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二三复习提纲全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12-08 15:05: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 从禅让到王位世袭 1、夏朝的建立:

①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中国出现早期国家政治制度 ② “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③商朝建立后,王位有时父子相传,有时兄终弟及。 2、夏商的政治制度:

①夏商的最高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国家大事,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

②夏商时期已初步建立起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商朝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地方封侯和伯,侯、伯作为臣服于商朝的方国首领,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1.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2.内容:①分封对象:周王把土地和人民授于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②被封诸侯的义务:要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③被封诸侯的权利: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3.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域;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4.瓦解: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1.定义: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内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2.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3.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互为表里。

4.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四、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封制和宗法制相结合。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 1、秦朝统一的背景:

①周王室衰微,周天子大权旁落,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诸侯不再听命于周天子。②诸侯国为了控制更多的土地和人民,相互间进行战争,改变了大国的均势。③人民经受长期的分裂和混战,渴望统一。④秦始皇的雄才大略。

2、统一的条件: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强大,具备了统一的力量 3、统一的过程:公元前230-前221年,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 二、皇帝制度和中央官制 1、皇帝制度

①内容: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把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定作自己的尊号,自称“始皇帝”。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都由皇帝总揽。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也都由皇帝任免。军队的调动以虎符为凭据,虎符(右在皇帝)由皇帝控制。 ②特征: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一方面以皇位世袭显示了权力的不可转移,另一方面以皇权至上显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这是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2、“三公九卿”

①“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虚职),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②“九卿”分别掌管着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③特征: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利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 三、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1、郡县制的由来: ① 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已陆续在新兼并的地区设郡县,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 ②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秦始皇把全国分为36①

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

2、设置机构: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郡守定

期向丞相汇报工作。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3、秦朝行政机构的特征:秦朝通过郡县制,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把全国的每个地方、每户人家都纳人国家政治体制之中。

4、影响: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两汉时期:

①汉初:郡县、封国并存。封国有时也会于朝廷对抗。

②汉武帝后期:颁布“推恩令”,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隋唐时期: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了许多节度使。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力,往往发展成为藩镇割据局面。 3、 北宋时期:

①宋太祖把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②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③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④结果: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4、元朝:

①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

②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

③影响:行省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1、两汉时期:汉初,丞相位高权重。汉武帝时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削弱相权。 2、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3、隋唐朝:

①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②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4、宋初:

①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②为制约宰相,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皇帝得以强化。

5、元朝:设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是最高行政机关。 6、总体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削弱。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汉朝:选官主要实行察举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魏晋南北朝时期:选用官吏采取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人仕途。 3、隋朝: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4、影响:科举制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宰相制度的废除 1、原因:

①明初鉴于元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皇权不稳、内乱屡生,明太祖朱元璋认为,这种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

②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胡惟庸;同时,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③至此,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二、内阁的出现 1、出现的原因:

①废除丞相后,全国重大政务都由明太祖决断,明太祖深感力不从心。 ②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繁多的政务。

③明成祖在位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值宫内的文渊阁,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明成祖时期确立内阁制度)

2、内阁的地位: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内阁与丞相的本质区别:是否限制皇权) 三、军机处的设立 1、原因:

①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的事,连皇帝也难以更改。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②康熙亲政后,为扩大皇权,在宫内设南书房,挑选翰林院学士入值。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 2、军机处的设置:雍正帝为办理西北军务,在宫内设置军机处。

3、军机处的地位:军机大臣品级不高,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4、影响:军机处的设置,提高了行政效率,能快速处理各种文书,而且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

第2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课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一、希腊文明的摇篮 1、地理位置的影响:

①古希腊以海洋为依托,位于地中海东部的巴尔干半岛,东临爱琴海,海岸线曲折,天然良港众多,海岛星罗棋布,航海和海外贸易的条件得天独厚。 ②希腊半岛没有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广阔平原,纵横的山岭和交错的河流,把希腊人分割在彼此相对孤立的山谷里和海岛上,形成了众多的小国。 2、古希腊文明的特征:

①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构成城邦的基本特征。②公民的定义:根据传统,凡父母祖籍均属本城邦、拥有一定财产、能自备武装服兵役的成年男子,享有公民资格。城邦是具有共同血缘和地域的公民团体组成。③城邦的狭小,使公民能更直接地参与城邦政治,更积极地追求民主权利。④在海外贸易和工商业比较发达的城邦,新兴工商业者阶层追求民主权利的渴望更加强烈。

二、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 1、确立的背景:

①旧氏族贵族实行专横统治。②新兴工商业者阶层对此非常不满,社会矛盾尖锐。 2、确立的过程:

①公元前6世纪初,执政官梭伦推行改革。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②公元前6世纪末,执政官克利斯提尼继续迸行改革,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 三、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

1、雅典的民主政治:公元前5世纪,在伯利克里担任首席将军期间,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 2、“黄金时代”的民主政治表现:

①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可以参加公民大会,商定城邦重大事务。②五百人议事会的职能也迸一步扩大。③陪审法庭成为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④伯利克里为鼓励公民积极参政,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为吸引公民观赏戏剧。还特意为公民发放 “观剧津贴”。

3、雅典民主政治的影响及评价:

积极:①雅典民主的理论与实践,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②民主氛围创造的空间,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

消极:③雅典民主仅限于占城邦人口小部分的男性公民。对妇女、外邦人、广大奴隶而言。民主却是遥不可及。④雅典民主更是小国寡民的产物。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成为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的隐患。

4、希腊城邦制度衰落的原因有:①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少数人的民主(根源)②内部混乱,城邦间长期混战③BC338年马其顿王国征服希腊。

5、希腊奴隶制民主政治的实质: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少数人的民主

第6课 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

一、从习惯法到成文法 1、从习惯法到成文法

①习惯法时代:早期贵族垄断着立法和司法大权。当时罗马只有习惯法,法律与习惯之间没有明显界限。 ②成文法的诞生:公元前5世纪中期,在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中,罗马制定了《十二铜表法》。罗马成文法诞生,平民利益得到保护。但是,它保留了一些比较野蛮的习惯法。

2、公民法:罗马共和国时期,罗马法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适用范围主要限于罗马公民,所以被称为公民法。在公民法下,罗马公民受到法律保护,并享有法律赋予的权利。 二、罗马法的发展与完善 1、万民法产生的背景:

①公元前3世纪早期,罗马征服并统一了意大利半岛,然后向地中海地区扩张。②罗马帝国建立至1世纪后期,罗马帝国已经建立三十多个海外行省,控制欧、亚、非三大洲的广阔疆域,统治了许多不同的民族。③在征服过程中,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显现出来。仅适用于罗马内部的公民法己无法应对这些新变化。 2、万民法的诞生:

①罗马帝国的皇帝高度重视法律的制定,把法政大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②法学家也积极立法,进行法律解释,以充实罗马法律。 ③为巩固统治,帝国对上层阶级大量授予公民权,对无罗马公民权的外邦人给以适当的司法保障。

④3世纪,帝国境内自由民内部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不复存在,万民法成为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公民法与万民法的区别:使用范围不同)

⑤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把历代的罗马法加以以系统化和法典化,汇编成《民法大全》,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三、维系统治 影响后世

①罗马统治的有力支柱。稳定了社会秩序,保护了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②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

③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影响广泛而深远。

④近代时期。贺产阶级根据罗马法中的思想,制定出保障自己利益的法律。利用和发展了罗马法中的思想和制度,作为反对封建制度、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力武器。 ⑤但是,罗马法也保护奴隶制度,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

四、实质(目的):维护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经济利益

第3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第7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一、光荣革命

1、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不但在经济上日益强大,而且在议会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②直接原因:斯图亚特王朝信奉“君权神授”,厉行专制,经常干涉工商业的生产经营。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受到侵犯,他们要求限制王权,同国王展开斗争。

2、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果:1688年,英国议会邀请詹姆士二世的女儿玛丽和她的丈夫荷兰执政威廉承袭英国王位,共同统治英国。这次不流血的政变,历史上称为“光荣革命”。 二、议会权力的确立

1、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

①背景:“光荣革命”后资产阶级统治确立。

②目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通过了一系列法案,旨在限制国王权利。

③内容:《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利,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

④影响:君权神授遭到否定,君主权力由法律赋予,受到法律严格制约。议会不但掌握制定法律的权力,还可以监督政府和决定重大的经济政策。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开始逐渐处于“统而不冶”的地位,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 (君主立宪制含义:是资本主义国家用宪法限制君主权力的政治制度) 三、责任制内阁的形成 1、内阁的由来

①国王经常在一个秘密的小房间里召开会议,因此人们称之为内阁会议。 ②18世纪初,内阁还不是一个法定组织,只是由少数大臣参加的一种会议。

③1721年,担任财政大臣的下院多数党领袖沃尔波尔,经常主持内阁会议,沃尔波尔实际上成为英国的第一位首相。 2、责任制内阁的职权及特点

①责任制内阁简称内阁,内阁的首脑是首相,内阁成员是各部大臣。内阁成员集体负责,必须在大政方针上保持一致,要与首相共进退。

②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其实是对议会负责。首相有权提名内阁成员即各部大臣,决定国家的重要政策,掌握国家的行政大权。他又能通过议会掌握立法权。这样,首相实际上掌握了国家大权。

3、政党制度的由来

①为了获得议会多数席位,英国资产阶级正常间展开了激烈竞争,资产阶级议会政党制度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

②主要特点:虽然保留了君主,但由议会掌权,以议会内阁制为核心。真正掌握国家实权的是代议制政府;国王不仅“临朝不理政”,而且游离于党派政治纷争之外,无权废除任何法律。

③国王的地位:国王作为国家元首,是国家统一的象征;同时,他也是英联邦首脑,起着维系英联邦的纽带作用。

第8课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一、独立之初的严峻形势 美国独立严峻形势的表现:

(1)美国名义上是一个国家,实际上是13个州的松散联盟,即所谓的邦联。

(2)国家无权征税,也不掌握军队。各州的权力很大,有权征兵、征税和发行货币,财政政策更是各行其是。

(3)各州之间互设关卡,造成商品流通不畅,各地经常发生骚乱,社会动荡加剧。 (4)由于没有制定统一的关税,美国在与欧洲各国的贸易中也常常处于不利地位。 二、1787年宪法的颁布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yu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