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上道德与法治第十课 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

更新时间:2023-04-21 03:12:02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十课传统美德源远流长

一、填空题

1、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和高尚的,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所形成的代代传承的美德,深深熔铸在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之中。不懈追求的提高是中华传统美德的突出特点,如注重、崇尚、讲究等。

2、就是确立志向。在向理想彼岸的远航中,只有不畏艰险、不断进取的人才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而是为激流勇进的人生注入的第一推动力。南北朝时著名将领宗悫立下“”的志向,“有志者。”明朝思想家王阳明说:“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3、气节指和,往往表现为坚持,在民族危急关头或强大压力面前的精神。气节是以之心为基础的,没有廉耻,就不能坚持原则。西汉时期,出使匈奴,受了19年的磨难,没有丧失气节,留下了《》的故事。

4、既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也是一个民族、国家的生存之基。“不立”是亘古不变的人生哲理。东汉时赴约就是守信典型代表。

5、是人格修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求新就是要。没有求新,个人就不能进步,社会就不会进步。精神体现了中华文化中积极进取、的品质。

6、人格修养离不开和实践,好学善用、、

是古人崇尚的精神境界。在崇尚修养的文化精神浸润下,中华民族产生了一代代品行高洁的人士。他们的伟大人格始终是后人前进的路标。

7、孔子说:“己欲立而,而达人。”在自己谋求生存与发展的同时,也要帮助他人生存与发展,这就是传统美德中“”的精神。“”是中国古代伟大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的核心思想。“仁”所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其核心是“”,即倡导人与人之间的亲善关系。孔子曾用“,勿施于人”来解释“仁”。这句话的大意是: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强加在别人

身上。实践中,我会这样想:我不愿意别人欺负我,我也不;我不愿意,我也不谈论别人的隐私;我不愿意

,我也不。

8、是仁爱之心的重要表现。古人强调严于律己、,认为做到这一点,人与人之间就可以减少摩擦、增进。《论语》中说“则得众”。

9、发扬仁爱精神要推己。尊敬自己家里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爱护自己家里的儿女,从而推广到爱护

。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幼”。这种仁爱之心推广到极致,就是“”的精神。这个成语出自北宋思想家张载“,吾同胞;,吾与也”的名言。10、爱国就是对祖国的和。历朝历代,许多仁人志士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思想,以天下为,前仆后继,保卫祖国,关怀民生。这种可贵的精神使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不衰。“,”是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的警句。这句话逐渐成为中国人民爱国精神的高度概括。每个人的命运都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富强,人民能够;国家,人民跟着遭殃。《爱国》的故事就是这个道理。

11、爱国的内容十分广泛。热爱祖国的,热爱民族的历史,维护国家的,捍卫国家的,在危难之时,在安定时,都是爱国的表现。

12、爱国情怀与意识相伴随,这种忧患意识集中体现在关心祖国的,为建设一个理想的国家而不懈追求。北宋政治家范仲淹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后”是北宋政治家范仲淹的名言忧国忧民的思想。

13、的人格修养,的仁爱精神,、

的爱国情怀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美德是强大的基因,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在实现的事业中,传统美德永远是我们不断奋进的精神动力。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t9h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