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医学教学大纲

更新时间:2023-09-10 22:3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急救医学Ⅰ》本科课程质量标准

课程编号:11150101(第一临床医学院)、11160901(第二临床

医学院)、11480015(附四院)、11490014(附属延安医院)、11500016(附属甘美医院)

英文名称:Emergency MedicineⅠ

总 学 时:32学时(理论授课:30学时;临床见习课:2学时) 学 分:2.5学分

适用对象:临床医学专业(含法语、全科)、麻醉学专业 课程考核:终结性考核,占总成绩70%。

形成性考核,占总成绩30%。其中包括见习考核、大课考勤、学习态度和平时表现(10%)和自学内容上网络课程阶段考核/期中考核(20%)。

《急救医学Ⅰ》属于二级学科,是临床医学及其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该学科综合性强,涉及面广,与临床各学科关系密切。本课程的任务,是在学生学习临床相关学科课程之后,通过《急诊医学Ⅰ》的教学,使学生学到急救医学的基本理论,熟悉临床实践所需的常用急救技术,培养学生独立处理急症的能力,为学生从事急诊和其他各学科临床工作奠定基础。所以,该课程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

(一)授予学生急救医学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灵活缜密的临床诊疗思路: 1. 掌握各种临床危象的临床表现和急救处理:院前现场急救和心肺复苏,各专科系统急症,如心血管系统急症、呼吸系统急症、中枢神经系统急症、消化系统急症、内分泌系统急症、急性中毒和创伤,包括多发伤和复合伤的急诊诊断和治疗。

2. 掌握病情危重程度的临床评估,各常用意识评分系统,危重症常用监测手段及治疗原则。

3. 在熟练掌握内科、外科、妇产科急重症的诊断、治疗的基础之上,熟悉多器官功能不全的诊断及治疗、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常见急症的临床症状和鉴别诊断。

(二)掌握各种急救医学的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过硬的临床动手能力: 1. 掌握院前急救基本技能:初步处理、止血、评估、搬运、制动、转运。 2. 掌握心脑肺复苏基本技能:徒手心肺复苏、除颤、药物复苏种类和剂量。 3. 掌握气道开放、静脉开放基本操作技术及呼吸机的基本使用。

4. 掌握常用急诊操作技术:洗胃、导尿、胸穿、腹穿、心包穿刺、颈托的使用。 (三)掌握各类急症的抢救流程与治疗原则,为学生从事急诊和其他各学科临床工作奠定基础。加强本科学生的“三基”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急救医学Ⅰ》总学时为34学时,其中理论授课32学时, 见习课2学时。教学内容以现代医学所需要的急救医学基础为主,力求反映现代医学技术所涉及的急救医学临床思路及基本技能,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开创性。为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倡学生自学,增加了学生自学的内容。为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和知识深度,在部分章节后面提供了一些急救新技术在医学领域应用的阅读材料。

第一篇 急救医学总论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

一、掌握:急救医学的概念。 二、熟悉:

1. 急救医学形成的基础。 2. 急救医学的临床特点。 三、了解:

1. 急救医学的研究内容和方向。 2. 开设急救医学课程的必要性。 3. 急救医学的未来展望。 4. 急救护理。

5. 院前急救护理。 6. 医院急救护理。 7. ICU病房的护理

学时安排:理论授课:0.25学时。 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急救医学、急救护理。(自主学习) 二、主要教学内容: 1.急救医学的概念。 2. 急救医学形成的基础。

3.开设急救医学课程的必要性。(自主学习) 4.急救医学的研究内容和方向。(自主学习) 5. 急救医学的临床特点。

6. 急救医学的未来展望。(自主学习) 7.急救护理。(自主学习) 8. 院前急救护理。(自主学习) 9.医院急救护理。(自主学习) 10. ICU病房的护理。(自主学习)

第二章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目的要求:

了解:

1.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2. EMSS发展概况。 3. EMSS的基本结构。

学时安排:理论授课:0.5学时。 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急救医疗服务体系。(自主学习) 二、主要教学内容: 1.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2. EMSS发展概况。

3.EMSS的基本结构。(自主学习)

第三章危重病的临床常用评分系统

目的要求:

一、熟悉:疾病危重程度特异性评分系统。 二、了解: 1. 危重评分。

2. 疾病的非特异性评分系统。

学时安排:理论授课:0.25学时。 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危重评分(自主学习)、APECHEⅡ评分、SAPS系统。(自主学习)

二、主要教学内容: 1.危重评分。(自主学习)

2. APECHEⅡ评分、SAPS系统。(自主学习)

3.AMI严重程度评分和心功能分级(自主学习)、急性肺损伤和肺部感染评分系统(自主学习)、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评分(自主学习)、MODS严重程度的评分标准(自主学习)、创伤评分系统。(自主学习)

4. 患者意识状态判定。

5. 危重患者的镇静程度评估。(自主学习)

第二篇 心搏骤停与复苏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 心搏骤停的原因、类型及临床表现诊断。 2. 掌握基础生命支持的ABC步骤、注意事项。 3. 掌握电击除颤的方法与注意事项。 4. 脑复苏的措施。

二、熟悉:

1. 进一步生命支持和延续性生命支持的内容。 2. 心搏骤停时给药途径。 三、了解:

1. 自动体外除颤器(AED)。 2. 心脏紧急起搏。 3. 开胸心脏挤压。 4. 了解脑复苏的结局。

学时安排:理论授课:1学时。见习课:1学时。 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心搏骤停、心肺复苏术、自动体外除颤、脑复苏。 二、主要教学内容: (一)理论授课及自主学习:

1. 心搏骤停的原因。心搏骤停的类型。心脏骤停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2. 心肺脑复苏。基础生命支持;进一步生命支持;延续性生命支持。基础生命支持:判断心搏、呼吸骤停;患者体位;畅通气道;人工呼吸:口对口人工呼吸及其注意事项。建立有效循环:心前区捶击;胸外心脏按压;注意事项;评价标准。进一步生命支持:明确诊断,控制气道,氧疗和人工通气。

3. 开胸心脏挤压;电除颤的方法与注意事项。 4. 延续性生命支持:脑复苏的治疗措施。(自主学习)

5. 复苏后的监测与护理。维持酸碱平衡;循环系统的监护;呼吸系统监测;脑缺氧的监护;肾功能的监护;密切观察病人的症状与体征;防治继发感染;脑复苏;脑死亡相关概念。(自主学习)

(二)见习课:

见习内容: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心肺脑复苏。

第三篇 休 克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 休克的概念;掌握休克的病情判断。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2e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