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波复习一

更新时间:2023-11-12 02:1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机械波复习一

整理:熊亮

教学目标:

1.掌握机械波的产生条件和机械波的传播特点(规律); 2.掌握描述波的物理量——波速、周期、波长;

3.正确区分振动图象和波动图象,并能运用两个图象解决有关问题 4.知道波的特性:波的叠加、干涉、衍射;了解多普勒效应

教学重点:机械波的传播特点,机械波的三大关系(波长、波速、周期的关系;空间距离和时间的

关系;波形图、质点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波的图象及相关应用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计算机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机械波

1.机械波的产生条件:①波源(机械振动)②传播振动的介质(相邻质点间存在相互作用力)。2.机械波的分类

机械波可分为横波和纵波两种。

(1)质点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垂直的叫横波,如:绳上波、水面波等。 (2)质点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平行的叫纵波,如:弹簧上的疏密波、声波等。 分类 质点的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关系 形状 举例 横波 垂直 凹凸相间;有波峰、波谷 绳波等 纵波 在同一条直线上 疏密相间;有密部、疏部 弹簧波、声波等 说明:地震波既有横波,也有纵波。 3.机械波的传播

(1)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机械波的传播是匀速的。波速、波长和频率之间满足公式:v=λ?f。 (2)介质质点的运动是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的简谐运动,是变加速运动,介质质点并不随波迁移。

(3)机械波转播的是振动形式、能量和信息。

(4)机械波的频率由波源决定,而传播速度由介质决定。 4.机械波的传播特点(规律):

(1)前带后,后跟前,运动状态向后传。即:各质点都做受迫振动,起振方向由波源来决定;且其振动频率(周期)都等于波源的振动频率(周期),但离波源越远的质点振动越滞后。

(2)机械波传播的是波源的振动形式和波源提供的能量,而不是质点。 5.机械波的反射、折射、干涉、衍射

一切波都能发生反射、折射、干涉、衍射。特别是干涉、衍射,是波特有的性质。 (1)干涉 产生干涉的必要条件是:两列波源的频率必须相同。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是发生干涉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要发生干涉还要求两列波的振动方向相同(要上下振动就都是上下振动,要左右振动就都是左右振动),还要求相差恒定。我们

经常列举的干涉都是相差为零的,也就是同向的。如果两个波源是振动是反向的,那么在干涉区域内振动加强和减弱的位置就正好颠倒过来了。

干涉区域内某点是振动最强点还是振动最弱点的充要条件: ①最强:该点到两个波源的路程之差是波长的整数倍,即δ=nλ ②最弱:该点到两个波源的路程之差是半波长的奇数倍,即???2?2n?1?

根据以上分析,在稳定的干涉区域内,振动加强点始终加强;振动减弱点始终减弱。 至于“波峰和波峰叠加得到振动加强点”,“波谷和波谷叠加也得到振动加强点”,“波峰和波谷叠加得到振动减弱点”这些都只是充分条件,不是必要条件。

(2)衍射。

①波绕过障碍物的现象叫做波的衍射。

②能够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的条件是:障碍物或孔的尺寸比波长小,或者跟波长相差不多。 (3)波的独立传播原理和叠加原理。

独立传播原理:几列波相遇时,能够保持各自的运动状态继续传播,不互相影响。

叠加原理:介质质点的位移、速度、加速度都等于几列波单独转播时引起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的矢量和。

波的独立传播原理和叠加原理并不矛盾。前者是描述波的性质:同时在同一介质中传播的几列波都是独立的。比如一个乐队中各种乐器发出的声波可以在空气中同时向外传播,我们仍然能分清其中各种乐器发出的不同声波。后者是描述介质质点的运动情况:每个介质质点的运动是各列波在该点引起的运动的矢量和。这好比老师给学生留作业:各个老师要留的作业与其他老师无关,是独

立每 简谐振动 简谐横波 的;但

个学生图 要做的象 却 作业是所有坐 横坐标 时间 介质中各质点的平衡位置 老师留标 纵坐标 质点的振动位移 各质点在同一时刻的振动位移 的作业研究对象 一个质点 介质中的大量质点 的总

和。

物理意义 一个质点....在不同时刻的振介质中各质点...在同一时刻的振动位移 动位移 随时间的变化 原有图形不变,图线随时间原有波形沿波的传播方向平移 而延伸 运动情况 质点做简谐运动 波在介质中匀速传播;介质中各质点做简谐振动

6.多普勒效应

当波源或者接受者相对于介质运动时,接受者会发现波的频率发生了变化,这种现象叫多普勒效应。

学习“多普勒效应”必须弄清的几个问题:

(1)当波源以速率v匀速靠近静止的观察者A时,观察者“感觉”到的频率变大了。但不是“越来越大”。

(2)当波源静止,观察者以速率v匀速靠近波源时,观察者“感觉”到的频率也变大了。 (3)当波源与观察者相向运动时,观察者“感觉”到的频率变大。 (4)当波源与观察者背向运动时,观察者“感觉”到的频率变小。 二、振动图象和波的图象 1.振动图象和波的图象

振动图象和波的图象从图形上看好象没有什么区别,但实际上它们有本质的区别。

(1)物理意义不同:振动图象表示同一质点在不同时刻的位移;波的图象表示介质中的各个质点在同一时刻的位移。

(2)图象的横坐标的单位不同:振动图象的横坐标表示时间;波的图象的横坐标表示距离。 (3)从振动图象上可以读出振幅和周期;从波的图象上可以读出振幅和波长。 简谐振动图象与简谐横波图象的列表比较: 2.描述波的物理量——波速、周期、波长:

(1)波速v:运动状态或波形在介质中传播的速率;同一种波的波速由介质决定。 注:在横波中,某一波峰(波谷)在单位时间内传播的距离等于波速。 (2)周期T:即质点的振动周期;由波源决定。

(3)波长λ:在波动中,振动位移总是相同的两个相邻质点间的距离。

注:在横波中,两个相邻波峰(波谷)之间的距离为一个波长。 结论:

(1)波在一个周期内传播的距离恰好为波长。

由此:①v=λ/T=λf;λ=vT. ②波长由波源和介质决定。

(2)质点振动nT(波传播nλ)时,波形不变。

(3)相隔波长整数倍的两质点,振动状态总相同;相隔半波长奇数倍的两质点,振动状态总相反。

3.波的图象的画法

波的图象中,波的图形、波的传播方向、某一介质质点的瞬时速度方向,这三者中已知任意两者,可以判定另一个。(口诀为“上坡下,下坡上” ;或者“右上右、左上左))

4.波的传播是匀速的

在一个周期内,波形匀速向前推进一个波长。n个周期波形向前推进n个波长(n可以是任意正数)。因此在计算中既可以使用v=λ?f,也可以使用v=s/t,后者往往更方便。

5.介质质点的运动是简谐运动(是一种变加速运动)

任何一个介质质点在一个周期内经过的路程都是4A,在半个周期内经过的路程都是2A,但在四分之一个周期内经过的路程就不一定是A了。

6.起振方向

介质中每个质点开始振动的方向都和振源开始振动的方向相同。 7.波动图象的应用:

(1)从图象上直接读出振幅、波长、任一质点在该时刻的振动位移。 (2)波动方向<==>振动方向。

方法:选择对应的半周,再由波动方向与振动方向“头头相对、尾尾相对”来判断。 如图:

0 y y

x 0 x (3)两个时刻的波形问题:设质点的振动时间(波的传播时间)为t,波传播的距离为x。 则:t=nT+△t即有x=nλ+△x (△x=v△t) 且质点振动nT(波传播nλ)时,波形不变。 ①根据某时刻的波形,画另一时刻的波形。

方法1:波形平移法:当波传播距离x=nλ+△x时,波形平移△x即可。

方法2:特殊质点振动法:当波传播时间t=nT+△t时,根据振动方向判断相邻特殊点(峰点,谷点,平衡点)振动△t后的位置进而确定波形。

②根据两时刻的波形,求某些物理量(周期、波速、传播方向等) (4)根据波的传播特点(运动状态向后传)确定某质点的运动状态问题: 三、声波

1.空气中的声波是纵波。

2.空气中的声速可认为是340m/s,水中的声速是1450m/s,铁中的声速是5400m/s。 3.人耳可以听到的声波的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叫次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叫超声波。

4.人耳只能区分开相差0.1s以上的两个声音。

5.声波也能发生反射、干涉和衍射等现象。声波的共振现象称为声波的共鸣。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kn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