佣人等。 穷回溪:穷,穷尽。回溪,弯曲的小溪。

幽泉怪石:幽泉,幽深的泉水。怪石,奇特的石头。 无远不到:意思是,只要风景好,不管多远的地方都去。 到则披草而坐:披草,拨开草。披,用手拨开。

醉则更相枕以卧:更,更换交替。相枕,互相紧靠着。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心里想到那里,梦中也就到了那里。极,到。趣,通?趋?,往。 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异态,奇异的形态。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未始,未尝。怪特,奇怪、特别。 2. 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字词翻译。 始指异之:指异,指点而称奇。 缘染溪:缘,沿着。 斫榛莽:斫(zhuo),砍。榛(zhen)莽,杂乱丛生的草水。 焚茅筏:焚,烧。茅筏(fa),茅草之类。筏,草叶众多的样子。 箕踞而邀:箕踞(jiju4),席地而坐,随便伸开两腿,像个簸箕。遨,游赏。 则凡数州之土壤:土壤,土地。

皆在衽席之下:衽席,古代睡觉用的席子。 蚜然洼然:蚜(xia1)然,(高的地方)像深山一样深邃。洼然,(低的地方)像深池一样低陷。

若垤若穴:垤(die2),蚁垤,蚂蚁做窝时堆在洞外的小土堆。穴,洞。 尺寸千里:千里之遥如在尺寸之间,形容登高望远。 攒蹙累积:攒(Cuan2),聚集。蹙(Cu4),收缩。累积,重叠积压。 莫得遁隐:遁隐,隐蔽、隐藏。

萦青缭白:萦回着青山,缭绕着白云。萦,缭都是缠绕的意思。 外与天际:与,接、合。天际,天边。

四望如一:向四面环顾,看到的情景都一样。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然后,这样以后,指看了眼前的美景之后。特立,高出一般的存在。 不与培塿为类:培楼(pou3 lou3):大小坟冢。这里借指小土堆似的山丘。

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悠悠,广大的样子。灏(hao)气,弥漫于天地之间的大气。涯,边际,极限。

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究:洋洋,得意的样子。造物者,即天地、自然。 引觞满酌:引觞(shang),拿起酒杯。引,拿。 颓然就醉:颓然,形容醉倒的样子。就,接近。

心凝形释:凝,凝结,停止了思维活动。释,消散。 与万化冥合:万化,万物。冥合,融化其中,浑然一体。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向,从前。未始,未尝。 游于是乎始:于是,从此,从现在。 故为之文以志:以,来。志,记。 4.请学生整篇翻译。 二、词语小结 (1)古今异义。

未始: 古义 未尝 今义 没开始

累积: 古义 重叠、积压 攒蹙累积 今义 积累 然后: 古义 这样以后 今义 转折连词 于是:古义 从此 今义 递进连词 更:古义 更换交替 今义 更加

34

披:古义 拨 今义 覆盖在肩背上。 就:古义 接近 今义 就是 向:古义 从前 今义 朝

志:古义 记 今义 志气、志向。 是:古义 代词,这 今义 判断动词。 (2)一词多义。 异:

称奇 始指异之。

独特 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 特:

特别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招出一般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为:

成为 余自为像人。

为(表目的) 故为之文以志。 (3)通假字: 僇,通?戮?,这里是遭贬调的意思。 趣,通趋,往。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三、问题探讨

1. 作者为什么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作者游奇山异水是想聊以忘忧,文章开头即写明自己不幸的遭遇和贬谪南荒后?恒惴栗?郁闷痛苦不堪的心情,因此?幽泉怪石,无远不到?,以至?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虽然他几乎走遍了永州的奇山异水,但却没有给他带来特殊的感觉,没有感到此山此水有何?怪特?之处。然而当作者?坐法华西亭,望西山?时,?数州之土壤?尽收眼底,方觉西山是任何地方都无法相比的,渐渐地作者不知不觉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深切体会到天人合一的至理。因此作者认为西山之游才是真正游览山;水的开始,以往的游览算不上真正的游览。文题?始得?恰好点明此游之意义,并以?始?与?未始?结构全文。

2. 作者怎样叙西山之游?

本文中心内容是记叙西山之游,但作者开篇却从他处着墨,先写以前永州异山秀水的游览,以此作为铺垫,来比照映衬西山之游不同于以往。作者首先是被那登高所见的博大景观而震惊,千里之间的高山深谷如土堆、洞穴,尽收眼底,浮云萦绕群山,与天空连成一体,此时作者才真正感受到与自然同呼吸,与天地同游的快慰。从高峻的西山中作者感受到卓尔不群的人格之美,?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作者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知音,他仿佛与西山心心相印,自己志高品峻的情操恰恰在西山那高峻峭拔之貌中得以体现。作者在这物我交融之中得到了解脱与审美享受,以至醉不思归。

3. 文中两次写满酌而醉,作用有何不同?

第一次出现是往日游览时,作者都会?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这短促紧凑的语句反映了作者单调乏味的生活及苦闷抑郁的内心感受。虽然他想在游览山水中得以解脱,但酒醉之后依然如故。而西山之游却使作者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不只是美酒醉人,更是这高峻峭拔的西山使其感受到物我相融醉而忘归,心中的欢喜怡悦不言而喻。前后对比更突出西山之游给作者带来的独特感受。

4. 作者怎样用比照映衬来写西山之景的?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刻画细致,寄托深远,情景交融,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作者在本文没有直接写眼中西山,而从多角度写登西山所见所感,采用比照映衬手法突出其高峻峭拔之貌。如先写?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再写登上西山始感高险难测,云天相连。由极目远眺,?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衬其高。所见之深山低谷,好像土堆洞口,

35

千里之外的景物尤如近在咫尺亦衬其高。青云萦绕,云天相连浑然二体更衬其高。由此写出?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蝼为类?的感受。在比照映衬之下,西山之景更显其美,西山之游更觉其异。

5. 作者怎样借景抒情? 文章开始写以往游览?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觉而起,起而归?,记叙之中流露出被贬失意抑郁不平的心态。而后文写游西山则表现出偶识西山之喜,沉醉之乐,借西山的高峻气势,表现自己高洁的人格,所记山水景物无不融入自己的感情,表露自己的傲世情怀。

6.本文与《小石潭记》作于同一年,所写景物都是永州山水,但《小石潭记》更偏重于客观描写,本文更偏重于主观感受。试举例分析。

《小石潭记》中?潭中鱼可百许头……与游者相乐。?对潭水、游鱼的描写,栩栩如生,十分传神,历来被人所诵记称道,归功于作者抓住景物特点,细致描摹。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反衬出水清潭小,?日光下澈,影步石上?,则从另一角度突出水澄清透明。?似与游者相乐?,把鱼儿那种闲适、轻快、灵敏、活泼的神态描写得惟妙惟肖。既写出水清又写出鱼乐,水鱼相映成趣,互相点缀,充满诗情画意。而《始得西山宴游记》却偏重于写主观感受。如写?西山之怪特?,?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缕为类。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可见作者把西山视为知音,与西山心心相印,西山怪特之貌恰似自己卓尔不群的人格、志高品峻的情操。

36

千里之外的景物尤如近在咫尺亦衬其高。青云萦绕,云天相连浑然二体更衬其高。由此写出?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蝼为类?的感受。在比照映衬之下,西山之景更显其美,西山之游更觉其异。

5. 作者怎样借景抒情? 文章开始写以往游览?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觉而起,起而归?,记叙之中流露出被贬失意抑郁不平的心态。而后文写游西山则表现出偶识西山之喜,沉醉之乐,借西山的高峻气势,表现自己高洁的人格,所记山水景物无不融入自己的感情,表露自己的傲世情怀。

6.本文与《小石潭记》作于同一年,所写景物都是永州山水,但《小石潭记》更偏重于客观描写,本文更偏重于主观感受。试举例分析。

《小石潭记》中?潭中鱼可百许头……与游者相乐。?对潭水、游鱼的描写,栩栩如生,十分传神,历来被人所诵记称道,归功于作者抓住景物特点,细致描摹。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反衬出水清潭小,?日光下澈,影步石上?,则从另一角度突出水澄清透明。?似与游者相乐?,把鱼儿那种闲适、轻快、灵敏、活泼的神态描写得惟妙惟肖。既写出水清又写出鱼乐,水鱼相映成趣,互相点缀,充满诗情画意。而《始得西山宴游记》却偏重于写主观感受。如写?西山之怪特?,?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缕为类。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可见作者把西山视为知音,与西山心心相印,西山怪特之貌恰似自己卓尔不群的人格、志高品峻的情操。

36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mn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