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阅读复习:散文类阅读题汇编及思路引导

更新时间:2024-04-26 06:2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高考真题分类汇编——散文阅读题

(2016年温州十校联考)(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共20分)

犁杖:最后的方舟

父亲走了,犁杖的寂寞无人能懂。

犁杖靠在墙角,土墙剥落的泥土,覆盖在它刺槐木的把手上。那些木质的纹理,那是被父亲粗糙的大手抚摸过无数次的纹理,此时,都湮灭在无声而落寞的尘埃里。铁铸的犁铧,有一半湮没在庄稼院的泥土里。曾经的光彩不再,曾经的锋利亦不再;只看见被雨水侵蚀的铁锈,斑驳一地。

犁杖也有年轻的时候,犁杖年轻时和父亲一样讷言有力。父亲牵出他心爱的老牛,只一个眼神,老牛便稳稳站在犁杖的前面。有时候,默契就是这样一种无言的情义,岁月不会给你什么,但会给你挚友般的信任与友情。时光带不走什么,但会让你深深懂得彼此的感念。即使不用言说,对方也会心领神会。再没有如此稳重地行走了,老牛的蹄夹走过万物苏醒的大地,留下一枚枚泥土的印章。不需要褒奖,田野上拔节生长的庄稼就是最好的馈赠;不需要催促,一步一个脚印的乡村,从来就这样稳稳前行。你见过波浪连天的海吗?一头老牛所驾驭的乡村世界,就是一艘通向黎明的方舟。云开了,雾散了,飞鸟翱翔在天空,田野上奔跑着羚羊和驯鹿。所有的生灵沐浴在大地的恩泽中。

打犁杖的六爷,是村里最好的木匠。单是木匠活的选材,六爷都会在一根木头前静默良久。梧桐树,轻便而空灵,可以打造女子的妆奁。一口梧桐木的木箱,历经百年,依然保持原有的形状,敲上去,铿铿有音,仿佛能听见焦尾桐琴的清音;一株历经沧桑与坎坷的苦楝树,一生养育了无数可爱的麻雀精灵。它们喜欢在树枝间穿梭,它们喜欢苦楝树上金黄的果实,它们执拗地把乡村当做可以托付前世今生的家园,叫醒黎明,唤醒炊烟,为寂寞平添一缕清澈的音符;这株已有五十年的树龄的刺槐树,还是父亲在小时候,牵着祖父的衣角,栽种在庄稼院里的。洒落过槐花沁人心脾的清香,蓊郁过遮天蔽日的阴凉。终于有一天,父亲狠狠心,将刺槐树放倒。轰然倒塌的瞬间,一副上好的犁杖,已在父亲的脑海中现了雏形。多么圆润的把手,多么沉实有力的杖柄,每当父亲坐在田埂上,轻抚一把犁杖时,就好像在轻抚情人的脸颊。

跟犁杖“相依为命”的犁铧,那肯定是块上好的铸铁。你能看出打铁人在铸造时专注的表情。淬火,煅烧,锤打,在千百万次的叮当声中,唤来一面犁铧上隐隐的青锋。犁铧不需要尖锐,太过尖利的锋芒会触痛大地的肌肤;犁铧不需要冷漠,太冷漠的表情,会冻结春华

1

秋实的热情。一面犁铧是内涵丰富的语言大师,当它深深地插入泥土,种子播种的诗行,季节凝成的段落,露珠攒积的词语,已然将乡土的沉浑与壮美抒写得淋漓尽致。父亲在面对一面犁铧时的神情是缄默的,在缄默的表情之下,父亲在如镜的反光中,看见自己与泥土相亲相守的一生。

学吧,学会像一头牛那样,沉着而坚忍,才能开垦出水草丰美的生态家园。 学吧,学会像父亲一样讷言而温情,才能深入泥土的精髓,一次次耕耘,一次次收获,度完这辛苦但充实的一生。

学吧,学一架犁杖,它的沉默就是最好的表达,它的表达便是秋日田野上沉甸甸的谷穗。 我深深记得那样一个暖暖的黄昏。家园的落日挂在玫瑰色的穹顶。父亲交给我那把鞭子,也教给了我所有与泥土相关的箴言,教我怎样与泥土相偎相依,迎向一个华枝春满的生命轮回。

无疑,我的双手在颤抖,当刺槐木的把手握在掌心,我能感知到来自泥土深处大地的心跳。我知道,那天的老牛不是由我来驾驭,而是一头阅尽人间春秋的老牛,在牵引我走向远方的路;那天的犁杖也是隐忍而屈从的,它知道每个乡间的后生就是这样生涩地一路走来。犁沟是弯曲的,在弯弯曲曲的犁沟里,我的身影从此叠印于泥土。从此,无论过了多少年,在深情书写乡村的很多桥段,你都会看见我的名字。

走过就是走过,在最后我宁愿放弃抒发作为一架犁杖的落寞与失意。无论时空如何转变,在史书的册页里,在永恒的大地上,在某个小小的庄稼院里,一架犁杖选择有尊严地老去,告诉我,不要轻易遗忘故乡和土地。

(选自2012年第3期《文苑(经典美文)》)

【注】犁杖:即犁,一种耕地农具,最主要的构成部分是犁把和犁铧。古时耕地时,牛在前头牵拉着犁杖,犁杖前沿部分犁铧触地翻土,人在后头扶持着犁把。犁铧:安装在犁的下端,用来翻土的铁器,略呈三角形。

11.文章开头写道:“父亲走了,犁杖的寂寞无人能懂。”犁杖因什么而寂寞,为什么这寂寞无人能懂?(4分)

12.文章在第四段对犁杖材料的选用作了诸多联想和细致描写,似乎与文章主题关系不够密切,请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3分)

13.简析画线句子的语言特点。(4分)

2

(1)一面犁铧是内涵丰富的语言大师,当它深深地插入泥土,种子播种的诗行,季节凝成的段落,露珠攒积的词语,已然将乡土的沉浑与壮美抒写得淋漓尽致。

(2)父亲交给我那把鞭子,也教给了我所有与泥土相关的箴言,教我怎样与泥土相偎相依,迎向一个华枝春满的生命轮回。

14.文章标题“犁杖:最后的方舟”具有怎样的内涵,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4分)

15.许多曾经美好亲切的事物,如犁杖、蓑笠、炊烟等都在我们的生活中渐行渐远。在文章结尾段落,作者指出“在最后我宁愿放弃抒发作为一架犁杖的落寞与失意”,请结合上下文并联系现实中“消逝”的现象,探讨作者这个观点的积极意义。(5分)

(2016年浙江卷)(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20分)

母亲 何家槐

看见一阵人穿得清清楚楚的打她身边走过,母亲亮着眼睛问: “你们可是看火车去的?” “是的,阿南婶!” “我也想去。”

“要去就去,又没有谁阻止你。”

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骑,虽则没有谁阻止。她成年忙碌,尤其是在收豆的时候。这几天一放光她就起身,把家事料理了妥当以后,她又忙着跑到天井里,扫干净了地,然后取下挂在泥墙上,屋檐下,或者枯树枝中间的豌豆,用一个笨重的木槌打豆。

这几天天气很好,虽则已是十一月了,却还是暖和和的,象春天。 母亲只穿着一身单衣,戴一顶凉帽,一天到晚的捶着豌豆,一束又一束的。豆非常干燥,所以打豆一点不费力,有许多直象灯花的爆裂,自然而然的会裂开,象珍珠似的散满一地。可是打完豆以后,她还得理清枯叶泥沙,装进大付篓,而且亲自挑上楼去。这些本来需要男子做的事,真苦够她了。

催,催,催,催;催,催,??

她一天打豆,很少休息,连头也难得一抬。可是当她听到火车吹响汽笛的时候,她就放下了工作,忘情地抬起头来,倾听,闭着眼思索,有时还自言自语:

“唉,要是我能看一看火车!”

车站离我们家里并不很远,火车经过的时候,不但可以听到汽笛的声音,如果站在山坡上,还能够看见打回旋的白烟。因为附近有铁路还是最近的事,所以四方八面赶去看火车的人很多。

母亲打豆的田径,就在大路旁,村里人都得经过她的身旁,如果要去火车站,一有人过去,她总要探问几句,尤其当他们回来的时候:

“看见了没有?”

“自然看见了,阿南婶!”

3

“象射一样的长吗?” “有点儿象。”

“只有一个喷火的龙头,却能带着几十节几百节的车子跑,不很奇怪吗? “真的很奇怪。”

因为她象小孩子似的,不断地问长问短,有许多人简直让她盘问得不能忍受。 “我们回答不了许多的,阿南婶,最好你自己去看!” “我自己?”

她仿佛吃了一惊,看火车,在她看来象是永远做不到的事。 “是的,你要去就去,谁也不会阻止你!”

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然没有谁阻止。她一生很少出门,成年累月的给钉在家里,象钉子一样。

在这呆滞古板,很少变化的生活中,她对火车发生了很大的兴趣。那悠长的,古怪的汽笛,尤其使她起了辽远的、不可思议的幻想,飘飘然,仿佛她已坐了那蛇一样长的怪物飞往另一个世界。无论什么时候一听到那种声音,她就闭上眼睛,似乎她在听着天外传来的呼唤,完全失神一样地,喂猪她会马上放下麦粥桶,洗衣服她会马上放下板,在煮饭的时候,她也会立刻抛开火钳,有时忘了添柴,有时却尽管把柴往灶门送,以致不是把饭煮得半生不熟,就是烧焦了半锅。

“你也是坐着火车回来的吗?” 她时常问从省城回来的人。 “是的,阿南婶!” “火车跑得很快吗?”

“一天可以跑一千多里路,我早上还在杭州,现在却在这儿跟你说话了。” “那是比航船还快?“” “自然自然。”

“它是怎么跑的呢?” “那可说不上来。”

“哦,真奇怪——”她感叹着说:“一天跑一千多里路,如果用脚走,脚胫也要走断了。这究竟是怎样东西,跑得这样快,又叫得这样响!” “??”

跟她讲话的人唯恐她噜苏,急急想走开,可是母亲又拉住问: “你想我能坐着火车去拜省城隍吗?”

“自然可以的,阿南婶,谁也不会阻止你!”

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则没有谁阻止。她举起木槌,紧紧地捏住一束豌豆,很想一槌打下去,可是一转念她却深深地叹息了。

(原载《文学》一九三四年一月一日第二卷第一号)

11.根据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用两个词概括母亲劳作的特点。(2分)

12.简析“催,催,催,催;催,催,??”对表现人物的作用。(3分)

13.母亲和行人的对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这样安排有何用意?(4分)

14.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画横线部分。(5分)

4

15.联系全文,评价母亲这一人物。(6分)

(2013年浙江卷)(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20分)

牛铃叮当 李清明

①水乡多水牛。

②从我记事开始,一直到成年走出水乡,多以水牛为伴。不但假期要整天放牧水牛,即使上学了每天也带上镰刀和竹筐,放学的路上割上满满一筐青草,回去喂养水牛。 ③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我们水乡,可谓是一方水土养一方牛。洞庭湖多年淤积的湖洲上围垦成水乡一个个院落。湖汊内港、沟渠水塘星罗棋布,到处长满茂盛的芦苇、青草和野蒿,这些都是水牛们上好的饲料。水牛生命力强,容易饲养。春、夏、秋三季均以自然生长的草蒿为食;到了万物枯萎的冬日,每天也只需一捆干草便能果腹。

④漫长的农耕时代,水牛一直被视为农家的命根子。从牛犊学会走路的那天起,它的脖子上便被精心挂上一串铜制的铃铛。农忙季节,水牛可用于犁田、耕田;农闲时分,水牛能帮助拉磨、碾压菜籽、稻谷,以便得到食油、大米。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村里就购买了东方红牌拖拉机,还配备了犁、耙等成套的耕田机械。没承想几吨重的“铁牛”开进农田却经常陷进淤泥中,有时淹得只看见顶部的烟囱,最后还得用十头水牛合力,才能“拖拉”出来。

⑤水牛天生就能游泳,还是长距离泅渡的高手。水浅处水牛游得很慢,一边游还一边不忘啃食水中的荷叶、蒿草和野生水稻;一旦游到水深处,它便变得特别快捷,一边用力划动四肢,一边高高抬起头角,“嗯呀——嗯呀”十分得意地叫唤不停。夏天,水牛成了我和一班好伙伴的“游泳老师”。跟着水牛学游泳,我们先是用柳条鞭子将水牛赶至河里,双手死死地拽住牛尾巴,待水牛飞速抢渡时,再使劲用双脚拍击水面。不消两日,我们便掌握了“牛刨”“蛙泳”等全套的游泳本领。

⑥与水牛朝夕相处,我们也摸透了它温和、驯良的习性。只要你往牛头前一站,哪怕它正在吞食草料,也会赶紧把头一低,让你攀住牛角,爬到它背上。待你坐好,水牛还不忘摆动头角,“嗯呀——嗯呀”撒娇般地叫唤几声,牛铃也会“叮当——叮当”地响个不停。骑在牛背上的我们,头上扎着柳条帽,腰间别着把弹弓,右手高高扬起柳条鞭子,活像一个个舞剑骑马、披挂出征的大将军。

⑦别看水牛平日温驯,一旦打起架来却异常勇猛,尤以处于发情期的公牛为甚。当攻击

5

开始时,公牛们双眼通红,抵足弓背,头缩至前腿中间,亮出尖尖的双角,冲撞挑击。一时间,牛铃骤响,沙飞石跳,响声震天。这时,只有将干草燃成的火把投掷到牛头角力处,放能将它们分开。

⑧终于,水牛老了。连田也耕不动的水牛,静静蹲在牛栏中,等待自己大限的到来。因为害怕掉膘,乡亲们往往会提前宰杀水牛。被牛绳绑囚在树下的水牛,看到屠夫磨刀霍霍,都会掉下一颗颗好大好大的眼泪,似有深深的不舍和无限的悲戚。想起水牛这一辈子所求最少,干的却是最苦最脏最累的活,站在一旁的我们不禁泪眼模糊。

⑨现今的水乡,早已不用水牛精耕细作,而是直接向稻田抛撒谷种,等天收粮,靠天吃饭。放眼望去,湖洲上唯有水草疯长,久而久之便成了放养水牛的天然牧场。春天里,不再耕田的水牛被赶至牧场,脖子上换上了刻有记号的新铃铛,直到冬天才各自牵回。一起牵回的还有傍着公牛母牛的新生牛犊。牛犊的认领沿用的是乡里的老规矩:将各家的大牛小牛赶至一处,看哪头牛犊跟谁家的大牛走,哪头牛犊就是谁家的。

⑩如今,利益的驱动让这样的老规矩开始面临挑战。由牛犊引发的纠纷,每有耳闻。曾有相邻的两家因争六条小牛而互不相让,直至对薄公堂,一家甚至提出要用船装着大牛小牛去省城做“亲子鉴定”。自然,鉴定最后平息了纠纷,但花去的鉴定费、差旅费和诉讼费加起来远远超过几头小牛的价值,这一时成了人们茶余饭后谈论最多的黑色幽默。

○11打那以后,水乡的水牛们大都由放养改成了圈养。岁月流逝,牧童牛笛仿佛一夜之间成了绝响。没了广阔湖洲茵茵绿草的映衬,少了骀荡和风的吹拂??牛铃依旧叮当,但总觉得少了往昔的悦耳与悠扬。

(本文有删改)

11.第四段中“铁牛”“拖拉”加上引号,有什么特别用意?(3分)

12.赏析第五段中画线句。(4分)

13.作者为什么把牛犊引发的纠纷称作“黑色幽默”?(3分)

14.文中多次写到“牛铃”,有什么艺术效果?(5分)

15.简要概括本文主旨,并谈谈你的感悟。(5分)

6

(2012年浙江卷)(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20分)

母亲的中药铺 甘典江

那时候,我最喜欢去的地方,一是新华书店,一是母亲的中药铺。前者,是因为我爱看爱买连环画;后者,是因为我喜欢嗅闻那些中药的味道,特别是咀嚼几片苦甜苦甜的甘草。

母亲当过赤脚医生。八十年代初,母亲参加医疗培训后,加入了城关镇合作医疗站, 医疗站在我读书的中学附近,临街两间旧木房。一间开处方和打针,另一间,是药铺。和母亲一起在守药铺的,还有三个阿姨。一天到晚,她们就做三件事:抓药,打针,织毛衣。除此之外,便是无休无止的聊天。我注意到,她们抓药非常麻利,瞟一眼处方,就可以找到相应的抽屉。仅凭手抓,就基本准确,最后还是放进小秤称一称,添点或减点。然后,把药倒入毛边纸或废报纸,包好扎紧,写几个字交待几句,递给别人。

只要一走进药铺,我就被一股浓重的药香包裹得严严实实,有点喘不过气来,但一习惯就好了。我望着那些神秘莫测的抽屉,瞅着那些贴着标签的药名,兴奋不已:什么“半夏,黄精”,什么“益母草、白芨”,都是曼妙的植物。当然,也有的是矿物和其他异类,比如“朱砂、雄黄、海马”,不由得使我产生了相关的联想:这朱砂,肯定就是国画中传统的红色颜料吧?李可染曾用顶级朱砂绘过四张毛主席诗意图《万山红遍》,已成画史上的经典。至于雄黄,不就是许仙意气用事的东西吗?所谓的海马,只是相当于一条小鱼而已。

其中,我最喜欢的药草,是甘草。首先,是因为它的名字,甘草,望文生义,不就是“甘甜之草”吗?昔时,神农氏遍尝百草,解毒靠的就是这宝贝。再加上,我自己就姓“甘”,与这甘草,是家门,五百劫前,应是同根而生之族。最早,是母亲教我嚼的甘草,一是因为它的药理,二是可以变相地替代水果糖,八十年代,任何甜味都是奢侈品。就这样,我嚼着甘草成长着,自以为嚼出了甘草的本真之味,破解了甘草的一切密码。

母亲还爱用党参来炖乌骨鸡和猪肚,补血。她营养不足,严重贫血。人参太贵,吃不起。还有金银花和枸杞,母亲他们都用来泡茶喝。自然,我也跟着全部享受到了。

在自家的院子墙角,母亲还栽了几株三七。蔓延的藤叶牵上墙,覆盖成了一面翠绿的毯子,像青绿山水画的设色,极其养眼。可惜,后来拆迁,毁于一旦,使我失去了这一片翠绿。母亲只好把三七块茎挖出,收藏好。她说,三七可以治妇科恶疾,以及跌打损伤。

九十年代的某一天,这个合作医疗站被撤销了。回到家,母亲专职做她的家庭主妇。赚钱的任务,彻底由父亲负责。那个中药铺,被别人买去,改作了服装店。从此,街上流行的药店,大多是连琐的西药店。在我的印象中,传统的中药是文化,望闻问切的中医大夫,近似于等同于诗人。相反,我害怕西药西医,因为这些东西是实验室配制合成出来的化学组织,成分复杂而可疑,至少没有一个在阳光之下生长的过程,没有温度、湿度,更无个性与灵魂。我实在难以想象,“阿莫西林”比母亲的“金银花”会更让我亲近与信赖。甚至,当我感冒受寒,母亲亲手煎熬的一罐红糖姜开水,也会比最昂贵的感冒灵帮我发热而痊愈,至少,我心已暖。

现在,父亲走了,去了天国。母亲一个人守着我们,在空旷的屋顶上栽花种菜。母亲身子瘦弱,时有病痛,我很是耽忧,同时,我又安慰自己:生病不正常吗?不正证明了人在活着?何况,这世上,还有那么多栩栩如生的药在陪护呢。一根草是药,一撇叶是药,一线阳光,一滴水,也都是,甚至,一个人可以是另一个人的灵芝。母亲多年与草木为伴,沉浸于无边无际的药香之中。于我而言,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为我清热解毒,可以抵御这世间的种种伤害。

(本文有删节)

7

11.简析第三段中的“抓药”细节。(3分)

12.第四段中作者写由药名引发的联想,有何用意?(3分)

13.文中为什么用较多的笔墨写“甘草”?(4分)

14.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5分)

15.作者在文末说“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5分)

(2010年浙江卷)(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6题。(20分)

静 流

弟弟迷恋音乐,不仅迷恋流行歌曲,也迷恋中国古典乐器。他常常在夜里吹奏笛子,声音清越,吹出月光、竹林、沙滩、仙鹤??升入高中以后,弟与另两个男孩一起组成了一个\红蜻蜓\歌唱组合。我喜欢那些在晚霞中飞舞的小精灵,弟也喜欢,我们都记得提放蜻蜓是几时最喜欢的游戏。红蜻蜓组合在春日夕阳中翻唱着一些小虎队的歌曲,唱得投入而动情,虽然只有我一个观众。弟说,他要考艺术院校。这当然没有成功,父亲认为那是不务正业,严厉禁止。弟在那年高考中落榜了。为了实现愿望,弟又转向别的途径,准备去当文艺兵,这最后也没实现。弟心灰意冷,对音乐的追求就此止步。他常常迷茫地望向远方,--人生浩瀚,哪条才是他要走的路?

对于父亲的横加干涉,弟是心怀怨怼的。他整日整日地不回家,在外面游荡,抽烟,喝酒,看录像,甚至赌博。父亲对于弟的不成器是彻底失望的,竟日摆着一幅恨铁不成钢的表情,看也不看弟一眼。他们犹如宿敌,冷战,僵持,中间横亘着大片大片的沉默,黑夜般深不可测,没有光亮。

那些坚硬的、暗含敌意的、荒原一般的沉默,是什么时候开始消融,最后随风化为流水的,我不得而知。

我那时已在江南。弟有时写信,有时打电话,内容里渐渐多了关于父亲的信息。初涉尘世的弟弟被浮世的炎风吹刮后,终于体会到了现实巷闾烟火的不易。弟才知道,父亲对于他的要求,并非仅仅是为了自己的脸面,那要求,也是生活本身对他的要求。

相应的,在经历过我的一些波折后,父亲对弟也渐渐有了释然。父亲终于明白,子女的人生是无法由他来设计的,我们都不过是千万人中最普通的那一个。

8

柔软悄悄而来,来自两个血脉相连的男人,如静海深流。

在四处求人碰壁后,父亲拿出积蓄,为弟买了出租车。弟把自己安顿在皖北那个小城,结婚,生子,开始了平淡的人生。 尘埃随之落定。

一年的秋日,我自江南回去探亲,家人聚在一张饭桌上,吃着饭菜,说着闲话,屋外,秋阳融融。饭后父亲递一支烟给弟弟。弟弟点火,两人抽一口,突出,对望,烟圈上旋,被风吹着,袅袅散去。一切都在不言中,生活似乎在和解与体恤中,平静地向前流去,父亲展望着他含饴弄孙的晚景。

如果,生活仅仅如此按部就班地向前走去,父亲与弟弟都不会看到他们各自的另一面。 波澜总在不经意间降临人间。

弟的孩子,我的侄儿,在出生一年后,被诊断为为孤独症患者。不能接受现实的是父亲。他,在一夜间,叶落萧萧,只剩下虬枝无言地指向天空。弟第一次发现了父亲的软弱,那貌似强大的外表下,也有不堪一击的所在。他一边安慰父亲,鼓励妻子,一边筹款,四处求医。竭尽人事,要为侄儿打开那扇自闭的门。弟开始不停地讲话,虽然他讲得口干舌燥,侄儿一点反应也没有,弟说,他不会放弃。父亲第一次知道了弟是执着的,像蒲草,看似柔弱,实质有坚韧自持的力量。

在弟的从容面前,父亲到底接受了现实,他什么也没说,拍拍弟弟的肩膀,把退休工资卡交给了弟弟。弟不要,父亲露出怒目的本色,喝令他收下。然后挺直脊背,走出大门。 此后,父亲就是那个随传随到的人,只要弟需要,他总在那里,并一直守在那里。 弟临走时,悄悄叮嘱我:爸老了,有时犯糊涂,在你这里,你精心点。我说,你放心吧。 弟走后,父亲说,看看,你弟变能干了,我说,是,弟一直都很能干。父亲对弟的赞许是在他走后才说出来的。

12、文章开头写弟弟迷恋音乐,这对后文叙事有什么作用?(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品味文中加点的动词,简析它们分别表达了父亲怎样的心理。(4分)

(1)拍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喝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挺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联系全文,指出弟弟与父亲由对立冲突到矛盾化解,直至理解信任的几个主观原因(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文中画线的四个句子在写法和作用上有哪些共同点?(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结合文中弟弟的经历,写出你的亮点成长感悟。(4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学类文本阅读 考纲要求:

9

1.作品结构的分析,作品主题的概括

2.作品体裁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分析

3.重要语句丰富含意的体会,精彩语言表达艺术的品味 4.作品形象的欣赏,作品内涵的赏析,作品艺术魅力的领悟 5.对作品所表现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评价

6.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作品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发掘 7.对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探讨 8.对作品的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做题原则

(一)如何阅读文章 1.先读文章,再做题。 ?符合人的阅读心理规律。

?能较快地进入作品情境,为做题打下良好基础。 2.整体理解,以文解文,词、句、段、篇互释。

3.精读全文至少一遍。在此过程中力求有意识地完成以下任务 ?理解句意,体会句间关系,进而把握段落的中心句。 ?把握段意;

?分析段间关系,进而把握文章的结构和思路; ?注意以下细节:

标题;文后注释;开头句、结尾句、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独立成段的句子、修辞句(如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等)、抒情议论句,即体现文章层次、表现文章艺术特色、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反映作者立场观点的句子。 (二)如何做题

1.细读题干,准确全面把握题干要求,按要求答题。特别要注意答题的角度,忌答非所问。 2.答案往往来自文章,但往往需要进行必要的提炼、重组、改写。忌不加分析,机械抄录。 3.要用简洁、准确、直接的阐述性语言。忌啰嗦,忌感性化,忌用修辞手法。 4.答案要文从字顺,忌出现病句、错别字,忌大涂大改、卷面不整洁。格式规范。 5.按顺序做题。

散文类阅读做题思路引导

一、品鉴字词题

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 基本思路:围绕主旨,结合语境 指代性词语,明确化 修辞性词语,本义化 概括性词语,具体化 抽象性词语,直白化

(一)理解句中词语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

思路导引:释词含义+手法(修辞)+语句要表述的意思(有时含感情)

10

(二)题目中词语(标题)的含义(意蕴)

思路导引:标题的含义、意蕴或对标题的理解侧重内容 ①先思考是否双关、比喻、象征; ②其次思考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主旨)

注意:多重含义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概括本质特点 (三)理解题目的作用 思路导引:结构+内容+作用

必须识记的关键句:富有文学色彩,意蕴深厚,耐人寻味;更能吸引读者,引发读者思索;更能彰显文章主旨,更有情感性,更具冲击力?? 文章标题的理解或赏析要掌握标题的意义和作用:

①有的标题作为“文眼”有揭示文章中心或主题的作用 :《木车的激情》 ②有的标题从结构上看有文章线索的作用;《柴禾》

③有的标题对文中的人物和主题有象征作用;《白鹿原上的风》 ④有的标题有比喻作用;《记住回家的路》

⑤有的标题有虚实或双关两层含义。《桥在水上》

二、品味句子题

高考设题模式总述

1.理解下面几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2.结合“??”,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句意理解型 3. “??”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作用剖析型 4.赏析“??”这句话的修辞方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艺术赏析型 5.请以第几段为例,从??加以赏析。

6.“??”这句话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解读型 7.作者说“??”,结合全文评价作者的观点。 表达原则:敛去浮华,回归本质。

1.形式还原:在句子的理解中,我们的解释必须朴素平实,绝对不用含蓄解释含蓄,不用修辞解释修辞,不用描写解释描写。

比喻——寻找本体,明确含意 比拟——找准比拟双方的共同点 双关——探寻双关义 夸张——回归现实性表达

2.内容还原:通过对句子意思的审定,找到需要还原的词语的真实含意。 (一)句意理解型 思路导引:1.先抓关键词解释本句话的含义; 2.再发掘作者的情感内涵 (二)作用剖析型 思路导引:结构+内容 (三)艺术(表现手法)赏析型

赏析一句话 思路导引:手法+分析+作用(效果+句子内涵+情感) 赏析一段话(与后面文段整体艺术鉴赏一致) 思路导引:赏析语段的思考角度 (1)用何手法,写了……

(2)在结构上与上下文的关系如何

(3)用词上:多用叠词、拟声词、色彩词、数量词、动词、形容词、名词、文言词、多用口语、正反对比词等,有何好处。

11

(4)句式上:整散结合、长短结合、多用短句 (5)人称效果

(6)整体语言特色:清新明丽、委婉含蓄、明白朴实、诙谐幽默等。

(四)情感态度解读型 思路导引:是什么(写了什么)——为什么(怎样写的)——怎么样(有何作用)

三、筛选整合与归纳概括题

设题模式

1.请分点概括“??”的具体内容。 2.本文具体描写“??”请分类列出。

3. 这里所说“??” 表现在哪些方面? 提取具体内容要点 4.本文描写的“??”有哪些特点?

5.联系全文,概括写出本文的主旨。 概括文章主旨段意 6.文章寄托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7. 用自己的话概括某段主要内容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注:大分值的情感理解题多是概括主旨题的变型) 思路导引:提取具体内容要点

①分点分层作答②最好按原文顺序概括 思路引导:概括文章主旨段意 (一)概括主旨段意解题指导

1、整体把握,高度概括主要内容(人、事、物)

2、深入研读,全面理解写作意图(观点、感情)肯/否定,该/不该,表现体现-精神品质,感悟思考-人生现实、感慨呼吁、爱与恨、忧虑与无奈、坚信和憧憬,歌颂赞美、批判揭露?? 3、关注标题、首尾和背景

(二)概括主旨段意题答题模式

主要内容(是什么)+情感态度(为什么)

注释:段落是浓缩的文章,段意的解读类同于主旨的概括。只是有的段意概括题不必谈及作者情感态度。

四、鉴赏评价题

高考常见设题模式

1.请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或表达效果)方面对“??”加以赏析 。 2.文章在表达方式的选择上有何特色? 赏析作品艺术手法 3.本文“??”的场景描写有哪些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4.本文是怎样谋局布篇的?

5.文章开头(结尾”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文章是如何逐层表现主旨的? 鉴赏作品思路结构 7.第X段和地Y段各有什么侧重,在内容上有什么关系?

思路引导:赏析作品艺术手法小结(与前面段落艺术鉴赏一致)

(1)手法(修辞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结构手法等)及其作用

(2)用词上:多用叠词、拟声词、色彩词、数量词、动词、形容词、名词等,有何好处。

12

(3)句式上:整散结合,多用整句;长短结合,多用短句;多引用(化用)诗句等。好处 (4)人称效果

(5)整体语言特色:清新明丽、委婉含蓄、明白朴实、诙谐幽默等。

整体梳理思路

思路引导:按文章结构分条概况。

注意文章结构特点:段落和层次、开头和结尾、过渡和照应、铺垫和伏笔、线索和顺序、分总和总分、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等。 鉴赏某部分在文中的作用 思考角度:特点+作用

点面结合、正侧结合、虚实结合、以小见大、细节描写、选材典型、材料安排(顺序、倒叙、插叙)等。

鉴赏物象在文中的作用 主要物象文中作用

思路导引:(1)贯穿全文的线索(2)是作者所抒之情、所言之志、所寓之理的载体(作者通过描写……景物,抒发了……) 次要物象作用 思路导引:

(1)本身表达的内容

(2)与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引出主要对象,为下文……做铺垫。 (3)与主要景物的关系:对比或类比,起烘托、反衬或正衬的作用。 (4)突出主旨的作用:从正面(侧面、反面)突出……主旨 鉴赏引用作用 思路引导:

①引用传说故事:增强文章的传奇性、事物的神秘性,丰富(充实)文章的内容;

②引用诗词:丰富(充实)文章内容,结合描写的景物,可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

③引用名言: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评价思想内容

思路引导:观点+分析(结合全文)

五、探究性试题

探究性试题特点:

①开放性 A、见解独到 B、观点深刻

②限制性 A、关注显性信息(题干中明确规定了的答题要求,如答题方向、字数限制等。 ) B、挖掘隐性信息(如:联系本文)

思路引导:(1)有明确的观点。(2)分点列出事实依据。结合文本或文本的具体事例作合理分析。(3)结合阅读经验或生活体会进行分析。(4)指出现实意义或给人带来的启发等。

表达技巧基础常识

(一)表达方式:1、记叙(1)叙述方式(2)叙述人称<优缺点> 2、描写(1)人物描写(2)环境描写<作用>

3、抒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抒情、平(事)中见情、细中见情 4、议论:作用——“画龙点睛”;发人深省;总结上文,领起下文。

13

(二)内容表现手法:象征、衬托、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虚实结合、动静相衬、以小见大、渲染、联想、想象 (三)语言表达技巧:

1、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2、词语运用:用字遣词(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 3、句式运用:长句短句结合、整句散句结合

4、语言风格特色:平实质朴、朴素自然、简洁准确、生动传神、优美感人、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内涵丰富、富有文采、风趣幽默、感染力强、典雅、活泼、凝练、等等。

(文、质;直,曲;雅,俗;)

注:叙事作品中的人物语言:一般口语化,有个性,符合人物身份,符合人物性格 【知识储备】高考常考手法及其效果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答题格式:强调了……突出了……

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答题格式:强调,加强语气等。 散文阅读 “三步走”:

一、了解写了什么——抓住标题和由头

二、知道怎样写的——理清思路和关系(行文思路,句段关系) 三、把握为何而写——明确文章的主旨(写作意图、目的) 基本的思考维度:

表层(字面)——深层(主旨)——手法——作用(结构、艺术)

14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ps3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