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笔记

更新时间:2023-12-20 05:00:02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发展心理学笔记

第一章 绪论

人的发展是指人身心的生长和变化

第一节 发展心理学的界说

一 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 :(一)心理学:研究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的一门科学

心理: 人在实践活动和生活活动中和周围环境发生交互作用,必须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主观活动 (二)发展心理学 :1 分类(1)从其层次上分(2)从其应用范围上分

2 定义: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到成熟、直到衰老的生命全程种希腊方式、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一门科学。简言之,它是研究毕生心理发生、发展特点和规律的一门科学(广义的是指动物心理学和民族心理学、个体发展心理学) 3 年龄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

4 研究心理发展的年龄范围包括两个主要部分,四个有关方面

(1)人的认知过程发展的年龄特征(2)是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征:①心理发展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②生理因素的发展; (3)动作和活动的发展;(4)言语的发展

5人的个体发展离不开种系的发展:种系发展: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①动物心理的进化过程②人类心理的进化过程 二 种系发展与个体发展

(一)种系心理发展 1 种系发展的进化进程 :(1)刺激感应性阶段(2)感觉阶段(3)知觉阶段(4)思维萌芽阶段 2 人类心理的进化进程 :(1)人类心理的发展A 人类祖先演变为人类的三个前提条件B 社会 (2)人类心理的特点A是有意识的心理;B是社会性心理;C是有语言功能的心理

(二)个体心理的发展 :1 其过程:(是社会化过程;社会化:是个体掌握和积极再现社会经验,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过程) 2 个体心理发展与种系发展关系理论

20世纪初霍尔的复演说: 把个体心理发展看作是一系列或多或少复演种系进化的历史的理论。(错在将他们等同起来) 三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一)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二)年龄特征 第二节 发展心理学的发展 一 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和演变

(一)诞生:产生于19世纪后半期,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是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儿童心理》是一部完整的儿童心理学,包括三部分:儿童感知的发展;儿童意志的发展;儿童理智的发展 (二)演变:西方心理学产生,形成,演变和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1)19世纪后期之前为准备时期;(2)从1882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其形成时期

(3)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是西方儿童心理学的分化和发展时期 (4)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是其演变和增新时期 二 从儿童发展到个体毕生全程发展的研究

(一)霍尔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扩大到青春期

《青少年心理学》确定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范围;即儿童心理学研究儿童从出生到成熟各个阶段心理特点。他是最早正式研究老年心理的心理学家《衰老、人的后半生》

(二)精神分析学派对个体一生全程的发展率先作了研究 荣格:最早对成年期心理开展?..

(三)美国心理学的问世及研究 何林渥斯:最先提出要追求人的心理发展全貌 《发展心理学概论》世界上第一部发展心理学著作 古德伊洛弗 :主张对人的心理研究《发展心理学》

对成人心理发展作了有创新意义的研究表现在:对成人记忆的研究;对成人思维的研究(里格);对成人智力发展趋势的研究(西切);对成人道德发展的研究(埃若蒙);对成人自我概念发展的研究(贝尔特斯;是上述最有影响的心理学家) 三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

1 重新验证国外的研究分现,对比国内外人类心理发展的异同点,揭示中国人类心理发展的特点

2 研究中国人心理发展特有的和重要的现象,也就是揭示中国文化、经济和政治背景下心理发展的特点 3 修改心理学的旧概念与旧理论,创立心理学的新概念与新理论,以适应与中国人心理发展的特点 4 在研究方法上的改进和创新,积极寻找适合于我国国情的研究方法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途径是——摄取、选择和中国化

(补充:杜威提出了“儿童中心主义”教育原则;施大伦提出辐合说,认为遗传与环境是不可分的) 第二章 发展心理学理论

第一节 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

创造人:弗洛伊德,故又称弗洛伊德主义(其核心思想是情欲说)在心理方面最有代表性的理论观念是:弗洛伊德和艾里克森的心理学观点 :

一 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1 他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医生和心理学家 2 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提出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及人格发展观(人格学说) 本我:是原始的,本能的,且在人格中最难接近的部分,同时它又

是强有力的部分,它包括人类本能的性的内驱力和被压抑的习惯倾向

自我:是遵循现实原则的,因此它既是从本我中发展而来,又是本我与外部之间的中介 超我: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 良心:是超我惩罚性的,消极性的和批判性的部分 自我理想:是积极的雄心,理想所构成,它希望个体为之奋斗。

(二)弗洛伊德心理发展阶段说 :心理性欲发展阶段理论是他关系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

他把里比多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 口唇期(0-1); 肛门期(1-3); 前生殖期(3-6)又叫恋母情结阶段; 潜伏期(6-11); 青春期(11或13)。

二 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美国精神分析医生;提出发展渐成说)

(1)婴儿期(出生到2岁);----希望; 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 (2)儿童早期(2-4岁)---意志 自主对羞怯和疑虑 (3)学前期或游戏期(4-7岁)---目的 主动对内疚 (4)学龄期(7-12岁)----能力 勤奋对自卑 (5)青春期(12-18岁)---忠实 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6)成年早期(18-25岁)---爱情 亲密对孤独 (7)成年中期(约至65岁)--关怀 繁殖对停滞 (8)成年晚期(老年期至死亡)---智慧 自我整合对失望

合法延缓期:在青年期这一阶段,埃里克森提出,他认为这时的青年承继儿童期之后,自觉没有能力持久地承担义务,感到要作出的决断未免太多太快,因此,在作出最后决断以前要进入一个一种暂停的时期,用以千方百计地延缓承担的义务,以避免同一性提前完结的内心要求。

评精神分析:提倡本能决定论,否认人的意识作用,基本上是荒唐的、错误的、但是他们深入了解儿童内心世界的精神和方法,则是可以借鉴的。 第二节 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

行为主义---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创造; 它的突出特点是:强调现实和客观研究 一 华生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一)华生认为心理的本质是行为

他的心理问题上的突出的观点是环境决定论,表现在:

1 否认遗传的作用; 2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认为环境与教育是行为发展的唯一条件。

(1)他提出的一个重要论断,即构造上的差异及幼年时期的训练上的差异足以说明后来行为上的差异 (2)提出教育万能论 (3)华生的学习理论(学习观点的基础是条件反射)

二 斯金纳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一)行为的强化控制原理(积极强化与消极强化) (二)儿童行为的实际控制 :

1 育婴箱的作用(尽可能避免外界一切不利刺激创造适宜儿童发展的环境)2 行为矫正(消退原理)3 教学机器和教学程序 斯金纳与华生的不同:区分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三 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从社会角度研究学习问题,强调观察学习,认为人的行为的变化,既不是由个人的内在因素,也不是由外在环境因素所单独决定的,而是由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所决定的,认为人通过其行为创造环境条件,并产生经验,被创造的环境条件和作为个人内在因素的经验又反过来影响以后的行为。 (他偏重人的行为的研究,但没有给认知因素应有的地位,)

1977年《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及其过程:注意、保持、运动复现、动机过程

社会学习在社会化过程的作用: 1 攻击性;2 性的作用;3 自我强化;4 亲社会行为

评行为主义:行为主义对心理、儿童心理学进行了客观的研究,是应当肯定的;但它们这种否定意识,否定儿童的主动性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则是完全错误的。 第三节 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

1 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用以解释人类心理的本质上与动物不同的那些高级的心理机能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人类的心理发展规律受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制约

2 他探讨了“发展”的实质,提出其文化—历史发展观 3 他提出了教学与发展,特别是教学与智力发展的关系的思想 ①最近发展区②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列③关于学习的最佳期限问题 4 他分析了智力形成的过程,提出了“内化”学说 第四节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一 皮亚杰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核心是:人类的认识不管有多么高深,复杂,都可以追溯到人的童年期,甚至可以追溯到胚胎时期 理论基础是:生物学;逻辑学;心理学

发展的实质和原因

1 皮亚杰的发展观 :强调儿童本身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知识不是简单的算子,它必须通过儿童自身的动作和运算才能获得 属于内外相互作用的发展观,即他既强调内外因的相互作用,又强调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心理不断产生量和质的变化 2 本质和原因 :相互作用论:他认为心理、智力、思维、,既不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源于主体的动作,主体的动作乃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不断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过程就是心理发展的本质原因 发展的因素与发展的结构 :1 心理发展的因素:成熟;物理因素;社会环境;平衡

2 儿童心理发展的结构 :(1)他首先认为心理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2)他认为思维结构有整体性;转换

性和自调性三要素 (图式:是指对一个事件基本要素和相互关系的抽象表征

当同化占优势时,儿童就会出现自我中心主义,歪曲现实;当顺应占优势时,儿童就会完全按照事物外部特征来塑造自己的动作。思维的机制就是同化于顺应两种机能不断从低级的平衡到高级平衡的过程)

发展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 (2)前运算阶段(2-7), (3)具体运算阶段(7-12); (4)形式运算阶段(12-15) 二 新皮亚杰主义的简述 第五节 朱智贤的心理发展观 一 探讨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

1 先天与后天的关系(先天来自后天,后天决定先天) 2 内因与外因的关系

3 教育与发展的关系(心理发展是由适合内因的一定的外因决定的) 4 年龄特征与个别特征的关系 二 强调用系统的观点研究心理学

三 提出坚持在教育实践中研究中国化的发展心理学

(补充:格塞尔的成熟势力说及其双生子爬梯实验;彪勒和维也纳学派;瓦龙和巴黎学派;考夫卡、勒温和格式塔学派) 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 发展心理研究概述

一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功能: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二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特殊性 :1 它是专门研究个体心理如何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变化的 2 它的研究对象的范围跨度很大,从新生儿期直到老年期 3 就研究过程而言,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还是一个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 4 研究对象的意识性可能使他们的反应中带有许多掩饰甚至虚假的东西; 5 研究对象的心理的许多方面是不稳定的,这种特性也可能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6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既是生物的实体,又是社会的实体,社会性是其显著的特征 7 研究者不能随意控制或操纵研究对象 8研究者不仅要从科学的角度考虑。而且还要从道德,伦理及人道的角度考虑

三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1 客观性原则 2 矛盾性原则 3层次性原则;(右深层次与表层次之分) 4 教育性原则;(要符合教育的原则,是否有利于被试的身心健康、有利于被试的心理发展、有利于教育这一问题) 5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第二节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设计

一 发展心理学研究设计的基本内容 :1 明确研究目的与选择研究对象 2 选择研究方法与设计方式 3 确定研究变量与观测指标 4 选择研究工具与材料;(两种方式:购买或选择现有的研究工具和仪器;自行编制)

5 制定研究程序和选择研究环境;(四方面的内容:确定研究材料的组织和呈现方式、顺序;操作研究变量的有关方法和研究程序安排;拟定指导法;制造无关变量的各种方法) 6 考虑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方法 二 纵向研究的设计 (普莱尔最早运用系统追踪观察法纵向研究)

1 定义 2 优点 :能系统地、详尽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量变质变的规律性

局限性:样本的减少(部分被试可能因各种原因失掉);反复测量(可能影响被试的发展、情绪,从而影响的数据的可靠性);时间较长。 三 横断研究设计

1 定义 2 优点: 可以同时研究较大样本,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收到大量数据资料,成本低,费用少,省时省力 缺点: 缺乏系统连续性,难以确定因果关系,取样程序也较复杂

四 聚合交叉设计 优点既可以在短时内了解各年龄阶段儿童心理特点和总体状况,又可以从纵向发展角度认识随年龄增长而出现的变化发展,还可以探讨社会历史因素的影响。 第三节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 观察法 1 定义:是研究者通过感官或一定仪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儿童心理发展和行为表现,并由此分析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和规律的一种方法

2 观察设计三步骤:确定观察内容;选择观察策略;制定观察记录表 3 优①可获得当前的有关信息,②可获得能直接报告或不便报告的对象的有关信息③真实而自然;④不要求对象的合作, 缺: 二 访谈法 1 定义:研究者通过与儿童进行口头交谈,了解和收集他们有关心理特征和行为的数据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2 种类:据访谈的内容和过程有无统一的设计要求和结构分,结构访谈和非结构访谈; 据访谈时是否借助一定的中介物分,直接访谈和间接访谈;

3 注意问题 :试验前要充分熟悉访谈的内容; 建立友好、合作的交谈气氛; 轻松自如; 关键是把握谈话的方向; 现场少说,事后多记,也可以?..

4优:有利于对心理教育问题进行深入、广泛研究;能灵活地、有针对此能够地开展资料收集工作;可以保证收集到的资料具有较高的可靠性;适用范围广。

缺:准确可靠性受研究者素质的影响;某些问题不宜进行谈话;费时费力费财;所获得的资料难以量化;受环境、时间、对象情绪状态的制约

三 问卷法 1 定义:是研究者用统一、严格设计的问卷来收集儿童行为的数据作用的一种研究方法

2 特点: 3 内容 4 注意问题 5 优:内容客观统一,处理分析方便;节省人力时间经费;匿名性强,回答真实;样本大;

研究间接化,相互效应小。 缺:灵活性不强;指导性较低;深入性不够 6 设计原则:目的性原则;计划性原则;全面性原则

四 测验法 1 定义:通过测验量表来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一种方法,即采用标准化的题目,按照规定程序,通过测量的方法来收集数据资料

五 试验法:指对研究的某些变量进行操纵和控制,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的方法 第四节 发展心理学研究结果的分析与呈现 一 发展研究结果的定性分析

1 定性分析:对发展研究结果的质的分析,是运用分析和综合,比较和分类,归纳和演绎等逻辑分析方法,对研究所获资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揭示其发生、发展的规律,为研究结果的解释和理论的构建提供依据 2 特点:(1)它是建立在描述基础上的逻辑分析或推断 (2)它侧重揭示心理发展过程中的现象或行为的意义 (3)倾向于对研究结果进行归纳分析 (4)它不仅注意对研究结果分析,更重视对相互关系的分析 3 步骤 (1)确定定性分析的目标 (2)根据定性分析的目标对研究结果进行推理 二 发展研究结果的解释

1 研究结果的解释 就是对已分析的数据及其关系进行说明,揭示其意义

2 研究结论的概括性:指根据研究机构及其解释作出的研究结论可以应用或推广到其他情境或人群的合理程度 四 发展研究报告的撰写

1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报告是指表达研究过程和结果的文章,也称研究论文

2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标题、前言、研究方法部分、研究结果部分、分析与讨论、结论部分、考文献部分、附录摘要。 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新趋势 :一 研究思路的生态化; 二 研究方式的跨学科和跨文化的特点 三 研究手段的综合化和现代化 四 多元统计技术的大量应用 五 研究各方面的计算机化 第四章 胎儿的发展

胎儿期:指从受孕到出生这段时间 胎儿发展

一 合子的形成(精子,卵子; 在宫颈外接受精细胞,女子一生排卵数目为360—420个,生育年限为30—35年; 卵细胞存活24小时,精细胞存活48小时左右,一月可能受孕的时间3天左右)

二 胎儿生长的阶段 (一)胚种阶段(0—2个月) (二)胚胎阶段(3—8周)(第八周,开始有点人样,开始骨化) (三)胎儿阶段(9—38周)(266天)(身长20周;体重;在第29周胎儿的皮下开始长脂肪)

三 胎儿的产出及孕妇药物的使用1 分娩过程(三个阶段) 2 分娩中药物的使用 第二节 母亲自身条件对胎儿的影响 :1 母亲的体重(超过或低于标准体重的25%) 2 母亲的身高(只有140cm左右) 3 母亲的孕史(四次以上) 4 母亲的营养(最后三个月影响最大;影响有:小,死胎;早产,低体重;缺乏正常数量的脂肪组织;智商低,低体重。) 5 Rh因素 (母为Rh-; 父儿为Rh ) 6 母亲的年龄(超龄;年龄太小;15 或35以上) 第三节 母亲的疾病对胎儿的影响

一 畸胎的形成 :头,脊柱形成的关键期是孕后3—5周;心脏第3—6 周;其他大多在怀孕的第二个月;故胚胎期是整个怀孕期发展的关键期 二 母亲的疾病

第四节 药物及烟和酒对胎儿的影响 :一 药物的影响 二 酒精的影响 三 吸烟的影响(怀孕最后三个月的影响最大) 第五节 母亲的情绪状态对胎儿的影响 一 精神压力对胎儿的影响

二 极端情绪对胎儿的影响(儿茶酚胺; 精神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偏执型人格症, 妄想型人)

三 母亲的情绪影响胎儿的途径(通过母体所释放出的神经激素;影响时间是在母体怀孕3—4个月以后,此前的影响只是身体方面的

四 母亲对胎儿的情绪的影响会持续多久(长期的) 第六节 母亲所处的环境对胎儿的影响

一 化学物质对胎儿的影响 二 辐射对胎儿的影响 三 高空飞行对胎儿的影响 第五章 婴儿心理的发展

它是儿童心理发育最迅速的时期,也是个体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婴儿生理发展及其心理学意义

婴儿生理发展:是指其大脑和身体在形态,结构及其功能的生长发育过程 第一节

一 婴儿的生理发展 :(一)婴儿大脑功能的新认识 1 婴儿大脑的形态发展 :(1)脑重与头围 ( 2 )大脑皮质 2 婴儿大脑的机能的发展 :婴儿大脑的形态的发展,为其脑机能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1)脑电图 (2)皮质中枢 (3)大脑单侧化:就是在其大脑某个半球建立特定功能的过程 (婴儿大脑是按照其基因结构的顺序发展的,遵循头尾原则

和远近原则,,此后脑中发展最快的是区域是脑干和中脑) 后天环境影响与婴儿脑的发展 (1)婴儿脑的可塑性:婴儿脑的大小和功能都受后天经验的影响和制约,

(2)婴儿脑的修复性:婴儿脑损伤后,大脑可以通过某种类似学习的过程而获得一定程度的修复。

婴儿生理发展过程及其正常值 1体重(3.3――3.4kg) 2身高(50cm左右) 3上下部位与胸围 4 牙齿与骨骼发育(骨龄:婴儿实际成出现的骨化中心与正常的标准之比)

二、婴儿动作的发展 :动作的发展是其活动的直接前提,也是其心理发展的外在表现 动作的发展和新生儿动作的研究 婴儿动作发展的一般进程(有两方面的内容:行走动作的发展和手运用技能的发展 --远近原则,粗细原则,上下原则 三、动作发展对心理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理论假说 “预先成熟”与“可能成熟”之争:“预先成熟”认为,动作是“预先成熟”的结果,后天经验在动作发展中只扮演最普通的支持者角色; 可能成熟认为:机能发展可以引发或转换出新的结构。 助长与诱导之争:

评:这两种理论对于结构-机能之间关系的争论,导致了对动物作在婴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的不同解释;可能成熟论者认为,运动经验是心理发展的必要前提, 动作发展诱导心理发展。另一种观点认为:运动经验只是加速和提前了心理发展,动作发展促进了心理发展。 第二节 婴儿认知的发展

一、感知觉的发生与发展

(一)视觉的产生与发展 1视觉的发展:(胎儿中晚期)2立体觉的发展颜色视觉的发展 (研究婴儿视敏度的三种方法:视觉偏爱法;视觉诱发电位测量法;视动眼球振颤法。婴儿生命头半年是视敏度发展的关键期) (二) 听觉的发生发展 1听觉的发生 2听敏度的发展 3视听协调能力的发展 (三) 味觉(3个月);嗅觉(7、8个月); 触觉(49天);的发生发展 (四)空间知觉的发生发展 :1方位知觉的发生发展 2距离知觉的发生发展 (吉布森、瓦尔克设计了“视觉悬崖”实验

物体知觉的发生发展: 1形状知觉的发生发展 2大小知觉的发生与发展

(感觉统合:将人体器官部分感觉信息组合起来,经大脑统合作用,完成对身体内外的知觉,并作出适当的反应,只有通过感觉统合,神经系统的不同部分才能协调...个体与 环境才能 ) 二、注意的发生与发展

新生儿喜欢注视曲线,已具有物体形状、大小、知觉横常性

幼儿是观察力初步形成的时期,表现在:(1)观察的目的性;(2)持续性; (3)细致性;(4)概括性

观察力发展的大致方向:(1)从无意性向有意性发展; (2)从冲动性向思考性发展; (3)从笼统的未分化向精细的方向发展; (4)整体与部分从分离到统一。 三、记忆和学习的发生发展

(一)1记忆的发生(个体记忆发生的时间是妊娠末期) 2记忆的发展(帕波塞克最早采用经典条件反射研究婴儿期的记忆) (二)学习的发生发展

1学习是指婴儿在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获得经验或由此引起个体倾向与能力变化的过程

2婴儿学习的三个层次 :①习惯化:是一种由于重复或不断受到某种能导致个体选择性定向反应的刺激而引起的个体对该刺激反应建设的现象。是婴儿早期一种重要的学习形式,也是记忆的重要标志。②经典或工具性推荐方式;③语言的掌握、概念的学习等各种类型的学习

3学习的发生(胎儿末期)学习的发展 四、思维的发生发展

问题解决是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的形式 1思维的发生(三个月的婴儿) 第五节 婴儿言语的发展

语言发展从儿童在一岁左右说出第一批真正能被理解的词开始,将词的出现为分界将整个过程划分为语言准备期和语言发展期 语言准备期分为反射性发音阶段和牙牙语阶段 一、婴儿言语发展理论 语言与言语的基本过程

语言具有社会性和生成性; 区分语言和言语即区分社会性语言和个别性语言;

言语是实际的话语,实际上是包括听读说写等过程; 语言是以词为单位,以语法为构造规则而组成的一种符合系统。 语言只有通过言语活动才能体现其作业交流工具的职能。

言语过程包括:言语感知;言语理解;言语表达。(言语知觉是言语活动的首要环节) 婴儿言语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 强化说:言语的获得就是条件反射的建立,而强化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巴浦洛夫;斯金纳)

转换生成说:语言是利用规则去理解和创造的,而不是通过模仿和强化得来的;语法是生成的;每个句子都有其深层和表层结构。(乔姆斯基)

模仿说:阿尔波特率先提出关于言语获得机制的最早理论,他认为婴儿语言是对成人语言的模仿,是成人语言的简单翻版; 班杜拉....;怀特赫斯特的选择性模仿:认为婴儿言语的模仿是有创造有选择的。

认知学说:强调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对言语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影响;皮亚杰认为语言是儿童的一种符号功能,语言源于智力并随认知结构的发展而发展。

二、前言语的发展(0-12个月)

言语知觉的前言语发展: 1妊娠中后期; 2新生儿期;3发音游戏期;4语音修正期;5学话萌芽期; 语音的前言发展

前言语交流的发展:1 前言语交流的目的性;2 ...指代性;3 ...约定性。 三、言语的发展(10-14个月)

儿童早期词汇中普遍表现出词的使用范围的扩张,还出现一种相反的情形。 第一批词的产生及其生态学分析

场合约定性:第一批词只能用来指代很有限的某个特定情景下发生的某一特定事物,还不具备概括意义,只具备原始的指代性,对应式的象征性和一定的交流意义,就好像某一特定场合下特定事物的伴随物一样。

去场合约定性:是婴儿真正掌握词语,获得概念的重要途径。其外在表现为,原本只用于特定场合、特定事物的词语,现在迁移运用到与此事物有关的不同场合 词语的获得与运用 表现在三个方面: 四 言语发展

儿童话语的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从混沌一体到逐步分化; (2) 句子结构从不完整到逐步完整;从松散到严谨; (3) 句子结构由压缩、呆板到逐步扩展和灵活。

语言爆炸现象:婴儿19个月时已能说出约50个词,此后,婴儿掌握新词的速度进一步突然加快,平均每个掌握月25个新词 双词句的形成及其机制(电报句) 语法的获得(句子的理解先于句子的产生) 第六节 婴儿的气质类型 婴儿的气质

气质:是指婴儿后出生最早表现出来的一种较为稳定的个人特征

一、气质的类型及其特点 :气质类型是指表现在人身上的一类共同的或相似的心理活动特征性的典型结合。 传统的四重类型说 :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

巴浦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 :弱型—抑郁质; 强而不平衡型—胆汁质;强而不灵活型—粘液质;强而灵活型—多血质。 托马斯—切斯的三类型说(最有代表性) 1 容易型;2 困难型(10%); 3 迟缓型(15%) 布雷泽尔顿的气质三类型说 1 一般型( %);2 活泼型;3 安静型。

巴斯的活动特性说(巴斯、普罗敏据婴儿在各种类型中的不同来分) 1 情绪性婴儿;2 活动性婴儿;3 社交性婴儿;4 冲动性婴儿

卡根的抑制—非抑制说 1 抑制型; 2非抑制型

二、气质的稳定性和可变性(进而表现为气质发展的连续性和不连续性) 三、气质对早期教养和发展的意义

婴儿气质对早期教养的影响主要体现为:不同气质类型的婴儿对早期教养适应性和要求不尽相同 婴儿情绪、社会性的发展

一、 最初的情绪反应 :伊扎德:惊奇、伤心、厌恶、初步的微笑和兴趣 孟昭兰:兴趣、痛苦、厌恶、微笑四种。 二、 社会性的微笑 1 自发的微笑(0—5周) 2 无选择性的社会性微笑(3、4周;第8周会对一张不移动的脸持久笑) 3 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6个月起) 三 、婴儿的依恋

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着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鲍比尔、埃斯沃斯将依恋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1 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出生—3个月) 2 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5—6个月) 3 特殊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3岁)

埃斯沃斯等通过“陌生情境”研究法,根据婴儿在陌生情境中的不同反应,分为三种类型:

1 安全行为依恋(积极良好的依恋);2回避型(无依恋婴儿);3 反抗型(茅盾型依恋)。2、3是不安全依恋;消、不良 其依恋的性质根本取决于与婴儿有关的婴儿的母亲的行为。

四 早期的同伴交往 (社会指向行为:指婴儿意在指向同伴的各种具体行为,婴儿在发出这些行动时,总是伴随着对同伴的注意,也总能得到同伴的反应。 )

经历三个发展过程:1 以客体为中心阶段; 2 简单交往阶段; 3 互补性交往时期。

缪勒、范德从社会技能把它划分为四个阶段:1 简单社交行为; 2 社会性相互影响; 3 同伴游戏; 4 早期友谊。

第六章 幼儿心理的发展

幼儿期指儿童从3岁到6、7岁这一时期,又称学前期

游戏成为他们的主导活动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最好形式,其认知活动带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和不随意性。但是抽象概括性和随意性也开始发展。

第一节 幼儿神经系统的发展

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最快,成熟最早,幼儿期接近成人水平; 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最快,成熟最早,它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了自然物质基础。

一 大脑结构的发展(继续发展,表现在) 1 脑重量继续增加(新生儿25%;三岁75%;7岁达到成人水平) 2 大脑皮层结构日趋复杂化(神经纤维髓鞘化,脑内部成熟的主要标志。) 3 脑电波的变化(O—T—P—F线路:枕,颞,顶,额叶) 儿童大脑是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的,而且这一过程是不可逆的

二 皮质抑制机能的蓬勃发展 :是儿童认识外界事物和调节控制自身行为的生理前提。 第二节 幼儿的游戏 一 游戏的理论 (一)早期的传统理论

1复演说: (霍尔):认为游戏是远古时代人类祖先的生活特征在儿童身上的的重演,不同年龄的儿童以不同形式重演祖先的本能特质。

2 精力过剩说:(席勒-斯宾塞)把游戏看作是儿童借以发泄体内过剩精力的一种方式 3 机能快乐说:(彪勒)强调游戏是儿童从行动中获得机体愉快的手段

4 生活准备说:(格罗斯)把游戏看作是儿童对未来生活的无意识的准备,是一种本能的练习活动 5 娱乐-放松说(拉扎勒斯-帕特瑞克)认为游戏不是源于精力过剩,而是来自于放松的需要。 6 成熟说: (博伊千介克)反对生活准备说,认为游戏不是本能,而是一般欲望的表现 (二)当代的游戏理论 1 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游戏也有潜意识成分,游戏是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愿望和克服创伤性事件的手段 艾里克森:从新精神分析的角度解释游戏,认为游戏是情感和思想的一种健康的发泄方式。 2 认知动力说:(皮亚杰)

认为游戏是儿童认识新的复杂客体和事件的方法,是巩固和扩大概念机能的方法,是使思维和行动结合起来的方法。 3 学习理论(桑代克) 认为游戏也是一种学习行为,遵循效果律和练习律,受到社会文化和教育要求的影响。

4 中国心理学家认为(1)游戏具有社会性; (2)是想象与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结合,不是社会生活的简单翻版; (3)是儿童主动参与的,伴有愉悦体验的活动。 二 游戏的种类及其发展

按游戏的目的分类 1创造性游戏(由儿童自己想出来的游戏,有角色游戏;建设性游戏;表演游戏) 2教学游戏(是结合一定的教育目的而编制的游戏) 3活动性游戏(它是发展儿童体力的一种游戏) 皮亚杰根据儿童认知发展阶段把游戏分为:练习游戏;象征性游戏;有规则游戏。 帕藤按照儿童社会性发展: 第三节 幼儿言语的发展

一 词汇的发展 1词汇数量的增加(幼儿期是一生中词汇数量增加最快的时期。直线上升。3-4岁增长最快) 2词汇的内容不断丰富 3词汇的范围不断扩大(名、动、形;但虚词没有明显增加) 4积极词汇不断增加 积极词汇:指儿童既能理解;又能正确使用的词汇

消极词汇:指或者不能理解,或者有些理解却不能正确使用的词汇 造词现象

二 语法的掌握和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语法的掌握趋势: 1从简单句到复合句(2岁前儿童使用复合句,但比例小;幼儿较易掌握联合) 2从陈述句到多种形式的句子 3从无修饰句到修饰句

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三岁前儿童主要是对话语言;六岁言语具有情境性特点)

幼儿言语的发展还表现在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上,连贯言语和独白言语的发展儿童口语表达能力发展重要标志。 第四节 幼儿认知的发展

信息加工观点:认为把认知功能看作是用不同的知识单元工作过程,这些知识单元有四类:图式、映像、概念或范畴、判断 一 记忆的发展

记忆是人积累生活经验和知识的基本手段,也是高级认知过程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记忆就是一个信息输入、编码、储存、检索和提取的过程 记忆容量的增加: 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工作记忆:是指在短时记忆过程中,把新输入的信息和记忆中原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的记忆

无意识记忆和有意识记忆的发展 有意识记的出现标志着儿童记忆发展上的一个质变 有意识记效果优先于无意识记。但无意识记占优势 形象记忆与语词记忆的发展(语词记忆发展速度优先于形象记忆) 幼儿初期,语词记忆在发展但形象记忆任占主要地位

卡尔恩卡(1)无论哪个年龄阶段,形象记忆效果都优先于语词记忆 (2)它们都随年龄增长而提高,而语词记忆发展速度高于形象记忆。 它们的区别是相对的

记忆策略和元记忆的形成(自我监控和自我检查能增加儿童回忆的信息)

1 记忆策略的形成 记忆策略:是人们为有效地完成记忆任务而采用的方法或手段

两种记忆策略: (1)复述(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储存策略) (2)组织(系统化):指个体指出要识记材料所包含项目间的意义联系,并依据这些联系进行记忆的过程,包括对信息储存和提取两方面的系统化。 (10岁儿童自发地应用归类策略以提高记忆效果)

2 元记忆的形成 元认知:是儿童对自己认知功能的认识和控制力加工,评价监控。 元记忆就是关于记忆过程的知识或认知活动, 弗拉韦尔认为:关于记忆的元认知知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 ⑴关于记忆主体方面的的知识; ⑵关 于记忆任务方面的知识; (3)关于记忆策略方面的知识。 测量记忆最好的方法:再认、重组、回忆 二 思维的发展: 幼儿思维的特点 主要是他的具体形象性以及进行初步抽象概括的可能性;

1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是主要特点 :所谓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是指儿童的思维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即凭借具体形象的联想来进行的,而主要不是凭借对事物的内在本质和关系的理解,即凭借概念、判断和推理来进行的 2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开始萌芽(幼儿中期以后) 明斯卡娅,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3言语在幼儿思维发展中作用日益增强 思维的抽象概括性和对行动的自觉调节作用是人的意识的两个基本特点 皮亚杰关于幼儿思维的研究 特点:相对具体性;不可逆性;自我中心性和刻板性。

相互作用论: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不是单纯地来自客体,也不是单纯地来自主体,而是来自主体 对客体的动作,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1皮亚杰关于三座山测验(以自我为中心;但博克、唐纳德逊反对此观点)

2守恒:这是皮亚杰的术语,这对物质从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时,物质含量保持不变的认识。5-6岁守恒转折期 3类包含:即一类物体及其子类的关系。 最初概念的掌握 1最初的词的概括和概念的掌握 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的反映; 概念形成是指概念从无到有的历史演变

概念掌握则是对个体而言,是指儿童掌握社会上业已形成的概念 概念的掌握过程也就是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过程,

幼儿概括的特点:(1)概括的内容比较贫乏; (2)概括的特征很多是外部的、非本质的 (3)概括的内涵往往不精确 2最初实物概念的掌握 3最初数概念的掌握

所谓掌握数概念,包括理解:(1)数的实际意义;(2)数的顺序;(3)数的组成

数概念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最初对实物的感知;继之对数的表象,最后到数的概念水平这样的过程。

4类概念的掌握(维果茨基;链概念:幼儿分类时,不断改变标准会以形状,会又以颜色或大小为分类基础。

皮亚杰;幼儿不用分类方法,而用主题分出经过了三个阶段,主题概念;链概念;充分必要特征基础上的概念。) 抽象逻辑思维的初步发展

抽象思维: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概念、判断、推理来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本质联系的过程。 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表现在儿童对....

推理:是判断和判断之间的联系, 是在已有判断的基础上推出新的判断。

1关于幼儿演绎推理的研究 2关于幼儿类比推理的研究 :类比推理某种程度上属于归纳推理,它是对事物或数量之间关系的发现和应用。 3关于幼儿推理过程发展的研究

(1)推理过程随年龄增长而发展, (2)各步实验中推理过程可以划分为三种水平(推理水平的提高表现在:推理内容的正确性;推理的独立性;推理过程的概括性及其方式的简约性) (3)儿童推理方式的发展是由展开式向简约转化 (五岁前展开式;五岁后是简约式;5-6岁是两种方式的转化时期。) 幼儿个性的初步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人是个性与社会化的对立统一体

社会化:就是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获得他所处的社会的各种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知识技能,成为独立的社会成员并逐步适应社会的过程 社会教化:这是生物个体按照一定的社会文化的要求教化为社会个体的过程。 第五节幼儿个性的初步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

一 自我意识的发展 (总趋势: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 自我概念的发展, 自我评价的发展,(3.5—4岁) 自我评价的特点:1 从轻信成人的评价到自己独立的评价; 2 从外部行为的评价到内心的品质的评价; 3 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到比较细致的评价; 4 从带有极大主观情绪性的自我评价到初步比较客观的评价。 1 依从性和被动性;2 表面性和局部性;3 情绪性和不确定性。

(三)自我情绪体验的发展(4;5—6岁) 自尊感稳定与学龄初期

幼儿自我情绪体验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情绪体验项社会性情感体验不断深化,发展同时又表现出易受暗示性。 (四) 自我控制的发展(4—5)

麦克拜::运动抑制;情绪抑制;认知活动抑制;延缓满足。 自我控制是协调与他人关系的必要条件 卡根将人的认知方式区分为冲动型和熟虑型 二 道德认知的发展

道德:是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道德品质:又称品德;是一个人依据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行动时表现出来的一些经常的、稳固的特性。 品德发展是儿童社会化的核心内容。

从心理学角度将品德分为三个基本成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幼儿道德认知是指幼儿对是非,善恶行为准则和社会道德规范的认识

皮亚杰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研究: 皮亚杰是第一个系统研究儿童道德认知问题的心理学家;将之分为三个阶段: 前道德判断阶段;他律道德/道德实在论阶段;自律阶段/道德相对论阶段。

中国关于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研究

三 侵犯行为和亲社会行为(出现于婴儿期) (一)侵犯行为/攻击行为:是针对他人的敌视、伤害或破坏性行为 工具性侵犯:指向渴望得到的东西;以伤害他人作为达到非侵犯性目的的手段;

敌意性侵犯:以人为定向,旨在伤害他人。 1 侵犯行为理论 2 侵犯行为的性别差异 3 侵犯行为的发展:为特殊目的指向特殊的人的真正侵犯性行为;一般发生在四岁左右。 4 侵犯行为的社会因素 5 侵犯行为的控制

(1)消除对侵犯行为的奖赏和关注; (2)榜样和认知训练策略; (3)移情训练; (4)创造减少冲突的环境。 (二)亲社会行为/向社会行为/利他行为:指向他人或社会有利的行为及趋势。 自主利他行为:指亲社会行为的动机出于对他人的关心;

规范利他行为:指亲社会行为的动机是期待个人报偿或避免批评。

1 亲社会行为理论:(1)社会生物学观点: (2)社会学习理论:(移情反应的条件化;直接训练;观察学习) (3)认知发展理论:

2 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3 亲社会行为的训练

手段:(1)对儿童进行角色扮演训练; (2)行为强化训练和自我概念训练; (3)榜样示范。 四 性别角色认同和性别化

性别化:儿童获得性别认同和关于他所生活的社会认为适合于男人或女人的动机、价值、行为方式或性格特征的过程。 性别角色认同的一般概念

1 性别认同/理解性别:是对一个人在基本生物学特性上属于男或女的认知和接受。

2 性别角色标准 性别角色:是被社会认可的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上的一种地位,也是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方式和态度上期望的总称。

3 性别角色认同:是对一个人具有男子气或女子气的知觉和信念; 4 性别角色偏爱:指对于性别角色相联系的活动和态度的个人偏爱。

性别恒常性的发展:(1)性别认同2—3岁; (2)性别稳定性4—5岁; (3)性别一致性6—7岁。

性别同一:根据身体结构和功能来确认自己是男或女性; 性别角色同一:根据社会对性别角色的要求来确认自己。 认同:一个人接受并内化另一个人的价值观和信念的过程。

性别化的发展 :1 性别认同的发展 2 性别角色标准的获得 3 性别化行为的发展 (三)性别化理论

社会生物学理论:强调两性间的发生学和荷尔蒙的差异在儿童性别中的决定作用; 精神分析学理论:性别化是儿童与同性别父母认同的结果之一; 社会学习理论: 直接训练,观察学习

认知理论: 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部分依赖于儿童认知发展。

五 同伴关系和社会技能训练 儿童同伴关系:是儿童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儿童间的,特别是同龄人间的人际关系。它存在于整个人类社会。 同伴关系的作用: (1)同伴可以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 (2)同伴交往为儿童提供了学习他人反应的机会; (3)同伴还是儿童特殊信息的渠道和参照框架; (4)同伴还是儿童得到情感支持的一个来源。 同伴关系的发展 社会技能的训练 第七章 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 总特点:协调性和过渡性

第一节 小学儿童的学习

一 小学儿童的学习特点 (一)学生学习的一般特点 1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知和认识活动要越过直接经验的决定 2 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的认识活动; 3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运用学习策略的活动;

(学习策略:是指在学习活动中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而学会的规则、方法和技巧,是一种在学习活动中思考问题的操作过程,是认识策略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表现形式。)

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和认知活动的动力; 学习过程是学生获得知识经验、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力能力,提高思想品质水平的过程。 (二)学习对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三)小学儿童的学习特点 年龄阶段所特有的特点

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 (1)小学儿童的学习动机(年龄越低动机越具体) (2)小学儿童的学习兴趣: A由对学习的外部兴趣到对学习的内容的兴趣; B由不分化到逐步产生对不同学科内容的初步分化性兴趣; C 对有关具体事实和经验的知识较有兴趣到对有关抽象因果关系的知识兴趣初步形成; D 游戏因素的作用逐渐降低; E 在阅读方面,一般从课内阅读发展到课外阅读,从童话故事到文艺作品和通俗读物; F 对社会生活的兴趣逐步扩大和深化。) (3)小学儿童的学习态度 A对教师的态度; B对集体的态度; C对作业的态度; D对评分的态度。 (4) 小学儿童的学习能力 二 小学儿童的学习障碍

学习障碍:指那些能听又无显著的智力缺陷,然而在行为与心理上表现出相当的偏差,以致无法良好地适用家庭生活,在学校中靠通常的教育方法未能有效学习的儿童。

学习障碍的分类: (语言接受和表达方面的障碍;阅读和书写方面的障碍; 算术方面的障碍)

学习障碍的症状:(1)感知思维和语言方面存在的障碍; (2)在行为、情绪和社会性方面的障碍; 其他方面的问题,如发育迟缓,品行问题等。

学习障碍的特征:(差异性;缺陷性;集中性;排除性) 学习障碍产生的原因:1937年,奥顿提出大脑皮质控制理论

假设:(1)胎儿期,出生前,出生后的轻度脑损伤或轻度功能障碍;(2)遗传—素质假说 (3)生物学假设:轻度脑功能失调是中枢神经间信息传递的结果 (4)心理与环境假设(环境不是学习?..一个直接引发因素,却是一个主要影响的因素)。 学习障碍的预防和矫治 :(1)避免可能造成损伤的因素; (2)注意儿童的心理健康,培养健康人格 (3)关心儿童的学习,及早提供对差生的帮助:A 提供特殊教育;B 进行行为矫正(有两条途径:应用操作条件反射技术直接改进儿童的学习技能;运用操作条件反射技术改善学习障碍儿童有效学习的行为方式。) 第二节 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

一 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朱智贤 :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 客体永久性:当客体在眼前消失,儿童依然认为它是存在的。 客体永久性的建立标志着儿童已把主客体分化开来(一周岁)

1 在整个小学时期内,小学儿童的思维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

2 小学儿童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存在着一个明显的“关键年龄”(四年级,约10—11岁) 3 小学儿童逐渐具备了人类思维的完整结构,同时这个思维结构正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发展(7—8岁辨别思维已萌芽;10—11 死于初步形成)

4 小学儿童的思维,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平衡性。 二 小学儿童思维基本过程的发展 1 概括能力的发展

他们只能利用某些已经理解了的事物的特征或属性进行概括, 而不能充分利用包括在某一个概念中的所有的特征或属性。 小学儿童数学概括能力分为五等级: (1)直观概括水平; (2)具体形象概括的运算水平; (3)形象抽象概括的运算水平; (4)初步的本质抽象概括的运算水平; (5)代数命题概括运算水平。

一年级基本属于具体概括水平;二三年级基本属于具体向形象过渡时期;四年级进入初步的本?. 2 比较能力发展( 随年龄和年级的增长而不断的提高;不同性?.) 3 分类能力的发展 三、四年级是字词概念分类能力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三 小学儿童概念的发展

小学儿童概念的发展的特点

(一)小学儿童概念的逐步深刻化:(在性质方面逐渐从事物的直观属性中解放出来,而以本质的,一般的因素为形成基础。 (二)小学儿童概念的丰富化

1 字词概念的发展(错误的定义;概念的重复;功用性或具体形象的描述;接近本质的定义或作具体的解释;本质的定义。) 2 数学概念的发展

(三)小学儿童概念的系统化。 四 小学儿童推理能力的发展

抽象逻辑思维 推理:由一个或许多判断推出一个新的判断的思维过程

1 直接推理:由一个前提本身引出某一个结论的推理 2 间接推理:由几个前提推出某一结论的推理。

归纳、演绎推理的四级发展水平: 推理能力的发展趋势:(1)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既存在着年龄差异,又表现出个体差异; (2)随着年龄的增长,推理范围的抽象程度增加, 减少,推理的正确性增加; (3)在运算能力中,儿童掌握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的趋势和水平相近。

思维规则的发展趋势: 简单—复杂;单因素—多因素;不正确—接近正确;极低水平的定性定量—高水平的定性定量。 五 小学儿童思维品质的发展特点:(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 第三节 小学儿童的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 一 小学儿童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的成熟往往标志着个性的基本形成

角色意识的建立标志着儿童的社会自我观念趋于形成(角色意识的发展特点:小一到小二处于上升阶段,其中小一到小二的上升幅度最大;小三到小五处于平衡阶段;小五到小六处于第二个上升期。) 发展趋势:随年龄增长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 自我概念的发展特点

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人身体能力,

种特殊习惯、年龄、现象、思想和情感组织联结在一起贯穿于经验和行为的一切方面 。自我描述反映其对自我的认识,是从比较具体的外部特征的描述到??(具有具体性和绝对性)

自我评价 :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分和标志; 其基本趋势是:从某些类型的活动,和行动中逐步区分出这样或那样的?. (1)从顺从别人的评价到有一定独立见解的评价 (2)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到对自己个别方面或多方面行为进行优缺点的评价; (3)开始出现对内心品质进行初评; (4)由具体的评价到抽象的评价; (5)稳定性

达蒙.哈特尔认为自我意识系统包括四个自我范畴:身体的自我;活动的自我; 社会的自我;心理的自我。 自我体验的发展特点: 自我体验主要是自我意识中的情感问题;自我体验的一个表现形式即儿童的自尊心。 二 小学儿童的社会性认知

社会性认知:是指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情绪、思想、动机的认知,以及对社会关系和对集体组织间关系的认知,与认知能力发展相适应。

发展趋势:(1)从表面到内部; (2)从简单到复杂; (3)从呆板到灵活的思维; (4)从对个人及即时事件的关心到关心他人利益和长远利益; (5)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 (6)从弥散性、间断性想法到系统的,有组织的综合性的思想。 1 角色采择技能及发展阶段

角色采择:也称观点采择,是指儿童采取他人的观点来理解他人的思想与情感的一种必需的认知技能。

塞尔曼 提出其分为的阶段: 阶段0:自我中心或无差别的观点(3—6); 阶段1:社会信息角色采择; 阶段2:自我反省角色阶段; 阶段3:相互性角色阶段; 阶段4:社会和习俗系统的角色替换。 2 对社会关系的认识: 三 小学儿童社会性交往

(一)父母儿童关系: (1)它们交往时间发生变化; (2)所处理的日常问题的类型发生变化;(3)冲突数量也减少了(4)在纪律约束,技术和控制过程方面采用推理。

(二)同伴交往与团体形成 :同伴交往的特点:(1)与同伴交往的时间更多,交往形式也复杂 (2)儿童在同伴交往中传递信息的技能增强 (3)儿童更善于利用各种信息来决定自己对他人所采取的 (4)更善于协调与其它儿童的活动 (5)开始形成同伴团体

1 小学儿童的友谊 塞尔曼提出:友谊阶段,(1)儿童还没有形成友谊的概念(3-7岁); (2)单向帮助阶段(4-9); (3)双向帮助阶段(6-12); (4)亲密阶段(9-15); (5)友谊发展的最高阶段(12岁开始)。 2小学儿童的同伴团体 特点:

影响: 提供了学习与同龄伙伴交往的机会;提供了形成和评价自我的概念。 集体的特点: 共同的目标;统一的领导;共同的纪律;共同的舆论。 自发团体分类:亲社会团体;非社会团体;反社会团体。 师生关系: 1 小学儿童对教师的态度 2 教师的 第四节 小学生的品德发展

一 品德发展的基本特点(协调性) :(一)小学儿童逐步形成自觉地运用道德认识来评价和调节道德行为的能力; (二)小学儿童的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 (三)自觉纪律的形成和发展在小学儿童品德发展中占有相当显著的地位; 自觉纪律:是一种出自内心要求的纪律。是在儿童对于纪律认识和自觉要求的基础上形成起来的,而不是依靠外力强制的纪律。 总之,其品德从习俗水平向原则水平过渡;从依附性向自觉性过渡;从外部监控向自我监督过渡; 从服从型向习惯型过渡。 存在关键年龄(三年级下学期前后)

二 小学儿童道德动机的发展

特点:(1)有服从向独立发展 (2)由具体、近景向抽象、远景发展 (3)逐步产生道德动机的斗争,但激烈的冲突较少。 三 小学儿童品德心理特征的发展

(一)道德认识:主要指儿童对社会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是非观念的认知。包括对道德观念的掌握和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 小学儿童从客观向主观判断在6-7对之间;从本身好坏作判断在8-9岁之间;3—5 年级是儿童纪律发展的关键时期。 1 小学儿童道德观念的发展; 2 道德判断: 从受外部环境的制约逐步过渡到受内心的道德原则、道德信念的制约。 (二) 小学儿童道德情感的特点

道德情感:是直接地与人所具有的,对于一定道德规范的需要相联系的一种体验,是一种高级情感。 道德行为的特点

道德行为:是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的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待他人和社会的有道德意义的活动。 佩克;哈维格斯特

1 亲社会行为:即准备帮助他人或采取有益于他人的行为; 2 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企图伤害他人的行为; 3 道德意志行为

4 道德行为习惯:是与一定的道德需要、道德倾向相联系的自动化的行为动作。

(社会强化、榜样、行为目标、行为后果以及短期训练都可能影响儿童的道德行为) 盖福特—分化理论:指智力因素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生分化,由某种单一的、笼统的能力逐渐变化为一组或多组结构松散,彼此独立起作用的能力因素。

婴儿的智力测验:(1)格塞尔发展程度表;(2)贝利婴儿发展量表 第八章 中学生心理的发展

中学阶段:初中 11、12—14、15 青春期/少年期 高中 14、15—17、18 青年初期

第一节

一 生理发育高峰 :个体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 生理发育三大巨变:身体外形的改变;内脏机能的成熟;性的成熟。 二 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 ⑴生理变化对心理活动的冲击(成人感和异性)⑵心理上的成人感于幼稚性的矛盾(不平衡性) 成熟性表现在他们产生了对成熟的强烈追求和感受

幼稚性表现在其认知能力、思想方式、人格特点及社会经验上

1 反抗性与依赖性; 2 闭锁性与开放性; 3 勇敢与怯懦; 4 高傲与自卑; 5 否定童年又眷恋童年 (三)易出现的心理及行为偏差

1 心理生物性紊乱;(主要表现在主体对自己身体机能的异常关注及对某些正常疾患的过分夸大。 2 自杀的倾向及行为; 3 青春期精神分裂症 第二节 初中生智力的发展

一 初中生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皮亚杰认为初中生处于形式运算阶段)

主要特点:思维的抽象逻辑性。表现在: 运用假设 逻辑推理:演绎推理的发展顺序是,最先掌握的是直言推理—复合推理和选言推理—连锁推理; 归纳推理的发展顺序是,最先掌握的是排除推理中的干扰—改正错误—运用推理去解决问题。归纳推理能力高于演绎推理能力。 运用逻辑法则(矛盾律;排中律;同一律) 二 思维品质的矛盾发展

(一)思维的创造性与批判性日益明显

思维的创造性:即思维的独创性,是人类思维的一种形态。它是在问题情景面前、采取新颖、独特的对策去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品质。(求异思维与求同思维是主体思维的两个方面,求异发展快)

思维的批判性:思维活动中善于严格地分析思维材料并精细地检查思维过程的一种品质,它具有分析性、策略性、全面性、独立性以及正确性的特点。

(二 )思维的片面性与表面性依然存在

片面性主要表现在:思想的偏激与极端,不能全面辩证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是抓住一点而不计其余。 表面性:他们分析问题时,还经常被事物的个别特征或外部特征所困扰,难以深入到事物的本质中。 总之,初中生思维发展也具有矛盾性,同样体现出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三 )思维中自我中心再度出现(区别) 1 初中生的自我中心与幼儿自我中心的区别

自我中心:是皮亚杰用来描述一种独特思维方式的术语,指主体在思考问题或进行判断时受自己需要和情感强烈影响的倾向。 (幼儿十分专断,决不在意别人怎么想,别人是否能够接受和理解这个结论。) 2 初中生思维中自我中心的表现

虽然他们能区别自己与他人的想法,但却不能明确区分他们自己的关心焦点的不同所在 假想的观念;独特的自我

第三节 初中生个性的发展

个性特点有二:不平衡性;极端性/偏执性 一 自我意识高涨

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 (第一个飞跃期是1—3岁)

突出表现是:初中生的内心世界越发丰富起来,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常常将很多心智用于内省。 二 反抗心理

主要表现为对一切外在力量予以排斥的意识和行为倾向。

(一) 反抗心理产生的原因 1 自我意识的突然高涨; 2 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过强; 3 独立意识。

(二)反抗心理的表现 第一个反抗期:2—4岁,主要指向身体方面; 第二个反抗期:出现于初中阶段,主要针对某些心理内容。

易出现反抗行为的具体情况: 1 独立意识受阻; 2 自主性被忽视或受到妨碍; 3 当个性伸展受到阻碍; 4 当成人强迫初中生接受某种观点时。

反抗方式具体表现:1 态度强硬,举止粗暴; 2 漠不关心,冷淡相对; 3 反抗的迁移性。 (即当某一人的某一方面引起了他们的反感时,就倾向于将这种反感及排斥迁移到这一人物的方方面面, 甚至将这个人全部否定,) 三 情绪表现的矛盾性特点(具有两面性),

(一)强烈、狂暴性与温和、细腻性共存; 情绪的温和性:是指个体的某些情绪是在文饰之后,以一种较为缓和的形式表现出来。 情绪的细腻性:是指个体情绪体验上细致性的特点。

(二)情绪的可变性和固执性共存 情绪的可变性:是指情绪体验的不够稳定,常从一种情绪转为另一种情绪的特点; 情绪的固执性:是指情绪体验上的一种顽固性。

(三)内向性和表现性共存 情绪的内向性:是指情绪表现形式上的一种隐蔽性; 情绪的表现性: 指在情绪表露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带上了表演痕迹。

四 人际交往上的新特点 ①逐渐克服了团伙的交往方式;②朋友关系在初中生的生活中日益重要;③与异性朋友之间的关系,表面上看并不相互接近,而是相互排斥;④与父母关系的变化:(情感上的脱离;行为上的脱离;观点上的脱离;父母的榜样作用削弱。)

五 初中生的消极心境 个体要达到身心和谐就必须完成心理的整合过程。

心理整合过程至少包括:持续性环节;统一性环节。(通过持续性环节,个体意识到现在的我是由过去的我发展变化而来的,自己的现在和将来都是在过去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通过统一性环节,个体能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各方面统一,协调的整体。) 消极心境: (一)烦恼突然增多:1 不知道应该以何种姿态出现于公众面前; 2 与父母的关系出现裂痕; 3 不知如何保持或确立自己在同伴人之中应有的地位。

(二)孤独。(青春期到青年初期被称为“心理上的断乳时期”,意指从这时期起,个体将在心理上脱离父母的保护及对之的依恋,逐渐成长为独立的社会成员。)

(三)压抑(是当需求、愿望等不能得到满足和实现时,产生的一种心理体验。) 第四节高中生智力的发展

一 高中生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总特点 (一)高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已具有充分的假设性,预计性及内省性; (二)形象逻辑思维处于优势,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 (三)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在高中阶段进入成熟期。 二 高中生形式逻辑思维发展的特点 主要表现在:概念、推理、和逻辑法则的运用能力等方面。

三 高中生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趋于占优势) 辩证思维:是反映客观现实的辩证法,是主体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辩证法所进行的思维。 (形和辩是抽象思维的两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形是辩的基础,辩是形的发展。) 第五节 高中生个性的发展

一 自我意识的高度发展

(一)高中生自我意识的基本特点 1 自我意识中独立意向的发展; 2 自我意识成分的分化,高中生在心理上把自我分成了“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两个部分; 3 强烈地关心着自己的个性成长; 4 自我评价的成熟;] 5有较强的自尊心; 道德意识的高度发展。

(二)高中生的自我概念 (自我形象:主要指一个人对自身的态度,包括认识成分,情感成分和品行成分)

影响自我概念的因素:生理因素;认识水平;父母的自我概念倾向对高中生自我概念的影响;成功及失败经验的积累。 (三 )高中生自我评价的深化 (自我评价:是与个体认识能力发展相关的一种自我意识的表现,是一种包含社会行为准则的知识和主观经验的复杂的心理行为。)

二 价值观的确定 (一)高中生确定价值观的特点 1 对理论问题越来越感兴趣;2 其核心是人生意义问题;3 反映其个性色彩;4 缺乏稳定性。 (二)高中生价值观的特点作用 三 自治需求 (体现在行为、情感及道德评价等方面) 表现:与父母的关系;选择职业;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影响它的因素:认知水平;性格特点;家教环境;心理成熟水平。

第九章 成年初期心理的发展

发展的主要任务:自我意识的发展和自我同一性的确立,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避免心理不适应及其他精神障碍 第一节 成年初期的基本问题

一 成年初期的年龄规定(18、19到30、35岁, 将生理成熟的时间规定为成年初期的开始) 二 成年初期的一般特征 (一)成年初期在人生中的意义

1 第二次诞生(斯普兰格) 2 由“疾风怒涛”到“相对平稳”(霍尔) 3 “边缘人”地位(指那些介于两个群体边界上的人) 4 人格的再构成(奥苏贝尔) 5 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6 心理的延缓偿付期 (二) 成年初期自我的形成 1 自我意识的形成 2 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及同一性危机

(三) 成年初期的人际关系 1 友情与孤独 2 性意识的发展及恋爱结婚 3 对双亲和子女的正反两面矛盾情感

(四)成年初期心理的两极性 1意志与行动的两极性;2人际关系的两极性;3在日记中表现的两极性;4闭锁性和开放性。 三 成年初期的发展课题 确定发展的依据:身体的成熟;社会、文化的要求,期待和压力;个人的价值、抱负等。 第二节 成年初期的认知特点

一 成年初期思维发展的外在条件和任务 二 成年初期智力发展的一般特点

智力结构中渚要素在基本上保持稳定的同时,仍向高一级水平发展,(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等) 三 成年初期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一)成年初期的思维方式以辩证逻辑思维为主; (二)成年初期的后阶段是表现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时期。 第三节 成年初期自我的形成 一 成年初期自我意识的发展。

对自我关心日益强烈,原因是:急剧的身体成熟;社会人际关系的扩大;认识能力的发展。 青年在生活中所积累的知识经验直接影响到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明显的分化,意味着自我矛盾的加剧,结果造成新的水平和方向上达成一致,即自我统一。 自我形成:是以自我同一性确立而获得安定的心理状态为标志的。 二 成年初期自我同一性的确立 第四节 成年初期人生观念的形成、稳固 一 人生观价值观的一般论

人生观:是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一定的世界观在人生问题上的看法。(人生观的出现是在青年前期,趋于稳定是在青年中期,形成于青年晚期)

价值观:是指个体以自己的需要为基础,对事物的重要性进行评价时所持的内部尺度。 (价值观影响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又影响着价值观的形成,) 二 成年初期价值观的发展及稳定

自我同一性的确立:是指青年必须摄取明确的价值观并形成独立的人格。 第五节 成年初期的恋爱、婚姻

一 异性观的发展过程(影响异性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父母的示范作用和养育态度)

二 由恋爱到结婚 现代大学生的爱情观:对待爱情和事物;择偶的条件;对待爱情道德的态度上。 三 婚后适应: 性生活的适应问题;新的人际交往;夫妻间经济收入的使用安排的适应;生儿育女。 第十章 成年中期的心理特点 第一节 成年中期的生理变化

一 更年期 (一)女性的更年期(45-55岁,8-12年) (二)男性的更年期(50岁左右)

二 性功能 (一)性生活频率(随年龄而减少) (二)影响中年人性生活频率的因素:(生物因素;心理、社会因素:生活习惯,性格类型,消极情绪体验) 三 成年中期的健康

第二节 成年中期的智力发展

一 智力发展模式(主要指智力水平随年龄变化的轨迹。) 中年人晶体智力继续上升,流体智力缓慢下降;智力技能保持相对稳定,实用智力不断增长。 晶体智力与流体智力

(卡特尔依据智力发展与生理和文化教育的关系分类。晶体智力是指通过掌握社会文化经验而获得的智力; 流体智力是以神经生理为基础,随神经系统的成熟而提高相对不受教育、文化影响的智力。划分的优点:具有较高的生态学意义;有助于进一步全面地认识成年人的智力特点;为丰富智力发展理论开辟了新的研究思路。缺点:割裂了两种智力的联系,实际智力测验中很难设计出纯晶体或流体智力。 智力技能与实用智力

巴尔斯特提出智力发展可区分为两种过程,第一种过程即基础过程/智力技能:主要功能是负责信息加工的过程和问题解决。 第二种过程是实用智力:是智力技能和情境、知识相联系的应用。

二 智力活动的性质: (一)智力是一种心理机能,它具有适应意义 (二)智力的主要成分(不仅有与智力有关的能力,而且还有与生活社会有关的能力) 两种思路:心理测量理论,信息加工理论

斯坦伯格的智力内隐理论: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背景下所形成的,具有某种形式结构及其发展的看法。

智力操作方式/加工方式:智力活动的内在特征

三影响中年人智力活动的主要因素 社会历史因素(影响他们智力活动的特定因素;群伙效应:社会历史因素对智力活动产生的影响效应; 群伙:是指同一时代的人); 职业 身体健康水平 第三 节 成年中期的人格发展 一 人格结构(特质理论)

人格特质的种类 人格结构的稳定性

包括两层基本含义:人格结构的构成成分不变;各成分的平均水平不变。 二 发展任务(解决的主要矛盾或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自我实现:是一种尽力争取成为最完善的人的动机

艾里克森的观点:(人的一生可以分为连续的,又是不同的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它发展上的特点)

莱文森的观点:(他认为成人发展是由一系列交替出现的稳定期和转折期构成的。稳定与转折的区别在于生活结构是否发生了变化。生活结构:是个人的社会角色和职业角色的综合体))

哈威格斯特的观点:(他认为发展任务主要源于个人内在的变化,社会压力以及个人的价值观,性别、态度倾向等方面) 三 自我意识(艾里克森、荣格、拉文格)

(一)成年中期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日益关注 (二)自我调节功能趋向整合水平

成年期自我发展主要经历四个阶段:遵奉者水平;公正水平/良心水平;自主水平;整合水平(最高水平) 第四节 成年中期的生活

代际关系(与孩子的关系;与父母的关系)

夫妻关系(我国中年人的婚姻状况;婚姻关系的变化:热烈期,矛盾期,移情期, 深沉期; 离婚。) 二 职业

第十一章 成年晚期心理发展的变化

成年晚期心理一般特点:认识活动发生了一系列退行的变化;易生消极的情绪情感,情感体验深刻而持久; 个性持续稳定而又有变化。

人口老年化与老年心理研究 第一节 认识活动的退行性变化 一 感知觉发生显著的退行性变化 (一)视觉减退;

(二)听力下降;(最早开始下降) (三)味觉、嗅觉和皮肤觉迟钝

二 记忆随增龄而减退(18-30岁是记忆的黄金时期)

老年记忆的特点:机械记忆减弱;记忆广度下降;规定时间内的速度记忆衰退;再认能力较差;回忆力显著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zw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