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道德校本培训讲稿

更新时间:2023-11-13 12:4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流马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校本培训讲稿

王飞

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是人类产生社会分工以后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作为培养造就劳动者的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才能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要造就千千万万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其保证在于建设一支德才兼备、又红又专、忠于人民教育事业的教师队伍。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应当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这是教师的职业要求和劳动特点所决定的,因为:

一、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可塑性大、尚未成熟的儿童和青少年。 二、教师的劳动任务,主要是从学生的心理上去造就完美的个性,塑造高尚的灵魂,而不是简单地从外部去“雕琢”对象。

三、教师的劳动“产品”具有全面性和高质量标准。 四、教师的劳动手段,是以自己的学识、才能、思想水平和道德品质通过脑力与体力相结合的创造性劳动培养学生。

五、教师的劳动过程,是直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六、教师的劳动成果,是各个教师作用的有机总和,是集体劳动的结晶。

教师的职业特点和历史作用,不仅要求教师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更要求教师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因此,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和修养,对于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社会主义新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同时,高尚的职业道德又能鼓舞教师自觉地为人民的教育事业而献身。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和教育既是新时期为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目的需要,也是教师职业特点和崇高职责的客观要求。

1

第一讲 道德与职业道德

道德是由一定的经济关系决定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伦理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的,表现为善恶对立的社会意识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道德”一词,源于拉丁语的moig,意指风尚、习俗。我国古籍中是把道与德分开用的。所谓“道”是指人所以行走的道路,也指事物存在、运行、生、灭所由以遵循的法则,并引伸为人们必须遵循的社会行为的准则、规矩和规范。“德”即行,所谓“德者,得也”。“道”的客观性较强,主要指外在的规范要求;“德”则偏向于主观方面,主要指人们内心的精神方面的东西。 道德的本质是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所决定的社会意识。

道德的基本特征:1、具有特殊的规范性; 2、具有广泛的渗透性; 3、比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具有更大的稳定性; 4、具有显著的实践性。 道德职能是多方面的,如调节职能,教育职能、认识职能、激励职能等。

道德的社会作用:1、道德能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进一步完善和巩固;2、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3、在阶级社会中,道德还是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德。这个阶段的道德包含了三种不同类型的道德,即国民公德、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某种特定职业的人们,有着共同的劳动方式,经受共同的职业训练,因而具有共同的职业兴趣、爱好、习惯和心理传统,结成某些特殊关系,形成特殊的职业责任和职业纪律,从而产生特殊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 职业道德产生很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有关医德、将德的记载。

职业道德的基本特征: l、职业道德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相联系。 2、职业道德与各种职业要求和职业生活相结合。 3、职业道德具体、多样、有很大的适用性。

职业道德的社会作用: 1、调整职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关系。 2、调整职业内部关系。 3、调整职业之间的关系。 4、促进职业成员的成长。

2

第二讲 教师职业道德

为社会或一定阶级培养合格人才,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而为社会服务的人。 职业,就是人们对社会所承担的一定职责、义务以及所从事的专门业务。 教师职业,就是指按照一定社会的需要和标准,传授文化科学知识以培养人的能力和思想品德的一种职业。

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 1、师德意识要求高水准。 2、师德行为要成为楷模。 8、师德内容具有继承性。

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 l、调节功能。 2、教育功能。 3、反映功能。 教师职业道德的社会作用: l、教师道德是影响生产力发展的精神力量。 2、师德对社会风尚和精神文明建设有促进作用。 3、师德有助于培养造就社会主义一代新人。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既要传授知识,又要为人师表;从而产生了特定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 1、献身教育,甘为人梯 2、以身作则,为人师表3、热爱学生,诲人不倦 4、精通业务、学而不厌 5、互相学习、团结协作。

加强教师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1、加强师德建设,有助于提高教师觉悟,促进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 2、加强师德建设,有助于激励和鼓舞教师自觉献身人民教育事业。 3、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有利于培养一支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

3

第三讲 教师职业道德的历史演变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起源,从历史上看人类的教育是一种极其古老的社会现象(它是在人类社会生产、生活过程中逐渐产生的。在远古时期由于生产力极其低下,教育不发达,学校尚未出现,教育是伴随生产和生活过程进行的,即人们根据生存最迫切的需要学习知识,可以说,这是人类教育的重要时期。那时,没有专职的教师,教育工作是由一些有感情、有经验的长者来担任的;同时也没有专职学生,教育对象是部落内部的儿童和青少年,充任教育工作的长者的职责.就是言传身教地向他们传授种植、捕鱼、狩猎等方面的劳动技能和生产经验。由于人们当时定居在村庄里,教育开始变为教授广泛的知识,如在宗教仪式、舞蹈和部落的一般文化活动中向青少年传授各种知识,其中包括向他们讲解本部落或本氏族的历史、英雄故事及各种传统和风俗习惯等。可见,这时只有一些教育活动中的粗浅的行为习惯和朦胧的师德意识。所以说,这一时期是师德产生的萌芽、时期。 随着文字的出现,开始出现教育和学校。在雅典,为青少年设立了不同类型的学校,如文化学校、琴弦学校、体操学校,以及“埃弗比”团等。公元前五世纪,雅典的哲学家普罗塔哥拉、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发表了有关教育心理学、伦理学和教学法的首批著作;也是在雅典,国家开始对教育机构进行监督。雅典社会还要求教师首先实践,被马克思誉为“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古希腊四大美德(智慧,公正、勇敢、节制)。在罗马,西塞罗是教育机构之父,他主张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即重视对德、智、体等方面教育的结合,他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师德修养,而且要求教师用温和的语言对学生进行教学。 至于我国,早在奴隶制时期就建立了官学,但比较简陋,而且有“政教合一”、“官师合一”的性质。春秋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时代,生产关系急剧变化,各种学派应运而生,各派学者纷纷聚徒讲学,宣传自己的政治思想、学术观点,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私学由此兴起。在私学形成的过程中;专职教师开始出现,这时才真正产生教师职业道德。

二、奴隶社会的教师职业道德我国文化教育源远流长。早在公元前十六世纪,我国就有了正式的文字“甲骨文”。这是一种刻在龟壳、兽骨、青铜器上的文字,成为我国最早的有文字记载的成文史,为研究我国古代的政治思想、文

4

化教育及道德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按甲骨文记载,我国早在夏朝已进入奴隶社会,这时不仅有了文字,而且有了学校,到西周时期还出现了“国学”、“乡学”及“私学”,从此开始了人类社会的文明史。 先秦时期是我国文化繁荣时代。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从春秋到战国这段时期,政治思想、道德理论都发生了变化,有了新的内容;在文化领域亦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新局面。这种形势下,出现了一大批“文学游说之士”,他们形成一个知识分子阶层,人数很多。如战国中期,在齐国都城近郊的“稷下学宫”,就聚集了一千多人,其中有70余人享受“上大夫待遇”,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他们是各阶级各阶层的代表。这些人中最著名的代表首推孔丘,墨瞿、盂柯、旬况等一批思想家、教育家,他们在开办“自由讲座”、创办“私学”等教学活动中,对师德理论进行了论述。孔丘一生从事教育事业,招收学生办私学,在师德教育中,有一系列的教育原则:在道德教育态度上,他要求教师要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良好品德,“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精神;在道德教育方法上,强调教师要因材施教,对受教育者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要”;在道德修养方法上,他还要求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做到身教重于言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肯定师德的榜样作用,是道德教育思想中的一个进步。在这方面,孔丘还提出许多中肯的意见,强调教师要博学多识,“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在这个基础上,然后进行比较和反省,“见贤思其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他强调教师要学与思结合,言与行一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认为“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这些道德论述都有合理因素,值得我们广大教师借鉴。 孟柯对师德也有研究,并有丰富经验。跟孔丘一样,他本人一生热心教育工作,认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人生中一大乐事。在道德修养方法上,他主张教师应严格要求受教育者,坚持高标准;教师要采取启发诱导的方法来教育,“君子行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君子深造之以道,故其自得之也。”他也要求教师本人以身作则,以身示范,作出表率,“贤者以己昭昭,使人昭昭”,必须正已然后才能正人;教师本人说得再有道理,自己不去做,他的说服教育也就没有力量。盂柯关于师德的这些理论,在我们今天的师德教育中也是值得借鉴和汲取的。 在道德修养上,旬况要求教师在道德修养上坚持努力,日积月累的提高,“积土

5

第五讲 道德评价与道德选择

道德评价与道德选择,是一切道德活动的主要环节,也是教师道德得以确立和发展的重要前提。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道德归根到底,要体现为教师对自身职业和职业行为的道德评价与道德选择,因此,每一个教师的道德评价与道德选择,就集中体现了他的道德素质发展水平。

一、道德评价,简单地说,就是一种善恶评价,它从某种既定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集团所认同的道德价值准则出发对人们的行为作出正当与否的评估。道德评价的特点在于: l、价值倾向性; 2、稳定性; 3、非逻辑性。 教师道德评价的意义: 1、教师道德评价是教师行为的道德价值的仲裁者。 2、教师道德评价是维护师德的保障。 3、教师道德评价可以促进教师道德素质的形成和发展。 4、教师道德评价可以有效地调节教育内外的人际关系。

道德评价的方式主要有两种:自我评价与社会评价。 l、自我评价,是教师本人对自身的教育行为的道德反思形成,是个人对其行为是善是恶的一种判定。 2、社会评价,则是社会有机体对教师的教育行为的善恶性质的判断方式,典型的形式有: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 (1)社会舆论就是众人的议论,即一定社会的人们,从某种信仰、经验出发,对其所关心的社会生活中的事件或对象所表达的某种倾向性意见。社会舆论通常以反映民众心理为己任,对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行为予以褒扬,而对违背社会道德要求的行为给予谴责,因而在道德评价中有重大意义。(2)传统习惯,是一定社会、一定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所形成的习以为常的社会倾向、行为习惯和道德心理沉淀。传统习惯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地域性和直接性。

二、教师道德选择 在人的所有选择中,道德选择属于最复杂、最困难的选择。因为: l、道德选择,从本质上说,是价值选择,而不是事实判断。 2、道德选择,凭借的是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相统一的力量。. 3、道德选择,既要关注现实,又要超越现实。

教师道德选择的基本原则包括: l、主体性原则。 2、代价原则。 3、责任原则。

当代教师的使命与道德选择。当代广大教师肩负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这就

11

要求人民教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努力做到: 第一,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并把这种最深层的爱具体化为热爱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爱学校,爱天真活泼的孩子们。

第二,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努力适应时代和现代科技的发展变化,不搞封闭式教育,大胆探索,努力创新。

第三,树立起坚强、独立的人格,努力培养学生们独立自主、自尊的道德人格。

12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je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