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orvku管理学原理复习资料

更新时间:2023-11-13 12:5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

① 我们‖打〈败〉了敌人。

②我们‖〔把敌人〕打〈败〉了。

管理学复习资料

①管理科学是一门运用多学科,多领域的理论、方法、技术和知识的综合性交叉学科,是一门现代运用科学,其目的是研究人类在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下,利用有限的资源实现组织目标的管理活动方面的动态复杂和创新的社会行为及其规律。 ㈠管理科学的基本特征

1.是在管理理论丛林基础上形成的管理理论知识的系统化 2.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综合交叉科学 3.是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的知识体系 4.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5.是一门边际科学又是一门基础理论科学 ㈡管理科学研究方面

1.合理协调和组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2.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3.协调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 第一章 管理与管理学 1、管理的产生:【管理是在人类活动的基础上产生的,并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发展而发展】 ①管理是人类群体活动的产物。 ②管理是人类智慧的产物。 ③管理是客观需要的产物。

小知识:ⅰ有据可考的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管理活动:公元前5000年,幼发拉底河流域的闪米尔人。 ⅱ中国古代最早的管理活动:商代——指挥作战。 周朝——设立三公六卿五官 2、人类活动的特点:①目的性 ②依存性 ③知识性 3管理的必要性(在我国):

①作为发展中国家,资源短缺将是一种长期的经济现象。

②作为发展中国家,科学技术落后是阻碍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③高度专业化的社会分工是现代国家和企业建立的基础。 ④实现预期目标都需要全体成员的长期共同努力。

⑤近几年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信息网络、互联网等在中国各行各业的应用和普及。 4、管理的概念

管理主体运用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对管理客体实施整合,协调以达成既定目标的过程。 内涵:①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②管理应当是有效的③管理的本质是协调 ④协调是运用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

5、管理的基本职能:P13 计划 组织 领导 控制 创新 过程性职能(主干型职能):决策-计划-组织-控制

功能性职能:领导 协调 控制 沟通 创新 【 在过程中同时起作用】 6、管理的特征:①两重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见16-18)②普遍性 ③组织性(前提两个人以上的共同劳动,共同目标)

7、管理的要素:人员(核心) 资金 物资 时间 信息(纽带) 环境(空间) 8、管理的作用和任务

作用:①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②是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③对促进社会发展,提高社会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任务:①实现本机构的特殊目的与使命。②使工作富有活力并使员工有成就感。③关心对社会的影响,承担社会责任 9、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

角色:人际角色—管理者必须扮演组织联络者的角色。 信息角色—监督者 决策角色—决策者

技能:技术技能—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 人际技能—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

概念技能—吧观念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精神能力。 10、管理学的对象与方法

对象:以各种管理工作中普遍适用的原理和方法作为研究对象。 方法:归纳法 试验法 演绎法

第二章 管理理论的发展

一、管理思想的启蒙:以产业革命为分界线。 1、马基雅维里《君主论》

①领导需得到群众的拥护 ②需有内聚力,向心力。 ③具有坚强而深沉的意识 ④具有良好的品质与能力。

2、亚当·斯密 1776年《国民财富性质和原因研究》 ①劳动创造财富。(揭示资本主义经营管理的本质) ②劳动分工。(好处:提高技能 节省时间 工具改进) ③“经济人”观点。(追求自己的经济利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反映) ④生产管理化。

查尔斯﹒巴贝奇 1832年《论机器和制造业的经济》 罗伯特·欧文—人事管理创始人 二、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背景:管理理论系统的建立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称为“古典管理科学”和“科学管理理论”。 19世纪末出现了专门的管理阶层。

1、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原理》 1911年诞生 观点:①科学管理的目的是谋求最高工作效率。(提高劳动生产率是泰罗创立科学管理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是泰罗确定科学管理的原理方法的基础) ②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旧的经验管理 ③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是要求管理人员和工人在精神上思想上来个彻底的变革。

内容:工时研究标准化 差别记件工资制 职能原理(计划职能 生产职能 职能工长制) 例外原理

评价 见P58

2、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一般管理理论) 新的管理理论 1916年《一般管理与工业管理》 企业职能:【对物】技术职能 商务(经营)职能 财务职能 安全职能 会计职能 管理职能 管理职能:【对人】计划 组织 指挥 协调 控制 计划:统一性 联系性 灵活性 精确性

组织:确定人与物的结构

指挥:保证企业各人员能履行企业给予的职能 协调:企业中人员团结一致,使企业活动统一和谐 控制:保证企业中的运动符合既定的计划方针 管理的基本原则:共14条 见P60

分工 权利与责任 纪律 统一命令 统一领导 员工个人要服从整体 报酬公平 集权 等级链 秩序 平等 人员保持稳定 集中精神 3、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

韦伯是组织理论之父 其著作有《经济史》 《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理论》 个人崇拜式权威—神秘化组织 传统式权威—传统式组织

合理化法律化权威—合理化法律化组织 三、行为科学管理理论 1、早期的行为学家

运用自然科学中实践观摩的方法,研究对自然,社会环境中人的行为的科学,其目的是通过研究人的行为的产生发展行为变化规律来预测,控制,引导人的行为达到充分发挥人的作用,调动人的积极性。

方面:个人行为研究 组织行为研究 领导行为研究 人物:I.雨果·闵斯特伯格 “工业心理学之父” 1912年《心理学与工业效率》 Ⅱ玛丽·福莱特

利益结合原则 形势法则 协作原则 循环影响 Ⅲ利连·吉尔布雷斯《管理心理学》

传统管理风格—管理者表现为合格的驱动者 过渡管理风格

科学管理风格—仔细的甄选职工 2、人际管理学说

⑴梅奥、霍桑的结论:①企业的职工时“社会人”

②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手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 ③企业中实际存在着一种“非正式组织”,是影响生产效率的重要因素。

④管理者要有人事管理能力 ⑤企业应采用新型的领导方法

正式组织:是指企业组织体系中的环节,是指为了实现企业总目标而担当明确职能的机构。

非正式组织:企业职工在共同工作、共同生产中必然产生相互之间的人群关系,产生共同的感情,自然形成一种行为准则或惯例,要求个人服从。

⑵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具体见P70~71 1943年《人类的动机理论》 五种需求:生理 安全 感情和归属 尊重 自我实现的需要 ⑶麦格雷戈的XY理论 见P73~74

⑷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 见P72 评论:①对人性做出了新的假设

②开辟了管理科学新的研究方向与理论 ③为行为科学的形成奠基了基础

问题:①否定了“经济人”的观点,肯定了“社会人”的观点 ②过分强调“非正式组织”的作用

③强调“士气”决定生产效率,而“士气”决定于员工的满足度 备:士气——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协作精神等结合成一体的精神状态

第四节 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

㈠“管理科学”学派的特点

①生产和经营等领域以经济效果好坏作为标准,即以最小的消耗获得总体的最大收益。

②衡量标准定量化,借助数学模型找出最优实施方案和描述事物的现状及发展规律,摒弃单凭经验和直觉确定经营目标与方针的做法。 ③依靠计算机进行各项管理。

④强调使用先进的科学理论和管理方法。

㈡“决策理论”学派的特点(以统计学和行为科学作为标准) ①管理就是决策 ②决策分为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 ㈢21世纪的管理—是一个不断创新的管理

①管理指导思想创新 ②管理原则创新 ③经营目标创新 ④经营战略创新⑤生产系统创新 ⑥企业组织创新

㈣中国现代管理思想发展的新趋势

①由国内管理向国际化管理转化 ②由科学管理向信息化管理转变 ③由首长管理向人性化管理转变 ④由政府管理向民营管理转变 ⑤由封闭式实体管理向开放式虚拟管理转变

第三章 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第一节

原理----某种客观事物的实质及运动的基本规律 ㈠管理原理的主要特征

①客观性—管理原理是对管理的实质及客观规律的表述

②概括性—管理原理是对包含了各种复杂因素和复杂关系的管理活动客观规律的描述,或者说是在总结大量管理活动经验的基础上,舍弃了各组织之间的差别,经过高度综合和概括而得出的具有普遍性、规律性的结论。

③稳定性—管理原理会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但它不是变化多端而是相对稳定的。管理原理是确定的、巩固的,具有“公理的性质”

④系统性—系统原理是管理的基础,人本原理是管理的主体,责任原理是管理的保证,效益原理是管理的目的。

㈡研究管理原理的意义

①掌握管理原理有助于提高管理工作的科学性,避免盲目性。 ②有助于掌握管理的基本规律。

③对于管理原理的掌握有助于迅速找到解决管理问题的途径和手段。 第二节 系统原理

㈠系统的概念—是指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在一定环境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一个系统至少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子系统构成。

特征: ①集合性(系统的最基本特征)——构成系统的子系统称为要素,也就是说,系统是由各个要素集合而成的。

②层次性

③相关性——系统内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㈡系统原理要点

①整体性原理——系统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要素与系统之间的关系以整体为主进行协调,局部服从整体,使整体效果最优。即整体功能大于个人功能之和。

②动态性原理——系统作为一个运动着的有机体,其稳定状态是相对的,运动状态则是绝对的。掌握系统动态原理,研究系统动态规律,可以使我们预见系统的发展趋势,树立起超前观念,减少偏差,掌握主动,使系统向期望的目标顺利发展。

③开放性原理——充分估计到外部对本系统的种种影响,努力从开放中扩大本系统从外部吸入的物质、能量和信息。

④环境适应性原理——系统与环境交流,能够保持最佳适应状态,则说明这是一个有活力的理想系统。 ⑤综合性原理——一方面是系统目标的多样性与综合性,另一方面是系统实施方案选择的多样性与综合性。

第三节 人本原理 ㈠职工是企业的主体 ㈡有效管理的关键是职工参与

实现有效管理的途径—高度集权、从严治厂和适度分权、民主治厂

职工参与管理的形式—通过职工代表大会选举代表参加企业最高决策机构管理委员会或董事会。 通过职工代表大会选举代表参加企业最高监督机构监事会。 广泛参加日常生产管理活动。 ㈢现代管理的核心是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 ㈣管理是为人服务的。 第四节 责任原理

㈠明确每个人的责任—职责界限要清楚,职责中包括横向联系的内容,职责一定要落实到每个人。 ㈡职位设计和权限委授议要合理

①权限—明确了职责,就要授予相应的权力

②利益—权限的合理委授,只是完全负责所需的必要条件之一。 ③能力—是完全负责的关键要素。

(职责和权限、利益、能力之间的关系应遵守等边三角形定理P135) ㈢奖惩要分明、公正而及时 第五节 效益原理

概念:效果:投入经过转换而产出的成果,其中有的有效益,有的没效益。 效率:单位时间内所取得的效果的数量。

效益:有效产出与投入之间的一种比例关系。(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第六节 封闭原理 第四章

一、道德管理的特征:

1、合乎道德的管理不仅把遵守道德规范视作组织获得利益的一种手段,而且更把其视作组织的一向责任。 2、合乎道德的管理不仅从组织自身角度更应从社会整体角度看问题。

3、合乎道德的管理尊重所有者以外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善于处理组织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也善于处理管理者与一般员工及一般员工内部的关系。

4、合乎道德的管理不仅把人看作手段,更把人看作目的。 5、合乎道德的管理超越了法律的要求,能让组织取得卓越的成就。 6、合乎道德的管理具有自律的特征。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gje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