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 时代特征 主观条件 历史意义

更新时间:2023-11-06 19:0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摘 要: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是在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一系列客观和主观的条件下形成了科学认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知道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伟大思想——邓小平理论。

关键词 : 邓小平理论 历史背景 时代特征 主观条件 历史意义

一、邓小平理论的概述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和其他老一辈革命家,早就发现苏联模式的某些弊端,他们在寻找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曾经做出过许多努力,提出过许多好的思想。邓小平理论继承了这些思想和观点,逐步形成了理论体系。

邓小平理论是党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践的时代特征提出来的理论观点。

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以及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也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借鉴,它使我们从正反两个方面加深了对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这种认识是付出了很大代价换来的,对于形成正确的理论是十分珍贵的。

二、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

20世纪70年代以来,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为我国一心一意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行改革开放,借鉴和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提供了良好机遇。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由于党的工作在指导方针上有过严重失误,社会主义事业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发生了“文化大革命”那样全局性、长时间的“左”的错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科学地分析失误产生的原因,果断的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使生产力获得新的解放和巨大发展。邓小平领导党从深刻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中,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把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

理论推向前进。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和现实依据。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20世纪60年代未特别是80年代以来,国际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军事等形势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新的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东西方两种社会制度斗争的形式发生重大变化,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和各国人民共同关注的中心课题。邓小平作出了和平与发展已取代战争与革命成为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四大,我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开始实现两大历史性转变——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这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乃至于人类历史上的崭新实践。在这一伟大的实践中,邓小平集中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并创造性地加以运用,形成了独特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邓小平理论。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以及中国跨世纪的目标、纲领等作了深入论述,从多方面进一步深化了邓小平理论。

三、邓小平理论的时代特征

当代国际形势的新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也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邓小平精辟的分析了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新形势,才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理论。

二战以来,特别是80年代以来,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邓小平从这种世界格局的变化出发,以求实的科学态度,对当代社会的矛盾和问题做了深刻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的著名论断,认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从而形成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可以说,对世界历史主题变化的深刻把握和准确判断是邓小平理论得以形成的时代根据,也使邓小平理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四、邓小平理论形成的主观条件

邓小平个人的主观条件也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必不可少的主观因素之一。 邓小平为什么能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第一 首先,在邓小平的一生中,其个人的经历与努力起着不可轻视的作用,他具有顽强的奋斗精神。邓小平的一生有着“三起三落”的独特的实践经历,邓小平年轻时代留学法国和苏联,既亲身经历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生活和交往,也亲身感受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生产、生活和进步,既掌握了“工业化道路”的初步知识,又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既培养了宽广胸怀和世界眼光,又树立了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和远大理想以及用社会主义来改造中国的决心。

第二,从少年时代离家外出求学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邓小平参加过“五四”新文化运动,领导过广西百色起义,参加过红七军、红八军的创建,经

历过的第四、五次反“围剿”和两万五千里长征,担任过中共中央秘书长,指挥过一个方面军以及大大小小数百次的战斗、战役和决战,他出任过西南局书记,担任过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务院副总理、军委副主席、总参谋长,主持过中央日常工作等。他活动工作的领域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党建、外交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直到去世,几乎党成立以来所有的重大事件,他都经历过。

第三,从投身中国革命事业到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核心,邓小平经历了政治生涯中“三落三起”的磨炼。第一次“落”是在 20世纪30年代的江西瑞金,第一次“起”是在长征途中的遵义会议。第二次“落”是在“文化大革命”初期,第二次“起”是在林彪事件发生后不久。第三次“落”是在1976年5月,第三次“起”是在“四人帮”被打倒以后。历史上的一些政治家,不乏“落”了又“起”,“起”了又“落”的人,但像邓小平这样“三落三起”实属少见。更为少见也更为重要的是,邓小平的每次“落”都不是因为他确实犯了错误,而是因为他坚持了正确的意见而受到错误的处理。因此,当他的正确意见被实践证明和被人们普遍接受以后,错误的处理就不得不撤销或改正,邓小平也就必然地由“落”再“起”。这样,“三落三起”不仅使邓小平赢得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也使邓小平在逆境的磨炼中形成了坚强的性格和意志,养成了不信邪、不怕“鬼”、敢于坚持真理、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品质,形成了善于从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中思考未来、规划发展的思维方式,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有了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

20世纪40、50年代,由于主观条件的限制。我们党对时代主题的转变没有能及时的把握,党的指导思想迟迟没有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失去了一次难得的机遇。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后,邓小平根据世界形势的变化审时度势的对时代的主题做出了新的判断,他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的大问题,是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另一个是经济建设问题或者是发展问题。他再三强调“世界变了,我们的观念也要变”。邓小平高瞻远瞩,对世界形势做出了新的判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是制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方针的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也是观察和处理国际问题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这些因素共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使邓小平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设计师。

总之,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邓小平理论的产生是必然的,而不是偶然的,它的形成是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他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其形成的主观条件。

五、邓小平理论的历史意义

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它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

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伟大的无产阶级政治家、思想家和改革家。作为一个时

代的伟人,历史的巨人,虽然已溘然长逝,然而他为我们整个国家,整个民族所作出的丰功伟绩和他的理论、思想,都必将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发光,指引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继续向前迈进!

作为时代的代言人,当代大学生,面对跨世纪的宏图和历史赋予的重任,我们不仅认识到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性,更真切地感到学习邓小平理论的迫切性。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学习邓小平理论的首要任务就是领会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实质,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头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用邓小平理论构筑精神支柱。

新时代的我们应该高举伟大的邓小平理论旗帜,努力学习,大胆创新。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3:《邓小平理论基本问题》,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10月版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w4g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