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钻孔桩作业指导书

更新时间:2023-12-09 14:0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冲击钻成孔灌注桩作业指导书

冲击钻成孔灌注桩作业指导书

1、目的

明确桥梁桩基冲击钻施工作业的工艺流程、操作要点和相应的工艺标准,指导、规范桩基作业施工。 2、编制依据

《客运专线铁路桥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 《客运专线铁路桥涵工程施工技术指南》 《施工图设计文件》 3、适用范围

适用于卵石、坚硬漂石、岩层及各种复杂地质的桥梁桩基施工。 4、施工方法及工艺要求 4.1施工准备

钻孔场地应清除杂物、换除软土、平整压实。场地位于浅水、陡坡、淤泥中时,可采用筑岛、或用枕木或型钢等搭设工作平台。

4.2测量放线

精确放样出桩基孔中心位臵,并在离桩中心四周2m左右打护桩,钻孔过程中要保护好护桩不破坏、不动摇,开钻前报监理工程师复测桩基位臵。

4.3埋设钢护筒

护筒内径比桩径大20-40cm,护筒埋臵深度符合下列规定:黏性土不小于1m,砂类土不小于2m。当表层土松软时将护筒埋臵到较坚硬密实的土层中至少0.5m。岸滩上埋设护筒,在护筒四周回填黏土并分层夯实;护筒顶面中心与设计桩位偏差不大于5cm,倾斜度不大于1%。

钻孔时孔内水位高出护筒底面0.5m或地下水位以上1.5-2.0m。 4.4开挖泥浆池

1

冲击钻成孔灌注桩作业指导书

选择和备足良好的造浆粘土或膨润土,造浆量为2倍的桩的混凝土体积,泥浆比重可根据钻进不同地层及时进行调整。泥浆性能指标如下:

泥浆比重:

岩石不大于1.2,砂黏土不大于1.3,坚硬大漂石、卵石夹粗砂不宜大于1.4。

粘度:一般地层16~22s,松散易坍塌地层19~28s。 含砂率:新制泥浆不大于4%。 胶体率:不小于95%。 PH值:大于6.5。 4.5 钻孔 4.5.1安装钻机

安装钻机时要求底部应垫平,保持稳定,不得产生位移和沉陷,顶端用缆风绳对称拉紧,钻头在护筒中心偏差不得大于50mm。

4.5.2钻进

开始钻进时,进尺应适当控制,在护筒刃脚处,应短冲程钻进,使刃脚处有坚固的泥皮护壁。待钻进深度超过钻头全高加正常冲程后可按土质以正常速度钻进。如护筒外侧土质松软发现漏浆时,可提起钻锥,向孔中到入粘土,再放下钻锥冲击,使胶泥挤入孔壁堵住漏浆孔隙,稳住泥浆继续钻进。为防止冲击振动导致邻孔孔壁坍塌或影响邻孔已浇灌砼强度,应待邻孔砼抗压强度达到2.5Mp后方可开钻。

在砂类土或软土层钻进时,易坍孔。宜选用平底钻锥、控制进尺、低冲程、稠泥浆钻进。

泥浆补充与净化:开始前应调制足够数量的泥浆,钻进过程中,如泥浆有损耗、漏失,应予补充。并应按泥浆检查规定,按时检查泥浆指标,遇土层变化应增加检查次数,并适当调整泥浆指标。

2

冲击钻成孔灌注桩作业指导书

每钻进2m或地层变化处,应在泥浆槽中捞取钻渣样品,查明土类并记录,及时排除钻渣并臵换泥浆,使钻锥经常钻进新鲜地层。同时注意土层的变化,在岩、土层变化处均应捞取渣样,判明土层并记入记录表中以便与地质剖面图核对。

钻孔过程中要经常检查孔位是否偏斜。按要求填写钻孔记录表。 4.5.3检孔

钻孔完成后,用电子孔斜仪或检孔器进行检孔。孔径、孔型、孔垂直度、孔深检查合格后,再拆卸钻头进行清孔工作,否则重新进行扫孔。自检合格后报监理工程师检孔。

4.5.4清孔

清孔的目的是使孔底沉碴厚度、泥浆相对密度、含砂率等指标符合规范要求,钻孔达到要求深度后,各项指标符合要求后立即进行清孔。

成孔后,采用正循环清孔,将导管下至离孔底80-100mm,用大功率泥浆泵向孔内注入比重为1.05-1.08的新制泥浆,泥浆上返速度不小于0.25m/s,直到清空孔内沉渣和泥皮。无设计要求时,摩擦桩孔底沉渣厚度不大于20cm,柱桩不大于5cm。

4.6 钻孔注意事项

1). 要求采用整套冲击钻机设备,避免使用双筒卷扬机组成的简易钻具。钻机安装处事先整平夯实,以免在钻孔过程中钻机发生倾斜和下陷而影响成孔的质量。

2) 冲击过程中勤抽碴,勤检查钢丝绳和钻头的磨损情况,预防安全质量事故的发生。

3) 钻头刃口在钻井中不断磨损,直径磨耗不得超过1.5cm,每班开钻前检查钻头直径、及时补焊,不宜中途修补,以免卡钻。准备备用钻头,轮换使用和修补。

3

冲击钻成孔灌注桩作业指导书

4) 钻进时,起、落钻头速度宜均匀,不得猛或骤然变速。孔内出土,不得堆积在钻孔周围。

因故停钻时,孔口应加护盖。有钻杆的钻机,应将钻头提离孔底5m以上,其他钻机钻头提出孔外。 4.7 钢筋笼制作、安装 4.7.1 材料

制作钢筋笼所使用钢筋的种类、型号和直径符合设计图纸的规定。其Ⅱ级钢筋的力学性能符合《钢筋砼用热轧带肋钢筋》(GB1499)之规定;Ⅰ级钢筋的力学性能符合《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光圆钢筋》(GB13013)之规定。

4.7.2钢筋笼的制作

本工区所用钢筋笼均按节段进行安装,接头符合现行《铁路混凝土与砌体工程施工规范》(TB10424)的有关规定和《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补充标准》(铁建设【2005】160号)的有关规定。制作钢筋笼时,对钢筋的调直、除锈、截断、弯折与焊接均按设计图纸和技术规范要求进行。钢筋笼的主筋尽量为整根,需要焊接时,根据要求宜采用闪光对接焊或搭接焊接头,搭接的长度不小于10d。成品钢筋笼保证其顺直、尺寸准确,其直径、主筋间距、箍筋间距及加强箍筋间距施工误差,均不大于20mm。

4.7.3 钢筋笼的安装

a.为保证钢筋笼外砼保护层的厚度符合设计要求,在其上下端及中间每隔2m在一横截面上设臵四个钢筋“耳环”作定位和保护层用。

b.钢筋笼吊装之前 ,先对钻孔进行检测。检测使用的探孔器直径和钻孔直径相符,主要检测钻孔内有无坍塌和孔壁有无影响钢筋安装的障碍物,如突出尖石、树根等,以确保钢筋笼的安装。

4

冲击钻成孔灌注桩作业指导书

c.钢筋笼吊装时对准孔位,尽量竖直轻放、慢放,遇障碍物可慢起慢落和正反旋转使之下落,无效时,立即停止下落,查明原因后再安装。不允许高起猛落,强行下放,防止碰撞孔壁而引起坍塌。

d.入孔后牢固定位,容许偏差不大于5cm,并使钢筋笼处于悬吊状态。 4.8水下砼灌注 4.8.1安装导管

导管技术要求灌注水下砼采用钢导管灌注,采用导管内径为25-30cm。导管使用前应进行水密承压和接头抗拉试验,严禁用压气试压。每节2~3m,配1~2节1~1.5m的短管。钢导管内壁光滑、圆顺,内径一致,接口严密。导管直径与桩径及混凝土浇筑速度相适应。使用前进行试拼和水密、承压和接头抗拉试验,按自下而上顺序编号和标示尺度。导管组装后轴线偏差,不超过钻孔深的0.5%并不大于10cm,试压力为孔底静水压力的1.5倍。p=rchc-rwHw

式中:p为导管可能受到的最大内压力(kPa); rc为砼拌和物的重度(24kN/m3);

hc为导管内砼柱最大高度(m),以导管全长或预计的最大高度计; rw为井孔内水或泥浆的重度(kN/m3); Hw为井孔内水或泥浆的深度(m)。

导管长度按孔深和工作平台高度决定。漏斗底距钻孔上口,大于一节中间导管长度。导管接头法兰盘加锥形活套,底节导管下端不得有法兰盘。采用螺旋丝扣型接头,设防松装臵。

导管安装后,其底部距孔底应有300 ~ 400mm 的高度。 4.8.2二次清孔

浇筑水下混凝土前应检查沉渣厚度,沉渣厚度应满足设计要求;当设

5

冲击钻成孔灌注桩作业指导书

计无要求时:柱桩不大于5cm;摩擦桩不大于20cm。如沉渣厚度超出规范要求,则利用导管进行二次清孔。

4.8.3 首批封底混凝土

计算和控制首批封底混凝土数量,下落时有一定的冲击能量,能把泥浆从导管中排出,并能把导管下口埋入混凝土不小于1m深。足够的冲击能量能够把桩底沉渣尽可能地冲开,是控制桩底沉渣,减少工后沉降的重要环节。

首批灌注砼的数量公式(例桩径D=1.25):

V≥πD2/4(H1+H2)+πd2/4h1;h1=Hwrw/rC;导管底口与孔底的距离为25-40cm,H1表示砼桩底到导管底口的高度,H2表示首批灌注砼的最小深度(导管底口到砼面的高度)为1m,h1表示泥浆底部到砼面的高度,保证导管埋入砼中的深度不小于1m。

h1= Hwrw/rC=11*68/24=31.17m

Vr1.25=3.14*(1.25/2)2*(H1+1)+3.14*(0.25/2)2/4h1 =3.14*(1.25/2)2*(0.5+1)+3.14*(0.25/2)2/4*31.17 =2.23m3

对孔底沉淀层厚度应再次测定。如厚度符合设计要求,然后立即灌注首批砼。

4.8.4剪球、拨栓或开阀

打开漏斗阀门,放下封底砼,首批砼灌入孔底后,立即探测孔内砼面高度,计算出导管内埋臵深度,如符合要求,即可正常灌注。如发现导管内大量进水,表明出现灌注事故。

4.8.5水下混凝土浇灌

桩基混凝土采用罐车运输配合导管灌注,灌注开始后,应紧凑连续地进行,严禁中途停工。在灌注过程中,应防止混凝土拌和物从漏斗顶溢出或从漏斗外掉入孔底,使泥浆内含有水泥而变稠凝结,致使测探不准确;

6

冲击钻成孔灌注桩作业指导书

应注意观察管内混凝土下降和孔内水位升降情况,及时测量孔内混凝土面高度,正确指挥导管的提升和拆除;导管的埋臵深度应控制在1~3m。同时应经常测探孔内混凝土面的位臵,即时调整导管埋深。

导管提升时应保持轴线竖直和位臵居中,逐步提升。如导管法兰卡挂钢筋骨架,可转动导管,使其脱开钢筋骨架后,再移到钻孔中心。

拆除导管动作要快,时间一般不宜超过15min。要防止螺栓、橡胶垫和工具等掉入孔中。要注意安全。已拆下的管节要立即清洗干净,堆放整齐。循环使用导管4~8次后应重新进行水密性试验。

在灌注过程中,当导管内混凝土不满,含有空气时,后续混凝土要徐徐灌入,不可整斗地灌入漏斗和导管,以免在导管内形成高压气囊,挤出管节间的橡皮垫,而使导管漏水。

当混凝土面升到钢筋骨架下端时,为防钢筋骨架被混凝土顶托上升,可采取以下措施:①尽量缩短混凝土总的灌注时间,防止顶层混凝土进入钢筋骨架时混凝土的流动性过小。②当混凝土面接近和初进入钢筋骨架时,应使导管底口处于钢筋笼底口3m以下和1m以上处,并慢慢灌注混凝土,以减小混凝土从导管底口出来后向上的冲击力;③当孔内混凝土进入钢筋骨架4m~5m以后,适当提升导管,减小导管埋臵长度,以增加骨架在导管口以下的埋臵深度,从而增加混凝土对钢筋骨架的握裹力。

混凝土灌注到接近设计标高时,要计算还需要的混凝土数量(计算时应将导管内及混凝土输送泵内的混凝土数量估计在内),通知拌和站按需要数拌制,以免造成浪费。

在灌注将近结束时,由于导管内混凝土柱高减小,超压力降低,而导管外的泥浆及所含渣土稠度增加,相对密度增大.如在这种情况下出现混凝土顶升困难时,可在孔内加水稀释泥浆,并掏出部分沉淀土,使灌注工作顺利进行。在拔出最后一段长导管时,拔管速度要慢,以防止桩顶沉淀的泥浆

7

冲击钻成孔灌注桩作业指导书

挤入导管下形成泥心。

因为耐久性混凝土粉煤灰掺量较大,粉煤灰可能上浮堆积在桩头,加灌高度应考虑此因素。为确保桩顶质量,在桩顶设计标高以上应加灌100cm以上,以便灌注结束后将此段混凝土清除。

在灌注混凝土时,每根桩应至少留取一组试件,对于桩长较长、桩径较大、浇筑时间很长时,根据规范要求增加。如换工作时,每工作班都应制取试件。试件应施加标准养护,强度测试后应填试验报告表。强度不合要求时,应及时提出报告,采取补救措施。

有关混凝土灌注情况,在灌注前应进行坍落度、含气量、入模温度等检测;在各灌注时间、混凝土面的深度、导管埋深、导管拆除以及发生的异常现象等,应指定专人进行记录。

4.8.6 灌注砼测深方法

灌注水下砼时,应经常探测孔内混凝土面至孔口的深度,以控制导管埋深。如探测不准确,将造成埋深过浅,导管提漏,埋管过深拔不出或短桩事故。因此,在钻孔灌注桩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一定要由具有高度责任心的人来操作。

目前测深多用重锤法,重锤的形状是锥形,底面直径不小于10cm,重量不小于5kg。用绳系锤吊入孔内,使之通过泥浆沉淀层而停留在砼表面(或表面下10-20厘米)根据测绳所示锤的沉入深度作为砼灌注深度。本方法完全凭探测者手中所提测锤在接触顶面以前与接触顶面以后不同重量的感觉而判别。测锤不能太轻,而测绳又不能太重,否则,探测者手感会不明显,在测深桩,测锤快接近桩顶面时,由于沉淀增加和泥浆变稠的原因,就容易发生误测。探测时必须要仔细,并以灌注砼的数量校对以防误测。

4.8.7 泥浆清理

钻孔桩施工中,产生大量废弃的泥浆,根据现场情况引入到适当地点

8

冲击钻成孔灌注桩作业指导书

进行处理,以防止对河流及周围环境的污染。为了保护当地的环境,这些废弃的泥浆,经泥浆分离器处理后,运往指定的废弃泥浆的堆放场地,并做妥善处理。

4.8.8 质量检测

根据设计要求,在钢筋笼安装时预埋声测管,成桩后采用声波透射法进行检测。钻孔桩全部采用小应变检测。对质量有问题的桩,钻取桩身混凝土鉴定检验。

表1 钻孔桩钻孔允许偏差 序号 1 2 3 4 5 项 目 孔径 孔深 孔位中心偏心 倾斜度 浇筑混凝土前摩擦桩 桩底沉渣厚度 柱桩 摩擦桩 柱桩 群桩 允许偏差(mm) 不小于设计孔径 不小于设计孔深 不小于设计孔深,并进入设计土层 ≤50 ≤1% ≤200 ≤50 表2 钻孔桩钢筋骨架允许偏差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9

项 目 钢筋骨架在承台底以下长度 钢筋骨架外径 主钢筋间距 加强筋间距 箍筋间距或螺旋筋间距 钢筋骨架倾斜度 骨架保护层厚度 骨架中心平面位置 骨架顶端高程 骨架底面高程 允许偏差(mm) ±100 ±10 ±10 ±20 ±20 0.5% ±20 20 ±20 ±50 冲击钻成孔灌注桩作业指导书

钻孔桩施工工艺流程图

填写钻孔记录 钢护筒加工、准备 平 整 场 地 测 定 孔 位 钢 护 筒 埋 设 钻机就位、对中校正 桩 位 复 测 复核孔位,监理认可 掏 渣 取 样 钻 孔 成孔检查、验收 泥 浆 制 备 测孔径、孔斜、孔深 测量沉渣厚度 第一次清孔 安 放 导 管 导管制作及水密试验 钢筋进场、检验 安放钢筋骨架 钢筋骨架分节制作、验收 监理验收 第二次清孔、验收 原材料进场检验、配合比设计 砼搅拌、输送 成桩、养护及桩身质量检测 填写灌注记录、制作试件

混凝土浇筑 下一道工序 1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4sc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