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核心素养下教学目标的思考

更新时间:2023-11-22 00:47: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历史核心素养下教学目标的思考 2017-2-23 11:20:23 郭 峰

历史核心素养秉承了中学生核心素养“育人”的基本要求,以培养中学生价值观、学习能力等做为学科课程培养目标。这无疑给中学历史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因为,在目前中学历史常态教学中,双基教学目标依旧是课堂教学最主要的内容,三维目标都没有能够很好贯彻。哪么如何实现历史核心素养课程目标与中学历史实际教学的对接,是目前历史教学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 我个人认为,实现历史核心素养课程目标与中学历史教学的对接,首先做好教学目标的设定。因此,我通过对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五种历史核心素养的分析,来提出一些对教学目标设定的认识。 (一)时空观念[1]

时空观念为历史事件发生的特殊时间和空间环境中,理解和分析的观念。具体指,其一,历史事件与特定历史空间与事件的联系。其二,能够根据历史事件合理划分历史发展的时空阶段。其三,在时空观念下,构建历史事件中人物、地点、观点、行为等等关系。其四,在不同时空环境下,能够探讨历史事件的变化,并给出解释。其五,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分析。 这样的解读虽然给出了较为明确的概念解读,但是在中学教学实际操作中,还是存在很大的困难。因为,这毕竟是要培养将历史事件放在它存在社会环境去理解的观念。培养这样的观念,首先要建立历史事件存在的社会环境,然后在此环境中去解释和说明历史事件的诸要素。 根据以上的分析和教学的实际,我认为时空观念在教学目标至少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第一,概括历史事件的所处社会特征。第二,梳理历史事件的发展概况,并在社会特征基础上理解,分析其原因。第三,在更大的时空范围内,对比同一历史事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异同。第四,学生通过历史事件的时空分析,学会处理现实问题。 (二)史料实证

史料实证指以史料为依据,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将符合史实的材料作为证据,进而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

它也有四个方面的解读。第一,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第二,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第三,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第四,能够以实证精神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

史料教学已经成为中学历史教学的一种常见形式。但是,如何选择史料,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应用史料,史料与历史知识体系关系等等一直都是困扰中学历史教师的问题。“史料实证”成为学生必须掌握的历史核心素养,必将使这一问题更加突出。

但是需要说明的是,不能为了应用史料而去应用史料,唯史料论的历史教学也是不可取的,也不符合历史核心素养的要求。因为史料的应用是为了培养学生求证务实科学探究的精神。如何应用史料,我认为首先史料的使用是基于历史学科知识体系框架下的应用。毕竟学生对历史学习还是基于学科知识体系,要使史料与学科知识有机结合。其次,如何应用史料。应用好史料在于本节教学目标的设定和史料类型选择。史料的类型可以包括以下几种,证明型即用来说明课本知识体系的正确。辨析型即从反面证明课本知识体系的正确。补充型即用来弥补课本知识体系的不足,形成更为全面的认识。从三种类型可以看出,史料应用依旧是基于对知识体系的构建。

那如果不需要史料就可以构建知识体系,是否可以不再课堂上使用史料。这样的认识不符合

历史核心素养的要求,也是目前历史教学存在的一种通病即以论代史,使得学生无法明确知识来源,也就无从谈起对历史的理解与解释。

哪么我们历史教学中如何设定史料实证的教学目标。其实,针对一课或者一个单元的教学目标不需要单独设立史料实证的教学目标。因为,史料实证贯穿整个中学历史的科学态度。因此,教师需要根据时空观念下对于历史事件的解读,收集相关的史料,按照历史解读的需要,设定史料应用的类型和方式,以培养学生史料史证的态度。 (三)历史理解

历史理解指今人对过去发生的事情,要有正确的认识,需要从历史的角度上尽可能客观地、实事求是地看待和理解过去的事物,并做出正确、客观、辩证的认识。

它的具体解读为:第一,努力理解各种历史叙述及其语境的含义。第二,对历史具有同情理解的态度,即依据可靠史料设身处地认识具体的史事,对历史境况形成合理的想象,更好地感悟和理解历史上的各种事物。第三,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差异。第四,在同情理解的基础上尽可能实事求建构历史叙述。第五,在对历史和现实的认识中,能够体现出尊重和理解他人、客观处理问题的态度。

根据以上解读,我们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可以明确以下几方面内容。其一,重视对历史事件概念的解读。第二,强调对历史事件原因、特点与实质的分析。第三,对历史事件在所处时代的表现,要能够理解、尊重和客观的感性认识。

基于这样的认识,在课堂上达成“历史理解”的教学目标,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基于教材,明确本节或者本单元的核心概念和事件。以核心概念和事件为突破点,对核心概念和历史事件基于时空观念下的深入解读。第二,在核心概念与时间的时空环境下,探讨其原因、特点与实质。第三,学生就此事件和概念,结合历史的背景提出自己的认识与看法。 (四)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是一种对过去的阐释和评判,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 具体解释为。其一,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对同一历史事物会有不同解释,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理解和评析。其二,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其三,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其四,面对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评判。 从文中概念的解释来看,历史理解与历史解释两者在教学目标设定中的区别是在于,前者是一种认识可以说是一种较为感性的认识。而后者是基于史料、正确价值观的一种理性的判断和认识。

在中学教学目标中,我们从什么方面设定。第一,基于正确历史价值观的客观与辩证的评价历史事件。第二,能够运用这种评价能力来认识当今的事件。 (五)历史价值观

历史价值观是指对历史真相的不断追求,并在此过程中,揭示历史发展的趋势;形成人类共同的经验、哲理、追求和价值判断。

具体解读为。其一,能够理解对历史的价值判断是以史实为基础的,但又是依据一定的价值观对史实作出的主观评判。其二,能够认识到分辨历史上的真伪、善恶、进步与倒退,以及公平、正义与否,是学习历史的重要目的。其三,能够将对历史的认识延伸到对自身成长和现实社会的认识上,能够从历史中获取有益的养料,从实践层面体现历史的价值。

从文中可以看出,核心素养要求的历史价值观就是要学生树立一种客观、合理的价值认识。哪么,在历史教学中,确立什么样的价值观。以及如何在教学中体现。目前认为较为合理而客观的价值观在于,唯物史观、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社会史观、整体史观等等。这些史

观如何应用呢?何成刚[2]认为,唯物史观应该成为历史价值观的基础和平台,在此基础上,吸收其他史观的有益成果。

我较为认同何成刚的观点,因此在中学历史教学实际中,应该做好以下几点。第一,唯物史观的六个基本观点,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阶级斗争、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等,需要在历史教学中有效渗透。但是,在渗透是不要面面俱到,要根据历史事件来确定。第二,根据历史事件的差异,从不同的史观来分析,从而形成对历史事件的更加深刻的认识。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历史核心素养之下,教学目标的设定有以下七个方面的认识。第一,首先我们要做到基于教材,明确本节、本单元或者相关主题内容下的核心概念和事件。第二,以核心概念和事件为突破点,让学生明确历史概念和事件如何解读和叙述。第三,概括历史事件和概念的所处社会特征。第四,梳理历史事件的发展概况,并在社会特征基础上理解,分析其原因、特点与实质。第五,在更大的时空范围内,对比同一历史事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异同。第六,学生通过历史的学习,能够运用核心素养正确认识和处理现实问题。第七,史料实证与历史价值观,不需要针对一课或者一个单元的教学目标不需要单独设立史料实证的教学目标。而是要将史料实证与历史事件时空解读结起来,并在在教学目标渗透唯物史观的认识与解读。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ir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