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师角色的转变

更新时间:2024-01-10 09:3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师角色转变(结题报告)

主持人:李艳

第一部分 数学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中学数学教育以及数学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数学教师作为数学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关系着中学数学课程改革的成败,这些都要求数学教师转变观念,尤其是转变教师角色。

1.1数学教师应做好角色转变的准备

首先是教师思想观念的更新,要认识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师要摆脱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

更新教育观念。

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学生观。

其次是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为了适应教学,数学教师首先应通过自学,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或一些培训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

再次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所面对的学生也会更加复杂化,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学,能够以新的教育理论来支撑自己的工作。

1.2数学教师角色转变的方向

1.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转变

在新课改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自主探究式学习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单纯的传授知识的角色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转变,教师要用更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来面对自己的本职工作,面对新时期的挑战。

教师作为促进者,其角色行为应表现为: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建立一种接纳的、支持性的、宽松的课堂气氛;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成功的喜悦。

2.由单一的注重结果、学会向多向的注重过程、会学转变

传统教学中,教师教给学生的是知识的结果,把大量结论性的内容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记忆下来,学生只能单一地从教师这一条信息途径获取知识;而现代化的教学则要求教师转变为要学生注重过程方法,因为“会学”比“学会”更重要;学生除了从教师这条传播知识的途径获取知识外,还可以从网络、书籍、社会和其它方面多条途径获取信息。把传统课程和现代课程归纳比较如下:

传统课程(应试教育):知识结果——授之以鱼——给学生真理(知识)——量——记 忆——结果——学会——教师的方法——单向信息传递。

现代课程(素质教育):过程方法——授之以渔(网)——给学生钥匙(方法)——质——思维——过程——会学——师生合作的方法——双向或多向的信息传递

3.由居高临下的权威向“教师倾听学生”转变

师道尊严、居高临下是陈旧的教育观念所遗留的产物。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学生交流探究过程中,通过倾听学生,教师更容易辨别出哪些学生具有更高的悟性和理解力,也能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学生的疑惑,从而判断学生理解的深度,并决定需要讲解哪些内容。同时,通过倾听学生、关注学生的及时表现、学生的观点和发言。知晓他们出错的原因,以便对症下药,及时解决问题。

4“面向个体”转为“面向全体”

在教学中,并非只有好学生才有能力开展探究,应该给每个学生参与探究的机会。尤其是那些在班级或小组中极少发言的学生,应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照和积极的鼓励,使他们有机会、有信心参与到探究中来。例如:对于那些基础比较薄弱的同学,他们平时很少发言,我们教师就应该多给他们表现的机会,其实很简单,我们教师只要把问题的难度设计的简单一些,使这些同学能回答出来即可。这样他们在学习中也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加了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参加课堂活动。

5从“教材研究”向“教材、学生双研究” 转变

过去的我们在备课时,往往只考虑研究教材,很少想到学生,在上课时,也主要是沿着自己的教学思路去“引导”学生,往往以自己的教学愿望将学生巧妙地引入自己的教学设计,因而忽视了学生自己去探究、领悟和感受的过程。而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而不是配合教师上课的配角。所以,应该更多地思考学生如何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上课之前,精心研究教材,多设计有一定梯度的问题,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动起来,要让学生能积极的参与课堂活动,我们是利用教材作为教学的参考,教师要根据学生要学什么,我们就要有目的的教什么,根据学生的需要,提出不同的问题来解决,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知识。这样才能使学生积极的参与课堂活动,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因此我们要从“教材研究”转化到“教材、学生双研究”上面来。

1.3数学教师如何实现角色转变

1.不断提高施教能力新的课程标准在保证基础知识的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基本能力的培养的前提下,删减了一些用处不大的内容。与此同时,增加了一些为进一步学习打基础、有着广泛应用的,而且又

是学生能够接受的新知识。作为中学数学教师,先要了解删去什么,增加了什么?其次对新的教材体系中的新内容、新要求要努力吃透。对知识点的分布及其要求的不同,教学时要把握每一处出现时的力度,防止因不了解整体安排而把教材中分几次达成的知识作一次性处理。提前对新内容进行分析,应分析为什么引入?怎样教学能体现新教材的意图,防止范围、难度失控。对应用性和实践性的要求应给予充分的重视,切不可因应试是否需要作弃取。对删去的内容也要分析,有些知识点是内容删去了,但其思想可能还会有所体现。如立体几何对线面位置关系的要求大大降低,对求角、求距离有了新的思路,全部划归到向量与向量的夹角,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时要分清轻重,合理安排时间。

2.成为现代教学手段的掌握者数学教师还应充分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课程中的作用。近年来,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纷纷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学校数学教育,“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这就要求我们既要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巨大的作用,又要看到它的工具本质,同时本着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原则,挖掘和发挥传统的各种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能使用常见的数学教学软件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例如,利用动画技术演示几何图形的运动变化规律、三角函数曲线周期的变化规律、探求点的轨迹等。通过实践探索,使学生体验数学的思维过程,为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意识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

3.善于做好教学反思教师的反思能力是教师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是肤浅的知识,他提出教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由于新课改是在不断实践、大胆创新中进行的,每个教师都处在探索试验阶段,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此,教学后的反思尤为重要。反思实际上是一种研究活动,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活动和课堂情境作为研究对象,对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进行有意识的分析与总结,认识和找到自身教学的不足,适时积累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反思内容应包括:是否完成教学目标,每个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教学内容,哪个环节还有问题,课堂上随机出现了什么新情况,是否有遗留问题等。反思有助于总结经验教训,有助于研究教学过程,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从而形成适合于自己、有益于学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特点。

综上所述,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我们作为中学教师,应该认清社会对教师角色的新期望,积极主动地做好角色转变。这将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有利于确保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更有利于年轻教师扮演好新时期新教师的角色,最终站稳讲台、教书育人,为祖国、为人民培育出更多、更好的人才。

第二部分 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

自主学习是高中《新课程标准》提出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既是教育对象,又是学习、认识和发展主体,一切教育的影响作为外部客观的东西,只有通过学生自主活动才内化为主体的素质.因此数学教学应发扬教学民主,积极创设“活”的课堂氛围,要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在“动”中去思维、去体验,在“动”中获真知。

2.1更新教学理念 真正把握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就是学生在研究和探索中始终以主人翁的态度,敏锐地发现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实践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时刻审视着自己的探究活动,并通过经验的融合和重组一一解决探索中的问题。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力图通过自己的“点拨”,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主动思考,亲身体验“活生生”的数学思维活动,揭示出隐藏在具体知识内容背后的

思想方法。

一、深信每个学生都蕴藏着巨大的自主探究潜能

在我国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教学观念,把教师的教学局限在“传道、授业、解惑”这一偏重知识传承的范围之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对知识的结论性给予,严重忽视了知识的产生、发展和探究过程,忽视了学生所学知识的迁移、渗透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和个性发展。总是认为,学生知识面窄,思维能力不足,没有探究的潜能,若让学生主动探究,有可能原地“踏步”,也有可能走向“斜路”,耽误教学进度,所以不想也不愿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亲自“下海”,涉水“摸鱼”。美国当代心理学家马斯洛的“成长动机说”理论认为,人人都潜藏着“自我实现的创造力”。

二、教师要多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空间

正因为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自主探究潜能,我们的教学应该多创设发挥学生这种潜能的时机和空间。这就要求教师经常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发展水平、数学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一个个能供探究的问题情境,以引发学生的自主探究心向,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创造性学习动机;在自主探究时,要留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与活动余地,让他们可以从各个角度实验、分析、猜测、假设、归纳、演绎、讨论、辨析,按造自己的研究方法去建构知识,切不可因赶进度为由走马观花,草草收场,扼杀学生的探究热情。自主探究的本质在于增进创造才能,对此,我们的教师应该更多地注重培养学生在探究过程的主动积极、坚忍不拔、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而对于学生自主探究出的“新成果”,哪怕只是一小点“皮毛”,教师都应予以及时肯定和表示赞赏。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学生才会“乐于探究而不疲”,学生才会不断形成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和态度。

三、教师要善于创设民主的教育环境

一个班级几十名学生,学生的个性、爱好各异,教师应当把自己摆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以一种平等、宽容、引导、对话、协商的心态来对待每一个学生,使学生的身心得以自由地表现和发展。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允许学生自由交流、相互讨论和质疑,允许学生自由发表与自己不同的意见,即使学生的想法错了也应保护和鼓励他们探究的积极性,成为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支持者和促进者。

四、教师要有效地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

新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指出:“教师应帮助他们(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这就清楚地表明,今后的数学教学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教师要在不断加强与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的同时,要努力改变在教学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来学习数学的现状,积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有时为了自主探究问题的需要,可能会影响教学进度,关于这一点,教师应该灵活地把握,力求达到“适度”与“平衡”。

2.2 注重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一、课前探究,巧做布置,引导学生自主参与。

很多教师在课上十分重视学生的自主参与,但却忽视了备课这一重要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备课,做好课前预习准备,自觉找出新旧知识点的联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参与热情,发展学生的思维 ,为上好课打下铺垫。

1、发动学生自制数学教具。

数学知识本身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如能配以适当的教具演示则可“化抽象为具体”,而让学生自制教具则可以使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验操作获得感性认识,使学生逐步领悟数学知识,从而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在教学中可让学生自制教具的种类很多,(1)实物模型教具。如棱柱、棱锥的演示教具;圆锥、圆柱的侧面展开教具等。

(2)幻灯片。如用于复习的章节的知识的构图;知识点的比较表等。 以上教具的准备,让学生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2、引导学生课前自学。

教学课有很多是可以自学完成的,教师只要课前组织安排合理,恰当布置预习题,并充分利用学生的合作、竞争的意识,便可由学生自主完成新课的学习,使学生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3、让学生备复习课、总结章、节的知识结构。

高中学生已有一定的归纳、总结能力,教师若能教会学生读教材,找知识点使学生利用数学思想方法主动对知识加以比较、分析、综合、概括,便会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使学生由被动到主动,形成良性循环,取得最佳效果。

二、课内优化,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参与。

1创设应用性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数学命题(定理、性质、公式) 例如在“均值不等式”一节的教学中,可设计如下实际应用问题,引导学生 从中发现关于均值不等式的定理及其推论.

某商店在节前进行商品降价酬宾销售活动,拟分两次降价.有三种降价方案: 甲方案是第一次打p折销售,第二次打q折销售; 乙方案是第一次打q折销售,第二次找p折销售;

2、创设质疑情境,变“机械接受”为“自主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渴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提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应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例学习高二数学“正方体截面”时,学生通过网络访问教师放置在服务器上的“正方体截面”课件,积极参与活动,继而提出探究性问题:“屏幕上浅蓝色的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在一个正方体中,类似于这样的三角形有几个?”,“如何截正方体才能得到正三角形?”,“上述三角形截面之间有何联系?”,“用一把无比锋利的刀猛地朝一个正方体的木头砍下去,它的截面将是什么形状的图形?”

创设一定的问题质疑情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更能有效地加强学生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无处不有数学知识的存在,从而让学生懂得学习是为了更好地运用,让学生把学习数学当作一种乐趣。另外,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给学生发展的空间。

三、课后挖掘,延续热情,引导学生自主参与。

课后自主学习时教师可鼓励有条件的学生上网查询数学资料拓宽视野,节假日鼓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或中等生一起到优生家中合作学习、互补学习,及时解答疑难问题。鼓励学生自己出题,教室黑板可设立一块数学园地,每天小组长轮流更新一道习题,习题允许出自于课本但不得重复。

课后鼓励学生做教具,使学生在学做教具的同时自主学习数学。课后可指导学生写小论文,对自己的收获作总结。

2.3自主学习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1、教师自身素养问题

从教师主导到学生主体,教师的作用不是弱化而是加强了,这对教师自身的素养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一个不会自学的老师绝不可能培养学生学会自学。因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从教师方面的阻碍来看,就是教师读书、自学、研究的体验太少,这是个非常重大的缺陷。你想想看,一个很少自己看书,很少自己搞学问,很少自学的老师,对自学的坚定不移的理念会有多少认同呢?会坚定不移推行自主学习吗?会有耐心吗?

任何行为、改革、追求,都要有自己相应的观念、经历、体验、思考作为支撑,如果没有这样的支撑,就只能浅尝辄止,不可能真正地坚持下去。所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需要所有教育工作者的长期不懈的努力。

2、自主学习并不等同于自流

“自主学习”应是相对“被动学习而言的。它要求学生对学习有正确的理解,要明确为什么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对于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来说,这些问题是难以理解的。再说,无论是读书还是做其他事情,总得有个好的习惯或方法,总得有个规则。好的习惯、方法是需要培养的,规则的遵守是需要引导的,这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显得更为重要。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实践中,应该真正理解“自主学习”、“发展个性”的意义,不能简单化为“喜欢怎样就怎样”,“想怎样就怎样”,要记住:自主不等于自流,“个性”不能变“任性”,良好的习惯是要培养的;该教的,就是要教,问题在于如何“教”,而不在于不能“教” 3、少灌多导

学生只有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才能焕发生命活力,彻底改变“满堂灌”的教法,把学生当做活生生的生命个体,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科的优势,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把时代的活水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激活学生的思维,允许学生提出独到的见解,激励学生的创造行为。

数学不仅是一门具有文化价值的学科,它同时具有很好的智力价值。让儿童掌握人类数学知识遗产的精华并能运用已不是数学教育的全部目的,在数学学习中发展儿童科学地探求数学、探求社会的意识、价值、方法和情感更为重要。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学习过程,就能较好地体现这一点。在教学中,注重让生活与数学多次“碰撞”,让数学教学更接近学生的生活,这就给予学生创设了一定的自主参与学习的条件和空间,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更生动、有趣、自主、高效,学生的自主参与精神也得到很好的培养。学生在既长知识又长智慧的同时,真正体会到数学的无穷魅力!

第三部分 实验效果及存在问题

一、经过三年的课题研究,一方面提高了广大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转变了教学观念,坚定了对素质教育的信心和决心,另一方面教学质量也日益提高:从2007年起,我校高考数学成绩在上海同类普通高中成绩名列前茅,特别是近两年,在松江高考成绩整体下滑的情况下,我校的数学成绩能保持相

对稳定。

二、在实验的中期和末期,我们以课堂实录的形式调研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黄建平老师的“椭圆”新授课切实贯穿了师为主导生为主体的思想,彻底改观了先讲再练的单一模式,陈燕老师的“数据拟合”拓展课较成功的完成角色转变,由教师主导课堂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从调研的结果看,大部分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活动中有灵感;感觉对思维的发散性有促进作用;有利于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学生普遍感到变化较大的方面有:善于观察与思考,会多角度的考虑问题,有探究新的可能性的倾向,敢于提出新的观点等,这充分说明自主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综合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三、由于课题《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师角色转变与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的蓬勃开展,极大地调动了我校数学教师教学研究的积极性,教学研究气氛浓厚,教师的理论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得到了提高,教学的创造力得到了发挥。课题成员不断总结教学经验,积极撰写论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四、因为课题组成员的理论水平与研究有限,并且又缺乏先进的理念做指导,所以对自主能力的评价方法没有作出详尽的探讨,暂且不能用量化成绩来衡量一个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强弱。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y0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