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

更新时间:2023-12-22 06:2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受教育者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专指受教育者在各类学校内所接受的各种教育活动。是教育制度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说来,学校教育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2、社会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教育,是指旨在有意识地培养人、有益于人的身心发展的各种社会活动;狭义的社会教育,是指学校和家庭以外的社会文化机构以及有关的社会团体或组织,对社会成员所进行的教育。广义的社会教育和我们所说的广义的教育在涵义上几乎无异。事实上,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职能就是通过社会教育来实现的。以后随着家庭及家庭教育的出现,直至学校教育的产生,广义的社会教育开始逐步地分化为三种独立的教育形态,即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狭义的社会教育。

3、教师: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需要以自己的知识、智慧和思想品德向青年一代传播人类知识财富和思想意识,并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第13页

4、课程,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手段和媒介,其本质内涵应是指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旨在使学生获得的、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体系。15页

5、课程结构,课程结构是课程各部分的配合和组织,主要规定了组成课程体系的学科门类,以及各学科内容的比例关系、必修课与选修课、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搭配等,体现出一定的课程理念和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 6、课程类型

课程类型是指课程设计的不同种类或方式,是在不同的课程设计思想的指导下产生的。课程设计者的课程观不同,所设计的课程也会有所不同。目前,课程类型名目繁多,人们划分课程类别的标准也不尽相同,从课程的组织方式看,可以将课程分为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以课程的表现形式或影响学生的方式为依据,可以将课程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根据课程所涉及的课程内容的综合程度,即是单门学科还是多门学科,可以将课程分为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以课程管理制度为依据,可以将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7、隐性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隐性课程(也称潜在课程、隐蔽课程、无形课程、自发课程等)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60、70年代,它与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之间的分野,是以课程的表现形式或者说影响学生的方式为依据的。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从三个方面相区别:一是在学生学习的结果上,学生在隐性课程中得到的主要是非学术性知识,而在显性课程中获得的主要是学术性知识;二是在计划性上,隐性课程是无计划的学习活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多是无意接受隐含于其中的经验的,而显性课程则是有计划、有组织的学习活动,学生有意参与的成分很大;三是在学习环境上,隐性课程是通过学校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进行的,而显性课程则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的知识传递进行的。

8、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他是基于学生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综合应用的学习活动。

9、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它反映了人们对教学活动本质性特点和内在规律性的认识,是指导教学工作有效进行的指导性原理和行为准则。

10、教学策略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原则,综合教学过程的诸要素,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方式方法。教学策略一般具有指向性、灵活性和多样性等特点。15页

11、义务教育是国家依据法律规定实施的强制的国民基础教育。义务教育具有普及性、强制性、免费性。

12、终身教育是指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它不是一种全新的教育制度。终身教育仍然以学校教育为核心,在时间上,将学龄期向前和向后扩展,涵盖人的一生;在空间上,由学校扩展到社会和家庭。

13、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种教育机构和教育规范体系的总称。

14、校本管理就是以学校为本位或以学校为基础的管理,强调教育管理重心的下移,学校成为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的独立法人实体,从而提高学校管理的有效性。其基本特点是学校自主和共同决策。

15、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影响人发展的后天因素中,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而教育,从逻辑上讲也是社会环境的一部分,但它是影响人的发展的自觉因素,是可以控制的特殊因素,与那些产生自发影响的环境因素相比,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起主导作用主要表现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学校教育能对其它各种环境因素加以控制,选择有利于青少年发展的因素,克服和排除那些有害于青少年发展的因素。

(3)教育是通过专门培训出来的教师所进行的活动,对学生的作用力比较强。 因此,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2.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不是绝对的,而是有条件的。

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实现,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 (1)教育者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组织学生参加有利于身心发展的活动。

(2)教育者要争取社会力量的配合,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总之,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但是,承认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并不意味着单凭教育就能决定人的发展水平。教育的主导作用,要受人的身心发展特点的制约,而且也不能脱离受教育者自身的实践活动或主观能动性而机械地实现。 16、教育目的的精神内涵

(一)培养“劳动者”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

(二)要求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教育质量标准 (三)坚持教育目的的社会主义方向,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特点 () jianchi

17、新课改思路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18、班级管理

班级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全班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包括1.班级组织建设 2.班级制度管理3.班级教学管理4.班级活动管理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wr5.html

Top