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通史 - (上)课堂笔记 - 北京大学

更新时间:2024-04-26 06:1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

世界通史(上)

课堂笔记

XX院系 姓名:XX 学号:XXXXXXXXX

考试方式:

读书报告(读后感,对某些具体问题分析,务必原创)30%—40%;

闭卷考试(不会对一些事件考得太详细,注重思考) 60%—70%;或有调整

闭卷考试内容:

题目:主要是相对宏观的史实考察

考试从下列大题目中抽选四道题,25分每题。

读书报告随堂考试带到,最迟考试之后一个礼拜交,一定要是纸质版本,历史系信箱。绝对原创。2000—5000字。

答题不必拘泥于一个细节,可以纵观前后,有个人思考。

1、欧洲为什么发生宗教改革运动,如何体现人的价值和尊严; 2、什么是商业革命,商业革命的历史作用;(比较开放) 3、科学革命产生的原因,对现代欧洲文明进程有何影响;(比较开放) 4、什么是启蒙运动;比较英法德启蒙运动的特点;

5、英国工业革命和欧陆的工业革命有何区别,工业革命的历史作用; 6、以英法美任意一国为例,谈谈对于近代史上政治民主化的理解。 7、日本为何能够摆脱殖民的厄运,有何启示; 8、如何评价拉美的依附性发展; 9、殖民统治对非洲有何影响。

授课内容:

本课程拟以1500年为起点,讲述19世纪末以前整体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展现世界历史的丰富多彩、起伏跌宕。

现代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是该课展开的主线。通过政治革命和民主化、工业革命和工业化的发展,现代文明首先在西欧确立和巩固,并在此基础上向其他文明区域扩散和推广。当然,历史的发展具有多样性,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现代文明的发展往往各具特点。 欧洲文明的兴起,东方文明的衰落,欧洲历史的分与合以及殖民主义的历史作用等问题是本课探讨的主题。该课以教师课堂授课为主,在重要问题上组织学生课堂讲座,以此激发学生对世界历史的兴趣,加强师生间观点的交流。

2

参考书目

1.吴于廑、齐世荣编,世界史、近代史编,高等教育,1992 2.潘润涵、林承节,世界近代史,北大,2000 3.(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上海社会科学,1992 4.(美)帕尔默科尔顿,近现代世界史,商务印书馆,1988 5.(英)霍布斯鲍姆E,革命的年代,江苏人民,1999 6.同上,资本的年代,江苏人民,1999 7.(美)伯恩斯E.M,世界文明史(第二、三卷),商务印书馆,1990 8.(英)韦尔斯.H,世界史纲,广西师范大学,2001

9.郭华榕、徐天新编,欧洲的分与合,京华出版社,1999

10.郑家馨、何芳川编,世界历史:近代亚非拉部分,北大,1990

教师简介

自学1992年始,长期讲授“欧美近代史”、“世界近代史”等全校和系内基础课,并开设“德国近代史”、“德国史专题”等课程。参与教材《世界通史》(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世界大通史》(广东人民出版社待版)的编写。发表过论文“近代普鲁士行政官员选拨与培训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北京大学学报,2002年第二期)等学术论文、译文多篇。

资料上传说明:

我的课堂笔记,北京大学通选课 世界通史上,有所缺漏和错误之处,请谅解;拓展的一些名人著作等,课堂没来得及记清楚或者错误,请自行查阅。

第一讲

引语

? 世界通史——全球通史 世界历史:(常)各个国家独立讲授;

全球通史:更关注彼此之间有交叉联系之处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作为分界线),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日籍美国学者 傅山

? 世界通史的视角

3

模式一:(经济)1776年 亚当·斯密国富论:市场 独立战争

通过市场完成世界历史的整合,建立以市场为基础的全球发展历史

模式二:(社会学)鲍曼:

世界历史不是通过市场的整合就能够发展,在市场基础上,发展过程中,不断分化出全球性的富人与穷人(社会阶层分化) 模式三:(文化)亨廷顿《文明的冲突》 世界分为不同的文明,文明之间形成屏障,每个文明往往自我封闭,但不能完全的自我封闭,与其他文明之间不断地摩擦、战争。 模式四:(政治学)1789年(法国大革命)

抗争:压迫反抗——穷人反抗富人贵族;要求人权,个人尊严价值;欺凌侮辱与反抗欺凌侮辱(国家主权);

世界历史循现代文明思路发展(即:现代文明是世界历史的纽带:经济、思想、政治

? 现代文明:工业文明,民主,科学的思维方式及科学化(非指理科等)

现代文明起点:15、16世纪(1500年) 文明发展的动力:互相联系,打破隔绝 新航路

1500年之前:

地区为核心,隔绝:

生产力水平低下,分工不发达,交换不发达(交往)

德国历史学家雅斯贝斯:“轴心时代”:公元前500年左右,希腊、印度、以色列(先知)、中国思想大家涌现、形成各自不同的文化传统

汤因比言:世界划分为21种文明形式。西方社会,古代希腊,印度,苏摩社会,玛雅社会…… 亨廷顿:有12种文明,七个不存在: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克里特,古典,拜占庭,安第斯。存在的:中、日、印度、伊斯兰、西方 哲学意义上,文明无高低贵贱之分

16世纪之前的世界

1500年之前,本课程分为四个文明: 【核心文明】欧洲、东亚(中国核心)、南亚、中东北非(伊斯兰) 都属于农业文明 (基督、儒家、印度教、伊斯兰)

【边缘文明】其余地区,散布,影响力弱,脆弱(吴哥文明、马来文明,玛雅等)

一、儒家文化(固守)

? 延续性强原因分析:地理环境阻碍(不易被外来文明摧毁):自然地理,长城等人工屏

障;

人口的同化力(1600年,中国人口一亿五千万);

农作物(玉米、红薯、水稻:水田:藻类,肥料,养分,产量); 共同的书面语言; 官僚体制、政治体系;

儒学。

? 儒家与宗教:

儒家注重现实世界(俗世)而非精神世界

(祭祀:行为是理性,情感安慰,亡灵)

(康熙年间,仪礼之争,基督教传教与中国祭祀冲突)

? 礼:

个人:仁义忠孝;国家:等级秩序——法制 家 礼 国

? 君子观:

性善论,无原罪,自身可追求道德极致; 政治的目的是教化,人变为君子。

4

二、印度教文化(被渗入)

印度频繁被外族入侵(雅利安人…),建立不同王国,被渗入 印度地理缺陷:西北部兴都库什 ? 延续性原因:种姓和宗教

1、种姓制度

产生原因不明:雅利安,经济分工… 传说:《梨俱吠陀》 四大种姓:婆罗门(祭祀),刹帝利(武力),吠首,首陀罗;(不可接触者) 种姓制度的保护作用:面对外来者,种姓内部成员彼此相互照应,有归属感

2、宗教

类别多样:婆罗门,佛教……印度教占上风(吸收百家宗教精华) ? 婆罗门:

由祭祀发展而来;

认为世界是由梵天创造;

人最终目的是梵我合一,跳出轮回,与梵天同在; 途径:献祭仪式,沉思; 四个真谛:苦,集,灭,道 苦恼根源:贪欲、嗔恚、愚痴

解决苦恼办法:“三学”:戒、定、慧(约束、定神静心、智慧摆脱偏颇狭隘)

(大乘佛教——向北:中国; 小乘佛教——向南:东南亚)

5

三、伊斯兰教(扩张)

1、发展:

? 阿拉伯人:

公元7——13世纪,在中东北非扩张; 13世纪:阿拉伯阿巴斯王朝被灭; ? 突厥人: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2、优秀特点:

(1)坚定不移的一神教:唯一神真主安拉,反对偶像崇拜;(优势:体现伊斯兰教精神性,反崇拜);

(2)充满仁慈宽大兄弟情谊(穆斯林都是兄弟),通过共同的宗教信仰形成平等关系; (3)注重现世世界完善,关注生活(婚姻、饮食、施舍、赡养、伦理…);

(4)祷告礼拜方式独特:没有祭司,有感染力,触及人本能;五功:念、拜、斋、课(税收)、朝

(5)开放性:东西方都是真主的,合理吸收各地文化精华,军事、商业扩张。

第二讲

一、欧洲文化

1、起源:

希腊:个性,理想主义;

罗马:理性,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制度法律; 日耳曼:强调血缘家庭关系,军事制度下建立; ? 基督教:

(1)联系以上三种文化,将古代文化的伦理与基督教的教义极为一身,形成超越个人家庭甚至国家界线的文化(具有超越性,善于吸取以上文化)

(2)核心思想:救赎 (出发点:原罪说 体现上帝的公正性与爱心,帮助人摆脱私欲) 拯救者:教会

1、通过教阶制度、仪式让人获得拯救;

2、教会仍属于世俗团体,修道院(修女、道士、托钵僧)则属于非世俗团体——耕种与研修神学

3、参与精神指导、世俗政法等:

世俗化严重,受奥古斯丁《上帝之城》影响——罗马衰亡就是因为缺少基督教的精

神影响。上帝之城凌驾于世人之城。政教分离且世俗服从宗教。 z.B.亨利四世的卡诺莎之刑(皇权.教权);

4、具有扩张性:

O(∩_∩)O~几乎所有文明都具有帝国主义倾向)——战争(z.B.十字军东征

6

1096—1291,近200年里,有十几次战争:基督教与中东伊斯兰教。更大程度上是因为世俗权力及对财富的掠夺,每一次宗教战争背后都有经济因素的作用

欧洲经历过空前的文化锻炼——多次的革命对文化进行了极大的冲击,但实质上促进文明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基督教的作用。

二、边缘文明

? 美洲的边缘文明: 1、分类:

(1)渔猎采集文化 (2)中级农业文化 (3)高级农业文化

(中美洲安第斯高原地区,这三个文明以安第斯高原为中心,向外辐射,越远离中心越低级)

世界上农业独立起源地区:两河流域、黄河流域、安第斯高原区 美洲印第安人:玉米、马铃薯、花生可可烟草西红柿

美洲高级农业文化代表: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墨西哥盆地)、印加文化

2、成为边缘文明原因:

(1)自然地理:美洲大陆与欧亚大陆相比,欧亚大陆有利于驯化之后的动植物传播(主轴东西走向,纬度相近),而美洲主轴南北,纬度跨度大,不易传播,气候南北差异过大。 (2)美洲缺少对动物的驯养,缺少肉食,体质较弱; (3)玉米在种植过程中,改良进化速度慢。

? 亚洲的边缘文明:

1、亚洲中西部草原地带(未受到伊斯兰熏染,属于野蛮或半文明地区)

2、亚洲东南部地区(苏门答腊、越南等:受印度文化影响——印度佛教:北上中国大乘,南下小乘进入亚洲东南部,如:吴哥文化)

? 非洲边缘文明:

1、撒哈拉沙漠以北地区受伊斯兰文化影响形成非洲文明,伊斯兰教从美索不达米亚、东南亚带来农业种植技术;

2、几内亚湾当时已存在政治组织;

( ——政治体系复杂。由外来文明影响而产生文明,所以创造力不足,文化延续性差,不能内在地发展。随着外界些微的影响便毁于一旦,如:自然环境对非洲文明的影响)

其他涉及:

1、太平洋的复活节岛: 距离南美西岸2000英里;

7

繁荣期:AC1500年左右,人口7000例如:巨石阵反映问题:生产力、组织水平 消灭原因:如环境恶化(维护文化形象,砍伐森林——巨石阵靠木头轨道搬运);外星人?内乱?

2、分界线:1500年:

① 1500年之前岁不是“发现”(原本就有),但是历史意义比以往重要得多。 ② 1500年是欧洲文明主导的开端,担不是突变的。 ③ 为什么欧洲是自1500年开始起步?

法国“年鉴”学派,影响大;看见深层的长时段、结构性的东西(地理、自然、人文等——研究角度)

3、欧洲文明对东方文明优秀成果加以吸收 打破欧洲中心论,寻找“东方起源的西方” Bacon:“四大发明改变了全世界的面貌” 过分强调东方重要性:《西方文明的东方起源》 约翰·霍布森

4、传播和掠夺

(1)伊斯兰教很长时间是由阿拉伯人控制的,对欧洲、西比利亚半岛、西班牙、葡萄牙有巨大影响(如:十字军东征)

(2)欧洲独特的自然地理、经济生态及文化传统(年鉴学派意图表达的内容)见下西欧部分。

16世纪以后的世界

?

西欧(东西欧以易北河为界划分)

? 自然地理:

(1)不适合农业的发展,但是有大片灰化土存在,不适合农作物,有利于畜牧业; (2)自然资源差异性大,形成不同的自然资源; —— 形成欧洲经济结构的特性: 农业的多种经营;

农牧业经济的结合——有利于交换(差异大缺少,市场,工商业为取向)。 (3)三面环海,地中海唯一通道,形成完全向外发展的工商业贸易取向。(工商业相对于农业为优势,因为现代文明注重工业商业)

? 文化传统:冒险、追求财富

地理环境、工商业——冒险扩张——财富观——创业精神 (钱穆)

欧洲人有创业精神,把人从安逸的中世纪拖出来,进入主动的、商业的气氛里。

——维也纳·桑巴特《现代资本主义》(以欧洲为分析对象)

资本的母国在温带非热带地区是西欧。

导向现代社会 ——马克思

? 西欧的政治社会和经济结构:

引:“西欧政治结构四分五裂,恰恰是欧洲发展的原因”。

8

——斯塔里夫阿诺斯:《远古以来的人类生命线》

1、政治四分五裂:

(1)社会结构分裂:封建制,分封形成领主和附庸关系。

(结果:君王成为象征,无实权;社会秩序稳定无等级——未来成为社会混乱的原因之一。社会结构分裂,权力随土地一同分封出去,国家无最高权威。) (2)教权和皇权的分裂:二元政治;

(3)经济上城市与农村分裂:农奴劳动基础上的庄园制经济和城市的对立(城市分工明确)。

——独特之处:因其多元性质使个体具有创造力;社会整体的稳定又具有协调性。 频繁重大历史事件:政治、思想 罗素:《西方的智慧》西方崛起背后的思想保障: (4)思想运动:

“西方中世纪到17世纪的文化跃迁之间存在着一个由四项伟大的运动连环组成的过渡期: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宗教改革,实验科学运动”。 ① 文艺复兴:

14世纪,首发于意大利,人文主义;

在北欧,文艺复兴稍显沉重:哲学性,与民族性格有关,阳光气候……; 局限于上层社会、艺术家等。 ② 宗教改革:

对欧洲影响更大:群众性,激烈性。

“宗教改革是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恩格斯 原因:

(一)教会腐败(导火线):

教会是最大的领主(土地、权力); 教会利用宗教敛财(赎罪券);

生活奢侈放荡(例:教皇禁止结婚,却有8个私生子); (二)天主教的清规戒律阻碍社会进步:

经商的中产阶级萌生(教会禁止牟求利润,追求利润是邪恶的,甚至获得津贴工资也是,要求只能维持基本生活);

(三)欧洲王权成长:

王权的某些部分要求控制地方教会。

马丁·路德(德):

(1)把教阶制度和宗教制度全部废除:基督教徒无需对教会纳献;简化圣式,不过保留洗礼、圣餐。 (2)影响:

A:世俗生活:推动世俗化,反对教徒行乞,教士可以自由婚姻(相信婚姻、家庭),减轻社会在严苛的教会制度下的沉闷气氛; B:政治:推动世俗化。

由于背后有诸侯的保护,路德本人免除了教会的惩戒。 本人奉行“两个世界”:精神自由;世俗有序。

9

(3)使欧洲宗教产生巨大分歧:

宗教应脱离世俗事物;

强调职业不是谋生手段,而是“为上帝服务”,培养神圣职业观; 主张:积极、勤劳、节俭就是美德

——结果:1555年,签订《宗教合约》:教随国定: 天主教 & 新教(现今“基督教”) 莱茵河南:意、法…… ; 莱茵河北:荷、英…… (4)文化产生差异:

北部:新教,圣经文化/阅读文化 (阅读圣经可直接与上帝对话)

南部:天主教,音乐图形文化:受文艺复兴影响;教堂金碧辉煌(上帝住在教堂里)

(5)政治:绝对君主制产生——民族国家建立 ③ 实践科学运动

第三讲

主要内容:欧洲王权绝对主义产生的条件极其思想 时间:16——18世纪

必要条件:常备军、官僚机构

一、王权绝对主义产生条件

(一)政治:

? 绝对君主制产生 (宗教改革有利于此二者产生) ? 民族国家建立 1、绝对君主制:

(1)中世纪只靠宗教联系人民,但没有民族内涵; 16C :显现民族国家

1618——1648:30年欧洲战争 1648:《威斯特区利亚合约》确定民族国家

(2)关键要素:领土、主权(政治概念,对内自治,对外独立)

(3)形势:主权拥有者:君主(王权代表了刚刚成立的主权,是民族感情寄托的对象) 贵族力量下降,新兴中产阶级力量上升

(贵族需要借助第三种力量平衡,巩固自身)

(4)战争:英:亿百玫瑰;法:两大家族火并——新币、天毛 (二)经济:

16世纪末,商业兴起(封建制末期)

以上为理论分析,实际上。王权产生需要物质要素: (1)军队:从前是雇佣军,现在是常备军 (2)行政管理体系:逐渐回收地方权力 (3)税收体制 (三)思想

当时思想界活跃,创造理论基石

(意.Florence) 马基雅维利《君主论》: 直奔关键:(1)政治需要权力。君主应当有一定的手腕(不需要道德、宗教的束缚)

(2)国家利益至上

(英.Thomas·Hobus)《利维坦》中提出社会契约: 国家建立在社会契约的基础上; 之前人类只有森林法则;

主宰是君主,与人们签订了合约,人们心甘情愿被统治; 人们无权抱怨君主,不能限制君主行为。 (法·让·博丹):(接近现代观念,过渡)

有了“主权在民”的体现,但未否定“君权神授”的观念; 未说明如何实现“主权在民”;

相信政治应该建立在法律的严格、公正至上。

10

第四讲

一、王权绝对主义在各国表现的不同形态

伊比利亚半岛:西班牙、葡萄牙最早出现

王权绝对主义概念:掌握中央的权力,削弱敌方贵族的权力和影响 ? 西班牙:

途径:君主在收复失地中建立权威。

背景:南部长期被阿拉伯人(异族)控制。基督教控制少数地区。 开始:卡斯基尔的伊莎贝拉 联姻 收复失地运动

结束时间:1492年,西班牙南部收复格力那达,几乎意味着阿拉伯人从伊比利亚半岛退出。结果:王权从此集中,同时向外扩张(天主教宗教情结,同化异教徒,扩张)

? 英国: 特点:最鼎盛时期建立的君主权威仍然受到某种程度的制约——1215年英国《自由大宪章》,该宪章规定法大于王权,要保护公民权利。

伊丽莎白时期是王权绝对主义鼎盛时期,不在于其权力大,而是其善于周旋,获取了最大程度的王权,明确议会与军权的界线。

英国的自由传统依然保留,成为英国政治文化的一个特点。

? 法国(在欧洲具有典型性)

法国的绝对主义王权是实际意义上的,具有典型性,是君主绝对主义的典范。 背景:

地方贵族权力过大,君主面对贵族的频繁反叛。王权与地方权力长期斗争(1~2世纪),终于收复。

投石党运动:1648年,贵族对王权挑战

结果:反叛被镇压,贵族服从于王权,法国王权绝对主义达到巅峰,从而迎来王权绝对主义

11

的鼎盛时期:路易十四时期。在位时长72年。

(凡尔赛——政治舞台:路易十四招进贵族,使贵族脱离地方领地,成为虚衔) 皇家礼仪(如:《王宫条例》)、游戏:显示君威,使贵族沉溺,让贵族为君王服务,从而使贵族获得满足自豪感。

路易十四(太阳王)并非是独裁专制暴君,法国的三级会议、高等法院如常。(诤谏权、注册权保留,局部地区仍存在部分自治权,一直延续到法国大革命) 高等法院贵族带头,成为后来法国大革命的开端。

? 普鲁士

背景:德国当时不统一,普鲁士和奥地利是最大的两个州。官僚听从君主 特点:君主权力依仗:

(1)官僚体制(官僚忠诚于君主,效率高。口号:荣誉大于薪水)

(2) 常备军和军事立国,国王重视军事建设;军官是贵族,贵族团结于君王(荣誉感:为国服务),从而地方贵族权力弱小

奥地利:宗教成分、民族问题复杂,君主权力不易(至今:东欧民族问题,至今战争纷杂)

? 俄罗斯

西欧经历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运动,俄罗斯没有。俄罗斯相对封闭。 俄罗斯君权特点:(不是绝对主义王权,而是专制)

产生:1613年后,以罗曼诺夫家族为核心建立(直到1917年罗曼诺夫王朝被推翻) 背景:俄罗斯选王制,权力混乱 途径:

① 农奴制(直至1861);

② 宗教:东正教强调正统,重视礼,偶像崇拜(圣母崇拜)。

教会丧失独立性彼得大帝,成立牧首制度,宗教成为官僚体制的一部分,教会绝对支持沙皇,收归沙皇控制。

结果:通过《1649年法典》,标志俄罗斯沙皇的专制王权

? 王权主义影响:

1、欧洲王权绝对主义造成文化共性:宫廷文化(礼仪、语言等)

如:法语成为欧洲文明象征

普鲁士语言:贵族德语不擅长,法语流利

2、君主权力突出的同时,市民文化兴起。

工商业发展,欧洲经济社会变动,市民崛起,使得欧洲由宫廷转向市民社会,在这过程中,民族国家逐渐形成。(民族国家标志:公民身份)

二、海外扩张与商业革命(由君权绝对主义影响延伸)

? 起点:15世纪西欧大规模“发现性”(不严谨,求便)航海运动

? 原因: (1)土地需求

12

欧洲人耕作技术落后,解决不了土地粮食与迅速增长的人口的矛盾,需要开垦新土地。东欧人口相对较少,土地相对肥沃,土地开垦的方向为东欧。另一个解决的措施:沼泽地的再利用。15世纪,土地开垦空间相对饱和,向外寻求新土地。 (2)基督教扩张

① 基督教扩张是欧洲海外扩张的一个思想基础。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一样,是一种具有普济主义的宗教。以世界宗教自居,抹杀界线,推崇扩张。 ② 奥斯曼土耳其(伊斯兰教国家)扩张,基督教空间压缩。

(3)欧洲人冒险精神,想象好奇,渴望海外世界(如文学作品《自然历史》《马可波罗行记》)

(4)对商业利润的追求

宗教和商业都具有普济性,结合(都追求利益) (5)商业要道堵塞

奥斯曼土耳其控制商业要道;威尼斯人和热那亚人贸易占据 (6)其他技术原因

? 结果及影响: (一)当时:

(1)打破各大洲的隔绝状态,促进交往,带来人种重新分布、物种交流;

人类:印第安人灭绝(病毒等新生物——新病菌,酒,心理创伤,劳力过度使用);

欧洲人进入非洲感染病菌大批死亡; 移民——混血儿;

物种:马铃薯、南瓜等,咖啡茶叶香料到欧洲;驯养牲畜、大麦等作物进入新大陆。

——食物匮乏、营养问题的解决——人口增长

(2)商业革命;

① 价格革命(实际是通货膨胀——1776亚当斯密提出,当时只用价格概念) ② 农民革命(经济、宗教、阶级:

西班牙、葡萄牙人掠夺财富到西班牙、葡萄牙,但生产力低下,产品交换后,财富流入英国,欧洲大范围价格动荡,物价百倍——社会结构变化:贵族地位下降——依赖土地收入,地租往往固定,通胀导致贵族财富削减;农民手工业者无钱——工商业阶层财富多,地位上升)

③ 商业领域变化:现代商业组织、商业手段、商业法庭、现代银行出现并完善发展 商业组织:行会——股份公司(远航的巨大融资需求,例:东印度公司) 现代银行:荷兰阿姆斯特丹银行 (二)后世: (1)殖民主义

(2)工业社会(进步/批判)

? 补充:

1) 商业革命中制度形成、规范——对比:东方传统商业,欧洲商业现代制度的形成

——资本主义

2) 重商主义(主宰欧洲的原则):

两个基本观点:

(1)财富观:财富=金银贵金属;财富总量不变,尽量把黄金从他国夺取

13

(2)权力与财富的关系:财富多,则国家强盛,权力大,世界霸主

措施:追求贸易顺差:

扶持本国制造业,尤其是有能力出口产品的制造业; 抬高关税;

鼓励对外殖民——财富直接掠夺。

3) 商业观点:1776年亚当斯密自由贸易理念取代重商主义

—— 现代商业财富观点:生产消费商品,舒适便利。

4) 殖民保障:教皇允许以宗教保护为由瓜分世界

教皇颁布《托德西利亚斯条约》——西班牙、葡萄牙殖民地范围——条约遭受挑战:格老秀斯《论海洋自由》(现代法之父) 参考:加里阿诺《 ?》乌拉圭左翼作家

5) 世界对欧洲是无防御的,文化碰撞产生不平等——殖民主义。对文明的破坏程度不同。

依据一地区文化、技术、社会内聚水平等,亚洲情况相对较好,如:印度,中国,有一定力量抵御入侵。葡萄牙“商埠帝国”:不是殖民帝国,只是以某些地区为基点从事贸易活动,如:中国广州。被动

第五讲

16、17世纪东方文明的状态

主要内容:东方世界

一、中华帝国(清朝) 二、印度莫卧儿帝国

三、中东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印度莫卧儿、奥斯曼都成为伊斯兰文明

注:课外一些资料认为,17世纪东方帝国还有:萨菲帝国(伊朗)

一、印度莫卧儿帝国

1、文化印象:

(1)深邃的宗教,文学,建筑,绘画,雕塑,数学(尤其是代数领域,如:平方根立方根求解);

(2)莫卧儿帝国由突厥人建立,吸纳了印度传统文化,同时融合伊斯兰教文化,形成独特的“莫卧儿风格”;

1526年,巴布尔创立莫卧儿帝国(其母亲是成吉思汗后代) 阿克巴统治时期:通过一系列战争把莫卧儿帝国版图从印度北部恒河流域向南扩大到几乎整个南亚大陆。甚至包括阿富汗地区。印度此时领土是史上最大时期。阿克巴因此享有“凯撒”之名。

14

政策:宗教包容(伊斯兰教,印度教,耆那教,祆教等,印度是宗教多元的国家)——大一统

例如:本身经常带印度教的象征物品;为取悦祆教徒,有特殊装束;为迎合耆那教不杀生,他甚至停止打猎甚至禁猎;命令翻译《圣经》,欧洲宗教混乱期他邀请欧洲宗教人士,呼吁宗教和平……妻子来自不同教派

二、奥斯曼土耳其

版图:横跨欧亚非

(1)最初源于小亚细亚,以此为据点,征战扩张。

(2)1453年,攻占拜占庭帝国。把首都转移到君士坦丁堡(禁土耳其伊斯坦丁堡) (3)扩张政策:东南西北同时开展。向东: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伊拉克);向西:控制叙利亚和埃及,通过巴尔干半岛这一跳板,继续不断向欧洲内陆纵深发展;往南:占领阿拉伯半岛。

三、莫卧儿、奥斯曼帝国在盛期的共性

1、庞大的帝国都有良好的行政班子和良好的行政效率: 两个帝国都是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除了取决于帝国首脑个人能力之外,需要有相当管理才能的行政班子;用人开明的政策:任人唯贤,不考虑出身和财产;主义吸纳不同民族宗教背景的优秀人才。

2、经济发展规模在当时都是发达国家: 原因:

(1)帝国幅员辽阔,资源丰饶; (2)经济制度: ? 印度:

① 封建土地所有制:

如:印度的军事封地——扎吉尔(与军事采邑挂钩); 柴明达尔(与军事义务无关,为了维持与贵族的关系) ② 农业发达:水果蔬菜香料棉花丰富

③ 手工业:棉花产量丰富,棉纺织业、印染业发达;

森林资源丰富——木工; 动物大象:象牙; 烟花爆竹水泥建筑等; ④ 城市活跃,商业繁荣:

半岛,深入大洋:

印度洋、太平洋。在印度的东海岸、西海岸,有传统港口,沟通东西方

? 奥斯曼

① 封建所有制的土地制度,更彻底的军事采邑制度,蒂马尔; ② 地跨欧亚非,地中海与东方贸易的枢纽,因而商业发达。

(3)宽容的社会和宗教制度:最繁荣时期都是宗教和民族相互和谐交融时期。

四、16——18世纪:东方帝国普遍衰落?(依然繁荣,只是相对于

15

后来的历史发展走势而言)

16——18:历史变迁时期:东方人进入缓慢甚至停滞的时期。 如:清朝——重农轻商,重本轻末

(一)日本:

也有四民之分,武士为最上层; 自由商业在城邦国家便于发展。 余音石:《中国近世宗教伦理和商人精神》:认为明清时期,中国的士和商关系已经发生变化。例如:“古者,四民分;后也,四民不分”;“士商异术而同志”。儒学是商人经商的古道。

几个国家都是闭关锁国、盲目排外的,如下:

(二)明清中国:

几度海禁,严格控制管理海外贸易。

1、明代原本想发展海外贸易——比如郑和下西洋,中国商人团体在海外活动频繁;但统治者为了防止海外势力相互勾结危害统治,进行控制垄断,实行朝贡贸易体系制度,实质上控制海外私人贸易(要求外国贸易以朝贡形式实行,同时严控国内私商海外贸易);——人为地削弱了中国私商在海外的影响力,使得外国人很容易在国外垄断中国商品的营销;朝鲜、琉球贸易此时繁荣(外商垄断整个中亚地区市场,此二地成为贸易中转地)

2、1656——1683:清朝刚建立,防止南明卷土重来,推行禁海、迁界政策(商人禁止海外贸易,沿海居民强制内迁); 1684康熙平定台湾,禁海解除;

1715年:再次禁海,禁止中国商人和南洋地区通商——中国商业海外势力萎缩,葡萄牙以澳门为中心控制东南亚贸易; 清朝后期,鼓励商业:

广州十三行。但是在十三行制度之下,由十三行商人直接和外国商人在海上交易,收取一定税金,然后才运到广州、内地。外商严格限制于海上,不能进入内地。防止外商渗透的同时,把中国商人控制在对外贸易之外(只允许十三家商人)

(三)莫卧儿:不如清朝,政府轻视贸易,限制对外贸易更严格,政府不闻不问,只关注内部发展与稳定;

(四)奥斯曼:长期控制亚欧贸易,但海外贸易控制权被西方国家逐渐夺取,到18世纪中期从东西方贸易市场退出。“陆路让位于海路”。——贸易由奥斯曼的陆路到西方近代的海路。

造成文化短气

欧洲启蒙,大学制度诞生,大众化教育建立;中国、印度,大众化教育没有完善的机制。 韦尔斯:民众没有科学教育,国家……

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权力倾轧、贪污受贿……)。

东方衰落、西方崛起往往回归到:资本主义是否产生

16

五朵金花之一:中国有无资本主义产生 马克思·韦伯认为:资本主义的含义很严格。是一个系统性概念。(马克思认为是一个生产关系,相对宽泛)在16世纪欧洲开始发展走向成熟。资本主义系统要素:资本原始积累、手工业发展、市场、雇佣劳动、商业竞争。只是个别因素具备,称不上是资本主义。

马克思·韦伯在其《经济通史》中表述:现代资本主义产生有6个前提: 合理的会计制度,自由市场,理性的技术,可靠的法律,自由的劳动力,经济生活的商业化。

他还探讨经济之外的资本主义因素,如文化因素——《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在西欧新教地区,资本主义率先发展。

余音石《中国近世宗教伦理和商人精神》就是按照马克思·韦伯的理论分析中国商业,资本主义。(儒家同样催生资本主义的关系,只是不同于西方)

第六讲

现代文明的确立

主要内容:欧洲文明由不成熟到成熟的状态,科学民主

一、欧洲文明的不成熟性

1、商业资本的保守性:

欧洲因为地理大发现商业革命出现经济变革,但是商业革命是不成熟的,因为商业某种程度上具有保守性;仅靠商业资本并不能发展成为现代的资本主义。 关注流通领域——贸易投资,金融活动;而往往忽略工业发展。

例如:意大利威尼斯,佛罗伦萨,热那亚:早期在欧洲商业活跃,但先后衰落。 而工业资本代替商业资本成为现代文明的主流形态。 2、思想:

(1)宗教改革、文艺复兴等松动旧有思想,但尚未能从根本上促进人的思维独立; (2)宗教愚昧、迷信活动仍然盛行;宗教不宽容、惩戒异教徒(宗教裁判所). 3、政治:

王权绝对主义虽然在一定时期保证具有民族认同的依托,但是同时压制了民主和自由。

二、科学革命的产生

1、科学思维方式的产生

概念:此处科学不是指自然科学,而是一种合理的思维方式;建立在批判宗教裁判、神学的

基础上;是一个过程。 产生:

(1)神学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神学的双重性质:神学充当上帝捍卫者,论述证明上帝的存在和自然秩序是一致的。因

17

而对自然秩序进行研究——二者交融。神学要阐述神学原理和物质原理的协调性。结果是证明失败,却产生实验科学、严格的逻辑论证。 (2)哲学家和技师的结合。

科学产生要素:实践与思考(感性理性)。 ① 实践的动手的为低贱。 背景:中世纪哲学家指的是知识分子,研究抽象理论。如:巴黎教授研究马的牙齿数目,分析论证而不去检查马嘴;内科外科分等级:内科高级,外科高级(动手)

② 结合的原因:文艺复兴鼓励学者实践:“劳动是光荣的”,工匠地位提高,同为高尚;

修道士推动科研;

伦敦皇家学会:劳动和知识结合。知识分子在庄稼地轮船实践,致力于实验科学。皇室赐予纹章:我不追随任何权威,不要求上帝保佑,不需要尊敬任何大士???的言语。

(3)非欧洲社会对欧洲知识体系的挑战:地理大发现动摇欧洲人固有信念。

地理大发现,药品疾病食品之外,思想观念改变。相信世界不是以欧洲为中心,欧洲以及欧洲的信仰都不是独一无二。对欧洲以外世界的研究推动了科学研究,如:人类学,民俗学。促进科学思维。

? 涉及:

十七世纪欧洲,科学天才辈出;希腊时代最繁盛时期的科学成就因此而黯然失色。(植物学,生物,物理,化学,天文)但科学家生活境况不如意、言论不自由。荷兰相对自由宽容,因而众多科学著作出版于此。

天文学领域变革——科学思维方式产生:伽利略哥白尼牛顿——上帝不再是力量化身;新方法取代旧有认知。

重要人物:笛卡尔(法),培根(英),其思想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A:笛卡尔《方法论》:(科学地认知世界的方法)

(1)数学:算术符号化;坐标轴的创立;欧拉—笛卡尔公式V-E+F=2 叶形线;只有数学的演绎与推理才可解决问题。

(2)怀疑:直观得到的东西才是可信的;

分析:把研究对象分到最细小部分,找到最简单,因为只有最简单才可认知; 综合:让事物有序进行,由易到难; 归纳:无遗漏地列举,加以审视。 (3)产生唯理主义学派(法):逻辑推理分析得到结论,一切靠直觉得来,充分利用人类理性。

B:培根方法论:认识事物靠经验。

产生了英国经验主义。“经验主义之父”。

对已有事物分析比较排除归纳整理,形成经验。

胡适关于科学认知方法:“大胆设想,小心求证”。

前提:自然有规律,规律可循、可为人服务。

——西方哲学主流——儒学热是东方对人与自然认知的补充

针对此上主流学派,非主流学派强调非理性事物的存在,比如人心,无法工具理性去推理演义。如:杜维明

18

2、启蒙运动

要进入实践,因而借助科学方法涤荡中世纪落后习俗和观念,从而掀起启蒙。

(1)启蒙任务:

① 首先是宗教宽容和宗教自由; ② 宣传进步:

A:焕发乐观的思想,之前宗教强调人从天堂到地狱的堕落; B:宣扬理性;

“鼓起你的勇气,运用自己的理智”,用理性分辨推理好坏。培养理性是教育的中心任务,教授人理性的思维方法而不只是知识。沙龙流行:自由交流思想,学会思考。

(2)表现方式:

在各个国家表现方式不同,尽管范围是欧洲甚至到美国。

① 英国:没有时间段内的激烈思想 / 实践运动,而是潜移默化:

原因:宽松的政治和宗教环境;

经验主义影响。

代表:休谟,亚当斯密等。

② 法国:激烈的启蒙思想,具有典型意义:

原因:社会矛盾突出;

关注社会,强烈的批判意识,沙龙活跃,市民思想活跃,思想煽动性。 代表:伏尔泰。

(绝对王权主义在法国也是如此)

③ 德国:启蒙较晚;高举理性旗帜同时,对理性进行反省和批判:

(启蒙的思想以理性为工具批判社会现实,但理性的权威从何而来?) 思想风暴:德国哲学家,代表:康德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想象力批判》????沉重深刻而非是乐观; 理性不只是工具,理性本身是有目的有意义。

导致自然科学(建立在工具理性基础之上)和哲学(唯心主义)。

现今的自然科学无法反映事物的整体。 杨振宁:研究:物理——哲学——宗教

康德不变的原则:道德;科学

三、民主革命和民主化

科学不只是在自然科学领域如何认识改造世界,而且要用科学的思维关注人类社会。

(启蒙运动影响)科学:自然——人类社会的改造:理性的力量建立合理的政治社会制度。

1、合理的社会制度:自由、民主、平等

争论焦点:如何建立此制度。 人物: (1)(英)约翰·洛克《政府论》,现在称其为“自由主义政治哲学之父”。

19

① 承认人的自然状态:

在自然状态下,天赋人权:生存权、自由权、财产权;(强调财产权) ② 社会契约的观点:

以社会契约缔结政府; ③ 人民主权:

如果契约建立的政府践踏人权,人民有权推翻。(霍布斯强调君权重要性,甚至同意君主暴力,认为既然订立契约则遵守)

④ 三权分立:立法权、行政、联邦权(不是现今所言的三权)

书出版于1689年,英国光荣革命后,他推崇英国君主立宪制。

(2)(法)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保守——温和——激进)

① 伏尔泰:

A:自由派代表,提倡公正宽容,尤其是宗教宽容(从英国学习):

意图改造宗教使其人性化。 B:推崇思想言论出版自由:

“我不赞同你的观点,誓死捍卫你……的权利”。 C:主张建立开明专制(但在受到迫害之后改观),推崇英国,羡慕牛顿,自己葬在法国先贤……??? ② 孟德斯鸠:

代表作《论法的精神》(又译《论法意》) A:政治制度和地理气候的关系:

政体分为:共和、君主、专制;(本人倾向于君主立宪制) 专制政体适宜热带地区、版图辽阔的国家; 君主制???适宜版图稍小、气候偏寒地区。(吸收前人思想) B:三权分立:行政司法立法分权制衡。 ③ 卢梭:

崇尚民主共和体制;认为自由 < 平等。 代表作《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A:反对私有财产:

私有财产是人类不平等起源,私产破坏人的善良本性。 B:解决私有财产带来的不平等问题的措施:政治和教育( 《社会契约论》 《爱弥儿》 )

a.社会契约:观点同孟德斯鸠,希望建立一个政治共同体,这个共同体能够体现平等原则——公民平等订立契约;

b.推崇公意思想:所有人参与公共事务,必要时少数服从多数,为公众利益放弃个人幸福;(适合小国寡民的共合体)

(可能导致专制 如:法国大革命后,拿破仑

在全体公民投票之下,契约认同其专制)

c.认为教育应该春风化雨把人引向美好和原始的自由状态。

O(∩_∩)O~本人思想分裂:不完全相信人能够社会化,也渴望自然本性。

O(∩_∩)O 康德一辈子未出科尼斯堡,生活规律,崇拜卢梭。读卢梭新作打断其作息。 康德称卢梭“道德世界的牛顿”。

? 附:

启蒙思想渊源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东方,尤其是中国。西方传教士带回中国典籍思想。此过程

20

中欧洲启蒙思想家加深对于理性认识。

当时启蒙思想家认为:中国是理性典范;儒家是精华;中国君主是道德的开明的;中国科举官僚最有效率,具有社会阶层流动性;社会秩序性强~ ~

——这种观点是按需要出发,按照自己的思想支撑需求,想象东方社会

18世纪之后,西方文化占据制高点,看到东方弊端,态度:推崇——鄙夷。 19世纪:侵略。

关于启蒙思想的课外书籍推荐: 许明龙《欧洲 十八世纪的中国热》 朱谦之《中国哲学对欧洲的影响》 安田朴(法)《中国文化西传欧洲史》 夏瑞春 编 《德国思想家论中国》

第七讲

欧洲的政治革命

17——18世纪:因为民主革命伴随暴力,所以称为暴力革命 典型:英国、法国、美国

一、英国革命

1、理论指导:

① 经验主义;

1640年,十七世纪中期发生,相比一个世纪后的法国革命、美国革命,英国革命没有什么直接的理论指导,启蒙思想家的政治设计如果是指导的话,英国革命看起来缺乏理论指导。

英国哲学特别注重历史哲学范畴的经验主义:一切不是从教条书面获得,而是从历史进程中积累。对英国人潜移默化。这一经验就是:(1215年大宪章,规定了国王和一会之间的关系:国王的统治必须依靠议会,这成为英国政治的经验)

② 民主思想:

英国革命中,清教徒是领导者。一些学者注重英国革命的理论指导,认为清教徒为英国革命提供了理论指导。比如:约翰·诺克斯,拉瑟福德。发现现代民主需要的一些元素:君主永远在上帝和律法之下;君主永远受约束;etc

2、政治背景:

① 王权和议会之间权力分配矛盾:

革命爆发之前,詹姆士一世、查理一世等,推崇君权神授绝对王权主义,致使英国人思考:英国到底是君权治国还是议会治国?

导火索:国王随意征税致使内战爆发 结果:国王查理一世送上断头台;

21

克伦威尔作为英国革命领袖脱颖而出。(在革命中,他领导议会军队战胜国王。内战胜利后成为英国统治者。1649年建立共和国;1653年克伦威尔成为护国主,实质上是以议会名义实施君主独裁,至死也没有戴上王冠。但死后被挖掘尸体送上断头台)

3、1688年光荣革命:

王权在英国复辟。议会不满。不流血和平过渡。光荣革命后,颁布: 1689年《权利法案》 :规定国王和议会之间的权力分配:征税拨款战争议会决定、议会定期召开不得随意停止; 1701年《王位继承法》 :

规定:天主教徒在英国不能担任国王;

威廉亲王及其王后在百年之后,英国王位由德国的汉诺威王室亲王接任。

注:英国宗教改革之后信奉新教(变种的马丁路德新教),成为国教或安利甘教(???);但当时国王娶了天主教女人,生子信奉天主教。

结果:德国接过来的国王不擅长英语,长期不参与议会政事。其子英语掌握,但议会已掌控大权。

这两个法案决定了英国之后的政治制度建设。英国宪政制度建立于此基础。英国虽然是宪政,但一直是一个没有宪法的国家。具有众多法规作为依据处理。

君主立宪制确立持续到今日,没有出现问题,没有出现过革命。

——经验:革命并不是社会改造的必要条件,“旧瓶装新酒”。

1689年洛克政府论匿名出版,除了涉及人民主权、君主立宪、三权分立之外,还介绍了英国革命,向世界推广人民可以和君主之间可以通过社会契约建立和平政权。

二、法国大革命

法国大革命掀起了全球性的政治民主化浪潮,至今犹未衰竭。

(一)评价:

① 民主共和的潜能巨大:

人民走上政治舞台前方,扮演重要的政治角色。正因如此,法国大革命的强度,爆发力都是前所未有,包括对人性的摧毁。表现了人民大众的惊人潜能。 ② 传播思想,掀起全球革命浪潮:

不仅仅是一个国家,同时是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的革命,具有超越战争之外的思想:自由平等博爱。政治上似乎只有这一选择。赞成就是革命者,不赞成则是反革命。直至1917年十月革命,这一思想才略受冲击。 ③ 文化影响:(革命传递的文化信息)

如:A:现代政治术语出现:

恐怖,雅阁斌专政,公民(之前:先生小姐夫人,现:男公民,女公民),三色旗,自由树,平等面包。世界的行为习惯,政治符号等都产生了变化。 B:学派分歧:

史学不同见解甚至演变为政治意识形态斗争。史学家左翼右翼分派。

(二)背景:

1、社会阶级固化,追求平等:

22

英国人最大诉求是自由,法国人最大诉求是平等的价值。

分析:从社会状况看,英国社会相对公平,法国社会压迫严重普遍。社会三等级:最高等级是僧侣贵族,资产阶级、市民,农民。等级之间水火不容,社会裂痕找不到弥合点。

英国也有等级制度,但不至于如斯刻板墨守成规,法国贵族特权广泛:免税;高官垄断;贵族只能从政或农业,不能涉足商业。因而社会流通渠道中断,社会固化。英国则无此严格限制,可流通缓解。因而法国只能暴力革命彻底瓦解。

思想上,卢梭认为,平等是自由的前提。由于法国社会阶级固化,接受卢梭思想。中国和法国都是不平等严重,是暴力革命大国。 O(∩_∩)O今日的

中法关系~~今日研究经常把二者对比参考

2、法国大革命遭遇外国武装干涉:

革命后面临革命与反革命,包括对外的欧洲反法同盟战争和国内的革命,一次次把法国大革命推向高潮,传播其思想。

英法都经历君主立宪、共和制都失效,接着军事独裁,旧王朝复辟,又妥协实行君主立宪制。

英国:国王绝对王权——断头台——克伦威尔——光荣革命,君主立宪:稳定

法国:国王贵族压迫——革命——雅各宾派——拿破仑独裁、加冕称帝(法兰西第一帝国)——波旁复辟,君主立宪,暂时稳定后继续动荡。1871年才牢牢确立共和制至今。

3、雅各宾派恐怖统治:

与反法同盟威胁有关,要组织革命军,所以国内专政,一体化集权化于军事。

尤其咋巴黎:全面制定市价,防止商人囤积居奇;全民征兵;执行《政治犯罪嫌疑人条例》,镇压内部暴动,但扩大化倾向严重,恐怖统治,在押、判决处死众多,78%叛乱罪,1%贪污罪,19%思想上犯罪(于无声处叛革命)。集体处死行为众多。

(文学反映: O(∩_∩)O~ 见雨果《九三年》 )

情有可原:雅各宾执掌人年青热血(20多岁青年众多)

统治严酷,社会动乱,热月政变,激进的共和降温,革命尽头。 直到1799年,拿破仑雾月政变,颁布革命历。(热月,雾月,果月等O(∩_∩)O) 4、《民法典》( 《拿破仑法典》 影响与罗马法相提并论)法律形式确定了大革命成果:

① 私有财产权:

并且这一权利包括保护农民小土地所有制,但对工业发展客观上阻碍劳动力市场形成;英国则是圈地运动夺取小农土地;

② 破除等级。

(三)结果:

战争建立拿破仑帝国,征战——卫星国;传播革命思想。帝国1804年建立,1815年破产,波旁王朝复辟。拿破仑滑铁卢流亡岛屿。到1830年,波旁建立君主立宪制。

思考:

23

(1)法国通过大革命,建立的并非民主政体,而是君主立宪。 (2)革命的暴烈带来诸多弊端:专制主义;

服从领袖。(波拿巴主义)

让后来革命者自觉不自觉使用专制主义的强制手段,比如:雅各宾专政,拿破仑专制;还有领袖的权威、对领袖服从。这与现代民主政治不符。这些对后世影响深远。

? 附:

波拿巴主义:全民批准的个人独裁。

法国绝对主义王权深刻,具有典型性。如路易十四。

如果某种程度上专制主义传统深刻的国家,不自觉出现波拿巴主义。

O(∩_∩)O~ :

拿破仑宣告民主政治的时代到来。

在岛上写回忆录,对自己建立的帝国如此解释:帝国政府是共和政府的一种类型。 辩解:国家的形式和本质。帝国是政治形式,本质是共和。

三、美国独立战争

1、形式:独立战争:

一方面是民族解放问题,本身并非是对自由平等之类的追求,本身是殖民地。 尽管美国是殖民地时代,但其民主等制度已经生根。北美殖民地是美国民主政治的摇篮。 英国清教徒在本国政治理想难以实现,迁移至美国。有道德品性,接受过教育,有自由平等的思想。没有鲜明的复杂的社会阶层现象。意图在北美建立一个“山巅之城”: 《五月花公约》反映“山巅之城”:我们下面的签名人为了是上帝争光,发扬…精神,建立第一个殖民地……在上帝面前,通过在场妇女,全体建立政治社会,实现目的根据此契约建立法律命令…设立行政官员。

没有封建制度历史,阶级不明显,土地资源丰富,北美一张白纸容易写。 (历史、地理社会环境) (奴隶另当别论)

2、美国宪法:

宪法:独立战争之后,宪法是问题。历史上没有宪法,而法国革命政府宪法频繁。 美国宪法牢靠,建国基础:

“获得了类似于圣经的地位”。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用天经地义的圣经取代了教皇;美国革命用一纸文献取代欧洲国王的统治”。 美国建国不是历史传统。

桑巴特“美国例外论”:把美国历史定位为:创世纪 其实:片面强化个性

3、美国民主建设:原则民主与程序民主并重

① 独立宣言:原则民主

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这些不可剥夺的权利,包括生命权、自由权、追求幸福的权利。政府的权力是经同意产生的。当任何政府破坏人

民权利,有权……

24

(追求幸福的权利取代洛克的财产权,因为当时北美财富获得容易,而且很多人财产不是问题)

② 程序民主

不合理容易造成腐败。为民主者唾弃。德国民主理念很好,但是近代缺少程序民主的操作,甚至痛恨美国的程序民主。 ③ 州和联邦层面的不同宪法 ④ 强调民主建设的教育

认为民主不是游戏,不是投票就是民主,而有其自身内涵。通过教育使得民主成为生活一部分。托克维尔:《旧制度与法国大革命》 , 《论美国民主》 ⑤ 宪法不变,有宪法修正案

4、美国民主特点:共和代议制

英国虽有议会之母之称,但有争论,认为美国是代议制产生地。因为英国代议制无宪法,而是不断地逐渐地颁布法律。

卢梭:直接民主制,不需要代表。被美国否定,防止了其弊端。 美国革命给法国以影响。

美国理论实践,英国经验主义。

中国的宪政经验,研究关照别人,也要关注自身的历史经验。挖掘自己的道路。

第八讲

工业革命和工业化

工业革命:

1、时间:恰巧是法国革命腥风血雨的时候,在欧洲大陆革命的时候,英国“无声无息”地发生了革命。

从生产力演变看社会历史,人类自古而进经历三次变革: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工业时代(高科技、信息化时代,但尚未脱离工业文明) 原始文明——农业文明:传播用了几千年中东两河流域到斯堪的纳维亚(北欧)用了五千年;从墨西哥传播到北美的俄亥俄贺州用了2000年(?) 但农业文明到年工业文明只用了两百年左右。

工业革命:称之为革命,常理上是一种爆发的激烈的,但工业革命的爆发散发持续几百年,不符合革命的观点。工业文明的传播称之为工业革命最早使用的是英国史学家汤恩比。他再《十八世纪英国工业革命演讲集》中首用(?)

25

后人感觉到革命要素而称之,当时是无声无息地。马克思称工业时代为资本主义时代。比如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等作品,揭示了工业时代明显的变化。

2、原因:

技术变革是直接外在动力,背后是制度人文的因素。 从经济上看:技术创新、资本,市场,劳动力。

如果仅仅以工业技术考核,可能东方早就进入工业革命。李约瑟揭示了许多中国古代科技,但并未承认中国进入工业文明。

偶然的技术创新并不能完全引发一场革命。

技术创新——生产制度。推行手工工场,但手工发展的过程中,不是完全的家庭作业,而是讲究分工,并且分工相对细致化,从而培养了熟练的手工工人,亚当斯密国富论记载,一根针分为十四道工序,结果是,很可能在某个领域技术创新。

(一)以英国为例:

(1)自然资源:煤铁资源充分,为早期工业革命提供必需品。

(2)制度:稳定的政治制度(建立了近代民主体制,君主立宪制稳定)和

宽松的社会氛围。

A:工业革命前夕,英国发生过财政革命:

第一次大规模信用扩张发生在1688年之后。1689——1749年,英国国债数量从原来的100万英镑增加到8000万英镑。过程中还伴随着银行利息不断下降的事实。当时英国人口不到1000万。英国政府发现人民对政府体制是信任的,是立宪政府的副产品。议会主权,国王举债必须由议会通过。人们认为国王借债是有保障的。从而工业革命有了资本保障。 (现今的经济危机,不只是银行家经济学家的操纵,还有原因就是美国国民对美国政府的完全信任) B:圈地运动

小农不被保护,圈地运动;

小农竞争不过农业资本家,最终丧失土地 结果:

a.资本家资本更多,推行农业资本主义化; b.土地上释放大量劳动力进入城市。 C:航海条例 英国是海外霸主,葡萄牙西班牙掠夺的白银黄金都流入其他国家口袋。克伦威尔执政时期,英国海外扩张迅速,他通过航海条例,防止了和荷兰等国家争夺海外市场资金。

(3)过程:

A:首先是纺织业技术变革,织布机。 B:重要的是动力革命:瓦特蒸汽机。

这一年被称为奇迹之年。动力解放了人的双手。之前是风力水力畜力,受环境气候影响大。

C:结束标志:出现机器制造机器,及机械制造业的建立。 机器制造机器当中,重要的领头羊是铁路的发展。

26

1825年英国建立曼彻斯特到利物浦蒸汽铁路。首发式悲剧:伦敦经济学家哈斯金森在首发现场当火车开过来时,没想到火车带来如此大的吸力,被火车吸力撞倒,进入医院死亡。

文学作品的火车情节: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宁娜》;哈代《旅行中的男孩》;左拉《人心野兽》;《东方快车谋杀案》

火车某种程度意味着工业革命结束。(蒸汽创造火车)

D:生产制度变革:现代工厂制度取代手工工场和家庭作坊。

特点:集中生产;劳动力也是集中的;需要严格的纪律和严密的监督。 日出日落和气候不能成为结束开始的标志,而是工作表和机器的频率。传统的酿酒之类的产业仍需要手工。

(二)欧洲大陆的工业革命:

1、学界两派观点:

(1)英国工业中心论:欧洲大陆的工业革命都是因为英国工业革命往外散播,比如蒸汽机;还有英国工人度过英吉利海峡去帮助欧洲操作机器;还有企业家到欧洲大陆。

(2)另一派认为,欧洲大陆工业革命不同于英国。形成互补。比如:法国的很多工业领域和英国互补。欧洲大陆也会实现工业化。例如:比利时:欧洲大陆工业中心,19世纪初煤炭冶铁军工防止玻璃等已经繁荣。(英国岛国)

英国工业革命缓慢准备时期,不缺少任何工业要素,万事俱备;而欧洲大陆的工业革命很多必要条件不完备,比如资本、比如市场,不能水到渠成进入工业革命时期,外力不是来自于英格兰,而是来自于国家。欧洲工业革命的特点就是政府插手提供工业发展的帮助。荷兰认购股票国家捐土地给工业使用;英国铁路是私人筹资,欧洲大陆最初则是国家规划管理。

2、欧洲大陆工业革命的特点——典例: A:法国:

发展慢,程度低(相对英国)

原因分析:法国工业化程度低于英德。

(1)法国小企业多,比如家具服装业的生产。这是传统。法国今天此二行业今日成为时尚。当时却对机器需求低,对工业发展具有阻碍作用。1870年代,小企业只雇佣一两个人的小作坊多达10万家,占据当时企业数量的70%(?)

(2)法国小农阶层的汪洋大海。1881年,法国小农户(占地10公顷)占人民总数的90%,这是拿破仑的遗产。对工业是阻碍,对政治是拿破仑侄儿登上王位的助力。

(3)法国的金融资本活跃。法国的金融家操纵资本的特点是,不太关注工业本身,而是钱财的经营,主要是贸易。即使对工业投资也是投机心理。商业资本活跃,工业资本受阻。另外,金融资本和政府之间产生许多的政府腐败。

B:德国

由于长期不统一,德国工业起步晚。分裂的基础上建立了统一的市场:德国工业 会? 开始:19世纪50年代,1871年之后腾飞。发展迅猛。 原因:

(1)德国资源丰富。主要是煤炭和铁,德国的重工业发力大。

27

英国法国的轻工业市场已经成熟,市场占有很高,德国走重工业突破。三个重工业中心主要是:鲁尔,萨尔,西里西亚

(2)德国工业靠国家扶植,但政府特别注重教育。专家治国。

C:美国 特点:

(1)改造机器,对引进的机器做技术的改进,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的机器的发明 (2)推崇标准化生产,是美国制造业的灵魂。标准化生产的结果:廉价精准的产品 原因:

(1)美国纺织业不落后于英国,缝纫机、压棉机都是美国发明的。 (2)交通运输的特殊作用,铁路把东西部紧密联合。 工业革命的后果:

GDP迅速增长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人口不叫限制的话,每25年几何级增长。制约人口增长:预防性和现实性。预防性:自愿,人类的理性,婚姻中限制。

第九讲

现代文明的扩展

英国著名史学家霍布斯保姆,新左派。对中国影响重大。认为18、19世纪世界历史发展有一条主线:双元革命:法国革命、

无论是政治还是工业,都是新社会的胜利。革命的影响不可能局限于某一地区。应该是世界范围的影响。比如工业革命,向外扩散,依靠的是机器市场。政治革命传输的民主政治思想靠的是文化和武力。

19世纪上半期,这种扩散主要表现在欧洲,因为英国和法国的政治和工业运动。接着是欧洲邻近地区,比如中东、拉美。拉美在19世纪初发生一系列的独立运动。因之与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地的关系,即使隔着大洋依然扩散迅速。

一、现代文明在欧洲的扩散(非核心地区、非主流地区)

1、拿破仑:

法国大革命思想的传播,武力扩张推行,民法典。拿破仑一生征战60余次,败绩有20多。作家恒勃朗小说?记录了拿破仑第一场败仗——埃斯良战役。

2、欧洲革命:

1815年拿破仑下台之后,欧洲便陷在革命与反革命交织中。这一时期著名战争:意大利革命运动,1820年发生,被镇压,留下的经典音乐——拉特斯基进行曲。希腊:发动反对土耳其统治的独立运动,几年后胜利。拜伦曾经亲赴土耳其—希腊战场。后丧生于此战场。20世纪三十年代,西班牙曾经有过一段法西斯专政时期,这时期欧洲有一个世界范围内运动——“国际纵队”(左派人士)奔赴西班牙战场,支持西班牙运动。

28

3、俄国:

1825年俄国发生十二月党人起义。

俄国和普鲁士都没有接受拿破仑的民主推动——在拿破仑下台之后。

十二月党人:

身份:一批青年军官,家世身份地位好,受教育高 思想:

(1)法国自由启蒙思想; (2)俄国进步思想家影响;

(著名的是拉基舍夫“俄国第一个知识分子”,追求真理,抨击当权者被流放,开始俄国知识分子“殉难史”。推荐作品:俄国思想家宗教思想家比尔嘉耶夫《俄罗斯思想》)

(3)曾目睹西方先进经济,感到俄国落后。

1812年这批拿破仑最后下台结束帝国生涯,因为触碰俄罗斯溃败。他们在战场上追击进入巴黎,目睹西方发达的经济。哥萨克骑兵进入巴黎后,引起奇观。他们光身子在塞纳河便饮马、搭棚。O(∩_∩)O~ 回来之后看到俄国的混乱专制。认为沙皇制度和农奴制度是最糟糕的制度,导致俄罗斯贫困野蛮落后。开始成立秘密政治团体。他们颁布宪法草案,目标接近于新的法国。保守的也是君主立宪。土地制度也是借鉴英法。无论保守的和激进的,在废除农奴制、推翻沙皇的目的是一致。因此1825年策划起义。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去世,引起政治动荡。亚历山大一世接受启蒙思想表现为开明,此外是打败拿破仑的英雄形象。俄国政局混乱——康斯坦丁偏向于君主立宪,个人懦弱,即位不久让位于弟弟尼古拉一世。尼古拉一世崇尚君主至上专制。因此新政治团体革命。领导人临阵脱逃,革命混乱,失败后绞死、流放。但是塑造俄罗斯人革命英雄形象,是俄罗斯代代革命者开头)

结果:十二月党人起义对当时欧洲是很大的震动。沙皇专制制度一向是巩固稳定的制度,认为不可撼动,结果却出现裂缝。

4、普鲁士改革运动

(一)背景: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激发——拿破仑影响

1、战争:

拿破仑战争最大的结果之一就是对德国的征服,耶拿之战。拿破仑对德国几乎是倾覆。普鲁士改革有挽救民族危亡的目的。迎来觉醒的时代。 2、重要人物:

德国著名思想家哲学家费希特:在拿破仑统治德国时期,是柏林最活跃的学者,公开发表13个系列讲座——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说,德意志民族主义重要影响。

认为德意志民族有一种精神使它比欧洲其他民族尤其是法国人药高尚——德意志是元民族:历史发展中没有间断,所以高贵。表现在:高尚,淳朴,勇敢;法国是腐败堕落猥琐的。有元民族,因而语言是元语言。德意志之前没有民族意识,德语是“马车夫和马交流的工具”。

国民性焕发靠国民教育。要体现在各方面:经济——军事——学校教育。要求改革焕发国民精神。

(二)改革内容:(领导者:斯泰因哈登堡)

1、经济改革:

29

之前:农奴庄园制经济。农民奴役,人身依附于地主。 改革:把人从依附状态解放出来。

改革者斯泰因,法律意义上农奴获得自由。自由的农民可以获得部分土地,方法是赎买。无钱则借款、像银行贷款。意味着农民获得土地过程缓慢。史称之为“普鲁士道路”,不像法国一步到位,和英国圈地运动都是在剥削农民基础上发展起来。法国和美国的农业方式称之为“美国道路”(小农土地所有制实现容易)。

2、军队改革:

(1)新式军队:开创义务兵役制;考试。

法国军队都是自由公民组成,所向披靡。普鲁士效仿。传统军队军官由贵族把持,改革为考试——平时是知识教育水平,战争时考察能力。让有才干市民阶层子女进入此荣誉行业。

其军国主义不是战争狂,而是培养民族精神。

(中国某著名史学家认为,中国落后很大是因为兵制建设之后,缺乏从武精神。) 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用哲学研究的方式研究战争,注重精神在战争中的作用。 (2)军队改革效果的检验:反法战争。如:莱比锡大会战:指挥战役的军官是普鲁士人。1815年滑铁卢战役最后关键时刻是普利希尔,仍是普鲁士。

3、教育改革:

(1)思想代表:洪堡“新人文主义”。

法国人注重工具理性,实用性,为了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而德国人不同于此。 德国人崇尚的是德国式的启蒙。费希特、席勒等,都体现在教育体系系统改革方案中。如:席勒《审美教育书简》。注重人性培养,注重人的能力开发,培养完人。不是短期教育能够实现,是一辈子需要从事的事业。席勒演讲——受聘时就职演讲:为什么学习世界史。演讲轰动,最初在耶拿大学,后人多调整到耶拿市政厅讲堂。认为学习世界史是人性教育的重要方面。法国人的幸福概念在当时德国思想家眼中是具有贬义。法国人幸福是感官幸福感,满足感。) (2)表现:

A:小学传授一般知识;

B:中学——人文中学,全面发展。古典文化与自然科学为必修,不强调分科,而是大体系。

C:建立柏林大学:

世界现代大学鼻祖,成为欧洲至世界的典范。 大学需要寂寞,崇尚自由。(咱们的老校长蔡元培在德国受过洪堡精神教育O(∩_∩)O~)

1945年后分裂为:柏林自由大学、洪堡大学。

二、现代文明在拉丁美洲

1、事件:

1810——1825:独立运动,建立一系列民主共和国。

(直接受到来自欧洲核心地区政治民主思想影响。1865年,法国人首先使用拉丁美洲这一名字,为了区别北部美洲——盎格鲁萨克逊的北美。)

2、地理:

地理范围广袤,人口稀少。

30

3、人文:种族成分复杂,文化多姿多彩。融合同时分裂存在。

历史上拉美三大种族都交织。黄白黑。每个种族都没有绝对强大到消灭其他民族。融合碰撞。葡萄牙殖民地巴西:黑种人多;西班牙印第安殖民地:白种人?大多数地区是西班牙殖民地,只有巴西例外。——根源:教皇条约《 》。西班牙人向西,葡萄牙人向东。正好把巴西割给葡萄牙。因巴西木而得名。

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方式不同于盎格鲁萨克逊殖民方式。(殖民者把自己的制度带到殖民地)

拉美和北美因此差异巨大。

4、西、葡殖民地的行政管理体制:

(1)君主政治体制——总督制。

国王派遣总督全权管理殖民地。四个区域: ? ;新格拉纳达区;秘鲁区;拉普拉塔区。制度上,宗主国派评议组对总督监督,实际上总督权限巨大,天高皇帝远O(∩_∩)O~信息阻塞,传达慢。总督自行主张,公开服从国王命令,但不执行。 (2)议会制:总督统治之下,议会权限狭小。 讨论税收、公众权力、印第安问题。

5、经济制度:

(1)早期:米达制——徭役、强迫劳动。

没有政治制度,直接掠夺。白银开采巨量——人力需求——印第安人劳力死亡——黑奴(徭役,强迫劳动)。黄金、白银巨量开采某种程度上造成世界经济的繁荣。 理由:

① 新航线发现之前:欧洲人靠贵金属交换东方产品——东方自给自足,不需要欧洲产品。这写贵金属靠此。

② 新航线开辟:16——18世纪,走太平洋航线(阿卡普尔科航线,位于墨西哥靠近太平洋的一个港口)进入马尼拉(西属殖民地,亚洲唯一,今菲律宾),再到中国、东亚市场。马尼拉大帆船在当时著名。中国也因此成为白银帝国。打破欧洲中心论的书《白银资本》

(2)此后:

A:大庄园制:

从西班牙本土移植。掠夺印第安人,让印第安人从事劳动。类似于欧洲农奴制。 农产品主要是欧洲的产品。比如:大麦葡萄猪肉牛肉。

B:种植园经济:

在中美洲、加勒比海、巴西地区推行。作物主要是经济作物:甘蔗、蓝甘等。劳力是奴隶。类似于美国,黑奴劳动。 葡萄牙:最早黑奴贸易。

D :贸易:垄断

1) 不同于英国自由贸易:

殖民地贸易只能由宗主国进行,其他国家人不能在殖民地贸易; 殖民地之间贸易也严格控制。 2) 典型代表:双船队制度。

后来西班牙无敌舰队1588年被英国人打败。无法维持。走私普遍泛滥。英法荷等冲击。

31

第十讲

拉美独立运动

第十一讲

工业化国家的民主化改革

一、英国议会改革

? 光荣革命:王权和议会的分权

1、1688年形成的责任内阁制:

与今不同,国王仍有较大权力——如人命大臣。当时无首相。

① 沃尔波担任首相:

成为重要转折(善解王意,用金钱和职位腐败手段去维持议会的多数,让议会能够通过和国王意见相同的法案,对王室有利的法案。国王形成对议会法案通过的习惯。从而国王慢慢对议会的法案不再过问。内阁重要性提升,英国政治中王室权力逐渐削弱)此时期,英国出现新的惯例:

② 内阁得不到议会多数信任,内阁必须辞职;

③ 内阁遭到议会下院多数党反对,必须重新选举议会。新议会决定内阁的去留。入不信任,则内阁集体辞职。内阁和议会的关系加强,议会作用加强。

2、议会仍然不民主:

国王逐渐成为权力象征。到19世纪,仍未如今天般成熟——当时议会是不民主议会。现代意义上真正意义上民主的诞生,要求对议会的改造——此时议会是贵族精英占主导的地位。和大众民主政治似的脱节。当时情况下,甚至排除了工业资产者的势力。要求尽量扩大议会统治权,把权力转向不断发展的工业资产者手中。

议会不民主的原因:

① 议员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有限的:

32

被选举权——财产规定:农村生活的,拥有选举权的话,地租收入600英镑以上;城市年收入300英镑以上才可以成为国会议员。当时英国总共有2800人满足财产要求条件。 选举权:15万选民,而人口750万,选民人数只占总人数2%左右。

② 衰败选区:

城镇化,西北部成为工业文化中心,人口增多,而东北部农业老区人口减少。但选区情况为改变。农业人口占多数的选区议员席位仍然众多。人口不平衡,议员议席不平衡,出现衰败选区。

③ 议员选举中腐败泛滥: 卖官鬻(yu、)爵常见。一个议员席位平均售价2000英镑。 ——改革成为必然,

? 1832年议会改革:

1、动力: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向传统土地贵族发动攻势。 2、背景:

代表人物:约翰·穆勒(即约翰·密尔),大卫·李嘉图,边沁(英国古典政治学代表,英国功利主义之父))。 功利主义(边沁):避苦趋乐是人本性,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但社会整体常出现这种情况:个人避苦趋乐、自我为中心同时,能够使社会整体获得发展。个人和社会冲突时,需要通过政府是立法寻求不同利益者之间的一致性。口号: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多幸福。(改革判断标准)最大多数——越来越多人参与政治。著作:《政府片论》,《道德与立法原则绪论》。为人羞涩,理论传播不够。

约翰·穆勒:发现人才边沁,善于交际等。 三人碰头,造成英国舆论向土地贵族发难。

真正的收入来源是利润,国民财富能够增加依靠的是工业发展,要求自由贸易。地租不能带来利润。地租应该削减。此前粮食价格等都有政府保护,定价取消,对工业资产者有利。 ——经济上瓦解传统土地贵族势力。工业资产者上升。 3、结果:

① 衰败选区取消,腾出的议席重新分配,工业资产者代表进入议会。 ② 选举权的财产资格降低。选民增加到65万。

? 宪章运动:

时间:1838——1848年 口号:扩大选举权

1、内容与要求:

(1)成年男子选举权(相当于普选权),不论财产等条件; (2)秘密投票;

(3)废除议员候选人的财产资格限制。没有财产的工人只要有人支持也可以进入议会。 (4)议员要支付薪金。议会开会期间,工人不能工作,需要薪金。 (5)选区平等,议会选举一年一度。

2、结果:

要求过高,运动失败。后来在议会完善的过程中,这些要求逐一实现。

33

? 1867年第二次议会改革:

通过新法案,在1832年基础上更近一步:进一步取消衰败选区,降低财产资格,增加选民人数(225万)。

产业中相当部分成年男子进入议会。某种程度上标志着大众民主时代的到来。

1884:农业工人具有选举权; 1918:普选制;

1928:女子和男子平等享有选举权。

稍晚:之前英国女子运动已开展,战争影响——男子上战场。

特点:议会改革,和平过渡到大众民主。

二、法国:共和制度的艰难追求

过程激荡,问题:共和国——激进、保守、温和???

1、背景:拿破仑倒台,波旁王朝腐败,1830年再次推翻,建立君主立宪制王朝——七月王朝(1830年7月)

2、君主立宪制中的民主因素:

资产阶级王朝;金融资产者王朝——不是工业资产者,更别谈工人等。 七月王朝时期,奥尔良家族(金融商业资产)崛起。(O(∩_∩)O家族象征:雨伞~) 问题:金融大资产者权力掌握,民主局限。推进民主——革命。

3、1848年革命:(惨烈)

(1)结果:七月革命推翻,奥尔良家族被推翻,逃亡英国。资产阶级掌握新政权——法兰西第二共和国。(第一共和国:路易十六断头台之后。)

(2)问题:参加革命群体多,派别复杂,阶级利益矛盾突出。(共和派,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共和派内部分位三:保守,激进,温和) (3)民主进步:

① 普选制建立:临时政府颁布选举法案:年满21法国男性,家乡居住6个月,未被剥夺选举权,都可参与选举。

② 宪法:法国要建立共和国。

4、巴黎工人起义:

5月8日革命发生,工人贡献巨大;

发生:6月,政府派共和党人挑起工人发动起义。

目的:共和派政府镇压工人,确保政权把持在共和派手中。过程: 1848年起义中,工人拿起武器发挥巨大作用。

政府讨好:工人在国家企业就职,保证不失业,劳动时间每日减少一小时等条件。

阴谋:个月后政府封闭国家工厂。巴黎起义,10万民国家工厂工人出动。政府20万军队。工人牺牲惨烈。(雨果《悲惨世界》)

34

共和范围广阔,动荡。发生过帝制。 更大威胁共和制:君主派卷土重来。

规定:法国总统制,行政权归于总统,总统由选民产生。

1848年12月:参加第一次选举。各个政治力量登台。最活跃的是君主派人士,也分为三:正统派(波旁)、奥尔良派(卡纷雅克147万)、波拿巴派(路易·波拿巴,拿破仑侄儿,500万票)。选民人数750万,投票74%是路易·波拿巴。

选票多数来自农村——法国农民对拿破仑·波拿巴领导的革命政策的怀念。情感转移。希望通过路易波拿巴当选能够保全小农利益。 拿破仑·波拿巴唯一干净:流亡国外,未参与国内起义革命。积蓄力量重返,是社会主义者,参加过意大利烧炭党人活动。曾在巴黎暴动失败,进监狱,撰写社会主义著作。关于贫困和工人为题。越狱成功,到美国,后回欧洲,48年秘密回巴黎。 卡纷雅克指挥镇压六月革命。国会等都不干净。 操纵政治——独裁总统:

立法议会虽然是共和国,但保守共和派作用突出。路易·波拿巴也是保守派。选取1851年12月2日发动政变(当年雾月政变日子)。当日,公民投票以确定合法性(政变即是非法性)。12月20日,公民投票使独裁总统获得合法依据。

开始在三色旗添上yinghui,总统离开爱丽舍宫(总统),搬到fuleli宫,有人喊帝制。 12月2日,帝制获得选票绝对性赞成。拿破仑三世万岁~~~。 拿破仑、保罗(拿破仑之子)、三世。

O(∩_∩)O~黑格尔:“伟大人物历史上出现两次。”马克思补充:“第一次作为悲剧出现,第二次作为喜剧出现。”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1871年,拿破仑三世下台,帝国解体。颁布新宪法,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共和制真正确定。

1876?第四共和国。 戴高乐第五共和国。

德雷夫斯事件:一犹太军官被以叛国罪腿上断头台。——反犹情绪,政治不民主。 引起抗议运动:

代表:左拉(法国左派知识分子代表,就此案件发表文章:《我控诉---知识分子宣言》。 结果:平反。

被视为民主进步里程碑。

三、美国

内战。1848年(法国革命),托克维尔《论美国民主》获得第十二次印刷。他加了前言:“正当欧洲被战争??,只有美国??;美国却连骚乱都没有。??无政府主义和??没有市场。”

——讽刺。

1、背景:

1771独立宣言,建国纲领。

35

美国南部种植园经济——野蛮:黑人奴隶,法律上不想有人权,无自由,不能结婚,不能接受教育等。

(1)文化分歧:

① 奴隶制屡遭反对: A、宗教;

B、人道主义;

C、经济学原则——现代工业制度最有效率,黑人奴隶制度效率低下。 ② 维护奴隶制理由: A、种族歧视;

B、奴隶制帮助社会稳定秩序:奴隶不会失业、遭受饥饿、露宿街头,南北对比,秩序是自由稳固的基础。

(2)国外影响:

19世纪30、40年代,世界奴隶制废除运动展开。1833年,西印度解除奴隶制;法国??19世纪30年代,美国反奴隶制协会成立。 (3)经济利益矛盾:

重要原因:经济体制产生的利益差别,南北差距大。南北经济利益的矛盾: ① 土地问题:

南方:种植园种植棉花和烟草,对土壤肥力消耗大,必须更换开发新土地,奴隶主需要扩充新领土,认为买肥料不划算,愿意把资本投向买奴隶、扩展土地;

北方:自由农民众多,西进运动,资本家要在西部开发,建工厂。在西部,南北交集。 ② 关税问题: 南方:经济和国外紧密相连——棉花等出口欧洲尤其是英国,南部经济和市场联系一起,进口工业制品,来自英国,英国工业产品廉价。南部希望自由贸易。 北方:需要扶植本国工业发展,和英国工业竞争,必须贸易上关税保护。

2、结果:政治上争夺国家权力——议会。

美国议会由参众两院。众议院里北部占优势,人口多(南部奴隶不是人)。矛盾落在争夺参议院人数(参议院按州选举,每州不看人口数目一样) 问题:到底是自由州多还是蓄奴州多?

当时基本相当。

密苏里州冲突:1820年,密苏里州人数达到了建立新的州的标准,可以建立新州加入联邦政府。

密苏里协议被打破:

加利福尼亚因为淘金,人口多,建立新州以。自由州身份加入联邦。 1850年联邦补偿南方:对南方逃离至北方的奴隶遣返。

1854年:??无法解决。南北双方诉诸武力。美国内战。废奴运动变为激进。

《汤姆叔叔的小屋》出版:让美国200万人成为废奴主义者。南北党派政治力量壮大。民主党老巢在南方,内战前夜,1854年共和党产生。共和党主张废奴,但比较温和。企图通过限制奴隶制最终废除奴隶制。

1860年:410万选民投票,共和党林肯,民主党道格拉斯。结果186万支持林肯,137万支持道德拉斯。15个州人士拒绝投票林肯,南部10州无人投票林肯。林肯票多来自北方自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g03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