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电话计费问题1 【一等奖教案】 (2)

更新时间:2023-04-11 21:26: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4课时电话计费问题

1.体验建立方程模型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重点)

2.体会分类思想和方程思想,增强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一、情境导入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移动电话成为了人们生活中非常普及的通讯工具,选择经济实惠的资费方式成为了我们所关心而且具有实际意义的问题,你知道你的家人都选择了哪种资费吗?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方案选择性问题

某商场销售一种西装和领带,西装每套定价1000元,领带每条定价200元.“国

庆节”期间商场决定开展促销活动,活动期间向客户提供两种优惠方案.

方案一:买一套西装送一条领带;

方案二:西装和领带都按定价的90%付款.

现某客户要到该商场购买西装20套,领带x条(x>20).

(1)若该客户按方案一购买,需付款________元.若该客户按方案二购买,需付款________;(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

(2)若x=30,通过计算说明此时按哪种方案购买较为合算?

(3)当x=30时,你能给出一种更为省钱的购买方案吗?试写出你的购买方法.

解析:(1)根据题目提供的两种不同的付款方式列出代数式即可;

(2)将x=30代入求得的代数式中即可得到费用,然后比较即可得到选择哪种方案更合算;

(3)根据题意可以得到先按方案一购买20套西装获赠送20条领带,再按方案二购买10条领带更合算.

解:(1)客户要到该商场购买西装20套,领带x条(x>20).

方案一费用:200x+16000,

方案二费用:180x+18000;

(2)当x=30时,方案一:200×30+16000=22000(元),

方案二:180×30+18000=23400(元),

所以,按方案一购买较合算.

(3)先按方案一购买20套西装获赠送20条领带,再按方案二购买10条领带.

则20000+200×10×90%=21800(元).

方法总结:在解答方案选择性问题时,应先分析讨论每一种方案,然后根据要求选择合适的方案.

某市生活拨号上网有两种收费方式,用户可以任选其一.(A)计时制:0.05元每

分钟;(B)包月制:60元每月(限一部个人住宅电话上网).此外,两种上网方式都得加收通信费0.02元每分钟.

(1)某用户某月上网时间为x小时,请分别写出两种收费方式下该用户应该支付的费用;

(2)你认为采用哪种方式比较合算?

解析:(1)(A)首先统一时间单位;(B)包月制:60元+每分钟0.02元×时间=花费.(2)应先列方程计算出两种收费方式相同时,用户的上网时间,再分段讨论,比较在各个区间哪种方案合算.

解:(1)采用(A)计时制:(0.05+0.02)×60x=4.2x,采用(B)包月制:60+0.02×60x =60+1.2x;

(2)由4.2x=60+1.2x,得x=20.又由题意可知,上网时间越长,采用(B)越合算.所以当020时,采用(B)方式合算.

方法总结:解决此问题的关键是分段讨论.

探究点二:分段计费问题

为鼓励居民节约用电,某省试行阶段电价收费制,具体执行方案如表:

某户居民五、六月份共用电500度,缴电费290.5元.已知该用户六月份用电量大于五月份,且五、六月份的用电量均小于400度.问该户居民五、六月份各用电多少度?

解析:某户居民五、六月份共用电500度,就可以得出每月用电量不可能都在第一档,分情况讨论,当5月份用电量为x度≤200度,6月份用电(500-x)度,当5月份用电量为x度>200度,六月份用电量为(500-x)度,分别建立方程求出其解即可.解:当5月份用电量为x度≤200度,6月份用电(500-x)度,由题意得

0.55x+0.6×(500-x)=290.5,

解得x=190,

∴6月份用电500-x=310(度).

当5月份用电量为x度>200度,六月份用电量为(500-x)度>200度,由题意得

0.6x+0.6×(500-x)=290.5,

方程无解,

∴该情况不符合题意.

答:该户居民五、六月份分别用电190度、310度.

方法总结:解答此类题目要先计算出分界点处需要交的电费,这样有助我们进一步判断.

三、板书设计

1.方案选择性问题

2.分段计费问题

本节课主要通过教师层层设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对问题的逐步探究,最终得到电话计费问题的解决.首先从熟悉的实际生活入手,切入课题,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实践,也服务于实践.本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主线,采取合作交流的探究方式进行学习,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巩固的同时,生活经验、学习方法等也得到提高.

3.2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

第1课时用合并同类项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目标:

1.经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

2.学会合并同类项,会解“ax+bx=c”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

3.能够找出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数和未知数,分析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重点: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会解“ax+bx=c”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难点:分析实际问题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找出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背景资料)约公元820年,中亚细亚的数学家阿尔-花拉子米写了一本代数书,重点论述怎样解方程.这本书的拉丁文译本取名为《对消与还原》.“对消”与“还原”是什么意思呢?通过下面几节课的学习讨论,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回答这个问题.

出示课本P86问题1:

某校三年共购买计算机140台,去年购买数量是前年的2倍,今年购买数量又是去年的2倍.前年这个学校购买了多少台计算机?

二、探索分析,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回忆:

实际问题一元一次方程

设问1:如何列方程?分哪些步骤?

师生讨论分析:

(1)设未知数:前年这个学校购买计算机x台;

(2)找相等关系:

前年购买量+去年购买量+今年购买量=140台.

(3)列方程:x+2x+4x=140.

设问2:怎样解这个方程?如何将这个方程转化为“x=a”的形式?学生观察、思考:

根据分配律,可以把含x的项合并,即

x+2x+4x=(1+2+4)x=7x

老师板演解方程过程:略.

为帮助有困难的学生理解,可以在上述过程中标上箭头和框图.

设问3:在以上解方程的过程中“合并”起了什么作用?每一步的根据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师生共同整理:

“合并”是一种恒等变形,它使方程变得简单,更接近“x=a”的形式.

三、拓广探索,比较分析

学生思考回答:若设去年购买计算机x台,得方程

+x+2x=140.

若设今年购买计算机x台,得方程

++x=140.

课本P87例2.

问题:①每相邻两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②用x表示其中任意一个数,那么与x相邻的两个数怎样表示?

③根据题意列方程解答.

四、综合应用,巩固提高

1.课本P88练习第1,2题.

2.一个黑白足球的表面一共有32个皮块,其中有若干块黑色五边形和白色六边形,黑、白皮块

的数目之比为3:5,问黑色皮块有多少?

(学生思考、讨论出多种解法,师生共同讲评.)

3.有一列数按一定规律排成-1,2,-4,8,-16,32,……,其中某三个相邻数的和是-960.求这三个数.

五、课时小结

1.你今天学习的解方程有哪些步骤,每一步的依据是什么?

2.今天讨论的问题中的相等关系有何共同特点?

学生思考后回答、整理:

解方程的步骤及依据分别是:合并和系数化为1;总量=各部分量的和.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jgl.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