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说明文(社科、科技)选项设误点与对策

更新时间:2023-10-18 10:2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高考说明文(社科、科技)选项设误点与对策

吉林一中 慧无待

此类题目命题总体特征:是在玩文字游戏。命题者通过删、添、调、改、漏、凑等六种手段来设置错误点。

1.删:删减。删除句子而改变句意。最常见的是删减定语、状语,修饰成分的删减就意味着语义的改变,有可能是内容的扩大,也有可能是对内容的曲解。 2.添:添加定语或状语,造成对内容的曲解。

3.调:调换。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

4.改:改变说法,或换用别的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比如因果颠倒、主客体颠倒、部分涵盖全体、整体替代局部、现实代替猜测??

5.漏:遗漏。看似是保留原文词句,但结合题干来看只是强调了问题的某一方面,而有意漏掉了另一方面。这种选项有很大迷惑性,须多加留意。

6.凑:拼凑。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或者将望文生义的几个义项强加进去,干扰判断。特别注意的是它的正确选项多采用句式互换、同义词替代的方式。

选项在转述中出现信息交错:时间交错、地点交错、人物交错、事件交错、评价交错、关系交错(因果、条件)等。

(一)具体选项设误点如下:

一、张冠李戴,偷换概念

①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内涵如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调换、改变或混淆,乍看与原文的说法一样,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实际上并不是一回事,比如把甲的观点、发现、发明说成乙的。②或者选项在表述原文意思时有意漏掉了原文中一些重要的词或短语(尤其修饰语)。③有时把原文对名词中心语的陈述换成了对修饰语的陈述(即颠倒主客)。④有时把本属于同一类的拆开,说成两类或几类;或把本不属于同一类的合并成一类(即误划类别),往往出现在选项句的修饰语位置上。通过漏字,添字,改字,换序等方法扩大、缩小或转移概念。

比如1999年高考题,第17小题的B选项,是因为偷换了概念才错的。因为原文第一段是说冬眠的哺乳动物在“更宽范围的调节性上”获得了进化,而B项偷换成了“在更宽的范围里发生了进化”。 二、指代不明

在“句子的理解”这个类型题中,有些代词或具有代词性质的词语所指代内容模糊、不明确,甚至是指代错误。因此要特别注意代词的指代是否被有意混淆。重点关注:①人称代词,如:我、他们、汝、吾;②指示代词,如:这、那里、彼、此、如此。③疑问代词,如:谁、怎么、哪里等。 三、曲解原意 即断章取义。命题者在选项中有意曲解原文中某个关键词语或句子的含义,或者对某个句子进行错误的解读,或者在概括内容信息不全面的情况下就妄下结论而使论题与结论不全面。其特点是选项的内容“变”了。

如1998年3题D项就是。该项的表述是:增产并不是转基因技术研究的目的,提高抗病毒能力是研究者最感兴趣的。而原文对这个问题的表述是:试验的目的除了增产以外,还在于提高这些品种的抗病毒能力。选项的表述是显然曲解了原文内容。

再如全国卷第20题题干为“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其中选项A为“利用钠原子降低光速的代价要小于利用铷气。”选文第l段指出,科学家利用冰冷的钠原子降低光速,但是要把原子(也包括钠原子)冷却到接近绝对零度是非常困难的。第2段说,用热的铷原子来降低光速则要简单得多。由此可见,利用钠原子降低光速的代价应该大于利用铷气。显然,A项将两者的关系颠倒过来了。

四、以偏概全(缩小范围)或以全总偏(夸大范围)

命题者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是程度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 ①有的在选项中以部分代替原文中针对整体的表述,以个别情况代替原文中针对一般情况的表述,以特殊代替原文中针对普遍情况的表述,比如往往说成偶尔,造成“以偏概全、缩小范围”。再如:原文说“每一种”,而选项则变成“一种”,就缩小了范围。

②有的在选项中把原文中针对某种事物的一部分情况所做的表述,扩大到该事物的全体,比如轻度说成严重,导致擅自扩大表述对象的错误。要重点关注: A.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多数、少数、少量、部分、几个、大多数);

B.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基本、根本、凡,凡是、全、都、几乎、所有、部分、全部、总体、总共、共、统统、又、仅仅、只、光、一概、一切、一律等); C.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有时、偶尔、往往、常常等)

D.表程度轻重的词语(特别、十分、重要、最、非常、稍微、轻微、严重等); 例如1997年高考题第21小题的D选项就可以说是有意混淆了范围的大小。因为原文第二段说“肠脑中几乎能找到颅脑赖以运转和控制的所有物质??此外,肠脑中还存在多种被称为神经肤的脑蛋白、脑啡肽以及对神经起显著作用的化学物质”,而D选项说成是“肠脑中所有的物质与颅脑赖以运转和控制的物质几乎相同”,显然是把“肠脑”的概念范围缩小了许多。 五、因果倒置或强加因果

命题者设置的选项在因果(或条件)关系上,故意把原文的“因”(或条件)变成“果”,或把“果”变成“因”(或条件),或者把本来没有因(或条件)果关系的句子硬拉在一起变成有因(或条件)果关系。因此,当选项中出现表示因果或条件关系的关联词时,就要高度警惕。重点关注①因果关联词:A.事实因果:因为(由于)??所以(便)/由于??因而(因此)/ 之所以??是因为/因为、的原因是、因此、所以、故此、故而、因而、从而、以致、导致、致使、使、以至、以至于。 B.推论因果:既然(既是)??就(那么、那就、便、又何必)。②条件关联词:只要??就;只有??才;除非??才;非??不;一??就;越??越;/无论(不论,不管、任凭)什么、谁、怎样、多么、或者、还是??,都(总、也)??/才、都、就。

如1999年高考题18小题B选项就是颠倒了因果关系。因为原文第二段指出“当钙离子流进心脏细胞时,心脏就收缩;当钙离子排出心脏细胞时,心脏就舒张”,这是所有冬眠动物和非冬眠动物的“心脏工作原理”,而B选项却把它说成是“当心脏收缩时,钙离子就流进心脏细胞;当心脏舒张时,钙离子就从心脏细胞中排出”。

六、混淆时态(已然与未然)

“已然”是已经发生,既成事实;“未然”是未发生的推想。选项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发生)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已经发生)。或者在选项中故意把原文已发生的事实表述为尚未发生。重点关注表示时间、频率的副

词:迄今、目前、现在、已经、曾经、曾、早已、过去、刚刚、刚、才、正、在、正在、就、就要、将、将要、将来、今后、尚未、如果、一旦等等。 七、混淆模态(或然必然)

“或然”是或许可能产生(出现),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必然”是必定产生(出现)。命题者在设置“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象”题的选项时,从逻辑推理角度设置陷阱,把可能发生(出现)的情况表述为一定或必定产生(出现),或者把一定能实现的情况说成可能出现的情况。表述上经常用判断句的形式出现。重点关注①表示“必然”:一定,必然、必定、必将、能、会、可以、应该;②表示“或然”:或许、也许、大约、大概、可能,估计,如果,一旦、未必等。

八、混淆是非

即把肯定和否定颠倒。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了的事物加以肯定。重点关注表示肯定、否定的副词:不、非、没、没有、不用(甭)、必、必须、必定、准、的确、未、别等等。 九、混淆主次

事物的变化发展就矛盾而言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就原因而言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就表现而言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命题人设计选项时,使选项中所列的内容在文中都能找到依据,但只有一个是阐释概念的主要原因,其他项虽不算错,但都是次要原因,这样放在一起干扰考生,那么其中那些次要原因的选项就算错误的。解题对策:做此类题,要仔细审读原文,清楚哪些是主要一面的,哪些是次要一面的。

如2004年全国卷(吉林等地用)第8题:

根据文意,属于白鹤梁急需保护的理由的一项是

A.白鹤梁的石鱼和诗文碑刻记载的水文资料可能会遗失。

B.白鹤梁表层砂岩下的泥质岩容易被水流淘空,悬空的岩体容易蹦落或翻转。 C.由于风化、船只撞击等因素,白鹤梁已出现一些环境地质灾害。 D.白鹤梁将会承受不住三峡工程完工后高水位的强大压力。 此题答案为D项,A、B、C三项虽然都是白鹤梁需要保护的理由,但不是“急需”的理由,所以那三项不能选。 十、混淆条件或条件不充分

在“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象”类型题中,选项有意将原文中的必要条件表述为充分条件,或者将原文中的充分条件表述为必要条件,将二者混淆。必要条件即“只有??才”,它是指“缺少这个条件,一定不会有某个结果”。充分条件即“只要??就”,它是指“有了这个条件,一定会有某个结果”。有时,选项中对某个结果出现的前提条件的表述,与原文相比有所遗漏或逻辑上显得不够充分。 十一、混淆程度

解题对策:在遇到涉及有程度深浅的选项时,一定要关注显示程度的副词,并与原文认真比照。程度副词一般有:很,非常,相当,一点,明显地、绝对、极度、十分、重要、最、顶级、太、更、极其、格外、分外、一直、才、总、特别、稍微等。

十二、武断绝对

即原文表述并未十分肯定,未明确表示必然结果,或者未肯定表示针对所有情况;但选项表述却十分肯定,突出了必然,或者针对所有情况;这就犯了“武断绝对”的毛病。因此,一旦选项中出现“一定、肯定、必定、必然、必将、能、会、可以、能够、应该、所有、凡是、都、全、一切、一律”等词语时,就要警惕是否有“武断绝对”的毛病。

例如全国卷选文第3段倒数第3句为“两汉之间神话颇多?,汉代画像石中常有人骑神兽、驾神龙升天的景象,亦有骑马的形象,但神兽归神兽,马归马,在这些图案中各有其形。”第20题题干为“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其中选项A.为“在汉代画像石中,凡是有人骑马形象的图案,就不属于神话故事”。从选文来看,汉代画像石的图案中有人骑神兽的形象,也有人骑马的形象,虽然神兽归神兽,马归马,两者各有其形,不相混淆,但作者并没有说神兽和马分别出现在两种不同的图案中,更没有说凡是有人骑马形象的图案中,就没有神兽、神龙的形象,就不属于神话故事。由此可见,A.项的推断显得“武断绝对”,所得出的判断是错的。 十三、无中生有

错误选项往往依据分辨能力不强的部分考生的思路,故意加紧了些原文中没有的内容,以迷惑考生。其特点是选项内容比原文内容“多”了,它在原文完全找不到依据,或者是不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选项是出题人有意编出来混淆视听的。 例如,题干为“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其中选项A为“沙尘暴曾给新西兰、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带来好处,因而必将被人类所利用。”选文第2段主要讲沙尘暴的作用。从节选部分来看,原文只讲了给新西兰带来好处,并没有讲给意大利、法国带来好处,由此可知A项中说给“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带来好处” 属无中牛有。 十四、答非所问

即选项回答的不是题干中的问题,或者没有答全题干中问题的几层意思。 如:2004年高考福建卷第8题问“根据原文,下列表述不属于磁共振成像原理内容的一项是”,而B项说“许多疾病的病理过程会导致水分变化,而这种变化恰好能在磁共振图像中反映出来”。 该题题目问的是磁共振成像原理,而此项却说疾病的病理过程,显然答非所,因此选B项。 十五、前后置换,顺序错乱

选项在表述上对原文内容提前或滞后。或者时间先后错位(时间词见“混淆时态”)、空间顺序错位、事理逻辑先后错位。 十六、误析构思

即选项对原文整体或局部的思路分析错误。

(二)具体答题对策

一、阅读过程

解答说明文要做到快速、准确,可以用用三遍阅读法来完成:

第一遍:从头到尾仔细阅读争取完全读懂,在读的过程中,如果有个别语句不能够读懂,可以跳过不管,一般来说,个别词语对整篇的文章理解关系不大。 第二遍:阅读题干和选项,要一字一句数着读,找出考查的信息和设置题目的角度。

然后结合题干提供的信息,有重点地阅读全文,划出与选项有关的信息。

第三遍:把选项和选项有关的信息结合起来,仔细比较,每个题目中设置的干扰项,都是可以从原文中找出依据排除的。

在确定选择一个选项过程,就是排除其它三个选项的过程,一定要找出排除的依据,才能做到做题准确。 几点补充:

1、专心致志,杜绝浮躁 2、冷静答题,切忌先入为主

3、巧用信息(作者、时间、注释等)

4、逐题解答圈划题干对应原文的重点区域(注意题干要求、答题区域及暗示方向)

二、答题步骤与技巧

第一步:划读原文,找主题(概念、观点)找思路。边读边画出关键词句: 1、重点阐述的名词术语(比如介绍研究对象或内容的术语)

2、表示时间、地点、频率、范围、已然未然、或然必然以及程度的词语(详见前述“错误点”)

3、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避免逻辑错误的词语

(1)因果(因为、因此、?的原因是、因而、由于、从而)。 (2)转折(但是、反而、其实、实际上)。

(3)并列或递进(也、又、不再是??而是??、不仅??还??)。 (4)分类分层(首先、其次、一是??二是、“;”、等等) (5)举例子(例如、如、人名)。 4、中心句、要点句及联结句

5、特殊句(判断句或有判断意义的句子;双重否定句;疑问句等) 第二步:划读题干找方向(题目要求、提示)

1、题目要求是什么:正确还是不正确。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符合”的还是“不符合”的。 “属于”的还是“不属于”的。 是理解题还是分析概括题。找正确项,须用排除法;找错误项,运用重点突破法; 2、提示方面:题干中有些词语经常出现,分为三类:

(1)“解释”“理解”——表明命题者在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错因应注意“内容方面”和“程度差异”;

(2)“推测”“分析”——考查对文章延伸意义的理解,错因常在“程度差异”与“逻辑错误”;

(3)“原因”“证据”——考查对文章逻辑关系的理解,错因与(2)类同。 第三步:对读题目,找区位,找差别,找错因,找答案。

1、找区位,审题干。即阅读每一选项,并从原文中找到相对应的区位。 2、找差别,包括内查语意与外查关系。

外查关系。查找时,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主要包括:话题关系——与前后文是否属于同一话题;逻辑关系——在逻辑上与前后文是否一致。

内查语意。对照原文,精读相应文字,查找区位的相关叙述与选项有没有意思上的差别,尤其是一些细微的差别,如程度、范围、角度、先后顺序等。 第四步:确认和验证答案。

1、复位验证法。在理解文中的重要概念时,如果对自己的选择没有十分的把握,可把选出的答案“复位”到原文中“验证”一下,如果语意连贯、意思准确则该项即为正确答案。

2、事理分析法。在论述类文章中,常会遇到事理之间的逻辑关系,如因果关系、条件关系、假设关系、选择关系等,要紧紧抓住表示事理之间逻辑关系的关键词语,作出正确的判断。

3、巧用选项法。在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命题中,命题者常常在句中确定两个考查点,每个考查点按两种理解列为四个选项。遇到这种题目,可以巧妙地利用选项提供的“方便”,根据自己对某一个考查点的正确理解,排除错误的选项。 三、注意事项

(1)筛选文中信息的步骤:

执行指令——回视文本——快速检索——比较辨别——判断确认

①树立一种观念。我们在做科技文阅读的试题时,坚信答案就在原文中。 ②牢记三个步骤:通读全文(了解) 找准相关句(判断) 对照辨析(确认)

③明了排查的先后顺序 排错:与原文比较内容错误的 排异:与题干不符合的 排无:原文中找不到依据的

(2)别让以下几点成为答题盲区:

①记住:不能只看选项本身的错对,注意选项是否答非所问;

②记住:题干中有“根据”、“证据”、“原因”等字样,选项与题干之间要能构成因果关系;

③记住:有的选项要选最佳答案,而非正误选择;

④记住:题干涉及几层意思,选项中则要答全几层意思。 四、顺口溜

有老师把说明文客观题解题方法归纳为下面歌诀,有一定道理,同学们可以借鉴: 审清题意和要求, 看清文中有没有, 弄清概念莫发愁, 修饰词语勿遗漏,

“可能”、“将来”不要丢, “原因”“结果”不调头, 夸大作用是吹牛, 外延改变也是错, 意思相反最不该, 推测结论有缘由。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d5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