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思维培养-精品文档

更新时间:2023-12-19 10:5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例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思维培养

编者按:当前,深度学习、核心素养等新课程理念已融入课程教学之中,信息技术教学正在面临着新一轮的转型和变革,不单单是从偏重办公软件变为侧重数字化素养的内容变革,最为重要的是信息技术课程价值追求正在引导着我们摒弃过去的操作训练式教学,要特别关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思维培养。我们邀请到江苏省宜兴市的钱士舜和常熟市的刘鸣家两位教研员,就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思维培养谈一谈他们的课堂观察和教学建议,期待着能给信息技术教师带来启迪和借鉴。

信息技术课程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和经验积淀,课程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学科价值得到了认可,以信息素养为总目标的课程体系初步成型。但信息技术课程还没有表现出足够的自信,美籍华裔计算机科学家周以真提出了计算思维概念,给信息技术课程发展找到了新的突破口,也为信息技术课程核心素养目标确立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思想是强调思维活动过后的结果,而思维倾向于理性认识的过程,有效的思维训练将有利于人的思维能力培养和思维品质的塑造。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价值在于它能够做些什么?如何做?能做多好?能够做出什么样的效果?计算思维就是在实践中回答这些问题的思维方式,它作为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是指个体在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目前,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应注重哪些思维方式培养?该如何实施?笔者分析了新版《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与《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纲要》等文件,以及现有中小学教材内容结构体系,着重就如下几种思维方式的培养方法及实践与大家探讨。 ● 程序设计教学追求计算思维

信息技术学科已经经历了工具论、文化论、素养论等发展阶段,它最初主要是以程序设计语言(如BASIC语言)内容教学为主,从程序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法入手理解计算思维的有效途径。程序设计教学的一般流程为:①提出贴近学生实际的问题;②学生思考、讨论、分析、归纳形成此类问题解决的通式方法,即算法,并能以自然语言描述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步骤;③运用规范程序设计语言进行编程,上机调试,迭代完善。在此过程中,学生对问题解决的方法和策略选择时的思维与计算思维之间有很强的契合度。例如,在小学LOGO语言教学中的《画正多形》《画星星》(苏教版小学信息技术五年级)等课中,教师在问题引入时,可以通过对“正三角形”“正方形”“正六边形”“五角星”“七角星”等相应的命令,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边数与转角、角数与转角之间的关系,通过聚类分析找到一般规律,运用恰当的算法,按“指令―程序―任务”的模型让学生自主完成任务,从而达到程序设计教学价值的追求。 ● 工作任务强化结构化思维

信息技术学科主要是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发展而来,其

操作实践性很强。既然信息技术学科是技术课程,那么就必须关注技术操作本质与内涵。无论是观课还是上课,笔者都会这样去问:操作什么?怎么操作?为什么操作?即从操作、方法、思想三个层面去架构课堂,但不同的课程内容指向的思维品质是不同的。例如,在教学《插入表格》一课时,教师首先展示一组有关课程表的数据信息,文字描述与表格形式对比呈现,让学生感受表格的强大功能,从思想上认识表格操作为何而来,并针对实际需求带领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分析,让其明确要插入几行几列的表格,哪些地方需要进行合并单元格,为什么要加入斜线、表头等。然后,让学生从方法层面去了解数据表格化的价值和意义,行、列的数据的表征,单元格合并中蕴含的归类思想。最后就是具体的实践操作:插入表格,调整表格行、列,合并单元格,加入斜线、表头等。教师通过这样的教学安排,把数据的表格化、可视化,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层层递进,基于工作任务主线的一系列结构化思维活动有效地强化了学生结构化思想。 ● 主题作品创作升华设计思维

信息技术课程思维培养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涉及多种与设计思想相关联的思维方式,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内容合理找准切入点。例如,教师在对苏教版信息技术七年级中的WPS文字中以“制作作文选”为主题的信息活动单元进行教学设计时,作了如下尝试:①让学生欣赏一组完整的作文选,了解其一般组成元素,明确工作目标;②让学生对照技术活动的工作目标进行初步设

计,构想要达成的设计效果;③让学生针对初步设计选择合适的技术进行基本操作技能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感知技术对作文选各个要素作用的初步效果;④带领学生参照科学合理量规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多维度的评价,从中找出技术应用与审美之间的最佳接合点,进一步完善作品的设计。整个教学依托“制作作文选”这一任务明线,以运用“WPS文字”技术借对作文选设计、制作、美化迭代完善的设计思维训练为暗线,最后两线交汇,反映出对技术的合理应用,同时又能实现作品的精彩呈现和创意表达,让学生的设计思维得到升华。 ● 文件操作活动突出管理思维

南京师范大学的李艺、钟柏昌等教授提出的基于“技术工具―技术活动―技术思想”的宏观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架构理论,是指以技术工具为基础,以技术活动为核心,以技术思想为归宿的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组织线索,也就是指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指向关联的技术思想,并通过技术活动形式进行思维培养。例如,Windows操作系统实质上是文件管理系统,它背后蕴含的是文件系统管理思想,具体教学设计时要关注学生管理思维的培养。技术工具:文件(文件夹)的选定、复制、移动、删除等具体操作和管理技巧;技术活动:文件(文件夹)列表、整理、分类等管理工作活动;技术思想:主要是让学生体悟文件管理目的和意?x。通过这样的设计,有效地突出多文件或单文件管理的思想,有效提升学生基于文件操作系统的管理思维。

● 创造性问题解决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高阶思维,是创新教育的核心,其中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是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是指学生能在数字化环境下,有效管理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能力。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创新思维培养,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直觉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批判思维等。那么,怎样实施呢?笔者认为,有以下两种途径:①想象思维。想象是创造的翅膀,让思维插上翅膀,展开想象,就能激发学生无限的创造力。例如,在小学三年级《游乐场》的教学中,笔者让学生回想自己在游乐场玩耍的场景,设施的形状、大小、布局等,激发学生们大胆想象、积极构思、放手创作。②发散思维,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发展其发散性思维,使学生新颖的构思和创新呈现于作品内容。例如,让学生画秋天飞舞的叶子时,鼓励学生们用动作表现树叶飞舞的势态,并在他们的作品中反映出来。于是,树叶变成了树叶宝宝,张开小手和小脚跳起了优美的舞蹈。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jx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