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

更新时间:2023-11-08 03:35: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实验心理学复习题(简答题)

实验心理学复习题

中国心理学家网独家供稿,谢绝引用。如对答案有疑问,可在试题下方以发表评论的形式提出,本站提供答疑。

三、简答题

1. 组间设计的缺点?

2. 如何克服最小变化法的缺点

3. 心理实验研究的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 4. 简述心理实验中无关变量的控制方法 5. 简述费希纳定律的有关内容 6. 简述Spring的部分报告法 7. 简述完全随机化实验设计

8. 简述用差别阈限法制作等距量表的过程 9. 简述获得系列位置曲线的试验过程。 10. 叙述撰写实验报告必须包括的内容 11. 叙述多自变量实验的优点。 12. 叙述记忆研究的几种方法。 13. 试述组内设计及优点?

14. 影响反应时的因素有哪些?

15. 信号检测论实验中击中和虚报的含义? 16. 什么是75%差别阈限?

17. 如何用对偶比较法制作顺序量表? 18. 试述自变量种类及其特点? 19. 试述组间设计及其优点? 20. 什么是恒定刺激法? 21. 因变量有哪些特征?

22. 组内设计优缺点及如何克服? 23. 简述平均差误法

24. 简述短时记忆研究的彼得森实验程序? 25. 在什么调条件下适宜于应用组内设计

26. 恒定刺激法和平均差误法各会产生什么样的误差?怎样防止这些误

差的出现?

27. 随机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有什么优缺点? 28. 视锐度有哪些测量方法?

29. 什么叫实验范式?举例说明实验范式设计的目的和用途。 30. 简述ROC曲线及举例作出一条等感受性曲线。 31. 简述因变量及其对其测量和选择的有关问题。

32. 简述随机区组设计与完全随机设计的优缺点。 33. 影响实验内部效度的因素 34. 简述反应时的“开窗”实验

35. 在以下的设计中,自变量和因变量分别是什么,哪个设计你觉得比

较合理,是组间设计还是组内设计?A 工程心理学中,不同键盘对打字速度的影响B 单词学习中,不同记忆策略对学习成绩的影响 36. 举例说明时间序列设计的优点及其存在的问题

37. 试用实验证明情景记忆与启动效应分属两个不同的记忆系统。 38. 在下面每个例子中,你认为那种设计(组内或组间设计)最适合? (1)

在测量人对声音的反应速度时,研究者想知道声音的高低变化对反应速度的影响。(2)对训练动物所采用的三种不同方法进行比较研究。 39. 心理学实验方法相对于其它方法如观察法、问卷法,它的优点是什

么?缺点是什么?

40. 信号检测论能否取代传统的心理物理法?为什么

41. 举例说明被试内实验设计(within subject design)和被试间实验设计

(between subject design)的区别? 42. 试述信号检测理论的统计学原理在信号检测理论中,被试对有无信号出现的判

定可能有几种情况?是如何定义的?它们关系如何?

43. 什么是相关研究?举例说明相关程度很高的两个变量之间并不存在

因果关系?

44. 举例说明相关系数在什么情况下具有较大的解释力? 45. 举例说明零相关能否排除变量间因果关系的可能性? 46. 举例说明高相关能否作为因果关系的证据?

47. 减数法测量反应时的基本前提,实验逻辑和典型实验 48. 加因素法测量反应时的基本前提,实验逻辑和典型实验

49. 听觉实验中应对那些额外变量进行控制?采用什么方法对这些额外

变量进行有效控制?

50. 视觉觉实验中应对那些额外变量进行控制?采用什么方法对这些额

外变量进行有效控制?

51. 采用传统心理物理法和信号检测理论测量感觉阈限的基本前提是什

么?各自评价感受性的指标?信号检测论在那些方面比传统心理物理法更能客观地反映被试判断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52. 举例比较传统心理物理法的三种基本方法的特点? 53. 举例说明影响反应时的主要因素?

54. 什么是心理学实验的内部效度、外部效度、构思效度和统计结论效

度?在心理学实验中如何提高这些效度?

55. 什么是负启动效应?负启动实验的方法学思想是什么?典型的负启

动实验应如何安排?

56. 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及典型实验证据

57. 在心理学实验中,常用的抵消平衡法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58. 完全随机设计的方差分析和随机区组设计的方差分析有什么区别?

59. 简述信号检测理论的两个独立指标视敏度有哪几种测量方法?具体

说明。

60. 为什么说信号检测理论是传统心理物理法的一个发展?

61. 什么是ROC曲线?它是如何做出的?说明了什么?试举例说明。

62. 什么是似然比?写出其表达式并分析先验概率和奖罚情况对它的影

响。

63. 不同感官的敏感性能比较吗?如能,怎样比较?如不能,为什么? 64. 恒定刺激法中,允许被试作三类反应有什么缺点?

65. 信号检测论中评价法的击中率和虚假率为什么都是累积概率?(10

分)

66. 信号检测有哪些试验,他们的区别是什么 67. 短时记忆储存的编码是听觉编码的实验证据 68. 实验报告的结构,各部分应该注意什么

69. 在自变量与因变量关系的确定上,自变量至少选多少检查点(或处理

水平数),各检验点间距的确定原则是什么?

70. 记忆研究中出现很多被试的记忆量达100%的现象,说明实验设计中

存在什么问题,怎样改正?

71. 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定律,各可用哪些量表方法予以验证? 72. 制作等距量表的方法有哪些?

73. 组间设计与组内设计有何不同,各统计分析方法有哪些?

74. 信号检测论实验中对被试的奖惩不同,影响被试的哪种反应特征? 75. 图形识别实验常用的仪器及反应变量指标。

76. 记忆实验中的自变量种类、反应变量指标及无关变量有哪些? 77. 何谓反应时减法法?

78. 比较三种传统心理物理法的优缺点。

79. 分析信号检测论的两个独立指标d’和β。 80. 何谓控制变量?具体举例说明 81. 何谓交互作用?具体举例说明

82. 反应时间研究的两个时期(或两个阶段)是什么?

83. 试将心理实验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各种变量加以归纳和解释。

84. 心理科学研究中有一些基本方法,如观察法、问卷法、实验法等。

你认为实验法、问卷法的本质区别在哪里,并说明实验法由此而采用了哪些手段?

85. 举例说明并解释实验者效应,如何在实验研究中避免由于该效应而

可能产生的错误结论?

86. 怎样避免实验中的系列位置效应?

87. 简述调查问卷中多项选择题的编制原则。 88. 试述配对组设计的特点和基本步骤。

89. 说明用数量估计法制作比例量表的实验程序。 90. 研究反应时间有些什么意义? 91. 刺激变量对反应时间的影响

实验心理学三

第一章复习题参考答案

1、名词解释:实验心理学,自变量,因变量,额外变量,随机误差,系统误差。 (1)实验心理学:应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来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2)自变量:即刺激变量,是在实验中由实验者所操纵,并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也就是实验中所引起因变量变化的条件或因素的总称,即实验中由主试(进行实验研究的人员)操纵而变化的变量。

(3)因变量:又称反应变量,是操纵自变量而引起的被试的某种特定反应,它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

(4)额外变量:又称控制变量,是由实验者在实验中加以控制的潜在变量。 (5)随机误差:由于一些难于控制的偶然因素的影响,使反应变量上下波动所造成的误差。

(6)系统误差:在实验中由于某种因素的影响,使反应变量有系统的发生变化产生的误差。

2、实验心理学发展过程中可分为那些阶段,有什么特点。 概括实验心理学的发展,其发展简史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一)十八世纪中叶到十九世纪中叶,这是实验心理学的酝酿阶段。 这一阶段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①应用的方法简单,研究的问题简单。

②实验技术简单,对实验条件的控制、对结果的统计处理还不完善。:

③实验中,被试的自我观察与陈述都带有十分初级的性质。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以后,是(二)实验心理学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实验心理学建立、传播和发展的阶段。

这一阶段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①制定和应用了实验研究的一般方法。 ②制定和应用了实验研究的特殊方法。

③广泛应用最新科学技术成就和完善了统计学方法。

3、说明实验心理学有哪些主要特点。

实验心理学是应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来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是实验者人为的使某种或某些现象发生的,并对产生现象的情境,影响现象的条件加以适当控制的情况下进行观察,其主要特点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可以选择方便的时间和地点使所要研究的现象发生,并在事先为进行实验观察做好充分的准备。

(2)可以使所要研究的现象在同样条件下重复发生,反复进行观察,验证观察的结果。

(3)可以对各种条件进行严密控制,比较容易摆脱偶然因素的干扰。 4、实验中,如何消除额外变量对实验的影响。

对控制变量进行控制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消除额外变量的方法): (1)去除法:采取一定措施消除额外变量的影响。 (2)恒定法:使额外变量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保持恒定。使刺激的影响相对不变。(这是不得已才采用的办法。在无法使用“去除法”时使用。)

(3)匹配法: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被试的特点相等。即把预测成绩基本相等的被试成对地匹配。如果实验结果有差异,则可以认为是其他因素造成的。

(4)抵消法:抵消刺激呈现产生的系列(如先后左右上下等)效应所带来的影响。

(5)随机化法:从一定的整体中随机地抽取被试,再把被试随机地分配到各个

实验组中的过程。

(6)统计控制法:通过对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可能因素进行分析,以达到对额外变量的控制。(因为在有些时候,有些因素可能影响结果,却无法控制、消除,在完成实验后,可采取这个办法。)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m3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