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语言》教案

更新时间:2023-11-18 16:1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讲 导论

教学目标:

1、 了解语言的定义及其分类 2、 了解视听语言的历史发展进程 3、 知道影视视听语言的产生基础 4、 掌握镜头的概念

5、 了解视听语言课程的框架体系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今天我们开始学习一门新的课程,叫《视听语言》。那么什么叫视听语言,它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呢?通过导论的学习,把大家带入《视听语言》课程的大门。

(二)新课教学

第一节 什么是语言

一、语言的定义

“语言,以语音为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的体系。” 语言是人类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工具或媒介符号。 思考:人类能在没有工具或媒介符号的情况下进行交流吗? 二、语言的分类

1、根据语言的外延大小分狭义语言和广义语言。 狭义的语言指口头语言和文字语言

口头语言是指用口语形式表达的声音符号系统,它又称作自然语言 文字语言是指用书面形式表达的文字符号系统,它又称作书面语言。 法国美学家、符号学家罗兰.巴特在《符号学美学》中指书:“无论从哪方面看,文化都是一种语言。”

广义的语言泛指可以表达意义、传达信息,又有自身规律、法则和系统的媒介符号。如数学中有数学语言,计算机中有计算机语言,艺术中有艺术语言。

2、根据语言的存在方式分视觉语言、听觉语言和视听语言等。

视觉语言是指借助视觉媒介符号来传达信息的语言。如人类早期交流所使用的面部表情、手势和身体动作,人类文明产生后的文字语言,艺术中的绘画语言、雕塑语言、舞蹈语言等。

听觉语言是指借助听觉媒介符号来传达信息的语言。如人类早期交流所使发出来的声音,口头语言,艺术中的音乐语言等

视听语言是指同时借助视觉和听觉媒介符号来传达信息的语言。如人类早期

1

交流使用简单表意的声音并辅助以简单的手势和动作就是一种原始的低级的视听语言。艺术中的戏剧语言、影视语言以及网络则是一种高级形态的视听语言。

第二节 视听语言的历史发展进程

一、视听语言的发展流程

简 单表 意的 手 势动 作和 声 音

绘画 雕塑 图画文字 口头语言 文字语言 留声机 照相 电报 电话 摄影 电影 电视 网络

广播

时仍有一定的差距。

照相:可以副真地传达对象的信息,而且语言表达速度快,但是只能传达静态的图象信息。

摄影:可以传达动态的画面信息。

电影:画面和声音的结合,视觉和听觉的综合,成为高级的视听语言,但是传播速度慢。

电视:传播速度快,但是只能单向传播。

网络:不仅传播速度快,而且可以双向甚至多向传播。 二、视听语言的发展规律

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遵守否定之否定规律,即经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简单表意的手势动作和声音:思想感情交流不够精确,有很大的模糊性。 口头语言:可以精确地进行思想感情的交流,但是受到时空限制。 留声机:不受时空限制,但只限于单向交流,并且传播速度慢。 电话:可以双向交流,但只限于一对一交流。

广播:可以实现一对多交流,是听觉语言发展的高级阶段,但仅限于听觉。 图画文字:超越时间限制,但是很难清晰地把握意义。

文字语言:意义准确,但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学习,并且传播速度慢。 电报:传播速度快。

绘画,雕塑:艺术语言很直观,但语言表达速度慢,并且在传达对象的信息

2

电影制作观念:纪实——虚构——纪实 电视播出方式:直播——录播——直播

视听语言的发展:视听综合——视听独立——视听综合

第三节 影视视听语言的产生基础

一、物质基础

摄影、放映术,录音、还音术,色彩技术等。 二、生理基础

视觉滞留原理

出示一负相图进行学生实验。 三、心理基础

似动现象

出示一翻书的似动现象。 格式塔心理机制或心理补偿机制

德国格式心理学家雨果·明斯特伯格在其电影理论著作《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中,从观众观赏电影影像的感知经验入手,从人类视知觉的生理和心理角度,来分析电影影像是如何在二维平面银幕布上呈现出深度感和运动感。他指出,电影“不存在于银幕布,只存在于观众的头脑里。

第四节 视听语言课程的框架体系

一、基本概念——镜头

镜头有两种不同的含义:

其一,指摄影机或摄像机上用来成像的光学部件,即光学镜头(lens)。它是一个物理学概念。根据焦距不同镜头可分为标准镜头、长焦距镜头、广角镜头。

其二,指摄影机或摄像机从一次开机到一次停机之间所连续拍摄的,在银幕或屏幕上连续呈现的一段画面,即画面镜头(shot)。它是一个艺术学概念,是构成影视作品的基本单位。

出示广告作品《南方黑芝麻糊》,让学生数作品中镜头的数量。 二、视听语言课程的框架体系

3

画面造型语言:景别、角度、景深、光线、色彩

影像

镜头语言:运动、场面调度

人声 视听语言 声音

音响 音乐 连贯性剪辑

剪辑

非连贯性剪辑

周次 教学内容安排 课时分配 1 第一讲 导论 2 2 第二讲 景别与角度 2 3 第三讲 焦距与景深 2 4 第四讲 构图 2 5 第五讲 光线与色彩 2 6 第六讲 运动 2 7 第七讲 场面调度 2 8 第八讲 影视声音概述 2 9 第九讲 人声 2 10 第十讲 音响和音乐 2 11 第十一讲 声画关系 2 12 第十二讲 剪辑诞生的历史 2 13 第十三讲 连贯性剪辑和非连贯性剪辑(一) 2 14 第十四讲 连贯性剪辑和非连贯性剪辑(二) 2 15 第十五讲 连贯剪辑形式在非连续同一时空2 中的运用 16 第十六讲 视听语言案例分析(一) 2 17 第十七讲 视听语言案例分析(二) 2 18 第十八讲 视听语言案例分析(三) 2

4

本课程推荐阅读书目:

贝拉·巴拉兹《电影美学》中国电影出版社

鲁道夫·爱因汉姆《电影作为艺术》中国电影出版社 李·R·波布克著《电影的元素》中国电影出版社 爱森斯坦著《蒙太奇论》中国电影出版社 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江苏教育出版社 马赛尔·马尔丹《电影语言》中国电影出版社 李稚田《电影语言教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宋杰《视听语言——影像与声音》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邵清风、李骏、俞洁、彭骄雪《视听语言》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王丽娟 《视听语言传播艺术》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皱建《视听语言基础》 上海外语教育

王迪《通向电影圣殿——北京电影学院影片分析课教材》中国电影出版社 郑国恩《电影摄影造型基础》中国电影出版社 张会军《电影摄影画面创作》中国电影出版社

任金洲、陈刚《电视摄影造型基础》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伍建阳《影视声音创作艺术》中国广播出版社 张凤铸《电视声画艺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5

第二讲 景别与角度

教学目标:

1、了解景别与角度的概念 2、知道景别的功能和意义 3、知道角度的功能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要拍摄画面时,导演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机位的问题,即摄影机位置的问题。机位不同,镜头效果也就不同。第一,摄影机摆放在距离被摄主体多远的位置呢?拍摄距离不同,被摄主体在画面中所呈现的大小也就不同,这就形成了景别的差异。第二,摄影机应该是放在被摄主体的正中,还是左边和右边,是上面还是下面?这又涉及到拍摄角度的问题。那么什么是景别,什么是角度?它们分别具有什么样的功能呢?今天我们共同来探讨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第一节 景别

一部影视作品的好坏,除了与它本身的内容和价值有关外,景别的应用也是极其重要的,好的导演会恰到好处的利用各种景别,使影片添光增色。 一、景别的概念

景别是指被摄主体在画面中所呈现出的大小和范围。 影响景别大小的原因有两个因素: 其一,机位与被摄主体之间的距离; 其二,摄影机镜头焦距的大小。 二、景别的划分

景别的划分通常是以画面中截取成年人身体部分的多少为标准,分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

远景:广阔的场面,人物所占比例很小。 全景:刚好一个成年人的全身。 中景:成年人膝盖以上。 近景:成年人胸部以上。

特写:成年人头部或更小的部位。 三、景别的功能

不同的景别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我国古代绘画有这么一句话“近取其神,远取其势”。一部电影的影像就是这些能够产生不同艺术效果的景别组合在一起的结果。

6

1、远景(分大远景和远景两类):

(1)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展示人物活动的环境空间。 (2)抒发感情,渲染气氛,创造某种意境。

(3)远景给观众以置身戏外的距离感,从而使镜头显得冷静、客观。 (4)常用于影片或段落的开头和结尾。

大远景主要“用来表现大自然的氛围,地貌地形,山河的走向,广袤原野的神韵,天地合一的气势”。“大远景放在影片的开头,着眼于以环境气势抓人,使观众理解整部影片的环境氛围。放在影片的结尾,在于发挥前面故事情节的余韵,给予观众以回味的时间和空间,重新审视人物事件与环境的关系,将人物命运与环境空间融为一体。” ——朱羽君:《电视画面研究》

在影片《黄土地》开始,陈凯歌连续使用多个远景镜头并通过叠化,我们不仅了解了影片故事所处的环境,我们更会感到镜头后面创作者深厚的情感和浓浓的诗意。

2、全景:

(1)既能看清人物又可看清环境,故可以表现人物的整体动作以及人物和周围环境的关系,展示一定空间中人物的活动过程。它常常用来拍摄人物在会场、课堂、集市、商场等一定区域范围中的动作,是塑造环境中的人或物的主要手段。

(2)全景画面还具有某种“定位”作用,即确定被摄对象在实际空间中的方向和位置,因而也制约着一场戏中的所有的分切镜头的光线、影调、色调等。

3、中景:

(1)中景画面可以将人物上半身动势最为活跃和明显的手臂活动完整而突出地呈现出来,是影视作品中使用较多的基本景别。

(2)中景在主要表现人物形体的同时,也提供人物一定的活动范围,如房间的一隅,院落的一角等。

(3)中景可以表现一个人,也可以表现几个人,揭示他们的关系和交代冲突,还可以表现一定范围内的人物背景和场景,起到衬托人物、营造气氛的作用。

4、近景:

(1)展示人物的音容笑貌、仪表神态、衣着服饰,表现人物感情、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它的作用相当于文学作品中的肖像描写,是影视作品中大量运用的景别。近景画面中被摄人物面部肌肉的颤动、目光的流转、眉毛的挑皱等都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人物内心波动所反映到脸上的微妙变化已无任何隐藏之处。

(2)人物处于近景画面时,眼睛成为重要的形象元素,因此电视剧拍摄中对主要演员的近景镜头一般给以眼神光处理。

7

(3)近景画面中人像占据大部画面,环境变得零碎,背景通常作虚化处理。 近景画面中人物“面部神态、头部形态居于画面的主导位置,人物的面部表情、心理状态、脸部的细微动作成为主要的表现内容”。 ——张会军:《电影摄影画面创作》

5、特写:

(1)特写是电影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段之一,它是电影艺术区别于戏剧艺术的主要标志。

(2)特写能够有力地表现被摄主体的细部和人物细微的情感变化,是电影通过细节刻划人物,表现复杂的人物关系,展示丰富的人物内心世界的重要手段。

特写镜头“表现人物动作细节和过程,在视觉上起到一种强调突出作用”,它“通过人物面部表情的表现,能够揭示人物形象更深刻的部分,反映人物更丰富的情感”,它“是衡量电影导演的艺术敏感性和对更深层次真理的预见性的真正尺度”。——贝拉巴拉兹:《可见的人 电影精神》

全景系例镜头 (大远景、远景、全景) 抒情的、写意的 环境为主,人物为辅 表现人物“形体”关系 空间“实”写,背景实像 地平线与人物关系很重要 画面气氛十分重要 四、景别的意义

1、景别的主观性

景别集中地体现了创作者与欣赏者之间的关系,换句话说就是创作者想让他的观众在观看他的作品的时候,到底要充当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形象一点说,创作者是在“叫你看什么!”,还是在“随你看什么。”

2、景别决定影片的风格

戏剧性因素较强的影片,它们必然要运用或者说是依赖近景、特写等较小的景别,来突出其戏剧化特征,来把观众带入其波澜曲折、催人泪下的戏剧化情境;与它相反,戏剧性因素较弱,追求生活化的电影,它们则也必然更多地使用全景、远景等较大的景别,来减弱人为的戏剧化的倾向,把观众带入那种朴实自然、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非戏剧化情境。

8

近景系列镜头 (中景、近景、特写) 叙事的、纪实的 人物为主,环境为辅 表现人物“神态”关系 空间“虚”写,背景虚像 地平线与人物关系不重要 画面构图十分重要 第二节 角度

一、角度的概念与分类

角度是指摄影机光轴相对于被摄主体在水平方向和垂直面方向的变化,包括拍摄方向和拍摄高度两种情况。

拍摄方向是指摄影机光轴相对于被摄主体在水平方向的变化,通常分为正面、侧面、背面。

拍摄高度是指摄影机光轴相对于被摄主体在垂直方向的变化,通常分为平拍、仰拍、俯拍。 二、角度的功能

正面:正面拍摄有利于再现被摄对象的正面特征,拍摄人物时有利于表现人物的脸部特征和表情动作,但缺乏立体感。

侧面:侧面拍摄有利于表现人物的外部轮廓,具有很强的立体感,还适合表现人物运动、动作、人与人的交流,如正反打镜头。

背面:演员表演所呈现的信息几乎为零,引发观众想象空间,可以制造悬念等效果。

平拍:摄影机与被摄主体处于同一水平高度,符合人的正常视线,构图平稳,透视正常,有平等、客观、冷静、亲切之感。

仰拍:仰拍有利于增强垂直高度感,强调被摄对象的高度和气势,常被用来表现崇高、庄严、伟大的气概和情绪。有时也会用来刻画独裁者、暴君的形象。仰拍还能够净化背景,使构图简洁明了。

俯拍:俯拍会压缩垂直方向的高度。俯拍地面时,有利于表现开阔的场面;俯拍人物时,人物变得萎缩、低矮,有贬低、蔑视的意味。

案例分析:

视线一:导演视线。导演在床下模仿马小军的视线看米兰。 视线二:马小军视线。马小军通过导演视线在床下看米兰。 视线三:观众视线。观众通过马小军的视线看米兰。

在本段落中,三个视线是合一的。首先,导演用摄影机的低角度和床的边框限制了马小军的视线。于是,床的边框使趴在床底下的马小军的视线,就如同在看一个视线无法自己选择、视线被控制的“银幕”。同时,导演又用“银幕”限制了我们观众的视线。于是,我们的视线与少年马小军的视线合一。于是,我们仿佛也和马小军一起置身床下,于是,我们与床底下的少年马小军“同呼吸,共命运”。 三、视点

镜头视点是指镜头所模拟的观察者的视野。

9

镜头根据视点不同,可以分为主观镜头和客观镜头。

主观镜头是指代表剧中人物视线或心理活动,如回忆、想像、幻觉的镜头。主观镜头往往带有特定人物独特的心理感受、强烈的主体意识以及鲜明的情感色彩,因此,主观镜头用来作为人物心理刻画的主要手段。

客观镜头是指代表摄影机客观描述人物活动和情节发展的镜头。客观镜头代表着创作者的眼睛,它全知全能,且无处不在,类似于小说中的第三人称叙事。

10

第三讲 焦距与景深

教学目标:

1、了解视场角和景深的概念 2、知道影响视场角和景深的因素 3、掌握视场角的功能和艺术表现力 4、掌握景深的功能和艺术表现力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景别和角度,以被摄物体为球心,摄影机在球面上的不同位置,决定了画面的景别和角度。除了可以改变摄影机机位外,我们还可以改变摄影机镜头焦距。不同的镜头焦距,摄影机拍摄画面的横向范围、透视感以及纵向清晰成像的距离也不一样。今天我们共同来探讨焦距对影视画面造型的影响以及景深这个概念。 (二)新课教学

第一节 焦距

一、焦距的概念

焦距,也叫焦点距离,指从光学透视的主点到焦点的距离。

根据光学镜头焦距的可调和不可调,分为变焦镜头和定焦镜头。定焦镜头中,根据镜头焦距长短,分为标准镜头、长焦距镜头、短焦距镜头。 二、焦距的造型功能

焦距影响到画面的视场角、透视效果以及景深。不同焦距拍摄的画面,横向范围、透视感以及纵向清晰成像的距离是不一样的。焦距越长,视角范围越小,透视感越弱,画面清晰的范围越小;而焦距越短,视角范围越大,透视感越强,画面清晰的范围越大。因此,焦距是影视导演对画面视觉中心、造型效果控制的重要手段。

1、焦距与视场角

从镜头主平面中心向景物范围两边或成像范围两边所张的角叫视场角。视场角分水平视场角和垂直视场角。视场角反映了摄影机记录景物范围的开阔程度。

11

影响视场角的因素有:镜头成像尺寸和镜头焦距。由于摄影机或摄像机成像尺寸在实际拍摄中是固定不变的,所以主要影响视场角的就是镜头焦距。焦距越小,视场角越大,焦距越大,视场角越小。

视场角大小制约着画面中被摄主体成像大小。视场角越小,被摄主体成像越大,画面景物越狭窄;反之,视场角越大,被摄主体成像越小,画面景物越开阔。

当使用长焦距镜头拍摄时,由于视场角小,被摄主体成像得以放大,画面有将远处物体拉近的视觉效果。因此,长焦距镜头具有望远或远摄的功能。在以下情况下,可以使用长镜头拍摄。(1)不能近距离接触被摄对象时,如拍摄野生动物时,由于太近,一方面容易惊动动物,使得记录它们的自然的生活状态受到干扰,另一方面,距离太近对于摄影师来说也是不太安全的。(2)新闻调查类电视节目中,往往采用远距离偷拍的形式,可以记录罪犯犯罪的过程。(3)在一些电影或电视剧中,为了追求真实自然的艺术效果,把演员置身于广大群众场面中去,摄影师在远外隐蔽的地方拍摄。

当使用广角镜头拍摄时,由于视场角广,因此有利于近距离表现大范围的景物。

2、焦距与透视感

当使用长焦距镜头拍摄时,会压缩纵深方向的景物,画面的纵深感和空间感

视角 12

弱,使镜头前纵深方向上的景物之间的距离减小,多层次景物有远近相聚、前后重叠在一起的感觉,使画面形象饱满、烘托环境气氛。

如在23届洛杉矶奥运会开幕式实况转播中,有一个几十个鼓锤上下击打军鼓的画面。摄像师通过长焦距镜头压缩纵深空间的作用,使得画面呈现出“稠密”的鼓锤,层层叠叠的军鼓,烘托出开幕式热烈而隆重的气氛。当然,长镜头的这种层叠效果也可能会产生出一种空间闭塞、压抑的气氛。如影片《毕业生》中开头一场景。

当使用广角镜头,突出近大远小的透视特点,夸张了前景和后景之间的空间距离感。近距离拍摄某些物体时,由于镜头畸变原因,线条透视效果强烈,线条倾斜、变形,具有某种夸张效果。

3、焦距与被摄主体的运动感

当使用长焦距镜头拍摄时,视场角小,对横向运动物体的速度感增强,对纵向运动物体的速度感减弱。

当使用广角镜头,视场角大,对横向运动物体的速度感减弱,对纵向运动物体的速度感增强。

第二节 景深

一、景深的概念

光学镜头能把景物空间中一定范围的物体在像平面上都形成较清晰的像,这个范围所对应的纵深距离称之为景深。景深反映了摄影机清晰记录景物的纵深范围。

二、影响景深的因素

影响景深的主要因素有:焦距、光圈、物距。

1、在物距、光圈不变时,镜头焦距越短,景深越大;镜头焦距越长,景深越小。

2、在焦距、物距固定时,光圈越小,景深越大;光圈越大,景深越小。

13

3、在焦距、光圈一定时,物距越长,景深越大;物距越短,景深越小。 三、小景深的功能和艺术表现力

1、在拍摄人物特定时,可以利用小景深来“虚”化背景,把人物从较为给乱复杂的背景环境中突显出来。因此,小景深镜头主观性较强。

2、通过调焦改变景深区段,使画面从前景清晰,背景模糊到背景清晰,前景模糊,或反过来,从而达到在不动机位和角度的情况下完成场面调度。

3、通过调焦改变景深区段,还能使整个画面产生从实到虚或从虚到实艺术效果,即所谓的虚出和虚入,从而实现转场功能。

如拍摄早晨有许多露水的树木时,由于光照在露水上面的反射,形成许多光斑。如果从虚焦画面再变为实焦画面,那么就会给人一种新颖、梦幻的感觉。 四、大景深的功能和艺术表现力

1、大景深可以使画面形成多层次、多景别的艺术效果,从而增加画面的容量和信息量。大景深画面具有对观众理解的开放性。因此,大景深画面与小景深画面相比,显得较为客观。

2、大景深可以既可以充分体现时空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又可以揭示纵深空间不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14

第四讲 构图

教学目标:

1、知道影视构图的概念、作用和特点 2、掌握影视构图的表现对象及其作用 3、知道影视构图的造型元素及其作用 4、掌握影视构图的基本形式 5、知道影视构图的基本原则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影视作品,最终是需要通过银幕或屏幕上的画面来呈现给观众的,而银幕和屏幕上的画面都是限制在一定的框架内的,这个框架就叫画框。画框原是美术创作中使用的一个名词,是用来把绘画的空间与绘画作品以作的空间侵割开,并且相互区别。而影视拍摄中,画面拍摄效果如何,主要是通过取景器或寻像器进行观察,因此影视作品中画框也叫取景框。为了主题表达的需要,应该合理地结构和布局景框内的画面,因此这就涉及到一个重要构图。什么是构图,构图有哪些基本形式和原则,这将是我们今天这一讲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新课教学

第一节 影视构图概说

构图这一概念具有广义和狭之分。广义上的构图指摄影师从选材、构思到造型体现的创作过程,概括了从内容到形式的全部组合。而狭义上构图主要指画面的结构和布局,即画面中各形象元素的联结关系、组合关系。前面二讲从机给位和焦距的变化探讨了景别、角度以及景深等重要概念,这些概念实际上已经涉及到了构图的范畴,或者说构图需要具体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说,前二讲的内容是广义上的构图,而这一讲是狭义上的构图。 一、构图的概念

广义:摄影师从选材、构思到造型体现的创作过程,概括了从内容到形式的全部组合。

狭义:在一定的画幅格式中,为了表现某一特定的内容和视觉美感效果,将镜头前被表现的对象以及摄影的各种造型元素有机的组织、分布在画面中,形成一定的画面结构形式。 二、影视构图的作用

影视构图是指画面的结构形式,因此,它的主要作用是为影片主题和内容服务。

1、叙事功能:突出主体形象,以便更好地叙事。

15

正确选择和确立主体位置,合理处理主体与陪体、主体与环境的关系,选择景别和拍摄角度,排除不相关的元素,突出主体对象,以便更好地叙事。 2、造型功能:使画面富有艺术表现力和造型美感。

通过画面的空间配置以及光线、色彩、影调、线条、形状等造型元素,创造出丰富多彩、优美生动的构图形式,使得画面富有艺术表现力和造型美感。 3、象征功能:制造画面的隐喻效果。 (1)位置安排

中央:显得重要,具有稳定感和权威感,常用来表现严肃、庄重的气氛。 顶部:具有权力、神圣、倾压感,有居高临下之势,好像控制下面的一切。 底部:具有从属、脆弱和渺小感。

边缘:显得不重要,具有挤压、排斥、渺小、无力感。

如张军钊导演,张艺谋摄影的影片《一个和八个》,在电影造型语言的使用上发挥了超乎寻常的表现力,在总体印象完整的把握下,大胆运用画面的不完整构图,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那些有时残缺,有时压迫的视觉结构,把囚犯曾经犯下的恶行、心灵的扭曲以及人格瞬间觉醒的张力表露无遗。影片中出现的环境多半是狭窄的、堵塞的、压抑的,如碾房、空房、地窖等狭小的空间。影片的摄影注意使用版画式的黑、白对比来表现雕塑般的凝重与力度。 (2)面积大小

面积大意味着视觉重量加大,意味着被关注内容的重要性和权威感,面积小意味着渺小被忽略的地位。 三、影视构图的特点

思考:影视构图与绘画构图、摄影构图之间的区别? 1、动态性

随着被摄对象的运动和摄影机的运动,画面的构图结构和情节重点会发生相应的改变,被摄主体在画面中的位置及画面形象的透视关系也随之变换。

这是影视构图与绘画构图、摄影构图的根本区别,影视构图的其它特点,都是根源于这一特点。 2、整体性

影视作品的主题和内容通常需要借助一系列蒙太奇镜头画面来完成,而每个镜头画面只负载影影片叙事的一部分任务,这就需要摄影师在影视构图时具有整体性的意识,单个镜头画面处理必须有组接的“开放性”、“外延性”、“承启性。

比如,就单个画面构图来看,往往需要在人的视线前方留有更多的空间,但在用两个镜头表现人物对话时,为了整体上的美感,就会让人的视线的方留有更

16

多的空间。 3、时限性:

影视画面的时间长度不同,所负载和传达的信息量的多少也不同,观众只能一次过地收看和接受画面信息,这种表现上的时间长度成为观众收看时的限制性。

画面构图和表现的时限性要求影视画面构图必须简洁、集中而明确,它不能像美术作品和照片那样可供观赏反复观看。

第二节 影视构图的基本内容

一、影视构图的表现对象

影视画面大体可以分为三部分:主体、陪体、环境。绘画中讲究留白,而在影视画面中环境中天空可以看作留白,或者说留白也是环境的一部分。 1、主体

影视画面中所要表现的主要对象。画面主体既是反映内容与主题的主要载体,也是画面构图的结构中心。主体一方面在内容上占有统帅的地位,一方面也在构图形式上起到主导作用。

作为画面的视觉重点,主体可以是某一个被摄对象,也可能是一组被摄对象;主体可能是人,也可能是物。

主体不明确,主题思想的表现也就无从谈起;主体处理得不成功,主题思想的表达也要受到影响。我们在结构影视画面时,应该利用一切摄影造型表现手段和艺术技巧,使主体得以突出,给观众以鲜深刻的视觉印象和审美感受,从而更好地传达主题思想和创作意图。摄影师在构图时往往首先考虑主体在画面中的位置安排和大小比例,然后再决定和相应安排其余的视觉形象。

画面主体的表现方法通常分为直接表现法和间接突出法。直接表现主体即运用一切可能因素,在画面中给主体以最大的画面,最佳的照明、最醒目的位置,将主体以引人注目、一目了然的结构形式直接呈现在观众面前。比如说,构图时将主体处理成中景、近景、特写等景别,或是彩用跟镜头的方式始终将主体摆在画面的结构中心,或是把主体安排在光线最佳的照明光区等等。

间接突出法一般主体在画面中的面积并不大,侧重于通过环境和洪托和气氛的演染来间接地映衬和强调主体,或通过大小、明暗、色彩、动静等对比来突出一些面积较小的主体。如表现交通警察在繁闹的都市指挥交通的内容,就可以处理成远景画面,通过画面川流不息的车流这一工作环境和交警的手势动作来映衬和表现主体。表现田间农民可以通过沟垅等线条引导观众注意。 2、陪体

17

陪体是指与画面主体有着紧密联系,在画面中与主体构成特定关系,或辅助主体表现主题思想的对象。陪体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它也是画面的有机成分和构图的重要对象,陪体在画面中的出现,目的是要陪衬、洪托、突出、解释、说明主体。

陪体的作用:

1、对主体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帮助主体说明画面内涵。比如新闻事件现场的地域标记、季节特征等,可以帮助主体使得报道内容表现得更加完整和真实。 2、陪体可以渲染、烘托画面的主体形象,发挥其“陪衬”的作用,使主体的表现更为鲜明充分。比如通过光影、色彩手段来渲染主体所处环境的氛围等。 3、陪体对构图的均衡和画面的美化也有重要的作用。比如通过陪体的画面配置丰富影调层次、均衡色彩构图、加强画面的纵深感和空间感,活跃画面、增强艺术表现力等。 3、环境

在影视画面中,除了主体和陪体外,还可以看到有些元素是作为环境的组成部分,对主体、情节起一定的烘托作用,以加强主题思想的表现力。对于处在主体前面的、作为环境组成部分的对象,称之为前景;对于处在主体后的,称之为背景。

前景的作用:

(1)可以帮助主体直接表达主题、交待内容。

如拍摄街边的一位老人摆设案,利用晚年的闲暇代人书写家信的内容,如果在取景和构图时,将那块写有“代写书信,不取分文”的告示牌处理在画面的前景位置上,就能让观众一目了然地看懂画面意思。

(2)可以表现时间概念、季节特征和地方色彩,有助于表现拍摄现场的气氛。 比如,用花朵、柳絮、枫叶、冰柱等做画面的前景,可以给观众以鲜明的季节印象。

(3)有助于强化画面的纵深感和空间感。 (4)可以用以均衡构图和美化画面。

(5)在运动摄影中,前景能增强节奏感和韵律感。 背景的作用:

从内容上说,背景可以表明主体所处的环境、位置及现场氛围,并帮助主体揭示画面的内容和主体。从结构形式上说,它可以使画面产生多层景物的造型效果和透视感,增强画面的空间纵深感。

二、 影视构图的造型元素

18

影视构图的表现对象主要是从具象的角度探讨影视构图的内容,而这里要讲的影视构图的造型元素则是从抽象角度探讨影视构图的内容。 1、光线

光线是影视画面构图的基础和灵魂。没有了光线,影视构图无从谈起;光线不理想,画面的构图也会成为“无米之炊”;光线一旦发生了变化,画面的构图效果和艺术氛围也会发生改变。 2、色彩

如果说光线赋予影视画面以生命,那么色彩就给影视画面注入了情感。通过画面形象的色彩设计、提炼和选择搭配,能够形成一定的色彩基调,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从而渲染、烘托出主题和内容所需要的情绪基调和特定氛围。 3、影调

影调是指画面中的影像所表现出的明暗层次和明暗关系。影调是影视画面构成可视形象的基本元素,是处理画面造型、构图及烘托气氛、表达情感、反映创作意图的重要手段。 4、线条

线条是指画面形象所表现出的明暗分界线和形象之间的连接线,如地平线、道路的轨迹、排成一行的树木的连线等。

(1)根据线条所在位置的不同,可将其分为外部线条和内部线条。

外部线条是指画面形象的轮廓线,即个体或群体对象的外缘边界线,是某一对象与其他对象,主体对象与背景的分界线。内部线条则是指被摄对象表面所呈现的线条,如建筑物的细部结构线、人物衣饰的皱纹、木材的表现纹理等。 (2)根据形式的不同,可将线条分为直线、曲线两大类。

第三节 影视构图的基本形式

一、黄金分割构图

黄金分割是指把一条线段分为两段后,使其中较长的一段与全长的比值等于较短的一短与较长的一段的比值(0.618)。黄金分割在西方历史上被认为是最神圣、最美妙的构图原则,被广泛用于绘画、雕塑、建筑艺术之中,黄金分割式构图能给人以悦目的视觉效果。

黄金分割法也可以借鉴到影视画面构图中,如按照黄金分割点安排主体的位置;根据黄金分割来安排画面中直线的位置,以及分配画面空间。 二、线条分割构图 1、水平线构图

水平线构图的主导线是向画面的左右方向发展的,适宜表现宏阔、宽敞的横

19

长形大场面景物。 2、垂直线构图

垂直线构图的景物多是向画面的上下方向发展的,采用这种构图的目的往往是强调被摄对象的高度和纵向的气势。 3、对角线构图

斜线在画面中出现,一方面能够产生运动感和指向性,容易引导观众的视线随着线条的指向去观察;另一方面,斜线能够给人以三维空间的第三维的印象,增强空间感和透视感。 4、S型构图

S型构图不仅能给观众的视觉以一种韵律感、流动感,还能够有效地表现被摄对象的空间和深度;此外,S型构图在画面中能够最有效地利用空间,可以把分散的景物串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几何形状构图 1、三角型构图

稳重、不可动摇 2、矩形柜架构图

强烈的形式感、纵深感。 四、封闭式构图与开放式构图

画框把空间分隔为“画内空间”和“画外空间”。画面空间是我们在画框以内能够直接看到的,而画外空间则是留给我们去想象的。有的人倾向于隔绝画外空间与画内空间的联系,把摄影机的取景框完全等同于戏剧舞台台口,画框以内的空间便成为一种封闭的、自足的世界,这种构图理念称之为封闭式构图。有的人则倾向于把画外空间与画内空间联系起来,让观众认识到画框以内的空间只是真实世界的一个部分,并产生对于画外空间的想象,这种构图理念称之为开放式构图。以封闭式构图为主的电影,给观众置身于封闭式的电影院、剧院观影和观戏一样,具有很强的假定性。如好莱坞电影为了营造梦镜般的感觉,大多运用封闭式构图形式,让观从始终观注于画框内的内容。而以开放性构图为主的电影则给观众置身于外面广阔的世界一样,具有很强的现实感。如台湾导演杨德昌在影片《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就大量运用了开放式构图。

第四节 影视构图的基本原则

一、对比

古诗中“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等都是巧妙的应用对比来营造一种意境。

20

在影视构图中,对比是比较常用的一种造型法则。大小、方向、形状、质感、明暗、色彩、虚实、动静等种种差异,都可以用来对比。 二、均衡

均衡是指以画面中心为支点,被摄对象在画面上下、左右所表现的影调、明暗、色彩、形状大小、位置高低、远近、疏密、影像虚实等诸要素视觉重量的平衡、稳定与和谐。对称是一种绝对的均衡形式。 三、集中

在画面中利用人物的运动、视线方向、光线的明暗分布、色彩的搭配、呼应、把观众的视觉注意力兴趣集中到主要对象上,使人物从众多画面内容中突出呈现并能引导观众的心理。

21

第四讲 运动

教学目标:

1、了解影像运动的构成要素

2、知道各种运动镜头的概念和画面特征 3、掌握各种运动镜头的功用和表现力 4、知道运动镜头的作用

5、会结合具体作品内容分析镜头语言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前面我们所讲的景别、角度、视场角、景深都是在特定机位和镜头焦距的情况下所形成的视觉造型效果。那么,当摄影机机位和镜头焦距变动情况下拍摄出来的画面又会具有什么样的效果呢?本讲我们学习运动 (二)新课教学

早在1960年,德国电影理论家克拉考尔就指出:“电影它所表现的乃是生活的动态、自然界和它的现象、人群和人们的变动。”美国电影理论家斯坦利·梭罗门也认为:“电影这种艺术手段的首要任务是记录运动。”因此,运动可谓电影与生俱来的本质属性之一。

第一节 影像运动的构成要素

一、镜头内被摄对象的运动

与绘画、摄影相比,电影要真实的多。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绘画、摄影是静态的艺术,而电影则是动态的艺术。电影的影像之所以可以在纪实的本性上比照相更进一步,就是因为它可以记录下万事万物的动态。相比于照片所能呈现给人的静态的影像,动态的影像总是更为栩栩如生。

镜头内被摄对象的运动与故事内容和导演场面调度有关。 二、镜头外摄影机的运动

摄影机的运动是指摄影机机位、镜头光轴或焦距的变动。根据摄影机是否运动,镜头分固定镜头和运动镜头。在摄影机机位、镜头光轴和焦距“三不变”的情况下拍摄的镜头即为固定镜头,而其中任意一项变动拍摄的镜头则为运动镜头。运动镜头是电影区别于同为综合艺术的戏剧的一个重要特点。 三、镜头组接所形成的运动

不同镜头的组接会产生不同景别、角度、构图等视觉形象的变化,同时又是影片叙事的重要手段,因此,镜头组接能形成空间和时间的运动。

22

第二节 运动镜头

镜头运动主要有推、拉、摇、移、跟五种基本形式,任何复杂的运动镜头都是以上五种基本运动形式综合的结果。

镜头运动分为起幅、运动和落幅三个阶段。任何一个运动镜头,其用意或表现的重点不外乎以下三种情况之一:

其一,重点在落幅。 其二,重点在运动过程。

其三,重点在起幅与落幅之间的关系。

与固定镜头相比,运动镜头的画框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形成多变的景别和角度,多变的空间和层次,以及多变的画面构图和审美效果,不仅赋予画面丰富多变的造型形式,也使得电影成为更加逼近生活、逼近真实的艺术。如果说不同的景别和角度突破了观众与戏剧舞台之间的距离和方位局限,那么摄影机的运动就进一步彻底改变了观众视点固定的状态。 一、推

1、概念:推是摄影机机位沿纵深方向向被摄主体不断推进或镜头焦距由短焦向长焦连续变化的拍摄方式。

2、推镜头的画面特征: 第一、形成视觉前移效果; 第二、具有明确的主体目标;

第三、被摄主体由小变大,周围环境由大变小,画面景别由大变小,画面信息由多到少。

3、推镜头的功用和表现力

第一、交代环境,突出主体或细节;

推镜头从形式上,通过画面框架向被摄主体的接近,从两个方面规范了观众的视点和视线。一方面,镜头向前运动的方向性有着“引导”,甚至“强迫”观众注意被摄主体的作用;另一方面,推镜头的落幅画面最后使被摄主体处于画面中醒目的结构中心的位置,给人以鲜明强烈的视觉印象。也就是说,观众很容易在这一“进”一“显”的过程中,领悟画面所要表现的主要人物和形象。 如温家宝来到抗震救灾现场,新闻记者以救灾场面的全景为起幅,然后把镜头推进最后落幅到温家宝的特写,这样既交代了环境——地震灾区,又突出了主体——温家宝,也强调了温家宝总理亲自来到受灾第一线。

第二、实现镜头内前进式蒙太奇效果;

在摄影技术还不够成熟的时候,为了讲故事,通常是先拍摄不同景别的镜头,然后再把它们组接起来。如果是按远景、全景、近景顺序组接,那么它就是前进

23

式蒙太奇。比如那个老套的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位老和尚?”实际上就是一组前进式蒙太奇。而现在我们只需用一个推镜头就能达到同样的效果,并且还保持了画面时空的统一性、完整性和真实性。

第三、揭示人物内心状态,或暗示进入人物内心世界;

对人物有意的推是强调人物此刻的某种状态和思考,常用来暗示人物的思想动机和下一步的行动。有时为了表现某个人的想象、回忆、幻觉时,通常把镜头推向某人到特写,然后再使用叠化,那么后面的内容表现的就是人的内心世界了。

第四、推的快慢可以影响和调整画面节奏,从而产生外化的情绪力量; 推镜头使画面框架处于运动之中,直接形成了画面外部的运动节奏。如果推的速度缓慢而平稳,能够表现出安宁、幽静、平和、神秘等氛围。如果推的速度急剧而短促,则常显示出一种紧张和不安的气氛,或是激动、气愤等情绪。比如山坡上,一头牛刚刚吃了一口草后,一边嚼,一边抬头看远方,如果用缓慢而平稳的速度推向牛的头部特写,给人以安宁、幽静的情绪感觉。反之,如果推进的速度急剧而短促,则给人一种紧张不安的气氛。

二、拉镜头及其表现力

1、概念:拉是摄影机机位逐渐远离被摄主体或镜头焦距由长焦向短焦连续变化的拍摄方式。

2、拉镜头的画面特征: 第一、形成视觉后移效果;

第二、被摄主体由大变小,周围环境由小变大,画面景别由小到大,画面信息由少到多。

3、拉镜头的表现力:

第一、表现被摄主体与环境的关系;

推和拉表现的重点都在落幅上,因此,推的重点在于人物,而拉的重点在于环境。推表示的是某处有某人,强调环境中的人,而拉则表示某人在某处,强调人所处的环境。

如电影《巴顿将军》,一个死去的黑人士兵头部特写,满是血污和尘土,一些虫子在他上面爬行,接下来镜头缓缓拉开,那个尸体旁一个阿拉伯小孩正在剥他身上的军服,镜头继续后拉,地面上出现被炸坏的枪支和坦克,阿拉伯人在地面上奔忙。这组镜头便代了美军士兵所以成为虫子的食物,是因为美军遭到了失败,而战败的环境是地处北非的阿拉伯地区。

第二、产生戏剧性效果或对比、反衬、悬念等效果;

比如一个拉镜头的起幅画面是墙上的一条标语\此处不准倒垃圾\,待镜头拉

24

开,标语周围全是垃圾,这前后对比,无疑产生讽刺意味。

由于拉镜头使被摄主体从不完整到完整,从局部到整体,给观众一种“原来是?”的求知后的满足。这种对观众想象的调动本身,形成了视觉注意力的起伏,能使观众对画面造型形象的认识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的参与。

第三、实现镜头内后退式蒙太奇效果;

第四、拉镜头较能发挥感情上的余韵,或借景生情的作用,常用作结束性或结论性的镜头。

如在一部反映老年人处境的专题片中,拍摄一个儿子不孝、独居窄巷的老大爷推着卖冰棒的小车缓步回家时,摄像师处理成拉镜头:夕阳余晖下深长的小巷里,老人佝偻的身躯逐渐远去,画面给人以酸楚、凄凉之感。

拉镜头由于逐渐远离场景,所以常用作结束性或结论性的镜头。这仿佛是像戏剧舞台上的\退场\和\谢幕\一般,或有点类似于标点符号中的句号。 三、摇镜头及其表现力

1、概念:摇是指摄影机机位不动,借助三脚架活动底座或人体作左右或上下旋转的拍摄方式。

2、摇镜头的画面特征:

第一、犹如人们转动头部环顾四周或将视线由一点移向另一点的视觉效果; 第二、摇镜头使画面内容不通过剪接而连续变化,可以保持时空的统一性,动作的连贯性。

3、摇镜头的表现力: 第一、模拟主观视线; 第二、展示空间,扩大视野;

由于画框空间的局限,特别是电视画框较小,对于一些宏大的场面和景物的表现就往往显得力不从心。摇镜头通过摄像机的运动将画面向四周扩展,突破了画面框架的空间局限,创造了视觉张力,使画面更加开阔,周围景物尽收眼底。因此,摇镜头适合用来介绍环境、故事或事件发生地的地形、地貌,展示更为开阔的视觉背景。如在表现绵绵群山、蜿蜒长城、广阔草原、沙漠、海洋等宽广深远的场景时有其独特的表现力量。此外,还可以通过垂直摇表现雄伟的建筑、参天大树等。

第三、交待同一场景中两个物体间的内在联系;

生活中许多事情经过一定的组合都会建立某种特定的关系,这些关系如果一同放在一个大视野中并不容易引起人们对它的注意,而用摇镜头将它们分开再合成表现时,这种关系常常在形式上提醒人们的注意。这就好比一跟线把不同事物串起来,从而让观众看到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从一个被西瓜皮滑倒的人身上摇到

2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7t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