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学案

更新时间:2023-12-24 05:5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课程标准】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学习目标】

1、回顾已有知识,了解区域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的因素(条件);

2、通过阅读教材文字和图表,分析并能评价东北地区农业发展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条件; 3、通过对比和分析,理解东北地区因地制宜组织生产进行农业布局的特点,并能说出理由; 4、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原理及方法对其它地区的农业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评价。 知识回顾: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复习必修二相关内容) 自然条件( 、 、 、水源) 社会经济条件( 、 、政策、科技水平、劳动力)

知识点一: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1、位置范围:

画:在空白图上画出几条重要的经线(120oE、130 oE)和纬线(50 oN、40 oN)

填:主要省区、主要山脉、主要平原 2、东北地区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见下表)

区位 表现 位置 位置优越,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 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夏季温暖,光热、降水基本满足一年一熟作物需求 地形 平原为主,地形平坦、开阔 土壤 黑土、黑钙土广布,且肥力较高 水源 河湖众多,水源充足 工业 为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 人口 开发较晚,人口密度较低,人均耕地多,有利于商品化 交通、科技 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科技实力强 深入思考: 1、东北地区的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 夏季温暖,基本上可以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的需求。夏季日照时间长,光照气温 较强,粮食品质好。冬季寒冷,病虫害少,有利于绿色生产 集中于夏季,雨热同期,利于作物生降水 长;春季季节性积雪融化,利于缓解春旱 1

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侯 热量不足,只能一年一熟,农作物生长还容易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 降水变率大,易产生旱、涝灾害

2、列表比较法分析我国某些区域特色农业形成的条件

一个区域的农业,必须依托当地的自然背景、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诸多因素而发展。在诸多因素中,还有主导性因素,这是促使其形成特色农业的关键。 形成条件 特色 区域 农业 自然条件 社会经济条件 邻近港、澳地区,市场珠江三 出口创 水热充足,自然条件优越 广阔,交通便利,农业角洲 汇农业 生产技术水平高 当地种植长绒棉的历史棉花种 光照充足,土地广阔,山林地带有高南疆 悠久;市场对长绒绵的植业 山冰雪融水可供灌溉 需求量大 热带经 市场尤其是国内市场对地处热带,热量和降水丰富,能满足海南岛 济作物 橡胶等热带经济作物的热带经济作物生长 种植业 需求量大 花卉种 四季如春的气候条件适合种植多种花国内市场对花卉的需求昆明 植业 卉品种 量大 知识点二: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 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地域差异显著,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突出。根据气候、地貌、植被、土壤

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东北地区可划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农业生产区域 主要分布区 自然条件 耕作农业区 小麦区 水稻分布区 玉米带 大豆产区 林业区 珍贵药 材产区 苹果梨 特 产区 产 柞蚕茧 区 产区 苹果 产区 北部,以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北部最集中 辽河和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东部山区的湿润、半湿润的河谷盆地 东北平原地区 普遍,向北种植比例减少,主要在松辽平原 北部,向北种植比例增多 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 长白山区 延边 辽东低山丘陵、半岛丘陵区 辽南 湿润、半湿润的山区 林业和特产区 畜西部高原(三河马、三河牛)、松嫩平原西部放牧畜牧业区 牧湿润、半湿润的(东北红牛)、部分林区草地 业东北平原地区 广大农区 区 舍饲养畜业区 深入思考: 1、农区发展畜牧业有哪些有利条件?

①靠近种植业区,可利用农作物秸秆和玉米等作饲料,饲料充足且方便;②栏棚利于保暖,可使牲畜免受冻害威胁; ③牲畜粪便可以肥田,保持土壤肥力;④城市人口多,市场广阔;⑤养畜业与种植业结合,废物互用,充分利用资源,利于保护环境

2

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自然条件: 农业生产类型 布局的主要自然条件 耕作业 林 业 畜牧业 有利条件是平原广阔,黑土肥沃,水源充足,不利的是热量不足,只能满足对热量要求不高的农作物,且能一年一熟。 有广大的湿润半湿润的山地丘陵,温度低,树木成材时间长,病虫害少。 有一定面积的草原,但长达半年以上的低温天气,降水又少,草类枯干期长,不利于畜牧业的发展。 知识点三: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 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点:

①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地广人稀,地形平坦集中连片;工业基础雄厚。 ②地区专业化生产(见图4.10):

春小麦: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北部。

水稻:东部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平原、辽河平原、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 玉米:松嫩平原的中南部,主要在吉林省,是我国的玉米带

知识点四:农业发展方向

1、平原区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农业发展方向?

问题:黑土退化,湿地减少,洪涝、低温冻害、环境污染等问题。

发展方向:①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粮食和大豆产量、质量和竞争力,强化商品粮基地建设; ②改良品种、改进耕作方式;③推进规模化、专业化、生态化方向发展,建设绿色食品基地;④加强农产品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2、西部草原区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农业发展方向? 问题:土地沙化、盐碱化,草原退化,低温冻害等问题

发展方向:①保护生态,退耕还林还草,规定合适的载畜量,划区轮牧。

②提高产量和质量:培育优良品种,建设高质量的人工草场,开辟水源,发展舍饲畜牧业。 ③加强农畜品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3、山区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农业发展方向? 问题:水土流失和森林减少等问题。

发展方向:①退耕还林,加强抚育,减少砍伐。②发展立体农业,适当开发林木资源,开发特色产品。③加强林木和特色产品的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第二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课程标准】

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学习目标】

1. 了解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化进程,明确城市化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2. 理解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意义。

【基础知识梳理】见同步练习册自学导航

3

【核心导析】

1.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影响,关系密切,工业化推动城市化发展,城市化发展促进工业化。具体如下所示:

2、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 时间 问题 优势 第一阶段 1979~1990年 ①劳动力资源丰富②政策优势③侨乡优势④发达国家与地区第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时期 主导 产业 特点 原因 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相对较慢 ①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外商出于风险考虑,投资规模相对较小②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附加值相对较低 影响 ①带来的就业和发展机会,吸引各方面人才和农民工,保证该区工业化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②在国内生活消费品处于紧缺时期,该区依靠庞大的国内市场需求促使一些工厂迅速成长该地区的工业化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①许多乡村地区迅速变成城镇,使城镇数量猛增,呈现出城市与乡村交错分布的景观②城市的规模迅速扩大。两方面综合的结果,使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人口比重逐步提高,成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相对较快 ①外商不再担心风险,投资规模扩大 ②高新技术产业的附加值相对较高 劳动密集型产业 第二阶段 1990年以后 ①工业实力大为增强②恰逢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蓬勃发展和发达国家和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时期 高新技术产业 ①原有工业基础薄弱②矿产资源贫乏 ①政策优势不明显②劳动力成本优势丧失 为国内同类产品的主要生产厂家。 为我国城市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 3、珠三角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存在的问题 ①产业升级面临困境

原因: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基础、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都处于劣势;珠江三角洲地区由于南岭的阻隔,国内的腹地范围较小。 ②城市建设相对落后

4

表现: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严重滞后;城市规模结构不合理,城市之间缺少分工合作,城市竞争力下降;对外来人口管理跟不上,引发了居住、交通、教育和治安管理等一系列问题;“城中村”的现象普遍。

③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表现: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严重,城市生存环境质量下降;耕地锐减,土壤肥力下降;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日趋严重。 (2)对策

①产业结构调整:以产业基础较好的广州市为基地,发展石化、钢铁、汽车、造船等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以此推动地区产业升级。

②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各城市加强相互分工与合作,构建以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③加强规划与管理:制定发展规划,同时加强了交通、通信、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污染的治理;加强对外来人口的管理。 总结:问题与对策

问题 对策 1.产业升级面临困境:⑴与长江三角洲地1.产业结构调整 区相比,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基础(重工⑴以产业基础较好的广州市为基地,发展石化、钢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科技实力和人才队铁、汽车、造船等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以此伍都处于劣势。⑵外商投资区位的选择也由推动地区的产业升级。 原来追求降低成本转变为扩大市场规模,而珠江三角洲地区由于南岭的阻隔,国内的腹地范围较小,支撑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升级的动力正在减弱。 2.城市建设相对落后 :①城市规划、建设2.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与管理严重滞后;②城市规模结构不合理,珠江三角洲地区各城市在积极努力,加强相互分工城市之间缺少分工合作,城市竞争力下降。 与合作,构建以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大珠江③对外来人口管理跟不上,引发了居住、交三角洲城市群。 通、教育和治安管理等一系列问题,“城中 村”的现象普遍。 3.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珠江三角洲地3.加强规划与管理 区能源、交通、工矿企业的迅速发展,导致 ⑴该地区各城市制定了发展规划,加强了交“三废”排放量大,但是处理量小,环境污通、通信、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污染的治理。 染问题日益显露出来。主要表现在:(1)大⑵对于外来人口加强管理,①要求企业依法办理招气污染日益加剧,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成为工备案手续,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对私招滥雇的企全国酸雨中心之一;(2)水污染严重,“水业加大查处力度;②出台一系列的相关政策,保障质性”缺水问题突出;(3)噪声扰民,城市外来员工的合法权益。 生存环境质量下降;(4)耕地锐减,土壤肥力下降;(5)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日趋严重。

5

感悟高考真题:

1.(2009·安徽文综)下图中A地年平均降水量734.5毫米,其中夏季降水量占全年的61.4%;1月平均气温-12.0℃,7月平均气温24.6℃。说明图示区域西北部与东南部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和类型的差异。

2、2013年1月17日,国务院批复《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发展规划》,舟山群岛新区成为我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

材料一: 据环境保护部2013年4月19日发布的第一季度74个城市空气质量检测结果,舟山空气质量居全国前列。舟山普陀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舟山还具有阳光、沙滩、海浪等海洋旅游元素。

材料二: 图1为舟山群岛新区物流和旅游规划略图。图2为舟山市2007年和2010年三次产业就业构成图。 (2)分析舟山群岛新区成为我国铁矿砂等大宗商品重要中转基地的主要原因。(8分) (3)说出2007—2010年舟山市第二、三产业就业结

构的变化特点,并说明其对推动城市化作用的差异。(8分)

【参考答案】1、西北部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土壤较肥沃,雨热同期,灌溉条件较好,有利于发展种植业;东南部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形起伏较大,土层较薄,易发生水土流失,不宜发展种植业,有利于发展林业和果业。 2、(2)舟山群岛港口航道深、岸线长,有利于大型船舶停泊。长江中下游地区铁矿砂等大宗商品进口量大,多选择水运中转。

(3)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增加较少,对城市化发展推动作用较小;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增加较多,对城市化发展推动作用较大。

6

感悟高考真题:

1.(2009·安徽文综)下图中A地年平均降水量734.5毫米,其中夏季降水量占全年的61.4%;1月平均气温-12.0℃,7月平均气温24.6℃。说明图示区域西北部与东南部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和类型的差异。

2、2013年1月17日,国务院批复《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发展规划》,舟山群岛新区成为我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

材料一: 据环境保护部2013年4月19日发布的第一季度74个城市空气质量检测结果,舟山空气质量居全国前列。舟山普陀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舟山还具有阳光、沙滩、海浪等海洋旅游元素。

材料二: 图1为舟山群岛新区物流和旅游规划略图。图2为舟山市2007年和2010年三次产业就业构成图。 (2)分析舟山群岛新区成为我国铁矿砂等大宗商品重要中转基地的主要原因。(8分) (3)说出2007—2010年舟山市第二、三产业就业结

构的变化特点,并说明其对推动城市化作用的差异。(8分)

【参考答案】1、西北部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土壤较肥沃,雨热同期,灌溉条件较好,有利于发展种植业;东南部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形起伏较大,土层较薄,易发生水土流失,不宜发展种植业,有利于发展林业和果业。 2、(2)舟山群岛港口航道深、岸线长,有利于大型船舶停泊。长江中下游地区铁矿砂等大宗商品进口量大,多选择水运中转。

(3)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增加较少,对城市化发展推动作用较小;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增加较多,对城市化发展推动作用较大。

6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v03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