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论复习资料

更新时间:2024-01-15 05:1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国古代文论》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他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2.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即《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许多伟人的事迹,概括出“发愤著书”说,这是一种进步的文学思想。

3.《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而在批评黑暗现实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反映了儒家的文艺思想。 4.陆机《文赋》把文体分为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

5.钟嵘《诗品》把五言诗人分为两个大的系统,以《诗经》和《楚辞》分别为其源头风、骚并举,探源溯流,评价极为深刻。

6.韩愈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气盛言宜”之论,又继承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提出了“不平则鸣”论。

7.“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著名的论断出自唐代的大诗人、文学理论批评家白居易的著名书信体论文《与元九书》。 8.在《论词》中,李清照力主要严格区分诗与词的界限,提出了词“别是—家”的著名观点,这是比较符合诗词发展的实际情况的。

9.张炎在《词源》里首先确立了“雅正”的审美标准(见《词源序》),又提出了“清空”和“意趣”的审美要求,并分别列专节对二者进行了论述。

10.袁宏道为了抨击七子派的摹拟复古之风,提出了“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口号,因而提出了“性灵”说的诗学主张。

11.诗歌创作都面临如何表现其对象的问题,清代王士祯的“神韵”说主张对审美对象的表现应该做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12.王国维继承了唐代以来许多文学理论批评家的有关理论观点,并受到康德、叔本华的理论影响,在《人间词话》里提出了贯穿其文学思想的理论核心“境界”说,使有关意境的理论达到了最为完善、系统、深刻的水平。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

1.(庄子的) “虚静”说

(庄子的)“虚静”是中国古代有关创作构思的理论。“虚静”最早是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说法。庄子极大地发展了老子的“虚静”学说。认为虚静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种精神状态,《庄子·大宗帅》里提出“坐忘;”“坐忘”就是“虚静”。(1分)这是要人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存在,抛弃—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2分)庄子认为虚静必须在“绝学弃智”的基础上方可达到,然而出只有达到虚静。

2.以意逆志:出自《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在鉴赏诗歌的时候读者常常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也就是把自己当作诗人,然后“将心比心”去领会、推测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

3. 知人论世:孟子提出的文学批评原则和方法。出自《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孟子的这一原则对后世的

第1页,共11页

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历代文学批评家所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

4. 发愤著书:出自汉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作家)怨愤郁结,借著书立说发挥疏通。“愤”指作家意有所郁结,心理上受压迫而不得伸展,怨愤郁结,借著书立说发挥疏通,这样才能恢复心理平衡。“愤”包含了个人怨愤的情绪,同时也显示了穷且益坚的意志,同时它又强调了创作者在逆境中奋起而不消沉的品格,以及极富于批判精神和战斗精神。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论语‘为政》记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B )。” A.‘尽美矣,又尽善也’ B.‘思无邪’

C‘尽美矣,未尽善也’ D.‘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2.“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言于外。”这段诗论出自( D )。 A.《论衡·艺增》 B.《孟子》 C《史记·屈原列传》 D.《毛诗大序》

3.提出所谓“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四外”说的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家是( D )。

A陆机 B.钟嵘 C皎然 D.司空图 4.“邺下风流在晋多,壮怀犹见缺壶歌。风云若恨张华少,温李新声奈尔何。”元好问的这首论诗绝句是( C )。

A.赞扬张华、温庭筠、李商隐诗有建安风骨,只是张华诗稍欠风力

B.批评晋代诗风流情多,风云气少,不如张华、温庭筠、李商隐诗歌有风骨和新意 C.认为张华、温庭筠、李商隐诗缺少“邺下风流”的建安风骨,主张诗尚壮美 D.批评张华诗缺少“邺下风流”,甚至没有温庭筠、李商隐有新意,主张诗尚婉约 5.“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镜花,勿泥其迹可也。”这种比较符合诗歌创作和鉴赏规律的见解山自明代诗论家( A )。

A.谢榛的《四溟诗话》 B.李贽的《童心说》

C.王比贞的《艺苑卮言》 D.袁宏道的《序小修诗》 五、问答题

请简述司马迁在《史记》的写作中体现的实录精神,并结合学习过的文学史知识,谈谈其对后代的史学和文学产生过什么影响?

(一)“实录”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创作原则。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赞》中说: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肯定了司马迁的“实录”精神。(5分)

(二)《史记》的许多篇章都体现了司马迁的“实录”精神。作者曾受到汉武帝的残酷打击和 迫害,因而“发愤著书”,但这并不影响他的公正和“实录”精神。例如在《史记》中,他并不发泄私愤,而是客观地记述武帝的事迹,既记述他的功绩也不避讳其残忍和好大喜功,求仙访道和追求长生不老等可笑事实。对汉高祖,也既写了他的推翻暴秦、统一天下的伟大历史作用,他的知人善任、深谋远虑的政治家风采。也揭露了他的虚伪、狡诈、残忍和无赖的流氓嘴脸,一本“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的精神。(15分)

(三)这种“实录”精神,对后世的史学产生过巨大影响,后世的许多史学著作,特别是所谓 的正史,如二十四史等,就不仅在体例上受《史记》影响,而且在写作态度上,也受到司马迁“实录”精神的影响;同时“实录”精神也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杜甫的诗被成为“诗史”就说明了这一点。(5分)

第2页,共11页

一、 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孔)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 为政》)

2. 孟子提出了“以意逆志”说和“知人论世”说,这确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 3.《庄子·外物》篇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4.《毛诗大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5.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

6.陆机在《文赋》中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说,主张诗歌重在抒发感情,实际上起到了使诗歌的抒情不受“止乎礼义”束缚的巨大作用。

7.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提出了“兴寄”和“风骨”说,要求文章寄怀深远,言之有物,因物喻志,托物起情,意想鲜明、语言精警。

8.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中提出了“诗穷而后工”说,将作家的生活境遇、情感状态直接地与诗歌创作的自身特点联系

9.李清照在《词论》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著名观点;张炎的《词源》则对词提出了“清空”和“意趣”的审美要求。

10.明代后期的思想家李贽主张文学要表现真心,提出了“童心”说;而后受其影响的以袁宏道为代表的公安派则提出了“性灵”说。

11.清代的李渔在《闲庭偶寄》中认为戏曲创作要“立主脑”这是指一部戏曲的要有主要 人物和中心情节。

12.王国维在他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人间词话》中提出了著名的“境界说”,这是他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核心。

二、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 . 最先提出“养气”说的先秦思想家是( A )。 A.孟子 B.老子C.孔子 D.庄子

2 . 司马迁根据历史上的许多伟人因遭困厄而著书的事迹,概括出了( D )。 A.“不平则鸣”说 B.“疾虚妄”说C.“文章为时为事而作”说 D.“发愤著书”说 3. 提出作诗“取境”有难、易两种情况的古代诗论家是( B )。 A.南朝梁代的钟嵘 B.唐代的皎然C.明代的谢榛 D.清代的袁枚 4. 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诗论家是( C )。

A.唐代的司空图 B.宋代的严羽C.明代的袁宏道 D.清代的袁枚 5. 提出“格调”说的清代诗论家是( A )。 A.沈德潜 B.王夫之C.叶燮 D.王士禛

五、简答题(三题中只任选两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 孔子主张“诗可以怨”,请指出:什么是“诗可以怨”?结合文学史,谈谈他对我国古代诗歌创作产生过什么样的积极影响?

答:(一)孔子在《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提出了“诗可以怨”。(5分) (二)“诗可以怨”是说诗可以“怨刺上政”(《论语集解》引孔安国语),实际上就是说诗歌可以对现实中的不良政治和社会现象进行讽刺和批判。《诗经》中许多民歌和一些文人作品就是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讽刺和批判揭露,如著名的民歌《魏风》中的《硕鼠》、《伐檀》等,以及《小雅》中的《正月》,《十月之交》,《大雅》中的《桑柔》、《民劳》等,或揭露,或批评,或讽刺,或讽谕,都可以说是“怨刺上政”的作品。

第3页,共11页

(三)“诗可以怨”对我国后世的文学创作,特别是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我国古典诗歌的批判现实的优良传统。后世的许多人的作品都有批评现实社会不良倾向的内容,而屈原、杜甫、白居易等人更是在主观或客观上把“诗可以怨”作为自己创作的主要内容或主要追求目标。即使到了现代,许多进步诗人,如郭沫若、闻一多、艾青等的许多批判黑暗社会的黑暗政治的诗歌作品可以说或多或少地、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了“诗可以怨”的影响。而在文学批评史上“诗可以怨”也成为批评诗歌作品的一个重要标准,成为文学理论批评的一个重要论题。

2. 请结合王国维的具体论述,概括他的“境界”说理论。 答:(一)在王国维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人间词话》里,贯穿其中的理论核心是“境界”说。《人间词话》开宗明义提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5分)

(二)关于境界说的美学特征的内涵,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有具体说明:首先,“境界”具有言外之意,弦外之响,体现出了“言有尽而义无穷”的美学特色。(5分)其次,指出“境界”、“意境”具有真实自然之美。他说:“大家之作,??其词脱口而出,无娇柔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又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不仅要求内容方面的情景之真,而且要求艺术表现方面自然传神,造语平淡,尽弃人为造作之痕迹。惟其如此,作品方能具有“不隔”的自然真切之美。(5分)另外,同是体现出自然真切之美的作品,王国维又从美学上根据作者主观介入程度的差异而区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并且概括说明两种境界的基本形态的美学特征是“一优美,一宏壮也”。(5分 )

(三)王国维继承和融会钟嵘、司空图、严羽、王夫之、王士禛等人的理论,同时接受了西方美学的影响,创造了境界说,因而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开始向现代转换。

汉语言专业中国古代文论试题

一、 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教材指出:孟子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确实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 2.教材认为,《毛诗大序》的主要思想之一在于:它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仪”的原则,而在揭露和批评黑暗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明显地反映了儒家文艺思想保守性的一面。

3.汉代王充自述他写作《论衡》的主旨是“疾虚妄”。

4.曹丕《典论·论文》特别强调作家个性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对后代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很大影响。

5.陆机《文赋》中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要求。可以看出作者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深刻认识。

6.韩愈在《答李翊书》中,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期盛言宜”之论;在《送孟东野序》中则发展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的思想,提出了“不平则鸣”论。

7.教材指出:李清照在《词论》中,除了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外,还对词的创作提出了一些别的审美要求,主要有:一、勿“不平则鸣”,二、要有“不平则鸣”,三、讲“故事”,四、格调要高雅典重。

8.教材认为,张炎在《词源》里,首先确立了“雅正”的审美标准;其次,他又提出了“清空”的审美要求;第三,他还提出了“意趣”的审美要求。

9.明代公安派作家袁宏道继承了思想家李贽提出的“童心”说理论,提出了“独抒性灵,不

第4页,共11页

拘格套”的口号,力图纠正前后“七子”派的复古模拟之风。

10.教材指出;清代诗论家叶燮创作分成“在物者”即创作客体与“在我者”即创作主体两个方面。

11.在文学方面,梁启超积极提倡“诗界革命”、“文界”和“小说界革命”。 二、 名词解释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曹丕的)“文以气为主”说:曹丕在《典论·论文》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1分)其内涵:首先,所谓“气”是指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文章中的“气”是由作家不同的个性所形成的。(2分)其次,提倡“文以气为主,”强调作品应当体现作家特殊的个性,要求文章必须有鲜明的创作个性。(1分)另外,由于作家个性的不同,“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文章的风格也必然会不同。这就说明了文章风格的多样性的原因。(1分)曹丕“文以气为主”说的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三、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D )。’”

A.“乐而不淫,哀而不伤”B.“辞达而已矣”C.“可以兴、观、群、怨”D.“思无邪” 2.陆机《文赋》说:“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贵妍。”教材认为,这里的“会意”是指( A )。 A.具体构思 B.文章立意C.汇合多重境象 D.领会文章主题 3.陈子昂在《修竹编序》里评价东方虬《咏孤桐篇》说:“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教材认为,这里的“正始之音”是( C )。 A.指曹魏后期出现的何晏、王弼等开创的玄谈风气

B.指曹魏正始时期作家的作品具有建安风骨

C.泛指曹魏后期出现的阮籍、嵇康等作家的作品 D.泛指曹魏正始时期作家的宣扬玄理的作品

4.“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镜花,勿泥其迹可也。”提出这种比较合乎诗歌创作规律的通达见解的诗论家是( B )。 A.袁宏道 B.谢榛C.严羽 D.叶燮

5.根据教材的论述,在其著作中提出许多充满辩证思想的近代文学理论批评家是( B )。 A.康有为 B.刘熙载C.魏源 D.梁启超

四、 阅读下列文字并回答下列问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又曰:“辞达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矣。(苏轼《答谢民师推官书》) 1. 把上面这段文字翻译成白话文

答:信中的指教,以及诗、赋和杂文,我览后都能熟知了。(这些文章)大体上像行云流水那样自然流畅,初看起来没有一定的形式规则,但是(它们)常常在应当行文的地方就自然行文,在不可不停止笔墨的地方就自然停笔,行文理路自然,描写的意向层出不穷。孔子说“语言没有文采,就不能传播得很远。”又说:“文辞能准确表达意思就行了。”(孔子)说语言只要能表达意思,(有人)就怀疑好像可以不要文采,这是大谬不然的。写文章追求描写事物的微妙之处,就好像想把风栓住,把影子抓住(那样难),能够使这个事物的形象清清楚楚地呈现在心里的人,大概千万人里也难遇到一个人,而况且能使事物的形象清清楚楚地表现在语言和文章里的人呢?(那更是少而又少了)能做到使事物的形象清清楚楚地表现在

第5页,共11页

语言和文章里,这才是叫做(孔子所说的)“文辞能准确表达意思”。文辞到了能准确表达意思的地步,文章的用处是说不尽的。(10分) 2. 上面这段文字提出了什么样的文学理论观点?

答:苏轼在这段文字里主要是在说明和解释孔子的“辞达而已矣”这句话,他要表达的意思是说,孔子不只是要求文辞仅仅是表达意思,实则是要求质朴和文采相得益彰,即孔子曾经说过的所谓“文质彬彬”。在这段文字里苏轼还说出了另外两个文学理论观点:其一是注重文艺的自然本质,讲求创作的自然天成(行文要“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其二是在主客体关系上,认为在艺术思维的过程中,外界的客观物象(“物”)要转化为审美主体心中的审美形象和意象(“使是物了然于心”),并最终表现为物态化的图画和文字(“使是物了然于口与手”)(10分) 五、 问答题

1. 试分析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

a) 答:孔子在《论语·八佾》中说:“子为《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就是说要求文艺作品“尽善尽美”,这就是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10分)

b) 怎样才是“尽善尽美”呢?孔子在《论语 为政》篇里还说过另一句话:“《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无邪”从艺术方面看,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所注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言其和也。”从音乐上讲,中和是一种中正平和的乐曲,也即儒家传统雅乐的主要美学特展。从文学作品来说,它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要过与激烈,应当尽量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6分) c) 总之,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就是他所说的“尽善尽美”。怎样才能做到“尽善尽美”呢?就是要做到孔子所说的“思无邪”,即文学艺术作品要有“中和”之美。(4分)

2. 请简要论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所提出的“境界”的美学特征,并评述它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的重要意义。 答:(一)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提出了他的理论核心“境界”说,他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王国维所说的文学艺术的“境界”与“意境”含义基本一致,指的是文学创作中由心物相契、情景交融的意象特征暗示出的含义深远、回味绵长的审美之境。

(二)关于“境界”的美学特征,根据王国维的论述,有以下几点:①“境界”具有“言外之味”“弦外之响”,体现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特色;②其次,他指出“意境”、“境界”具有真实自然之美,由此,他提出了“不隔”的美学要求;③对于同是体现出自然真切之美的作品之境界,王国维又从美学上根据作者主观介入程度的差异而区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并且引用西方美学理论,区分为“一优美,一宏壮也”。(12分) (三)①以“境界”、“意境”评论诗词,并不自王国维始,唐代以来的许多文学理论家都从不同角度及意境问题,但惟有到了王国维,有关意境的理论才达到最为完善、系统、深刻的水平;②王国维的以“境界”说为核心的文艺美学理论对中国古典文艺美学思想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同时又体现出西方美学思想渗透影响的明显痕迹,因而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进行现代转换的开端。(5分)

汉语言中国古代文论试题

一、 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孟子·公孙丑上》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才能有美而正的言辞。 2.教材指出:《庄子》书中提出了“虚静”、“物化”的艺术创作论,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自

第6页,共11页

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也最为旺盛。

3.《毛诗大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性,五曰雅,六曰颂。”因而提出了“诗有六义”说。

4.曹丕《典论·论文》研究了不同类型文体的特点,指出“文本同而末异异”。认为文章要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内容,这一点是共同的,但其具体表现形态(如体裁形式等)却各不相同。

5.教材认为:从陆机在《文赋》里对诗赋创作“缘情”和“体物”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点:感情与形象,有了深刻的认识。

6.皎然在诗歌创作的“取境”问题时,已经关注到了“取境”有易、难两种情况,对诗歌意境理论作出了贡献。

7.教材指出:李清照《论词》对词的创作提出了一学审美要求,主要有:一是勿“破碎”,二是讲“铺叙”,三是讲“故实”,四是要求词的格调高雅、典重。

8.教材指出:张炎在《词源》里,首先确立了“雅正”的审美标准;其次指出了“清空”的审美要求;第三提出了“意趣”的审美要求。

9.袁宏道在《序小修诗》一文中评说小说修诗“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他的诗歌理论观点直接继承了李贽的“童心”说。

10.清代乾隆时期,当沈德潜的“格调”说盛行之际,袁枚则提出了“性灵”说与之相抗。 二、名词解释题(每小题5分,供10分) 1.(《论语》的)“兴、观、群、怨”说:《论语 阳货》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提出了“兴、观、群、怨”说。用现代的话说,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4分)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世的影响极大,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1分) 三、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2.教材指出:《毛诗大序》在揭露和批评现实黑暗方面,要委曲宛转,必须( B )。 A.“劝一而讽百” B.“主文而谲谏”C.“怨而不怒” D.“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3.陈子昂在《修竹编序》中赞扬东方虬的《咏孤桐篇》诗说:“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这里的“正始之音”,教材认为是泛指( B )。 A.曹魏正始年间何晏、王弼等人开创的玄谈之风 B.曹魏后期出现的阮籍、嵇康等作家的作品 C.曹魏正始年间出现的宣扬玄理的作品 D.建安正始时期具有建安风骨的作品

.就我们所学习过的知识,批评宋诗“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诗论家是( A )。 A.宋代的严羽B.宋代的李清照C.明代的谢榛D.清代的王夫之

5.教材认为,王国维的文学思想除了受到中国古代一些传统的文学思想影响外,还受到了西方哲学家、美学家( B )。 A.克罗齐的影响B.黑格尔的影响C.罗素的影响D.康德、叔本华的影响 五、问答题

1. 简述钟嵘的以“直寻”为核心的文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答:诗歌的本质只是表达人的感情。钟嵘指出:诗歌既是人的“性情摇荡”的产物,又可以反作用于人的性灵,使之受到陶冶教化。外界事物对诗人的感发触动,使诗人的“性情摇荡,”

第7页,共11页

因而创作了诗歌作品,这就对文艺和现实的关系作了正确的解释。(6分)

诗歌创作以自然美为最高原则,提倡自然英旨。既然诗歌以自然美为最高原则,所以钟嵘提倡自然英旨,强调感情真挚,反对虚假的感情表现。(6分)

诗歌是抒发感情的,为了抒发真挚的感情,就应该反对掉书袋(用典故)和过分讲究声律,应直以抒情为主,他说:“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直寻”就是不强调用典用事和过分讲究声律,而是直接写景抒情。“直寻”说是钟嵘文学思想的核心。(8分) 2. 结合陈子昂的创作实践,说明他提出的“风骨”和“兴寄”的内涵。

答:陈子昂在《修竹编序》中说:“汉魏风骨,晋宋莫传。”又说:“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提出了“风骨”和“兴寄”说。(2分)

陈子昂的所谓“风骨”,根据他在《修竹编序》里说的“汉魏风骨,晋宋莫传”,应该就是指建安风力特有的那种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和精要劲健的语言表达的艺术风格,具有风清骨俊的特点。亦即是“骨气端详,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的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他自己的《登幽州台歌》可以说正是具有这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风格的作品。(7分) 所谓“兴寄”,根据他在《修竹篇序》里对齐梁诗歌“兴寄都绝”的批评,当是说诗歌要有充实的内容,言之有物,寄怀深远,因物喻志,托物寄情。他自己的《感遇诗》三十八首就借咏物叙事抒发自己壮志情怀和以物喻人,托物喻志,寄托自己对社会政治的主张和见解,是他对自己的“兴寄”主张的最好的实践和最明确的注解。(7分)

陈子昂的诗歌理论,加上他的创作实践,终于廓清了初唐半个世纪以来齐梁余风的影响,揭开了唐诗革命的序曲,迎来了以“风骨”、“气象”著称的盛唐诗歌创作高潮。他的“兴寄”、“风骨”说理论为后人继承,成为他们反对形式主义柔靡诗风的理论武器。(4分)

简答题(每小题分,共20分)

1、曹丕在《典论论文》从哪些方面表达了全新的文学观? 答:①本着文以致用的思想给予了文学的作用和地位相当高的评价

②着力于作家研究,提出“文气”说。 ③对文学的体类进行了研究和区分

④对文学批评的方法及态度进行了研究

2、陆机的《文赋》就文学创作的哪些方面发表了非常有价值的观点? 答:①文学创作的基础 ②艺术构思 ③文体风格 ④灵感问题

3、简要说说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篇中做了哪些深入而细致的探讨? 答:①文学的发展变化与社会政治密切相关

②哲学思想对文学的发展变化有重要影响。

③统治者对文学的重视与否,对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④文学本身的继承性也是考察文学发展时不可忽视的因素。

自测题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先秦时期的文论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儒家和道家。儒家重视文艺的教化作用,为后世正统的“ ”的文学观奠定了基础,其代表作是《 》。

道家强调人在面对自然时的超功利、超理智的态度,深通于艺术的审美观照与创作灵感,成为后世 的滥觞。

2. 是附在《毛诗·关雎》题下的一篇序言,提出了

第8页,共11页

之说,即风、雅、颂、赋、比、兴。

3.庄子最早论述了言和意的关系,提出“ ” 和“ ”的说法。 4.《 》是金圣叹评点《西厢记》中的重要篇章,它集中地表达了金圣叹对《西厢记》这部戏剧的卓越见解,在我国戏剧批评史具有重要意义。

5. 是第一篇系统探讨文章写作的专论。它把文体分为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了“_ _ ”,“ ”。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

6. 的《诗品》第一次把“ ”说作为衡量诗歌的主要美学标准提出来。

7. 是南宋严羽撰写的一部诗学著作。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5分) 1. 自然英旨

2. 刘勰的“风骨论”

3.王国维的“隔”与“不隔”说

三、翻译题(10分,提示:将下面一段文字翻译成白话文)

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四、简答题 (每题10分,共40分)

1.刘勰《文心雕龙·原道》中“道“的内涵。 2.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理论内涵。

3.简述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法》中的小说理论观点。 4.简述孔子的“兴、观、群、怨”主张。

五、论述题(20分)

结合所学的古代文学作品,论述王国维“境界说”的审美特征。

附答案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文以载道 论语 审美理论 2. 《毛诗大序》 “诗有六义”

3.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 得意而忘言 4.《读第六才子书西厢记》 5.《文赋》 诗缘情而绮靡 赋体物而浏亮 6.钟嵘 滋味 7.《沧浪诗话》

8.《闲情偶记》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5分)

1.钟嵘的“自然英旨”说

1.钟嵘主张诗歌创作以自然为最高美学原则,提出“自然英旨”说。“自然英旨”说主要包括下面的内涵:一是强调感情真挚。(1分)二是诗歌是抒发感情的,为了抒发真挚的感情,就应该反对掉书袋(用典故)派和声律派,直以抒情为主,他说:“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1分)“直寻”就是不假借用典用事,而是直接写景抒情。(1分)“直

第9页,共11页

寻”说是钟嵘文学思想的核心。“直寻”与“自然英旨”在钟嵘的理论范畴里基本是一个意思。(1分)钟嵘提倡诗要“直寻”,即直接抒情叙事,使后人反对形式主义诗风有了理论根据。(1分)

2.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篇中提出他著名的风骨论。(1分)风当是一种表现得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而骨则当是一种精要劲健的语言表达。(1分)“风”和“骨”是相辅相成的,无“风”则无“骨”,“风”和“骨”不可能单独存在。(1分)从某种意义上看,风骨可以看作是文学作品的某种艺术风格,但不同于体现作家个性的一般意义上的艺术风格,如典雅、远奥等,它具有普遍性,是文学创作中作家普遍追求的审美特征,也是文学作品在内容与形式上应具有的风貌。(1分)“风骨”说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代创作家和文论家无不标榜“风骨”以反对柔靡繁缛的文风。(1分)

3.所谓“隔”是指写情状物抽象模糊,给人以“雾里看花,终隔一层”的感觉。(2分) 所谓“不隔”是指作品的形象直观鲜明,话语“语语如在目前”,写情淋漓尽致、真挚感人,写景栩栩如生、豁人耳目。(3分)

三、翻译题(10分,提示:将下面一段文字翻译成白话文)

精神存在于胸中,情志气质管辖着它的“关键”;(1分)外物依靠耳目来感受,语言辞令掌管着它的“枢纽”。(1分)“枢纽”畅通,外物的形貌便能刻画得穷形尽相;(1分)“关键”阻塞,精神的活动便会消遁无遗。(1分)因此,酝酿文章的构思,贵在虚心静想,疏通内心,清净精神。(1分)积累学问以储藏(作文的)宝贵材料,斟酌事理以丰富(写作的)才智,(1分)仔细观察(物象)以明察物象,依循(次序)以理顺文辞。(1分)然后使深明奥秘的心灵,依照和谐的韵律以置辞定句,(1分)就像有独到见解的工匠,窥见想象中的形象来用斧一样(进行写作)了。(1分)这就是驾驭写作的首要技巧,谋篇布局的首要之处吧!(1分)

四、简答题 (每题10分,共40分)

1.第一层面,本原论。刘勰把文分为自然之文和人文之文。(3分) 第二层面,“六经”与“道”的关系。(3分)

第三层面,在文艺审美上,把自然作为一个重要的文艺美学原则加以强调,并贯穿在创作论中。(4分) 2.司马迁在《报任安书》历述韩非、屈原等人的事迹后,总结说:“《诗》三百,大祗贤圣发愤之所作也。”提出了“发愤著书”说。(3分)

司马迁通过分析历史上许多伟大人物的事迹和作品揭示了一个真理: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真正伟大的作品,大都是作家坚持自己的进步理想或正确的政治主张,在遭到反动势力迫害后,为了抗争迫害而坚持斗争、发愤著书的产物。(4分) “发愤著书”说对后来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说都有很大的影响。(3分)

3.1)他对《史记》和《水浒传》作了比较,指出《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传》是“因文生事”。(5分) 2)金圣叹非常重视人物性格塑造。(5分)

4. “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在《论语· 阳货》里提出来的。(2分)

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2分);

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2分) 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2分) 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2分) 五、论述题(20分)

首先,他总结了古代文艺思想中有关意境的美学特征的论述,指出“境界”具有“言外

第10页,共11页

之味,弦外之响”,一如宋代严羽所说的“兴趣”、清代王士禛所说的“神韵”,皆体现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特色。(5分)

其次,指出“境界”、“意境”具有真实自然之美,不仅要求作品内容方面的情景之真,而且要求艺术表现方面自然传神,造语平淡,尽弃人为造作之痕迹。(5分)

另外,同是体现出自然真实之美的作品,王国维又从美学上根据作者主观介入程度的差异而区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5分) 《人间词话》对以意境为中心的中国古典文艺美学思想进行了全面总结,同时又体现出西方美学思想渗透影响的明显痕迹,因而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进行现代转换的开端。(5分)

第11页,共11页

之味,弦外之响”,一如宋代严羽所说的“兴趣”、清代王士禛所说的“神韵”,皆体现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特色。(5分)

其次,指出“境界”、“意境”具有真实自然之美,不仅要求作品内容方面的情景之真,而且要求艺术表现方面自然传神,造语平淡,尽弃人为造作之痕迹。(5分)

另外,同是体现出自然真实之美的作品,王国维又从美学上根据作者主观介入程度的差异而区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5分) 《人间词话》对以意境为中心的中国古典文艺美学思想进行了全面总结,同时又体现出西方美学思想渗透影响的明显痕迹,因而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进行现代转换的开端。(5分)

第11页,共11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rj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